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的記憶:府南河「一號工程」

2020-12-04 回味記憶中的四川

成都,曾經是一座被水滋潤的城市。

現在的錦江,原來叫府南河,是府河、南河的合稱。府南河是岷江水系流經成都的兩條主要河流。兩河從郫縣石堤堰分水而來,在市區東門合江亭相匯後,東去彭山縣江口注入岷江水道,流經樂山、宜賓入長江。

自戰國時期蜀郡守李冰鑿離堆、穿二江以來,府南河一直是古成都通往荊楚的交通要道,是成都經濟、文化形成發展、繁榮的命脈,被成都人稱為「母親河」。

「春流繞蜀城」。環繞成都2300多年的府河、南河是成都的護城河,曾有過繁榮的河運和美景。

《蜀都賦》說:「夫蜀都者,帶二江之雙流,夾江傍山,棟宇相望,物阜民豐。」唐宋時期航運更是興盛。杜甫的「門泊東吳萬裡船」,李白的「浪錦清江萬裡流,雲帆龍舸下揚州」,便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從元明清代至解放前,府南河一直是成都對外交通的主航道。為此,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到:揚子江築堤浚水路,使淺水輪可以直抵四川首府成都。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也十分重視府南河航道。50年代末,「成都」號機動船從成都曾經試航到樂山。當時府南河上仍是舟來楫往,水運量還有20餘萬噸。

然而,到了60年代,府南河在綜合利用上出現嚴重失誤,只顧築壩攔水、灌溉、發電,航運日漸衰落。後來,在雙流古佛堰修建後,都江堰關閘,攔腰切斷府河航道,致使航運中斷,河床淤毀,行洪能力不足,加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擴大,人口膨脹,農業和工業用水急劇增加,河流不堪負重。沿江兩岸,650多個排汙口,每天向河中傾瀉60多萬噸汙水,汙染嚴重,府南河變成了藏汙納垢的臭水溝,曾經人們一度叫「腐爛河」。

曾經有3萬戶10多萬居民長期生活在府南河兩岸低洼潮溼、衛生設施缺乏的棚屋裡。「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質變壞,七十年代魚蝦絕代,八十年代洗馬桶蓋。」是府南河曾經的真實寫照。

1985年,成都市龍江路小學的學生給市長寫了一封關於府南河的信。這封來信,使「救救錦江」的呼聲迅速地在市民中傳播開來。府南河的整治,確實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候。1987年,新華社內參報導了當時府南河的情形,在這篇日後影響深遠的文章中,府南河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臭水溝。為此,從87年-92年,成都市對府南河工程進行了五年的論證。

1992年,為履行中國政府在世界環發大會上的承諾,推進地方化進程,成都市政府針對兩河現狀的問題,決心啟動以治水為核心、全面帶動城市居住環境改善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整治工程。1994年,成都市新上任市長王榮軒,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宣布府南河工程為本屆政府的「一號工程」。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從1994年開始全面啟動。

從1993年底開始, 綜合整治針對府南河存在的六大隱患,確定工程的六個指向:防洪、治汙、安居、綠化、文化和道路管網。27億投資中,11億用於安居,9億基礎設施建設,5億用於汙水處理,2億用於綠化工程。

為了搬遷沿河兩岸的居民,在二環附近建成24個新居住區,拆遷3萬戶10多萬人入住,人均居住面積增加1.4倍,住房和環境條件根本改善;城區人口不合理布局得到調整。現在城西的府南新區就是當時府南河最大的搬遷居住區。

府南河重新疏淘了16公裡河道,新建和加固25公裡河堤,新建和改造了18座跨河橋,興建百花潭、老南門、九眼橋、二號橋、萬福橋5座船閘。河流行洪能力提高一倍,達到200年一遇防洪標準。

沿江築路41公裡,內環路全部貫通,有效緩解市區交通擁擠狀況;水電氣和通訊等地下管線同步敷設,城市基礎設施的綜合服務能力得以加強。

城內千餘家汙染型企業全部遷至二環外工業新區,沿河還埋設26公裡排汙幹管,實施雨汙分流,將市內汙水集中輸送汙水廠,處理達標排放下遊,同時,淨化城區850公頃水面,城市水環境大為改觀。

植樹栽草,新增25公頃綠地,形成濱河綠色環帶;綠帶中點綴各具特色小景園13個,園中分布頗具情調的建築小品和城市雕塑,水圈綠圈共構文化圈,綠依水,水護城,動人景色,為古城平添一道靚麗風景線。為了市民暢遊府南河,開通了25路、46路環繞府南河沿岸的觀光公交線路,串聯起府南河各個景點。 

經過5年風雨兼程施工,至1997年,府南河一環路城區段河道整治全面竣工。

就工程規模和技術含量言,府南河綜合整治不能與其它跨地區大項目比肩,甚至遠不及成都的"五路一橋"建設;但它卻得到國家領導和專家學者們的高度評價,得到全市人民一致認同,獲得1998年度聯合國人居獎殊榮,同時,還獲得國際環境設計研究會和美國《地理》雜誌「環境地理設計獎」。其中「活水公園」還獲得國際水岸中心評選的1998年「優秀水岸最高獎」。為什麼?為它所獲至的綜合效益,和它所展示的可持續發展意識與模式。

城市化是當前人口和經濟態勢所決定的必然趨勢,現代化建設是每個城市必須面對的問題。科教的昌明,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現代化表徵;而"現代"在過去未來之間,現代化建設最本質的目標為獲至未來,所以它的核心是可持續發展。府南河綜合整治兼顧經濟、社會、環境效益,使三者有機融合,展示了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名符其實。

今天的府南河已是十裡長堤,岸柳成蔭,似晶瑩的翡翠項鍊,環繞美麗的蓉城。兩岸高樓櫛比,亭臺樓閣,繁花似錦;河中舟來楫往,蔚為壯觀。看到今天這一切,我們應該銘記時任成都市長和市委書記的王榮軒。

相關焦點

  • 從府南河綜合整治到錦江水生態治理和綠道建設 「濯錦之江」歸來...
    2  一項宏大工程  1993年,「一號工程」府南河綜合整治啟動,歷時5年,獲得讚譽無數  「不行動不得行了!」回想起參與府南河綜合整治的經歷,成都市河湖保護和智慧水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至今仍心潮澎湃。
  • 成都府南河某段汙染嚴重
    騰訊大成網網友在四川服務臺上發帖曝光:我家住在天府新區華府大道旁邊,靠近府南河,河邊是我們沿岸居民散步、鍛鍊身體的主要活動區域。但是,府南河的汙染情況卻越來越嚴重,走在河邊的路上,河裡以及河邊的垃圾、渾濁的河水、散發著臭味的空氣……無疑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心理上的鬱悶和身體上的厭惡。
  • 四川成都大爺府南河逮到5斤重的娃娃魚 誰願收留它?
    四川成都大爺府南河逮到5斤重的娃娃魚 誰願收留它? 府南河逮到5斤重的娃娃魚  住在府南河附近的李先生,60多歲了,每逢水位下降,就喜歡去河裡捉泥鰍。  「娃娃魚是國家保護動物,府南河的水很髒,放進去怕糟蹋了,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好好照顧這條娃娃魚。」老李說道,自己希望聯繫動物園來收留這條娃娃魚,可惜目前為止,還沒有聯繫上。成都商報客戶端實習記者&nbsp康耕豪  老李表示,前天早上大約7點40分,剛把手伸進一個坑洞摸泥鰍,結果摸到了一坨肉肉的東西,還不小。自己趕緊用手把它拉出來,由於太滑,掉到了地上。
  • 神舟一號20年·記憶
    飛船順利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神舟一號發射升空(資料圖)神舟一號試驗飛船返回艙(資料圖)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標誌著我國在載人航天飛行技術上王永志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成功發射,吹響了中國載人航天飛行試驗的號角。
  • 22歲的府南河音樂廣場重建後第一次正式亮相
    22歲的府南河音樂廣場重建後第一次正式亮相是本周由成都市武侯區委社治委指導,老馬路國際社區與城市創變者學院主辦單位,成都慈善總會與錦江綠道協辦 這次「心樂世界共創會」是府南河音樂廣場完工後的第一個正式活動。前來觀看表演的市民們紛紛表示,廣場重建後更美,更溫馨了。作為成都「音樂之都」的名片,希望這裡有越來越多具有正能量的高品質音樂活動,來豐富大家的生活,讓我們的社區更加美好。
  • 「天和一號」盾構機南京長江隧道工程顯身手
    截至昨日,在南京緯三路過江隧道工程中,中交天和機械設備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天和」)研製的「天和一號」盾構機已順利掘進170米,這樣的掘進速度是同類盾構機的1.6倍。  「天和一號」是「中交天和」研製的中國首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大型泥水氣壓平衡複合式隧道掘進機(簡稱「盾構機」),在此之前,這種針對複雜地質工程的大型盾構機全部依賴進口,「天和一號」的誕生打破了外國產品在該領域的壟斷。  「天和一號」盾構機使用的技術有5項為國際首創,5項為國內首創。「公司已交付使用的7臺盾構機中,秦山核電專用盾構機已完成隧道施工。
  • 手爪爪癢幹拌麻辣燙冒菜開創者讓我找到了兒時記憶
    手爪爪癢幹拌麻辣燙冒菜開創者讓我找到了兒時記憶 2020/09/23 15:42 來源:廠商供稿 瀏覽:313
  • 【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郴州:休克療法 源頭治汙
    紅網專題:湖南將湘江保護和治理列為「一號重點工程」  紅網郴州4月10日訊(記者 易徵洋)「對歷史欠帳要逐步償還,對新的汙染,要嚴格控制,郴州嚴格控制亂採亂挖。」今天上午,郴州市長瞿海在媒體座談會上,向此次前來採訪的記者團成員如是表態。
  • 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工程反應堆廠房提前實現結構封頂
    當地時間2018年4月24日5時12分,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喀拉蚩核電K2機組內層安全殼穹頂結構提前實現封頂,這是該工程採用「主設備預引入」工法取得的又一成果,為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工程建設目標按期實現奠定良好基礎,也為後續同類機組創造了良好示範效應。
  • 金地貴陽首子「金地·雲麓一號」獲工程規劃許可
    日前,據貴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消息,金地悅峰(城市綜合體)即金地·雲麓一號項目獲工程規劃許可,證書編號為築規建字2019-0394號。文件顯示,金地·雲麓一號位於貴陽市南明區後巢鄉後巢村,項目由貴陽金地尚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開發建設,這也是金地在貴陽的第一個項目。據查閱,2019年4月11日南明區後巢鄉G(19)013號地被金地集團競得,引發關注。
  • 載人航天工程任務總指揮部調整天宮一號發射計劃
    新華社北京9月1日電(李清華、黃叢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1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執行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在發射場的各項測試準備工作進展順利,神舟八號飛船按計劃已於8月26日空運至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於受「實踐十一號04星」發射失利影響,任務總指揮部決定對天宮一號發射計劃作相應調整。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三號:中國探月工程的"三級跳"
    從2007年到2013年,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三號,中國探月工程實現了「三級跳」。    嫦娥一號:實現從無到有歷史性突破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大涼山深處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吸引著世界關注的目光——嫦娥一號衛星在這裡由長徵三號甲火箭發射升空。    嫦娥一號經過18天時間飛行最終進入環月軌道。
  • 長三乙/遠徵一號火箭成功發射北鬥三號工程第二組衛星
    1月12日7點18分,長徵三號乙/遠徵一號運載火箭託舉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兩顆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隨後,火箭上面級與衛星成功分離,將其送入預定軌道。 長三乙/遠徵一號火箭成功發射北鬥三號工程第二組衛星。
  • 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
    新華社西昌12月8日電題: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新華社記者胡喆、謝佼、荊淮僑12月8日,嫦娥四號開啟奔月之旅。從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再到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月球探測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想,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回顧我國一路走來的探月之旅,可謂精彩紛呈。
  • 我與神舟一號的故事——重溫那份珍藏回憶!
    1999年11月2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 神舟一號發射升空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標誌著我國在載人航天飛行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
  • 嫦五讓人持續興奮,然而不能忘懷的還是探月工程的先驅:嫦娥一號
    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從中國第1個探月工程,嫦娥工程中第1顆探月工程衛星——嫦娥一號,說起。2004年3月1日,中國啟動第1個探月工程——嫦娥工程。 從此,中國人向這個在古詩詞文化中存在幾千年的地外天體邁出了腳步。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廣寒宮,玉兔嫦娥。中國人從來不缺少對月球的興趣。
  • 講述「天問一號」探測火星的故事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
    近日,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西電傑出校友張榮橋回到母校,在西安北校區大禮堂為全校師生帶來航天金課《初戰告捷 任重道遠——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介紹》。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成功,「探火」正式啟程,此後「天問一號」在漫漫長途中向著目標堅定地前行,預計於2021年2月中下旬抵達火星。「籌劃10年,攻關6年,初戰告捷,來之不易」。
  • 「天問一號」背後的化工材料
    7月23日12時41分,承擔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繼續探求屈原在2300年前的發問。這不僅是我國首次完全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還是我國深空領域裡一個全新的裡程碑。那麼,在「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的背後,有哪些化工新材料扮演了重要角色?
  • 4個動詞看「一號工程」的方向
    成都高新區供圖  全面創新改革是省委確定的引領發展的「一號工程」。前不久召開的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將全面創新改革列為下一步要突出抓好的「四項重點工程」之一,擺在首位。  今年是四川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第二年,距離「三年試驗突破」的目標還剩最後一年。下一步,全面創新改革之路該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