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用頭腦站上食物鏈頂端,卻偏愛放空頭腦,工作學習時鑽空子發呆打瞌睡,一些需要動腦思考和動身行動的活動若缺乏積極性很難能主動起來。
於是有人指出,生命在於靜止,靜止不動節省能量,也能儲存能量。
就好比大型動物捕獵一次要消耗大量能量,平時就算是在大白天也要養精蓄銳。要是一天都不去打擾你家裡的貓,它能睡到第二天中午。
但有的生物迫於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不得已不動,以此降低能耗。
極端環境如深海、洞穴裡的動物為了適應環境,有的眼睛已經退化了。
鮮有人知的洞螈便是居住在洞穴裡的生物之一,第一眼看上去會誤以為是用修圖軟體合成的產物,樣貌與中國龍的幼龍有幾分相似。
傳說中成年的龍活躍在雲層之上,居住在地面的人類無法追尋它的蹤影。
而成年之前的幼龍是生活在地面上的,出生滿100年才會飛升上天成為真正的龍。
藉助現代技術,人類在黑暗的洞穴裡找到了「龍寶寶」的蹤影。
洞螈屬於脊椎動物兩棲綱有尾目,它的別名叫盲螈,早在1500萬年前就開始在洞穴裡生活。
17世紀初被首次發現,主要分布在歐洲南部的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的喀斯特洞穴。
發現者在自己的書裡宣稱這就是龍的幼崽。
洞螈全身長大約30釐米,通體白色,有紅色的腮,它們是最大的穴居動物。
很多穴居動物如洞穴魚,擁有和洞螈同樣的身體特徵。
它們體內缺少能抵禦紫外線的色素分子,患有白化病的動物暴露在陽光底下會表皮會被灼燒,嚴重的會有皮膚癌。
眼睛是動物賴以生存的重要部位之一,本來洞螈剛出生時也是有眼睛的,只不過洞穴的環境過於惡劣,洞螈在成長的過程中,雙眼逐漸退化到皮膚下,靠其他感官部位感知外界。
沒有眼睛的洞螈也能在水裡覓食,但在這個荒蕪的洞裡,覓食無異於大海撈針,能給大多數穴居動物提供能量來源的是蝙蝠的糞便。
靈長類動物一天都離不開食物,而某些哺乳動物會在入冬前大量進食囤積脂肪,整個冬天不吃不喝,進入冬眠狀態度過寒冷又食物短缺的冬季。
但洞螈不一樣,它不像蛇和烏龜等冬眠動物,可以一個冬天不進食,洞螈在連續幾年沒有食物的情況下還能活著。
蝸牛和小蝦是它的食物,等下一次出現有可能是5年、10年或許更久,屆時撐不了這麼多年的洞螈都會被環境淘汰。
因此,洞螈逐漸適應了這種極端環境,學會長時間保存能量,減少運動消耗,等待食物的出現。
有一個來自英國和匈牙利的科研團隊在觀察了19隻洞螈,並在今年的1月把研究報告刊登在《動物學雜誌上》。
歷經8年的觀察,運動量最多的那隻洞螈只在一年內移動了8米,其中有一隻整整2569天不吃不喝維持原狀,始終呆在同一個位置。
雖然它們也可以像自己的遠房親戚一樣快速爬行,但除非必要,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呆在一個地方,雷打不動。
這麼懶惰的洞螈,是怎麼繁殖後代並且能存活到現在的?
它們天性不愛動,所以交配周期很長,平均每12.5年才交配一次。
也因為環境特殊,洞穴裡基本沒有能威脅洞螈生存的動物,這也是為什麼它們的祖先當初要在這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方紮根。
據說洞螈有長達100年的壽命,但這個說法還沒得到科學研究的支持,因為暫時還沒有科研人員能活得比它長壽。
身體機能代謝極低的洞螈在待機等待食物的幾年內到底在思考什麼?或許它們也懶得浪費能量動腦筋,倒不如安靜地趴在石頭上。
不吃不喝,原地打坐,方能修煉成洞中仙人,這大概是洞螈會被當成神龍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