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話題引起大家熱議:無法生育女性的未來在哪裡?
這個問題的題主是這麼說的:本人本科的同學,25歲,因為卵巢早衰失去了生育的能力,現在陷入了現實的婚育困境,沒有多少男人結婚是以不以生孩子為目的的,四周親戚的傳統觀念也認為,女性無法生育=沒有價值,於是給我介紹農村種地離異帶著孩子的相親對象。
我想大多數人看到這個描述,第一,情緒反應上都是憤懣的吧,生孩子不是女性一生全部的使命,難道要因為生育問題就給女性判死刑嗎?第二,開始深入思考,當今社會真的依然封建傳統,女性價值是和生育劃上等號?第三,有必要關注一下題主說到的卵巢早衰的問題,卵巢早衰還有生育的可能嗎?
首先,我們需要清楚卵巢早衰的概念?
題主說到她的同學才25歲,卵巢就已衰退。對於卵巢早衰這一詞,蘊蘊和生殖醫生交流過,其實就是40歲之前卵巢就開始衰竭不工作的狀態。這是一種能帶走你所有希望的判詞。
無奈抽到卵巢早衰這張爛牌的女性,就應該失去反抗,任憑命運安排嗎?
其實,很多40歲之前的女性,可能並不是卵巢早衰,而是可以說原發性卵巢功能不全。
字面意思也許大家就應該能get到那麼一點:
簡單來說,原發性卵巢功能不全(Primary ovarian insufficiency)是卵巢功能不斷下降變差的過程,而且一定是在40歲之前。卵巢早衰是肯定的最終,是卵巢走向提前衰老的終章。
要知道,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是指女性40歲之前因性腺功能衰竭出現閉經,伴有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FSH>40IU/L)、雌激素降低等內分泌異常及生殖器官萎縮等圍絕經期表現。
而POI則是強調的是40歲以前的病理性卵巢儲備功能不足,包括了早期階段的DOR,及發展至後期的卵巢功能衰竭終末階段——卵巢早衰(POF)。根據2015年12月由歐洲人類生殖與胚胎學會(ESHRE)起草的「POI處理指南,可以得出:
POI是指40歲之前喪失卵巢活性,表現為閉經或月經稀發,伴有促性腺激素升高和雌激素降低。
POI的診斷需同時具備月經異常和生化指標異常:月經稀發/閉經至少4個月;兩次FSH水平>25IU/L(間隔4周檢測)。
POI是一個階段性的,之所以規定FSH的臨界值是>25IU/L,而不是40IU/L,就是因為我們見過太多,平時不注意,最後已經已經發展到FSH>40IU/L、閉經!也就是最終階段——POF!
題主的同學才25歲,還很年輕,可能更有可能是POI,這這個階段中也是依然有會有機會自然懷孕,甚至5%~10%的患者在確診多年後仍有機會發生自然受孕!
同學的懷孕應對策略
這裡是蘊蘊提的一點小建議:這個時候她的卵巢功能各項指標已經不好了,建議儘早到輔助生殖科室求助,並且要用一些弱雄激素、針灸和改善飲食的辦法,並尋求醫生凍卵的幫助,遇到適合的就不要避孕趕緊懷孕,如今試管嬰兒技術已經很成熟,一切都有解決的方法!
最後想說的話:不生育會怎麼樣
蘊蘊認為不生育並不會怎樣,強調一句,女性的價值並不在於生育與否,不生育並不等於婚姻不幸福,不等於孤獨,不等於晚景悽涼!
請不要把女性物化,女性不是「行走的子宮」,不意味著不生孩子就只能當後面,隨便搪塞給你一個男人就該謝天謝地?
我們需要讓自己有更廣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才會發現,不生孩子,用那些時間努力提升自己,可能又是一番別樣精彩的人生。人生短短幾十年,這是我們自己的人生,不要受到來自親朋好友「為你好」的道德綁架。
有時候我們害怕的是害怕本身,等到那天真正到來,我們該如何改善,現在還能做些什麼?我知道,「卵巢早衰」四個字很可怕,但是真的很想要孩子還是有辦法的,及早的幹預、取卵、供卵都是有希望要上孩子的。去年,在我院53歲的阿姨也懷上了自己的孩子,他們眼裡對孩子真摯的愛令人感動。我們不要被命運綁架,無論怎麼做,都要追隨自己內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