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曾經是一座被水滋潤的城市。
現在的錦江,原來叫府南河,是府河、南河的合稱。府南河是岷江水系流經成都的兩條主要河流。兩河從郫縣石堤堰分水而來,在市區東門合江亭相匯後,東去彭山縣江口注入岷江水道,流經樂山、宜賓入長江。
自戰國時期蜀郡守李冰鑿離堆、穿二江以來,府南河一直是古成都通往荊楚的交通要道,是成都經濟、文化形成發展、繁榮的命脈,被成都人稱為「母親河」。
「春流繞蜀城」。環繞成都2300多年的府河、南河是成都的護城河,曾有過繁榮的河運和美景。
《蜀都賦》說:「夫蜀都者,帶二江之雙流,夾江傍山,棟宇相望,物阜民豐。」唐宋時期航運更是興盛。杜甫的「門泊東吳萬裡船」,李白的「浪錦清江萬裡流,雲帆龍舸下揚州」,便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從元明清代至解放前,府南河一直是成都對外交通的主航道。為此,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到:揚子江築堤浚水路,使淺水輪可以直抵四川首府成都。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也十分重視府南河航道。50年代末,「成都」號機動船從成都曾經試航到樂山。當時府南河上仍是舟來楫往,水運量還有20餘萬噸。
然而,到了60年代,府南河在綜合利用上出現嚴重失誤,只顧築壩攔水、灌溉、發電,航運日漸衰落。後來,在雙流古佛堰修建後,都江堰關閘,攔腰切斷府河航道,致使航運中斷,河床淤毀,行洪能力不足,加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擴大,人口膨脹,農業和工業用水急劇增加,河流不堪負重。沿江兩岸,650多個排汙口,每天向河中傾瀉60多萬噸汙水,汙染嚴重,府南河變成了藏汙納垢的臭水溝,曾經人們一度叫「腐爛河」。
曾經有3萬戶10多萬居民長期生活在府南河兩岸低洼潮溼、衛生設施缺乏的棚屋裡。「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質變壞,七十年代魚蝦絕代,八十年代洗馬桶蓋。」是府南河曾經的真實寫照。
1985年,成都市龍江路小學的學生給市長寫了一封關於府南河的信。這封來信,使「救救錦江」的呼聲迅速地在市民中傳播開來。府南河的整治,確實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候。1987年,新華社內參報導了當時府南河的情形,在這篇日後影響深遠的文章中,府南河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臭水溝。為此,從87年-92年,成都市對府南河工程進行了五年的論證。
1992年,為履行中國政府在世界環發大會上的承諾,推進地方化進程,成都市政府針對兩河現狀的問題,決心啟動以治水為核心、全面帶動城市居住環境改善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整治工程。1994年,成都市新上任市長王榮軒,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宣布府南河工程為本屆政府的「一號工程」。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從1994年開始全面啟動。
從1993年底開始, 綜合整治針對府南河存在的六大隱患,確定工程的六個指向:防洪、治汙、安居、綠化、文化和道路管網。27億投資中,11億用於安居,9億基礎設施建設,5億用於汙水處理,2億用於綠化工程。
為了搬遷沿河兩岸的居民,在二環附近建成24個新居住區,拆遷3萬戶10多萬人入住,人均居住面積增加1.4倍,住房和環境條件根本改善;城區人口不合理布局得到調整。現在城西的府南新區就是當時府南河最大的搬遷居住區。
府南河重新疏淘了16公裡河道,新建和加固25公裡河堤,新建和改造了18座跨河橋,興建百花潭、老南門、九眼橋、二號橋、萬福橋5座船閘。河流行洪能力提高一倍,達到200年一遇防洪標準。
沿江築路41公裡,內環路全部貫通,有效緩解市區交通擁擠狀況;水電氣和通訊等地下管線同步敷設,城市基礎設施的綜合服務能力得以加強。
城內千餘家汙染型企業全部遷至二環外工業新區,沿河還埋設26公裡排汙幹管,實施雨汙分流,將市內汙水集中輸送汙水廠,處理達標排放下遊,同時,淨化城區850公頃水面,城市水環境大為改觀。
植樹栽草,新增25公頃綠地,形成濱河綠色環帶;綠帶中點綴各具特色小景園13個,園中分布頗具情調的建築小品和城市雕塑,水圈綠圈共構文化圈,綠依水,水護城,動人景色,為古城平添一道靚麗風景線。為了市民暢遊府南河,開通了25路、46路環繞府南河沿岸的觀光公交線路,串聯起府南河各個景點。
經過5年風雨兼程施工,至1997年,府南河一環路城區段河道整治全面竣工。
就工程規模和技術含量言,府南河綜合整治不能與其它跨地區大項目比肩,甚至遠不及成都的"五路一橋"建設;但它卻得到國家領導和專家學者們的高度評價,得到全市人民一致認同,獲得1998年度聯合國人居獎殊榮,同時,還獲得國際環境設計研究會和美國《地理》雜誌「環境地理設計獎」。其中「活水公園」還獲得國際水岸中心評選的1998年「優秀水岸最高獎」。為什麼?為它所獲至的綜合效益,和它所展示的可持續發展意識與模式。
城市化是當前人口和經濟態勢所決定的必然趨勢,現代化建設是每個城市必須面對的問題。科教的昌明,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現代化表徵;而"現代"在過去未來之間,現代化建設最本質的目標為獲至未來,所以它的核心是可持續發展。府南河綜合整治兼顧經濟、社會、環境效益,使三者有機融合,展示了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名符其實。
今天的府南河已是十裡長堤,岸柳成蔭,似晶瑩的翡翠項鍊,環繞美麗的蓉城。兩岸高樓櫛比,亭臺樓閣,繁花似錦;河中舟來楫往,蔚為壯觀。看到今天這一切,我們應該銘記時任成都市長和市委書記的王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