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低維半導體材料中的光生載流子高效抽取現象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7 中國科學院

  半導體材料中的光電轉換過程是光電探測器和太陽能器件的基礎,也一直是半導體材料和物理領域的研究熱點。傳統半導體物理理論認為:在低維材料中,光生載流子在形成後會弛豫到基態,由於受到量子限制,光生載流子難於逃離限制勢壘形成有效的光電流。因此,將低維半導體材料應用於光伏和探測器領域一直難以成功。

  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E03組的王文奇、吳海燕、楊浩軍以及王祿、馬紫光、江洋在研究員陳弘的指導下,與劉伍明課題組合作,採用共振激發光致發光譜技術(即採用介於低維材料和其勢壘的禁帶寬帶的雷射能量,只選擇性激發低維材料中的電子和空穴,而不在勢壘中形成光生載流子),在InGaN量子阱、InGaAs量子阱、InAs量子點等多個材料體系中均觀察到了在PN結作用下的載流子高效逃逸現象。

  如圖1所示,在無PN結的NIN結構中(非摻雜I區由10個周期的InAs/GaAs量子點結構組成),即使存在較高的外加偏壓載流子仍不能逃逸限制勢壘,只能通過輻射複合的方式發光。而在另一個測試樣品中,僅將NIN結構中的一個N型摻雜區改變為P型摻雜區,形成了含有PN結的PIN結構。在同樣的共振激發光致發光譜測試實驗中,在零偏壓短路情況下,實驗觀察到超過85%的載流子不再參與發光。與此同時,電路中觀察到了明顯的光電流產生。通過在電路中串聯一可變電阻調整電路電流發現,電路中電流與量子點發光積分強度呈現線性反比關係,直接證實了量子點中形成的光生載流子形成了光電流。此外,通過對樣品光電轉換效率的計算,推算出該樣品中材料吸收係數存在數量級程度的增加。

  上述現象不能用經典熱電子發射和隧穿現象及中間能帶理論解釋。項目組提出了一個新的物理模型,如圖2所示:沒有pn結的低維材料吸收光以後弛豫到基態,不能在電場的作用下逃逸低維材料,而有pn結的低維材料吸收光以後直接逃逸低維材料而不弛豫到基態。

  低維半導體材料中光生載流子的高效抽取及其導致的材料吸收係數增加現象,使得基於低維半導體材料帶間躍遷的光電轉換器件製備成為可能。為驗證這一現象的實用效果,項目組還製備了InGaAs/GaAs多量子阱紅外探測器原型器件。在無表面抗反射膜的條件下,該器件利用僅100nm的吸收層厚度,實現了34%的外量子效率。利用該數值計算得到器件中有源層的吸收係數達到3.7×104 cm-1,明顯高於傳統透射光譜實驗中的實測數值(紅外與毫米波學報,in press)。

  上述發現不僅為低維半導體材料應用於光伏領域提供了理論基礎,還為高溫工作紅外探測器的研製提供了一條新的技術路線。

  GaAs基InAs量子點和InGaAs量子阱體系中該現象的報導,發表於近期出版的《中國物理B》(Chin. Phys. B Vol. 25, No. 9, 2016 097307)和《中國物理快報》(CHIN. PHYS. LETT. Vol. 33, No. 10, 2016, 106801)上,GaN基InGaN量子阱中的實驗現象將發表於近期出版的《中國物理B》(Chin. Phys. B, in press)。基於該工作,項目組已經申請了中國發明專利一項,並提交了日本和美國的發明專利各一項。

    圖1. (a) n-i-n結構樣品在開路和0.7V反向偏壓條件下的共振激發光譜;(b) p-i-n結構的樣品在開路和0V反向偏壓條件下的共振激發光譜;(c)量子點發光強度與電路電流的關係曲線

    圖2.(a)傳統低維半導體光子吸收和載流子輸運過程 (b)實驗中觀察到的低維半導體光子吸收和載流子傳輸過程

  半導體材料中的光電轉換過程是光電探測器和太陽能器件的基礎,也一直是半導體材料和物理領域的研究熱點。傳統半導體物理理論認為:在低維材料中,光生載流子在形成後會弛豫到基態,由於受到量子限制,光生載流子難於逃離限制勢壘形成有效的光電流。因此,將低維半導體材料應用於光伏和探測器領域一直難以成功。
  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E03組的王文奇、吳海燕、楊浩軍以及王祿、馬紫光、江洋在研究員陳弘的指導下,與劉伍明課題組合作,採用共振激發光致發光譜技術(即採用介於低維材料和其勢壘的禁帶寬帶的雷射能量,只選擇性激發低維材料中的電子和空穴,而不在勢壘中形成光生載流子),在InGaN量子阱、InGaAs量子阱、InAs量子點等多個材料體系中均觀察到了在PN結作用下的載流子高效逃逸現象。
  如圖1所示,在無PN結的NIN結構中(非摻雜I區由10個周期的InAs/GaAs量子點結構組成),即使存在較高的外加偏壓載流子仍不能逃逸限制勢壘,只能通過輻射複合的方式發光。而在另一個測試樣品中,僅將NIN結構中的一個N型摻雜區改變為P型摻雜區,形成了含有PN結的PIN結構。在同樣的共振激發光致發光譜測試實驗中,在零偏壓短路情況下,實驗觀察到超過85%的載流子不再參與發光。與此同時,電路中觀察到了明顯的光電流產生。通過在電路中串聯一可變電阻調整電路電流發現,電路中電流與量子點發光積分強度呈現線性反比關係,直接證實了量子點中形成的光生載流子形成了光電流。此外,通過對樣品光電轉換效率的計算,推算出該樣品中材料吸收係數存在數量級程度的增加。
  上述現象不能用經典熱電子發射和隧穿現象及中間能帶理論解釋。項目組提出了一個新的物理模型,如圖2所示:沒有pn結的低維材料吸收光以後弛豫到基態,不能在電場的作用下逃逸低維材料,而有pn結的低維材料吸收光以後直接逃逸低維材料而不弛豫到基態。
  低維半導體材料中光生載流子的高效抽取及其導致的材料吸收係數增加現象,使得基於低維半導體材料帶間躍遷的光電轉換器件製備成為可能。為驗證這一現象的實用效果,項目組還製備了InGaAs/GaAs多量子阱紅外探測器原型器件。在無表面抗反射膜的條件下,該器件利用僅100nm的吸收層厚度,實現了34%的外量子效率。利用該數值計算得到器件中有源層的吸收係數達到3.7×104 cm-1,明顯高於傳統透射光譜實驗中的實測數值(紅外與毫米波學報,in press)。
  上述發現不僅為低維半導體材料應用於光伏領域提供了理論基礎,還為高溫工作紅外探測器的研製提供了一條新的技術路線。
  GaAs基InAs量子點和InGaAs量子阱體系中該現象的報導,發表於近期出版的《中國物理B》(Chin. Phys. B Vol. 25, No. 9, 2016 097307)和《中國物理快報》(CHIN. PHYS. LETT. Vol. 33, No. 10, 2016, 106801)上,GaN基InGaN量子阱中的實驗現象將發表於近期出版的《中國物理B》(Chin. Phys. B, in press)。基於該工作,項目組已經申請了中國發明專利一項,並提交了日本和美國的發明專利各一項。

    圖1. (a) n-i-n結構樣品在開路和0.7V反向偏壓條件下的共振激發光譜;(b) p-i-n結構的樣品在開路和0V反向偏壓條件下的共振激發光譜;(c)量子點發光強度與電路電流的關係曲線

    圖2.(a)傳統低維半導體光子吸收和載流子輸運過程 (b)實驗中觀察到的低維半導體光子吸收和載流子傳輸過程

相關焦點

  • 低維半導體材料中的光生載流子高效抽取現象
    半導體材料中的光電轉換過程是光電探測器和太陽能器件的基礎,也一直是半導體材料和物理領域的研究熱點。傳統半導體物理理論認為:在低維材料中,光生載流子在形成後會弛豫到基態,由於受到量子限制,光生載流子難於逃離限制勢壘形成有效的光電流。因此,將低維半導體材料應用於光伏和探測器領域一直難以成功。
  • ...記劉益春和「低維氧化鋅材料的載流子調控與功能化研究...
    東北師範大學紫外光發射材料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徐海陽說,「低維氧化鋅材料的載流子調控與功能化研究」項目在信息、民用以及軍事領域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它可以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影響。  徐海陽表示,他所工作的實驗室已在紫外發光材料與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進展,其中榮獲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低維氧化鋅材料的載流子調控與功能化研究」項目是最具成果的一項研究。  據項目帶頭人、東北師範大學校長劉益春介紹,氧化鋅是一種重要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低維氧化鋅更因其優異的光電特性和新奇的物理性質成為材料科學前沿。
  • 物理所低維半導體納米材料的結構與熱電特性研究取得進展
    低維半導體納米材料是未來納電子器件的基本組成單元,在電子、熱電、光電乃至能源等領域都有重要的應用。在過去的幾年中,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高鴻鈞研究組在新型硼低維納米材料的製備、性質和應用方面開展系統研究,取得許多有意義的成果【Adv. Funct.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採用飛秒瞬態光譜技術系統地研究了量子限域的鈣鈦礦納米晶的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發現該體系呈現出亞皮秒級別的熱載流子壽命與之前理論預測的「聲子瓶頸」機制不符,進一步研究發現熱載流子能量耗散通道由表面配體分子誘導的非絕熱弛豫機制所主導。
  • 半導體所鈣鈦礦太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該材料具有帶隙可調、吸收係數高、載流子壽命長和載流子遷移率高等優點。鈣鈦礦太陽電池被報導的最高效率已超過20%。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半導體材料科學重點實驗室王佔國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電池載流子輸運管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作為有源層的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材料對電池效率起關鍵作用,而單純依靠優化鈣鈦礦薄膜來提高電池的效率已處於瓶頸期。
  • 研究團隊利用鐵電極化場對低維半導體材料精準摻雜並構建多種電子...
    近年來,新型低維材料出現,其獨特結構和奇異物性備受關注,已在電子和光電子器件等領域顯現出其潛在的價值。通過元素摻雜來調控半導體材料載流子類型及濃度是構建半導體功能器件的物理基礎。具體到新型低維半導體材料,如何實現對其載流子的精準調控,同樣是實現其豐富功能器件的必經之路。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員與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及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的相關團隊通力合作,提出了利用非易失性的鐵電極化場對低維半導體材料的精準摻雜的新方法,並運用該方法構建了多種新型功能的電子和光電子器件。
  • 基礎研究 | 我區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在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802320, 21965024),自治區引進高層次人才計劃 (12000-15041904)及內蒙古大學人才啟動基金(21300-5195102)等項目的支持
  • 大連化物所揭示二維鈣鈦礦量子阱材料中載流子輸運新機制
    以往研究普遍認為,2D鈣鈦礦中載流子以激子形式存在,受到激子壽命和遷移率的限制,其激子遷移距離只有數百納米,比3D鈣鈦礦材料小一個量級以上。基於文獻中報導的載流子輸運特性,在依賴於載流子長距離輸運器件應用方面,2D鈣鈦礦可能無法與3D鈣鈦礦和其他傳統半導體量子阱材料相媲美。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鈣鈦礦單晶中光生載流子擴散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超快時間分辨光譜與動力學創新特區研究組(11T5組)研究員金盛燁領導的科研團隊在金屬有機鈣鈦礦(organolead halide perovskite)單晶光生載流子擴散動力學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成功實現了對單個鈣鈦礦單晶納米線/納米片中載流子擴散過程的可視化和定量研究。
  • ...鐵電極化場對低維半導體材料精準摻雜並構建多種電子和光電子器件
    近年來,新型低維材料出現,其獨特結構和奇異物性備受關注,已在電子和光電子器件等領域顯現出其潛在的價值。通過元素摻雜來調控半導體材料載流子類型及濃度是構建半導體功能器件的物理基礎。具體到新型低維半導體材料,如何實現對其載流子的精準調控,同樣是實現其豐富功能器件的必經之路。
  • 長春光機所等在鈣鈦礦單晶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郭春雷中美聯合光子實驗室與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沙特)、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美國)等單位合作在製備基於鈣鈦礦的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過去的十年中,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在光伏、光電探測、發光等領域的研究獲得巨大進展。然而,利用鈣鈦礦材料製備經典的器件——場效應電晶體(FET)仍然存在很大挑戰。主要原因在於電晶體中載流子在橫向和界面的傳輸特別容易受到鈣鈦礦多晶薄膜晶面狀態和晶粒中普遍存在的缺陷的影響。
  • 我國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近日從內蒙古大學獲悉,該校王蕾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的認可支持。「鈍化層助力BiVO4抗光腐蝕研究」的相關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將有助於提高太陽能制氫的光電轉換效率。王蕾研究員介紹,新型潔淨能源氫能素來是新能源的研究熱點,光解水制氫是獲得氫能的主要技術之一,而太陽能制氫轉換效率是光解水主要性能指標。
  • 我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近日從內蒙古大學獲悉,該校王蕾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的認可支持。「鈍化層助力BiVO4抗光腐蝕研究」的相關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將有助於提高太陽能制氫的光電轉換效率。
  • 鈣鈦礦納米線中載流子定向輸運研究取得新進展
    鈣鈦礦納米線中載流子定向輸運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劉萬生
  • 我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取得新進展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景陽 通訊員胡紅波)記者近日從內蒙古大學獲悉,該校王蕾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的認可支持。「鈍化層助力BiVO4抗光腐蝕研究」的相關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將有助於提高太陽能制氫的光電轉換效率。
  • 中科院研發低維半導體技術:納米晶片直接「畫出來」
    中科院今天宣布,國內學者研發出了一種簡單的製備低維半導體器件的方法——用「納米畫筆」勾勒未來光電子器件,它可以「畫出」各種需要的晶片。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半導體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半導體製造難度卻是越來越大,10nm以下的工藝極其燒錢,這就需要其他技術。
  • 物理所等實驗證明有機共軛小分子晶體薄膜中存在半導體本徵光生...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與推廣,有機半導體已經在多個領域中獲得了成功的應用,如有機發光二極體、有機電晶體、有機光電池等。相對於傳統的無機半導體,有機材料具有成本低、重量輕及柔性等潛在優勢而備受關注。儘管如此,有機半導體到底是否形成能帶結構並實現光生自由載流子的帶隙激發,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
  • 提高半導體性能&降低功耗,中科院在材料領域取得進展
    據中科院微電子所重點實驗室消息,微電子所和物理所近日在器件物理領域取得重要進展。SghEETC-電子工程專輯傳統的三維半導體材料表面存在大量的懸掛鍵,可通過捕獲和散射等方式影響和限制自由載流子的運動,因此表面態的設計、製造和優化是提高三維半導體器件性能的關鍵因素。類似於三維半導體材料的表面態,單層二維材料(如二硫化鉬和石墨烯)在邊界原子的終止和重建可以產生邊界態,這使二維材料產生了許多獨特的現象,使其得到廣泛的應用。
  • 南科大何佳清團隊在熱電半導體材料的熱輸運機理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在熱電半導體材料的熱輸運機理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Anharmonic Lattice Dynamics in 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 【研究亮點】半導體激子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iChEM副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團隊在半導體光催化劑激子效應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研究人員報導了結構限域效應在設計激子材料中的重要作用,並通過晶面工程實現了材料的激子過程調控及其光催化性能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