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初人類發現的詭異生物,或許是龍的幼崽

2020-09-09 花噴噴

人類用頭腦站上食物鏈頂端,卻偏愛放空頭腦,工作學習時鑽空子發呆打瞌睡,一些需要動腦思考和動身行動的活動若缺乏積極性很難能主動起來。


於是有人指出,生命在於靜止,靜止不動節省能量,也能儲存能量。


就好比大型動物捕獵一次要消耗大量能量,平時就算是在大白天也要養精蓄銳。要是一天都不去打擾你家裡的貓,它能睡到第二天中午。

但有的生物迫於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不得已不動,以此降低能耗。


極端環境如深海、洞穴裡的動物為了適應環境,有的眼睛已經退化了。


鮮有人知的洞螈便是居住在洞穴裡的生物之一,第一眼看上去會誤以為是用修圖軟體合成的產物,樣貌與中國龍的幼龍有幾分相似。



傳說中成年的龍活躍在雲層之上,居住在地面的人類無法追尋它的蹤影。


而成年之前的幼龍是生活在地面上的,出生滿100年才會飛升上天成為真正的龍。



藉助現代技術,人類在黑暗的洞穴裡找到了「龍寶寶」的蹤影。


洞螈屬於脊椎動物兩棲綱有尾目,它的別名叫盲螈,早在1500萬年前就開始在洞穴裡生活。


17世紀初被首次發現,主要分布在歐洲南部的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的喀斯特洞穴。



發現者在自己的書裡宣稱這就是龍的幼崽。


洞螈全身長大約30釐米,通體白色,有紅色的腮,它們是最大的穴居動物。


很多穴居動物如洞穴魚,擁有和洞螈同樣的身體特徵。



它們體內缺少能抵禦紫外線的色素分子,患有白化病的動物暴露在陽光底下會表皮會被灼燒,嚴重的會有皮膚癌。


眼睛是動物賴以生存的重要部位之一,本來洞螈剛出生時也是有眼睛的,只不過洞穴的環境過於惡劣,洞螈在成長的過程中,雙眼逐漸退化到皮膚下,靠其他感官部位感知外界。



沒有眼睛的洞螈也能在水裡覓食,但在這個荒蕪的洞裡,覓食無異於大海撈針,能給大多數穴居動物提供能量來源的是蝙蝠的糞便。


靈長類動物一天都離不開食物,而某些哺乳動物會在入冬前大量進食囤積脂肪,整個冬天不吃不喝,進入冬眠狀態度過寒冷又食物短缺的冬季。


但洞螈不一樣,它不像蛇和烏龜等冬眠動物,可以一個冬天不進食,洞螈在連續幾年沒有食物的情況下還能活著。


蝸牛和小蝦是它的食物,等下一次出現有可能是5年、10年或許更久,屆時撐不了這麼多年的洞螈都會被環境淘汰。



因此,洞螈逐漸適應了這種極端環境,學會長時間保存能量,減少運動消耗,等待食物的出現。


有一個來自英國和匈牙利的科研團隊在觀察了19隻洞螈,並在今年的1月把研究報告刊登在《動物學雜誌上》。


歷經8年的觀察,運動量最多的那隻洞螈只在一年內移動了8米,其中有一隻整整2569天不吃不喝維持原狀,始終呆在同一個位置。


雖然它們也可以像自己的遠房親戚一樣快速爬行,但除非必要,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呆在一個地方,雷打不動。


這麼懶惰的洞螈,是怎麼繁殖後代並且能存活到現在的?


它們天性不愛動,所以交配周期很長,平均每12.5年才交配一次。


也因為環境特殊,洞穴裡基本沒有能威脅洞螈生存的動物,這也是為什麼它們的祖先當初要在這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方紮根。


據說洞螈有長達100年的壽命,但這個說法還沒得到科學研究的支持,因為暫時還沒有科研人員能活得比它長壽。


身體機能代謝極低的洞螈在待機等待食物的幾年內到底在思考什麼?或許它們也懶得浪費能量動腦筋,倒不如安靜地趴在石頭上。


不吃不喝,原地打坐,方能修煉成洞中仙人,這大概是洞螈會被當成神龍的原因之一吧。

相關焦點

  • 日本發現古銅色幼崽,疑似遠古生物,莫非「恐龍復活」?
    日本發現古銅色幼崽,疑似遠古生物,莫非恐龍復活?眾所周知,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幾百萬年,比人類生存更久的遠古生物就是恐龍了,日本人意外發現了一隻古銅色幼崽,元古生物學家的這竟然是三隻恐龍。就是他們一直三角龍走了過來,一下子就轟動起來是不是真正的恐龍,而是讓更多的人直觀了解一些遠古時代恐龍。我們可以看到三角龍模模模模非常逼真,就連皮膚上的皺紋也非常複雜,懵了一看不知道的人還真以為是恐龍呢。人類可能會發展得簡直太棒了,你們有何看法?歡迎在視頻下方留言,感謝您的觀看,我們下期見。
  • 虎鯨:逗人類幼崽,我們在行!
    虎鯨:逗人類幼崽,我們在行!提起虎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虎鯨又被稱為殺人鯨,它們有著龐大的體型和聰明的頭腦,使它們可以輕鬆的獵殺海洋中的大型生物。即使是體型最龐大的藍鯨以及兇猛殘暴的大白鯊,都是它們的盤中美餐但是你知道嗎?
  • 為什麼人類幼崽這麼弱?
    為什麼人類幼崽這麼弱?人類嬰兒太弱了,出生兩個月才能抬起頭,6個月才能翻個身,一歲才能爬起,吃飯要人喂,睡要被人哄,行動要被抱,如果沒有成人照顧,結局一定是死亡。而動物馬、牛、長頸鹿的幼崽出生後一個小時內就可以站立,出生第1天就可以躲避捕食者。
  • 人類自詡萬物之靈,為什麼幼崽出生就大哭?其它動物這麼做早完了
    更明顯的是,我們人類的幼崽和自然界其它動物的幼崽大不相同,一切套用在動物幼崽身上的東西,在嬰兒身上貌似都很難適用,成年人類統治地球,但是為什麼幼崽卻如此弱小?,那麼人類的幼崽就是脆弱的代表,毫無反抗能力、不能奔走站立、沒有思考、抵抗力脆弱、沒有皮毛……最有意思的一點是,所有的動物幼崽,無論是猛獸還是家禽,在出生之後都不會使勁叫,甚至在自然淘汰的法則裡,被母獸叼住後頸皮時喜歡叫的動物,也被淘汰了。
  • 人類幼崽的哪些行為讓你瞬間崩潰?
    熱衷於刷人類幼崽可愛日常的小編,常常會在評論裡看到「怎樣才能不結婚、不經歷生產,就能擁有這樣的小可愛」諸如此類的「奇怪」發言。崽崽們真的太太太好笑了,一會兒讓你覺得窩心到想哭,一會兒又讓你哈哈大笑,更多時候是哭笑不得。無論他們在幹什麼,都覺得好可愛呀。
  • 獵奇:類似於人類,母蝙蝠使用「 Baby Talk」與幼崽進行交流
    當與嬰兒交談時,人類會放慢說話速度,提高音調並改變聲音的「頻率」。眾所周知,這種「嬰兒談話」會增加嬰兒的注意力並促進語言學習。在動物中,母親也經常進行指導幼崽發聲,但這是否也暗示了聲音的變化?包括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STRI)研究人員在內的一組科學家研究了蝙蝠中以嬰兒為導向的交流是否會引起發聲變化。
  • 「人類幼崽」都是早產兒?看似輸在起跑線,卻存在3個優勢
    反觀某些動物的幼崽,出生後幾分鐘就可以站起來,會緊緊抱住媽媽,人類幼崽能夠做到這樣的,恐怕只有哪吒了。因此,單從身體發育成熟度和速度來看,人類幼崽整體是有些「早產」的。指生物後代出生後仍然保留幼年的特徵,並受父母的保護和養育,直到可以獨自生存的成長過程。從新生兒開始需要一直被父母照顧,餵奶、換尿布、哄睡還要陪玩。經歷嬰幼兒時期、青少年時期等,才會達到「成年」標準,人類幼崽擁有一個較長的幼態持續時期。
  • 人類幼崽拆家圖鑑:只要孩子夠努力,遲早能家徒四壁
    和娃相比,哈士奇簡直太小兒科了,人類幼崽才是真正的「拆家隊大隊長」!甭管是多麼佛系的老母親,在推開家門的一剎那,總會感受到直衝心臟的刺激。可即便血壓飆升,五臟亂顫,還是要不停地安慰自己:「親生的,親生的……」上得了廳堂人類幼崽有多能拆?這麼說吧,如果不是早有心理準備,肯定以為家裡遭了賊。
  • 人類幼崽模仿能力有多強登上網絡熱搜了,是怎麼回事?
    最近人類幼崽模仿能力有多強登上了微博熱搜,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相信還有很多人和小編之前一樣不了解人類幼崽模仿能力有多強是啥?怎麼回事?為此小編特意在網上整理了關於人類幼崽模仿能力有多強的內容,方便您了解其相關信息和來龍去脈。
  • 人類幼崽為什麼這麼弱小?因為太強母體會承受不住,十月已是極限
    我們常常會好奇,為什麼自然界的這些動物,生下來就能跑能跳,幾個月就能狩獵,一兩年就可以到達成熟期,反而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幼崽,生下來除了哇哇大哭什麼也不會,可以說是自然界最脆弱的高等生物幼崽。那麼為什麼人類可以主宰世界,幼崽卻如此脆弱?
  • 一紀才交配一次,七年一動不動,這種最像龍的生物堪稱地球最懶!
    蛇經常被比喻為龍,因為在日常能見到的生物中,蛇是最接近龍的生物!但地球上還有一種比蛇更接近龍,而且它那獨特的王者風範,一度讓世人懷疑這難道真是傳說中龍還在凡間修煉時候的模樣?最像龍的生物:歐洲洞螈這種中最像中國龍的生物卻生活在歐洲喀爾巴阡山脈,1768年奧地利醫生和自然科學家洛朗發現了洞螈,當時起名叫做「普羅透斯」,希臘神話中一個海神的名字。
  • 英文短新聞|虎鯨媽媽頭頂夭折幼崽同遊17天 該鯨群多年無幼崽出生
    虎鯨媽媽頭頂夭折幼崽同遊17天,所在鯨群多年無幼崽出生A killer whale has finally let her dead
  • 澳大利亞發現一億年前恐龍幼崽遺骸 體重不到半磅
    英媒稱,澳大利亞發現了約一億年前的恐龍幼崽遺骸,體重不到半磅。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2月20日報導,澳大利亞部分地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少量的史前骨骼,這是該國第一次發現恐龍幼崽遺骸。報導稱,在維多利亞州南部沿海和新南威爾斯州內陸小鎮萊特寧嶺附近的多個地點發現了這種骨骼。新英格蘭大學和萊特寧嶺澳大利亞蛋白石中心的研究人員對澳大利亞那一帶地區進行了拖網式的搜尋,以尋找這些遺骸。報導稱,這些小骨骼可能屬於小型鳥腳亞目恐龍,一種完全發育後重達44磅(20公斤)的兩足食草恐龍。
  • 動物為何要吃自己的幼崽?
    都說「虎毒不食子」,說的是再兇猛的老虎,也不會把自己的幼崽吃掉,也常常用來形容愛子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如果幼虎身上沾染了其他動物的氣味,或者小老虎生病或死亡,在食物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母老虎可能會將其吃掉。
  • 四川石渠發現三隻雪豹幼崽
    新華社成都9月3日電 記者3日從四川省林業廳獲悉,日前在四川省石渠縣一隧洞中發現三隻雪豹幼崽。據了解,在非紅外攝像機的拍攝下,親眼觀察到雪豹並一次性發現三隻幼崽,在全世界都較為罕見。
  • 永久凍土中發現5萬年前狼幼崽
    永久凍土中發現5萬年前狼幼崽 2020-12-28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其實這就是人類幼崽的優勢
    但這屬於人類幼崽之間的對比,如果把人類幼崽放在整個自然界,實際上他們都屬於早產兒。瑞士生物學家阿道夫·波特曼就曾說過:胎兒超42周出生仍屬於早產兒,這種現象稱之為「生理性早產」。為什麼要說人類幼崽相對於大自然來說都屬於早產兒?
  • 人類幼崽的哭聲,為什麼這麼大!!!
    「嚎啕大哭」這個漢語詞彙,最適宜的使用情景就是一個人類幼崽拼盡全力的放聲大哭。可謂小小的身體,大大的能量。而且更可氣的是,哪怕把耳機的降噪開到最大,嬰兒啼哭帶來的那種莫名其妙的煩躁,還是不能消解半分。於是你可能會想:為什麼,為什麼哭聲這麼大?人類為什麼進化成這個樣子,就不能小點聲嗎?
  • 人類嬰兒出生必須大哭,其他動物的幼崽會不會?為什麼?
    在殘酷的大自然中,生育的整個過程無論是對哪種動物來說都是最脆弱的階段,尤其是在生產時,是母體最脆弱的時候,此時,如果被食肉動物發現,即使這種動物平時對自己毫無威脅,在這個時候也會成為自己致命的威脅。因此,大多數的動物在生產時,都會找一個相對隱蔽的地方,即便是群居動物大都會離群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對於剛出生的動物幼崽也是一樣,只有儘可能地保持安靜,才不容易被「敵人」發現。這是原因之一。
  • 海豹中的「超級媽媽」,23年生了17隻幼崽,3歲開始平均每年一隻
    最近,科學家對努埃沃州立公園(California’s Ao Nuevo State Park)的7735隻北象海豹進行研究時發現,大約6%的北象海豹生產了群體中一半以上的人口,其中最厲害的「超級媽媽」,在23年裡共生了17隻小北象海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