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是力量,歡迎回到2049.
「消失的巨獸」系列說完了劍齒虎和遠古巨蛇,今天我們再來聊聊另一類巨獸,這便是巨象。
現在地球上的大象可謂生存狀況堪憂,而給其帶來殺身之禍的便是那招風的長牙,所以今天一開始我們先來說說象的牙。事實上,象牙與野豬以及劍齒虎的獠牙並不是一回事兒。我們知道,哺乳動物的牙齒分為門齒、犬齒、前臼齒和臼齒四類,野豬和劍齒虎的獠牙是上犬齒,而大象的長牙則是上門齒。與我們人類不同,大象的犬齒和下門齒已經退化,除長牙之外,口中只有24顆臼齒,而且是分6批依次長出的,一次只長上下左右各一顆,大象就靠著這四顆牙來吃飯了。而等到五六十歲最後一批牙齒掉光時,在野外生存的大象就只有餓死了,不過人工飼養的另當別論,它們可以活到70歲以上。
可見,無論是長牙還是口中牙,大象的牙齒都如此特別,而這正是歷經數千萬年自然演化的結果。作為同時代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大象的祖先和史前親戚們挺過了無數次的氣候變化和植被更替,在人類興起之前長期屹立不倒、繁榮昌盛,在這其中,象牙的作用功不可沒。歷史上的古象種類繁多,目前定名的就有至少40個屬160多種,其象牙也是千姿百態。今天我們就挑取幾個代表性的,來紀念這個巨獸家族的昔日輝煌。
談到大象的演化史,人們一般都從4000萬年前的始祖象講起,不過始祖象恐怕並非最古老的象類,甚至可能只是一個早期滅絕的旁支,或者後來進化到水裡去了。不過,始祖象所在的史前北非,仍被視為象類起源的中心,而比始祖象年代稍晚、足以稱為巨獸的,就是肩高超過2米的始乳齒象和古乳齒象了,它們也是正八經的當年大象的祖先。
始祖象
始乳齒象
始乳齒象生活在3600-3500萬年前,已經有了粗壯的身體、柱狀的四肢,以及一個不太長但已經比較發達的鼻子。除了上門齒變長,古乳齒象的下頜也加長了,再配上一對扁平、前伸幾乎拖到地面的下門齒,乳齒象可以輕鬆取食岸邊和水中的植物。
恐象的鼎鼎大名相比你也早有耳聞。與多數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夥夫」的象類不同,恐象長著一個相對較小的腦袋,脖子也比較長而靈活。更顯眼的是,恐象的上頜沒有長牙,卻在下頜長著一對彎鉤狀的獠牙。實際上,恐象跟今天大象的關係,幾乎比海獅和獅子的關係還要遠,這個另類旁支種類不旺,卻硬是延續了2000多萬年,足跡遍及亞非歐三大洲,甚至還跟百萬年前的人類祖先打過交道。
恐象
至於恐象怪異的「下鉤牙」有什麼用,古生物學家曾眾說紛紜,甚至包括用來刨地掘野菜、掛在樹上睡覺等等匪夷所思的猜測。現在一般認為,這對下鉤牙可能是用來從樹上扯下樹皮和枝葉。晚期的巨恐象、粗壯恐象非常龐大,肩高可達3.5-4米。總的來看,與今天的大象相比,恐象身高腿長,鼻子粗短,腦容量較小,也許是頭腦簡單的「莽大漢」。
今天要介紹的第三種古象是嵌齒象。嵌齒象類也被視為象類演化的主幹類型,個頭已接近今天的象,不過外表仍然十分怪異,它們的下頜和下門齒又長又尖,像門閂一樣「嵌」在上頜的兩根長牙之間。由於臼齒上有三道帶有乳突的橫脊,所以也被稱為「三稜齒象」。
嵌齒象
嵌齒象類的化石從1500萬年前開始大量出現在亞洲、歐洲、非洲和北美的地層中,種類很多。典型的嵌齒象約有近3米高,4-5噸重,四肢壯實適合長途跋涉,據估計,可能已有了一條比較靈活的長鼻子。化石顯示,它們主要生活在森林中,進食時用長下頜和長鼻相互配合,把樹枝拉扯進嘴裡。
大約700萬年前左右,北半球的氣候開始進一步轉幹轉冷,嵌齒象類在環境變化以及其他象類、有蹄類動物的競爭之下逐漸沒落,但可喜的是,它們的部分後裔一直生存到了今天。
要說嵌齒象的下頜和下門齒突出,恐怕它還不及鏟齒象,你聽這名字,鏟齒象,這就是古象中的挖掘機,古象中的藍翔。當然了,鏟齒象其實是嵌齒象科的一支,它們身型矮胖,下頜和下門齒非常誇張地向前突出、擴展,如同一把寬大的鏟子,故因此得名。
鏟齒象
過去科學家認為,鏟齒象像河馬一樣整天泡在水裡,用鏟狀下頜與扁平的長鼻撈水草吃。但經過更細緻的研究後,目前推測它們主要生活在陸地上,可以吃樹苗、灌木等,鼻子也是正常的圓管狀。鏟齒象每天需要大量食物,也就得不停揮舞口中的鏟子,同時改造著周圍的植被環境。
鏟齒象的化石在舊大陸許多地方都有發現,不過化石最豐富的當數我國甘肅、寧夏、內蒙等中西部省區。在距今1500-1200萬年前,青藏高原還沒有隆起,當地溫暖潮溼的氣候養育了數以萬計的鏟齒象,成為地層中的標誌性物種。
關於這個古象,一期節目有點長,拆成兩個有顯得有點短,正所謂給黃博士兩分鐘時間,大便時間不足,小便時間有餘,怎麼辦?思來想去之後,畢竟「水」是我們2049的一大特色,所以就讓明天再話古象吧。
如果您可以將本期節目或我們節目的二維碼轉發到朋友圈
我們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