天鵝絨蟲,學名櫛蠶,屬於一個距今已有超過5億年歷史的物種進化支。在加拿大寒武紀布爾吉斯頁巖(5.05億年),以及中國雲南澄江的寒武紀(5.2億年)巖層中發現的化石表明,它們是遠古時期的倖存者,是一種活化石。現在科學家們認為,天鵝絨蟲是節肢動物和緩步動物的近親。
天鵝絨蟲沒有類似節肢動物那樣的硬骨骼。相反,它們充滿液體的身體被包裹在一層薄薄的皮膚之下,由體內的液體壓強保持身體的壓力平衡。當需要移動時,它們會通過蠕動身體,節奏性的拉伸或壓縮來調節足部的液壓實現。
天鵝絨蟲的整個身體被一層細微的乳頭狀突起覆蓋,其上長有細毛,對觸碰和氣味敏感。這種突起密集疊加,讓整條蟲看上去就像覆蓋了一層細細的天鵝絨,同時也讓它的皮膚具有防水功能。
天鵝絨蟲的足部被認為是呈圓錐形且粗短的。取決於不同的種類,一條天鵝絨蟲會擁有13~14對足。它們的腿部是空的,裡面填滿液體,並且沒有任何關節存在。
天鵝絨蟲的每隻腳上都長有彎曲的爪子。當它們在不平整的地面爬行時就會用到爪子,而在光滑地面上行進時,它們就會收起爪子,轉而藉助腳底的足墊前行。
和其他昆蟲一樣,天鵝絨蟲通過氣孔進行呼吸。也和其他昆蟲一樣,天鵝絨蟲無法關閉這些孔洞以減少水分的散失,因此它們一旦脫水就很容易死亡。由於這一原因,天鵝絨蟲很大一部分時間都躲在陰暗潮溼的地方,如土壤,石塊下方,以及腐爛的木頭裡,並且在夜間和雨天才最為活躍。
天鵝絨蟲夜間伏獵,捕食對象是其他的無脊椎小生物。它們從頭部兩側腺體中噴射一種可以快速凝結的粘液。一旦困住獵物,天鵝絨蟲就會上前向其體內注射一種毒液,能使對方內臟完全液化,然後便可吸食,但產生這種粘液消耗很高,因此天鵝絨蟲常會吃掉多餘的凝固粘液,以便「節約」。
天鵝絨蟲有很多種,其中一種名為「Euperipatoides rowelli」的具有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它們群居,其成員數量可以達到15條,由一條佔據統治地位的雌蟲掌控。整個族群共同狩獵,而享用獵物時總是「女王」率先進食,隨後是其他雌蟲,再然後是雄蟲,最後才輪到幼年的成員。
還有一種名為「Epiperipatus imthurni」的天鵝絨蟲,似乎採用單性生殖,科學家們還從未觀察到過這一種類的雄蟲。其他種類都是有性生殖,有些雄蟲直接將精囊放置在雌性生殖器開口上,一些會使用頭上一種特殊結構,還有一些則有尖刺或其他類似器官來傳遞精液。
雌性天鵝絨蟲可以在其體內保存雄性的精液長達數月,並用於為卵子授精。某些種類的天鵝絨蟲懷孕期可以長達15個月。絕大部分種類的天鵝絨蟲會直接產下幼蟲,但也有很少一部分種類是產卵的。生下的天鵝絨蟲幼蟲已經發育完全,看上去與成蟲無異,只是體型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