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電池在反向偏壓下的發光現象研究

2020-12-06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基於目前主流的常規多晶矽太陽電池生產工藝,對太陽電池在反向偏壓下發出可見光的形成原因和發光機理進行了分析驗證,結果表明,只有在「擴散」環節前引入金屬汙染才會導致該類異常電池產生,可見光的發射與局部預擊穿及溫度的升高有關。

(來源:微信公眾號「太陽能雜誌」ID:tynzz1980)

01實驗

1.1 實驗儀器

本實驗中,電池的電性能測試採用HALM檢測系統,熱成像測試採用Fluke 公司的Ti55FT紅外熱像儀。

1.2 實驗設計

目前市場上主流的常規多晶矽太陽電池生產工藝流程如圖1 所示。本實驗採用由松宮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的多晶矽片,並基於同樣的主流生產工藝製成太陽電池成品。在製備過程中,在不同環節人為地引入金屬雜質汙染,具體引入汙染的環節及位置如表1 所示,由此製備出a、b、c、d 4 種實驗樣品;另外,按照同一主流生產工藝製成常規太陽電池作為對比組。製備完成後,通過測試觀察哪種樣品會在反向偏壓下出現發光的現象。

02實驗結果與討論

2.1 電性能差異

通過HALM 檢測系統對實驗樣品及對比組太陽電池進行測試,然後對比這些電池的電性能差異,具體對比結果如表2 所示。表2 中的電性能數據為實驗樣品太陽電池的電性能數據減去對比組太陽電池的電性能數據的差值,非絕對值。

從表2 的數據可以看出,4 種實驗樣品均表現出反向電流IRev2 明顯增大且並阻值Rsh 明顯降低。

其中,實驗樣品a 的並阻值下降幅度相對較小,反向電流上升幅度相對較大,與實驗樣品b、c、d 存在差異。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與汙染的嚴重程度、「擴散」環節製造p-n 結的過程,以及後續的「溼刻去PSG」環節有關。

2.2 外加反向偏壓時實驗樣品的表現

各實驗樣品的外觀如圖2 所示。其中,實驗樣品a 的外觀無明顯異常,實驗樣品b、c、d 的外觀均展現出不同程度的異常。對實驗樣品的外觀產生異常的原因進行分析。實驗樣品a 的汙染發生在「擴散」前,由於「擴散」後的「溼刻去PSG」會將矽片表層汙染清洗掉,因此該樣品的外觀異常不明顯。而實驗樣品b、c、d 均為在「溼刻去PSG」之後再引入金屬汙染,因此實驗樣品外觀的異常相對明顯。

對4 種實驗樣品均外加10 V 的反向偏壓,使用Fluke 公司的Ti55FT 紅外熱像儀測試外加反向偏壓時實驗樣品的熱成像,結果如圖3 所示。熱成像圖像顯示,4 種實驗樣品的汙染位置均有明顯的發紅現象,這與表2 中反向電流值較大這一結果相一致。此外,實驗樣品a 在外加反向偏壓時,汙染位置還存在明顯的發光痕跡,如圖4 所示;而實驗樣品b、c、d 在外加反向偏壓時,樣品外觀無明顯變化。

2.3 對實驗結果的討論

對實驗樣品a 外加反向偏壓時外觀發光的原因進行分析。在現有的生產工藝中,為製備p-n 結,「擴散」環節需經過長時間的高溫以推進擴散,因此,在「擴散」前引入的金屬雜質原子會更容易擴散至p-n 結的耗盡區或接近耗盡區的位置。當太陽電池處於反向偏壓時,其耗盡區的電場會得到增強,導致耗盡區範圍加大,有可能使那些在零偏壓下原本處於耗盡區之外的雜質缺陷進入耗盡區中,如圖5 所示。進入耗盡區的雜質缺陷會導致局部電場的彎曲和進一步增強,在這些位置實現局部預擊穿。預擊穿導致的反向電流會引起對應位置的溫度升高,與熱成像發紅的表現一致。光發射與反向電流密度及溫度呈正相關。

03結語

本文基於目前主流的常規多晶矽太陽電池生產工藝,對太陽電池在反向偏壓下發出可見光的形成原因和發光機理進行了分析和驗證,發現只有在「擴散」環節前引入金屬汙染,才會在外加反向偏壓時發生發光現象。這一發現有助於現場技術人員儘快鎖定存在汙染的環節並進行改善,可縮短異常排查時間,對降低產線不良率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電力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光致發光技術在Si基太陽電池缺陷檢測中的應用
    發光成像方法為太陽電池缺陷檢測提供了一種非常好的解決方案,這種檢測技術使用方便,類似透視的二維化面檢測。本文討論的是光致發光技術在檢測晶體Si太陽電池上的應用。光致發光(photoluminescence,PL)檢測過程大致包括雷射被樣品吸收、能量傳遞、光發射及CCD成像四個階段。
  • 物理所低維半導體材料中的光生載流子高效抽取現象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E03組的王文奇、吳海燕、楊浩軍以及王祿、馬紫光、江洋在研究員陳弘的指導下,與劉伍明課題組合作,採用共振激發光致發光譜技術(即採用介於低維材料和其勢壘的禁帶寬帶的雷射能量,只選擇性激發低維材料中的電子和空穴,而不在勢壘中形成光生載流子),在InGaN量子阱、InGaAs量子阱、InAs量子點等多個材料體系中均觀察到了在PN結作用下的載流子高效逃逸現象。
  • 晶體矽太陽電池及組件EL測試介紹
    目前一種可以測試晶體矽太陽電池及組件潛在缺陷的方法為行業內廣泛採用,即EL測試。EL是英文electroluminescence的簡稱,譯為電致發光或場致發光。目前EL測試技術已被很多晶體矽太陽電池及組件廠家應用,用於產品的成品檢驗和在線產品質量控制。1.
  • 低維半導體材料中的光生載流子高效抽取現象
    半導體材料中的光電轉換過程是光電探測器和太陽能器件的基礎,也一直是半導體材料和物理領域的研究熱點。傳統半導體物理理論認為:在低維材料中,光生載流子在形成後會弛豫到基態,由於受到量子限制,光生載流子難於逃離限制勢壘形成有效的光電流。因此,將低維半導體材料應用於光伏和探測器領域一直難以成功。
  • 發光二極體的優點,發光二極體和二極體有區別嗎
    發光時間高達10萬小時,光衰為初始的50% 更好的安全性 由於發光二極體發熱低和低電壓的需求使它成為一個更加安全的光源。發光二極體是一種沒有輻射和紅外線輻射的燈種類型,非常耐衝擊,抗震能力也很強,發光二極體內沒有燈絲和玻璃外殼,不容易出現裂碎的現象,使用它對人體也不會造成危害。
  • 中國科大在單分子電致上轉換發光的實驗觀察與機理研究中取得重要...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STM)誘導單分子電致發光技術,首次清晰地展示了單個分子在電激勵下的上轉化發光行為,並通過與深圳大學李曉光教授等合作,從理論上揭示了其微觀機制。
  • P型單晶電池黑斑怎麼產生的?
    摘要:p型單晶矽太陽電池在el檢測過程中,部分電池片出現黑斑現象。結合x射線能譜分析(eds),對黑斑片與正常片進行對比分析,發現黑斑片電池與正常電池片大部分表面的成分相同,排除了鍍膜及絲網印刷過程中產生黑斑的可能。利用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xrf)測試了同一電池片的黑斑區域與正常區域,發現黑斑處ca含量較大,並出現sr、ge和s等雜質元素。
  • 光致發光技術在檢測晶體Si太陽電池缺陷的應用
    在晶體Si太陽電池的薄片化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嚴重的問題,如碎片、電池片隱裂、表面汙染、電極不良等,正是這些缺陷限制了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和使用壽命。同時,由於沒有完善的行業標準,Si片原材料質量也是參差不齊,一些缺陷片的存在直接影響到組件乃至光伏系統的穩定性。因此,太陽能行業需要有快速有效和準確的定位檢驗方法來檢驗生產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
  • 【跨年技術巨獻】SiC MOSFET在恆定柵極偏壓條件下的參數變化
    這種現象在Si技術中已非常常見,被稱之為「偏壓溫度不穩定性」(BTI)。考慮到SiC屬於寬禁帶半導體的事實,即,它不僅由矽(Si)而且由碳(C)原子組成,SiC/SiO2界面的特性相比Si/SiO2界面稍有不同。在SiC/SiO2界面存在位於更大能量範圍內的其它點缺陷類型,它們必須通過其它的氧化後處理(比如,用氧化氮代替氮氫混合氣氛退火)進行鈍化。
  • 光伏組件PID效應現象解析及專業解決方案
    隨著新能源的不斷發展,晶矽組件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但是組件長期在高電壓作用下,會出現PID的風險:玻璃、封裝材料之間存在漏電流,大量的電荷聚集在 電池片表面,使得電池板表面的鈍化效果惡化,導致FF, Isc, Voc降低,使組件性能低於設計標準,無論組件採用何種技術的P型晶矽電池片,組件在負偏壓下都有PID的風險。
  • 光伏組件PID效應現象解析及專業解決方案_世紀新能源網 Century...
    隨著新能源的不斷發展,晶矽組件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但是組件長期在高電壓作用下,會出現PID的風險:玻璃、封裝材料之間存在漏電流,大量的電荷聚集在 電池片表面,使得電池板表面的鈍化效果惡化,導致FF, Isc, Voc降低,使組件性能低於設計標準,無論組件採用何種技術的P型晶矽電池片,組件在負偏壓下都有PID的風險。
  • 變色電致發光器件的新型交通燈設計
    目前交通燈大多採用紅黃綠三色LED燈組來實現交通管制功能,本設計採用能夠伴隨其正向偏壓改變顏色的電致發光器件做交通燈燈組,且使用單片機控制,其結構相對簡單,能有效降低製造成本,方便架設與維護。電致發光器件結構簡單,易實現商品化。基於電致發光效應的器件目前以有機EL(有機聚合物電致發光器件)和LED(光發射二極體)為主,大有取代傳統的廣泛用於電信及PC領域的CCFL背光的趨勢。兩者在激發和發光機制上沒有本質的不同,都是在電激發下分別從2個電極注入的空穴和電子複合形成單重態激子,激子經過衰減後發光,只是製作器件的方法和材料的玻璃化溫度有明顯的差異。
  • 解密:單晶PERC電池EL黑斑問題如何解決?
    EL全稱為: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發光,其原理是給太陽電池加正向偏壓,電子在價帶與導帶間躍遷導致發光,被相機採集並轉換成圖像。當電池片存在複合中心時,複合中心處發光強度減弱,表現出發黑。本文分為三大部分:一.EL黑斑產生機理;二.EL黑斑的解決方案;三.EL黑斑的影響。
  • 高效鈣鈦礦太陽電池中開路電壓與準費米能級分裂的關係
    近期,Dieter Neher教授利用光致發光量子產率(PLQY)測量方法,對同一太陽電池器件的外部Voc和內部QFLS進行了比較,監測這兩個量相對於光強的變化。根據這些數據,計算了兩個不同的理想因子,即從QFLS測量得到的內部理想因子和從Voc測量得到的外部理想因子。
  • 《太陽電池組件電致發光缺陷檢測儀通用技術條件》獲國家標準立項
    世紀新能源網消息:日前,由福建計量院申報的《太陽電池組件電致發光缺陷檢測儀通用技術條件》國家標準制定獲得全國太陽光伏能源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90)立項,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已於2014年12月下達立項計劃,計劃編號20141856-T-339。
  • 暗電流、反向電流、漏電流區別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電池片內部存在多種電流,如暗電流、反向電流、漏電流等。各種電流都對組件的功率有或大或小的影響,區分各種電流的特性,能夠排查引起組件功率異常的原因,有助於問題的徹底解決。暗電流暗電流(DarkCurrent)也稱無照電流,是指P-N結在反偏壓條件下,沒有入射光時產生的反向直流電流。一般由於載流子的擴散產生或者器件表面和內部的缺陷以及有害的雜質引起。
  • 太陽能電池基礎—PN結
    圖2- N型與P型半導體相遇示意圖     N型部分電子濃度比P型部分高,電子會由N型區向P型區擴散,而空穴則會由P型區向N型區擴散。圖3- PN結示意圖   如果給PN結加一個正向偏壓時,內建電場將會被減弱,從而使漂移電流減小,原有的平衡打破,PN結有淨擴散電流通過,方向與外加電壓方向一致。
  • 太陽光模擬器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方向的應用
    研究背景  得益於鈣鈦礦薄膜優異的光電性能,鈣鈦礦薄膜太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PCE)由3.8%快速上升到22.1%。 然而,鈣鈦礦薄膜的穩定性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成為該類電池商業化進程中的主要障礙。
  • 二極體的分類、電路符號及萬用表測發光二極體正負極
    5)變容二極體變容二極體是利用PN結的電容隨外加偏壓而變化這一特性製成的非線性電容元件,被廣泛地用於參量放大器,電子調諧及倍頻器等微波電路中。6)瞬態電壓抑制器TVS一種固態二極體,專門用於ESD保護。TVS二極體是和被保護電路並聯的,當瞬態電壓超過電路的正常工作電壓時,二極體發生雪崩,為瞬態電流提供通路,使內部電路免遭超額電壓的擊穿。
  • 化學所等製備出迄今效率最高的反向結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一般由共軛聚合物給體和富勒烯衍生物受體的共混膜夾在ITO透明正極和金屬負極之間所組成,具有結構和製備過程簡單、成本低、重量輕、可製備成柔性器件等突出優點,近年來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傳統器件結構使用透明導電聚合物PEDOT:PSS修飾ITO電極作為正極、低功函數活潑金屬作為負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