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暉:進軍「電化學」

2020-11-29 清華大學新聞網

伍暉:進軍「電化學」

來源:科技日報 2014-5-21 劉麗

  2000年,17歲的伍暉考入清華大學。這個深受做化學老師的父親影響而迷戀實驗室的大男孩,順理成章地選擇了化學工程系的高分子材料化學專業。

  從小就喜歡跟隨父親去化學實驗室裡的伍暉,對那些試劑、材料和各種各樣試管、燒瓶有著說不出的喜愛。大二開始就能進入實驗室動手實驗,在他看來是最幸福的事。從此,這個本科生泡在實驗室裡的時間一點也不比研究生短。

  除了打好紮實的基礎外,實驗室裡也經常能看見伍暉的身影。大學四年,通過動手實驗,伍暉也做出了幾個成果。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小打小鬧」和「好玩的成果」。不僅如此,他還憑藉其中一個成果在大學生挑戰杯比賽中獲獎。

  本科期間的「小打小鬧」,堅定了伍暉走學術道路的信念。畢業以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被推送本校研究生。當時他交叉到了材料系,不是高分子材料的背景雖然是一種劣勢,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給他從不同角度做科研的思路。「當時我發現,清華的材料學院的力量非常雄厚。如果把我們在化工,或者有機化學方面的背景,結合到材料學院,將發展出一個很前沿的學科。」

  抱定這樣的信念,伍暉繼續材料系跟隨潘偉教授讀博士。博士期間,他負責的一個項目是通過一個傳統的高分子材料——納米纖維的加工手段,進行轉型,應用到無機的陶瓷納米纖維的製備和性能的研究方面。

  「這個項目的收穫很大,我們做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東西,也自由拓展了很多好玩的東西。如各種陶瓷纖維,甚至一些金屬纖維……還有一些功能期間,以及一些仿生表面。」談起項目,伍暉講得頭頭是道,笑起來像個孩子。

  博士期間,伍暉不僅沉浸於他的實驗,還把實驗結果上升到理論層面,發表了十幾篇學術論文,其中有一些在比較高端的刊物上發表。他的博士論文還被評為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和全國優秀百篇博士論文。因為這些優異的成績與學術成果,伍暉也被冠以清華大學的學術新秀等頭銜。「從本科時的小打小鬧,到能夠設計科研計劃,繼而做一些具有創新性、獨創性的研究,最後發表論文。這種掌控全程的訓練,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

  2009年,伍暉申請到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博士後。史丹福大學的材料系是雖然只有十幾名教授,但它的學術地位卻在美國排名第三,在材料專業方面,僅次於麻省理工大學和西北大學。在這種「小而精」的學術氛圍濃厚的學校裡,伍暉在年輕的崔屹教授帶領下,進入科研的又一個新階段。

  如果說,在清華大學,潘偉教授深厚紮實的積澱對他影響深遠;那麼,在史丹福大學,崔屹教授的激情和闖勁又使他深受感染。兩位導師的不同風格、中西合璧的科研思路,讓伍暉在學術道路上不斷前行。

  深厚的積澱和對科研的熱情,讓伍暉在專業領域嶄露頭角。

  近年來,伍暉在清潔能源相關的無機功能材料和無機功能納米纖維的結構、功能一體化領域進行了長期的探索,特別是對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和氧化物納米纖維材料的可控合成組裝、性能、功能及應用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無論是「面向電化學能源存儲的無機功能材料」、「基於納米纖維網絡的高性能透明電極」,還是「功能納米纖維的可控合成與物理性質」,都取得了有創新性的成果。不僅如此,在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伍暉也多有建樹。「好玩」的成果,同樣被他廣泛推進到能應用的「好玩」的領域。比如,他通過探索材料的光學性質和材料微觀結構調整對其性能的影響,獲得了具有高柔性、低成本、可大規模製備等優點的高性能透明電極材料,並成功實現了該新型電極在太陽能電池和手機柔性觸控螢幕的應用……這些探索都對納米材料最終進入應用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說起未來的打算,伍暉又興致勃勃地介紹起他正在開展的研究工作——電紡絲一維納米複合纖維電化學能源存儲材料的研究。「鋰離子電池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電化學儲能器件之一,具有能量密度高、輸出功率大、無記憶效應等諸多優點,在移動電子設備領域已經得到了廣泛的使用。但是針對未來的智能電網、電動汽車等方面應用的要求,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環性能尚需要得到進一步提高。因此,新型高容量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開發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相關研究成為了競爭激烈的學術前沿,世界各國均對此投入了大量的注意力。」

  除了電化學存儲材料本身的性能之外,伍暉還注意到一些問題。「目前,報導過的矽納米電極大多採用了複雜、昂貴的製備手段,成本高昂、產量低、工藝複雜,並且難以與現有電池工業結合,不適合在實際鋰離子電池中得到大規模推廣。我們判斷,未來的矽基電極應該具有合理增高的容量,達標的循環壽命,並採用基於低成本、高產率、易於規模化生產的製備方法。」因此,伍暉和他的團隊在新項目中將側重於設計和開發具有穩定電化學循環特性的矽納米電極的宏量製備方法。

  「如果成功,這個課題將同時在基礎電化學理論和高性能電池的應用開發方面帶來很大的價值。」伍暉笑道。

相關焦點

  • 伍暉做客清華學術之路 暢談「新材料解決老問題」
    伍暉做客清華學術之路 暢談「新材料解決老問題」  清華新聞網11月5日電(研通社記者 汪姣姣)10月30日下午,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副教授伍暉做客清華大學「學術之路」系列講座,結合自身經歷講述 「新材料解決老問題」 的研究歷程,並與同學們分享了自身的研究生活及感受
  • 「侯德榜公益大講堂」第二期開講了:孫世剛院士電化學領域前沿報告
    「侯德榜公益大講堂」第二期開講了:孫世剛院士電化學領域前沿報告 2020-11-27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電化學分析的發展趨勢
    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我國電化學分析由很大發展。1981年全國第一次電分析化學學術會議標誌著我國電化學分析工作者已有自己的創造和特色,某些方面接近國際水平。在示查脈衝極譜方面,國內已有多種自製儀器應用於環境保護分析、有機物,藥物和生化分析等方面,可檢測微量、痕量元素。
  • 電化學工作站原理
    電化學工作站原理又是什麼呢?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77728.htm  電化學工作站,英文名稱為Electrochemical workstation,全稱為電化學測量系統,是用於測量電化學池內電位等電化學參數的變化並對其實現控制的一種儀器。
  • 電化學傳感器未來發展趨勢
    電化學傳感器的工作原理 最早的電化學傳感器要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在當時電化學傳感器應用於氧氣監測,到了20世紀80年代,電化學傳感器開始應用於監測各種各樣的有毒性氣體,並顯示出了良好的敏感型與選擇性。電化學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其與通過傳感器的被測氣體反應並產生與濃度成正比的電信號。典型的電化學傳感器由工作電極與反電極組成,並由一個薄電解層隔開。
  • 金屬的電化學腐蝕
    一、教學內容本節課《金屬的電化學腐蝕》是蘇教版普通高中化學課程選修四《化學反應原理》專題1第三單元《金屬的腐蝕與防護》的第一節。本節課安排在氧化還原反應、原電池和電解池後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電化學基礎知識,知道電極、溶液、導線如何導電,學起來更容易理解。
  • 電化學冶金與電池電化學分會場---「中國有色金屬2018青年科技論壇」
    電化學冶金與電池電化學分會場(8月22日下午和23日全天)電化學冶金與電池電化學分會場報告……(召集人:焦樹強、鍾勝奎、賴延清、張培新、羅紹華、蔣  凱、肖  巍、鍾  澄、楊海濤、黃  惠、蔣良興、王  偉)(1) 王明湧 北京科技大學 研究員
  • 電化學合成與科研創新
    電化學合成方法進入他的視線了。《Nature》上發表的文章為:電化學方法氧化烯丙位碳氫鍵(C-H鍵)。(Scalable and sustainable electrochemical allylic C–H oxidation. Nature, DOI: 10.1038/nature17431)2.
  • 電化學工作站原理及分類
    電化學工作站的本質是用於控制和監測電化學池電流和電位以及其它電化學參數變化的儀器裝飾。電化學工作站是一款集恆電位儀、恆電流儀、頻響分析儀為一體的模塊化電化學綜合測試儀,多年來已經證明了其可靠性和耐用性及靈活性。
  • 電化學傳感器在氣體傳感器中的應用
    其中電化學傳感器由於具備線性輸出、低功耗和較好的解析度等優點,在當今氣體檢測領域中較為普及。此外,電化學氣體傳感器相較於其他傳感器,擁有較好的測量重複性和精度。經過數十年來技術的發展,電化學氣體傳感器對特定氣體監測有著非常好的選擇性。
  • 關於電化學合成氨的一些思考-離子液體作為溶劑用於電化學合成氨
    研之成理關於合成氨有過一些報導:比如說利用金屬鋰作為中間介質,通過電化學方法電解出單質鋰,然後與氮氣進行反應得到Li3N,Li3N和水反應的時候會釋放出氨氣,而生成的LiOH可以用於電解製備金屬Li的原料,從而構成一個循環。(基於Li元素實現氨的可持續合成);又比如使用固氮酶,構築生物燃料電池,在產生電能的同時還能實現氨的合成。(厲害了!!!能合成氨的電池!!!)
  • 聚光科技:進軍半導體市場 機構調研熱情高
    摘要 【聚光科技:進軍半導體市場 機構調研熱情高】聚光科技(300203)是由歸國留學人員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研發、生產和銷售應用於環境監測、工業過程分析和安全監測領域的儀器儀表,2011年4月15日上市。
  • 基於AT89C52的電化學工作站設計
    整個工作站可對電化學系統中電流、電位等信號進行控制和測量,而且可以實現陰極保護功能。與傳統電化學工作站相比,該工作站採用先進的集成電路,系統誤差小、性能優良,更因其在陰極保護方面的優良表現使得該工作站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和市場前景。
  • 鋁的化學拋光和電化學拋光概述
    因此,對於需要表面平整、均勻又光亮等特殊外觀要求的陽極氧化膜,則需要預先進行化學拋光或者電化學拋光。化學拋光和電化學拋光與機械拋光一樣,是製備高精飾光亮鋁製品表面處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表面預處理技術,某些情形下可以作為較終的精飾手段。
  • 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測量方法概述
    影響電極過程熱力學的因素包括理想電極材料的電化學勢,受電極材料形貌、結晶度、結晶取向、表面官能團影響的缺陷能,溫度等因素。影響電極過程動力學的因素包括電化學與化學反應活化能,極化電流與電勢,電極與電解質相電位匹配性,電極材料離子、電子輸運特性,參與電化學反應的活性位密度、真實面積,離子擴散距離,電極與電解質浸潤程度與接觸面積,界面結構與界面副反應,溫度等。
  • 科普|電化學傳感器基礎知識
    最早的電化學傳感器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用於氧氣監測。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小型電化學傳感器開始用於檢測PEL範圍內的多種不同有毒氣體,並顯示出了良好的敏感性與選擇性。(電化學傳感器結構圖)電化學傳感器的分類
  • 電化學交流阻抗(EIS)如何作圖分析?
    1.1 利用EIS研究一個電化學系統的基本思路將電化學系統看作是一個等效電路,這個等效電路是由電阻(R)、電容(C)、電感(L)等基本元件按串聯或並聯等不同方式組合而成,通過EIS可以測定等效電路的構成以及各元件的大小,利用這些元件的電化學含義,來分析電化學系統的結構和電極過程的性質等。
  • 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測量方法分類介紹
    1 穩態測量  1.1 穩態過程與穩態系統的特徵  一個電化學系統,如果在某一時間段內,描述電化學系統的參量,如電極電勢、電流密度、界面層中的粒子濃度及界面狀態等不發生變化或者變化非常微小,則稱這種狀態為電化學穩態。
  • 古老而又年輕的技術——電化學發展趨勢展望
    90年代中期,我國的研究者在電化學分析化學理論和實驗方法及測試技術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我國的電化學儀器技術進一步發展,在專用和常用儀器方面,出現了一批我國自主研發生產的儀器,標誌著我國電化學分析儀器工業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研究、開發和生產能力。到90年代末期,電化學工作站的研製,標誌著我國已經完全掌握了電化學儀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