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生活本身而不為實現意義:貓教會我們什麼?

2020-11-24 界面新聞

「文明生活就像蜘蛛網——它易遭破壞,卻難以建造。」 圖片來源:Gareth Iwan Jones/The Observer

做只貓是一種什麼體驗?哲學家約翰·格雷半輩子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當他還是英國南希爾茲的一個孩子時,就已在家中養貓。如今他與妻子、日本古董商Mieko住在巴斯。他們養過四隻貓:「兩隻緬甸貓姐妹,索菲和莎拉,以及兩隻伯曼貓兄弟,傑米和朱利安。」 它們中最後在世的一隻——朱利安於今年初去世,它活到了23歲。格雷目前沒有貓。他絕不是一個多情的作家,但他的新書《貓的哲學:貓與生命的意義》(Feline Philosophy: Cats and the Meaning of Life,暫譯)卻是為了紀念他與貓的共同的智慧而寫的。

這些年來,其他哲學家也被貓所吸引。薛丁格有盒子裡的貓理論。蒙田曾發出著名的提問:「當我和我的貓一起玩耍時,我怎麼知道它沒有在和我一起玩耍?」 格雷說,理性主義者笛卡爾曾經「把一隻貓扔出窗外,以證明人類以外的動物缺乏意識;他總結說,它的恐怖尖叫是機械反應」。

這本書成書的推動力之一是與一位哲學家的對話。這位哲學家向格雷保證,他「已經教會他的貓只吃素食」。(格雷只提出了一個問題:「貓有沒有出過門?」答案是肯定的。)當格雷告訴另一位哲學家,他正在寫我們可以從貓身上學到的東西時,那個人回答:「但是,貓沒有歷史。」 格雷問道:「這一定是個不利條件嗎?」

格雷寫過路德維希·維根斯坦曾如何看待「就算獅子能說話,我們也無法理解它們」的說法。動物園管理員約翰·阿斯皮納爾回答說:「是他花的時間還不夠長。」我問格雷, 如果貓能說話,你認為我們能理解嗎?

約翰·格雷的貓朱利安於今年初去世 圖片來源:John Gray

他說:「這本書在某些方面是一個實驗。當然,這不是科學的探究。但是,如果你與貓非常親密地生活了很長時間(這需要花上很長時間,因為它們建立信任的速度很慢,與你真正交流的速度也很慢),那麼你或許能夠想像它們有著怎樣的哲學。」

格雷認為,我們主要是出於焦慮而追求哲學,我們是在一個混亂而令人恐懼的世界中尋求某種寧靜,向自己講述或許能夠提供平靜幻想的故事。他指出,貓不會意識到這種需求,因為只要不感受到飢餓或威脅,它們自然就會恢復到平衡的狀態。如果貓要給建議,那只是為了娛樂它們自己。

格雷的讀者會將這本書認作《稻草狗》的後記或結尾。這本2002年的暢銷書優雅地解構了西方哲學史,以及其虛無的信念——「人類在其他物種之『上』,並且不受自然的限制。」那本書特別將矛頭指向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普遍信念:人類帶來自由民主的過程是不可避免、穩步向前的。這本書問世時,布希總統正在伊拉克尋求「政權更迭」。這本書特別令人不安。此後的二十年間,它的論點幾乎像是預言——理性思想的發展可能無法在基礎的種族直覺、環境破壞或人類的愚蠢面前為我們提供任何持久的保護。

格雷從不認為他的書是本絕望的手冊。他的主題是謙卑,他針對的,是自認為自己不止是「對龐大且不斷變化的問題的不確定的零星答案」的任何意識形態。這本關於貓的書就是本著這種精神寫的。如果你和我一樣,在讀書的時候總是拿著一支筆,你一定會頻繁地勾劃、做感嘆號標記,並像貓一樣發出享受的聲音。格雷冷靜地寫道,「意識被高估了;理性主義的缺陷是,人們相信人可以通過應用理論來生存;人類會很快失去人性,但貓永遠是貓。」他總結出了10個貓咪給焦慮、不快樂、有自我意識的人類關於「如何不笨拙地生活」的提示。這些提示包括但不限於:絕不跟人類說理,不要給自己的苦難尋找意義,為了享受睡覺的快樂而睡覺……

有人批評認為,《稻草狗》推翻太多,建樹太少。格雷是否將這半認真的十個點(「就像貓的那種半認真」)視作針對《稻草狗》的批評的回應?

格雷熱情而友好地說,「是的。」他的聲音仍然帶有英國東北部口音的曲折感(英國電視劇《當船進來時》的主題曲是他最喜歡的歌曲之一)。他說,「許多人不喜歡《稻草狗》。人們批評我一棒子打死了所有哲學。一些並非哲學家的人給了我很好的反響。例如,這些年來,有三位戰地記者說,適應他們所目睹的創傷是他們一生中最困難的事情之一,而我的書以某種方式幫助了他們。」

《貓的哲學》

或許,這本書幫助了他們,是因為它消除了使可怕、悲慘的事情變得有意義的壓力?

「正是如此。我想說,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折磨來自尋找意義的壓力。除非你擁有超然的信念,相信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一定是有意義的,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大多數事情都是純粹的巧合。我們因相信不存在隱藏的意義而掙扎。從這種意義上講,我們無法成為貓——我們可能總是需要始終給自己講述關於自己的生活故事。我認為,很多短篇故事比一部小說要好。」

我們原本計劃是在巴斯的一家咖啡館見面並坐在室外進行訪談,72歲的格雷不喜歡室內。但天氣預報表明,那樣的話我們會被大雨淋成落湯雞,所以我們像貓一樣退到室內,並選用了Zoom。我認為,在某些方面,格雷的書是幫助人們應對大流行導致的奇異疏離的完美讀物。他是如何應對這一切的?

他說:「我試著重現我對我的貓,朱利安的回憶——不要活在想像中的未來中,我們根本不知道未來將如何發展。在大多數地方,當然還有我們這裡,政治都是一團糟。但是我認為,『我們無法給出明確的應對方式』這件事反映出一些深刻的東西:即使是最發達的知識體系也總是會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當多米尼克·卡明斯(現任英國首相首席特別顧問)開始宣傳「超級預測」的力量時,政府卻似乎無法預測第二天會發生什麼——此時的格雷一定會警惕起來。(超級預測指的是某些特定的人進行的預測,這些人的預測被證明比一般大眾和部分專家的預測更準確。這些「超級預測者」往往採用現代分析和統計學方法來進行預測。)

「是的,他們確實如此。我認為『超級預測』僅在特定領域中是可能的。幾乎沒有人預測到我一生中最大的事件。更重要的是,大多數真正的重大事件甚至都沒有被認為處於合理可能性的範疇之內。我記得,在2000年代初,我曾問過許多經濟學家和大佬,是否可能發生全球銀行業危機,這個想法被普遍否定了。只有一個人說過:『我不這麼認為,但這說不準。』」

約翰·格雷說,2號高速鐵路(HS2)始終是一個錯誤。現在,「很多人再也不會出門上班了,」它錯上加錯。圖片來源:Maureen McLean/REX/Shutterstock

如果我們在想像未來時感到無望,那麼我們是不是完全可以重塑這突然變得異常的當下,並讓當下重回正軌?「這一切確實發生了,但我認為,這部分基於許多人仍然認為還存在『正常狀態』的假設。我認為這完全沒有道理。這6個月中發生的某些變化可能會持續存在6年或60年。這其中的部分改變在一個富裕的國家可能是良性的,比如英國,因為英國仍然是一個富裕的國家;但對巴西或印度的邊緣人群來說,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格雷拿英國的2號高速鐵路舉例。「由於成本和環境上的問題,2號高速鐵路始終是一個錯誤。但是現在它顯得更荒誕了,因為很多人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出門上班了。政治存在一定的滯後性。在實踐中,個人比政府更容易適應激烈變化的環境。」他把話題引回我們的主題,說道,貓不會深深地迷戀某些故事。「當然,你可能會說那是因為它們沒有足夠的智力,但我認為它們只是不感興趣的可能性也很大。」

由於缺乏對執著於特定故事的興趣,這些年來,格雷在政治上走入了特殊的境地。他在英國泰恩賽德一棟堅固的舊勞動救濟所建築中長大。他的父親在碼頭上當木匠,母親則待在家裡。格雷在1960年代目睹了其社區被破壞——維多利亞時代的街道被推倒,居民搬進了由後來因相關事務入獄的工黨領導人T·丹·史密斯主張建造的簡單粗暴的「烏託邦式」計劃住房中,這使格雷對所有兜售進步思想的宏偉項目產生了持久的不信任。

從那時起,他就形成了一種信念,「政治是對永久性的和反覆發生的人類邪惡行為的一系列臨時、部分的補救措施。」他最有智慧的兩位朋友分別是牛津大學哲學家以賽亞·柏林和小說家JG·巴拉德。前者全家從蘇聯逃離到了英國,後者則在日本監獄裡度過了童年。他們都促使格雷相信,任何自認為壟斷了智慧的政治運動,都有古拉格或集中營的成分在其中。(作為其最有名的諷刺行徑,格雷曾模仿喬納森·斯威夫特,寫了一篇「溫和的建議」,呼籲西方民主國家為保護人權應緊急重新引入酷刑;隨後不久,美軍虐待伊拉克戰俘事件發生。)

格雷的投票策略一貫靈活,在任何時刻,他都會投給兩派政治勢力中不那麼邪惡的一方。他說:「如果當時可以的話,我一定會在1945年支持艾德禮政府。」但到1970年代,他認為戰後的工黨政策已經變得愚蠢和腐敗。他站在了與大多數學院相對立的立場上,支持柴契爾作為英國政治歷史上的必要修正。「但是,到了1989年,它又完全變了味。我從1987年左右就改變了立場。」 他曾一度支持新工黨,但後來,出於相同的原因,他又擯棄了該黨的主張。

他說,在上次大選中,他把票投給了保守黨。這是因為,他認為英國應當完成脫歐。現在,他嘲笑「民主人士」的妄想虛偽——他們希望進行第二次全民公決,「但人們已經進行了一次白紙黑字的投票!」 在他看來,這種事情永遠都無法圓滿地結束,歐盟本身及其宏偉的計劃和項目也是如此。

抗議者呼籲對英國脫歐進行第二次公投,約翰·格雷認為這是妄想的虛偽。圖片來源:Niklas Halle'n / AFP via Getty Images

「我在90年代初接受了一家波蘭報紙的採訪,」格雷說,「他們問,『你認為東歐共產主義垮臺後出現的新柴契爾保守主義會如何?』」 我說,「可能和此前的保守主義差不多。從一開始,建立統一的歐洲經濟體就是一個非常資本主義的項目。對歐洲聯盟的反彈將來自何方?肯定會來自右派,這就是事實。」

格雷預測,川普在2016年的選舉中獲勝是出於同樣的原因。「被拋棄的感覺,以及對大部分勞動人口的不尊重」一定會導致某種後果。他還認為,即使拜登獲勝,這些力量也不會被消除。永遠不要指望人類做出理性的選擇。「正如伯特蘭·羅素指出的那樣,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開始時受到了極大的歡迎,因為這是對無聊的中止。」

貓似乎不會感到無聊,因為按照格雷的說法,它們永遠不會為獲得快樂而掙扎。另一方面,人類「是自我分裂的生物,我們一生中的大多數時間都在做替換活動(指為逃避困難或不愉快但不得不做的事而做的事情)」。大部分替換活動是貓所不具有的,這些替換活動是對死亡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的產物。格雷既不是虔誠的信徒,也反對無神論。他對理察·道金斯(英國演化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以及他的支持者的信念——「宗教可以輕鬆地被抹去」——表示不屑。

格雷認為,我們天生需要用想像力和神話來解釋死亡和痛苦,這太重要了。「我對上帝一無所知,但我認為,『人可以消除信仰宗教的衝動』這一想法是荒謬的。我曾經在美國遇到一位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他嚴肅地告訴我,如果年輕人在完全純潔的環境中長大,他們結婚前就不會有性衝動,」 說罷,格雷大笑,「這正是理察·道金斯對宗教的看法。神話是歷史上任何一種人類文化的一部分,為什麼我們會想像它正在從我們自己的文化中消失呢?」

格雷的這本書充斥著很強的娛樂性。在指出哲學家的更高理想與他們生活中的動物本能之間難以跨越鴻溝的時,他也採用了這樣的筆調。但他拒絕以自傳的方式解讀他自己的生活或思想。對於很多個人問題,他有一些寬泛的辯護,如「我傾向於認為我的生活並不那麼有趣」。我曾問過他是否認為沒有孩子這件事影響了他的思想。在兩個小時關於貓咪的泛泛而談中,他僅用含糊、簡短的一句回答打住了這個問題:「我傾向於不談論自己的生活。」

我想知道,他選擇住在巴斯的原因是否和叔本華選擇在法蘭克福生活相同:那裡「沒有洪水,但有更好的咖啡館和好的牙醫」?

他笑了。「這裡的牙醫似乎還不錯。」 在結束學術界的生活後,他去了巴斯。此前,他曾在牛津大學擔任政治學教授,後來又在倫敦政經學院擔任歐洲思想學教授十年。如今的他來到巴斯,是為了成為「自由作家」。他說:「我想要的是一個能讓我步行的城市。我喜歡這裡——在這裡,抬頭即可看到樹木。」 他說,脫離學術界給了他更多的自由,他可以像貓一樣隨意寫作。

他說:「如果你是一名學者,那麼在發表任何言論之前,你必須先提出種種預告。當我還是一名專業學者時,我是那樣做的。但是,現在我有了不同的看法。我只需要說,我發表這個觀點,僅供參考。不必擯棄它。」

他喜歡蒙田和博爾赫斯等作家的坦率,他們構建神話般的思想實驗。他說:「英語世界將格言與傲慢聯繫在一起。我不知道其他寫作方式是否更能改變人們的想法。我不需要追隨者。我甚至不指望能有很多人理解我的意思。我在書中所表達的全部觀點是,要觸發一些讀者的思考過程,他們獲得的結果是不確定的。」

對於那些認為他的作品停留表現在人類的還原性,野蠻的一面,而不是人類偉大的集體成就上的批評家們,他怎麼說?「如果你也認為,文明生活就像蜘蛛網——它易遭破壞,卻難以建造。那麼,我寫的東西也許是一記警鐘。我反對狂妄自大。」

在《稻草狗》的最後一句話中,格雷悲傷地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能否認識到,生活的目的不僅僅是看見?」 撰寫本書是否有幫助他理解這樣的人生究竟是怎樣的?

他說:「貓是為了生活的感覺而活著,而不是為了實現或不實現某種東西。如果我們過於專注於某些首要目標,我們將失去生活的樂趣。將所有這些意識形態和宗教放在一邊,還剩下什麼?剩下的就是生活的感覺——這是一件很美妙的東西。」

本文作者Tim Adams系前《觀察者報》資深記者。

(翻譯:王寧遠)

相關焦點

  • 感悟生活的美好,發現生命的意義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感悟生活的美好,發現生命的意義日常生活中,因為思想不一致和家人爭吵,家人希望我們怎麼怎麼樣,而不是按著內心的想法生活,久而久之,家人之間不再坦誠,彼此無法得到認可。假如彼此認可,就會感受到每個人對不同生活的熱愛,也不至於到老了的那一天,感覺生命留有遺憾。彼此認可,得到家人支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會感受到生活是多麼的美好。
  • 教會學校:中世紀歐洲「免費」的基礎教育,是如何實現的
    中世紀歐洲哥白尼和伽利略等天文學家和科學家的遭遇,讓我們把教會看成了中世紀歐洲反智的總指揮部,教會仿佛成了宣揚愚昧的後臺,然而揭開歷史的面紗,我們卻會驚訝的發現,中世紀歐洲的教會學校是在衰落的希羅文明,和文藝復興期間維護歐洲文明火種的根基,是歐洲一切近現代教育的發源地,教會做為阻礙理性知識傳播的主要推手,又是基礎教育醞釀的溫床。
  • 薛丁格的貓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薛丁格提出的貓的理想實驗並不是要證明什麼,而是表達對波恩統計解釋的不滿。微觀世界中物質的運動並不能用牛頓力學去描述。德布羅意給出物質波的概念後,德拜對薛丁格說「既然是波,怎能沒有波動方程?」薛丁格給出了方程,但是他本人也不知道這個方程的意義是什麼。後來波恩給出了統計解釋,認為波函數模的平方代表空間某個位置找到粒子的機率。波恩的解釋和實驗非常吻合,波恩也因此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不過也有一些物理學家對波恩的解釋不滿,愛因斯坦的那句「我不相信上帝在擲骰子」就是對機率解釋的不滿。
  • 薛丁格的貓是一個思想實驗,它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這就好比量子力學對「量子」不可測的描述,當我們沒有觀察時,量子可以處於一種矛盾的「疊加態」,而當我進行觀察時量子從「疊加態」坍縮為唯一確定的經典態。這種情況下,以哥本哈根學派的解釋,可以認為盒子裡這隻貓正處在一種「生死疊加」狀態,也就是即生即死的狀態。
  •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四個方法讓你收穫意義
    遠離家鄉,在外漂泊的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時刻,寂靜的夜晚一個人躺著床上,毫無睡意,思考著,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們這一生,在追求什麼? 意義這個詞本身就是虛無的,但是我們必須給這個虛無的詞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是實在的,比如明天要去一家收藏已久的店吃飯
  • 薛丁格的貓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似懂非懂難捉摸,到底說啥?
    薛丁格的貓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似懂非懂難捉摸,到底說啥?舉個現實中宏觀的例子,你就能知道「薛丁格的貓」有多麼讓人匪夷所思了!你呆在家裡的客廳裡,同時你的臥室裡有一臺電腦,你知道那臺電腦肯定在那裡,因為你之前一直在用它!
  • (薛丁格的貓法則)我們的生活不就是這樣,一半苟且,一半遠方?
    很多人聽過「薛丁格的貓」法則,但未必知道這個法則的含義,薛丁格的貓是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試圖從宏觀尺度闡述微觀尺度的量子疊加原理的問題,巧妙地把微觀物質在觀測後是粒子還是波的存在形式和宏觀的貓聯繫起來,以此求證觀測介入時量子的存在形式。
  • 什麼是良好生活,又該如何實現?
    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良好生活。比如學業有成,事業順利,豐衣足食,家庭和睦等等。那麼,是不是當人們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就意味著實現了這一切呢?你知道哲學家又是怎麼定義「良好生活」的嗎?提到我國當代著名哲學家,陳嘉映教授大家都不陌生。
  • 迷人的斑馬事實和象徵意義,教會了我們許多人生哲理
    從他們的條紋到他們的社會行為,本文闡述了斑馬事實和象徵意義的所有亮點。他們的條紋是獨特的。因此,象徵性地,斑馬提醒我們要獨特並擁抱我們的差異。斑馬有很多比較和教訓可以教給我們。首先,一些基礎知識:斑馬是馬和驢家族,其家鄉是非洲。
  • 那隻和老虎生活的貓,在貓群有什麼變化?網友:太不可思議!
    ,在貓群有什麼變化?現在生活比以前富裕了許多,正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之後,不少人家都會喜歡在家裡養寵物,這樣一個人孤單的時候,也會有寵物陪伴著自己,這種感覺還是很不錯的。而且,在我們中國,很多人,都會首選將貓、狗當成寵物,來陪伴自己,因為貓貓很可愛,狗狗很忠心的。
  • 8種最常見的動物徵兆和它們在我們生活中的意義
    他們的網絡被認為象徵著我們每一個人之間的相互聯繫,他們的存在受到人們的尊敬。蜘蛛,雖然與智慧女神聯繫在一起,象徵著一種緊密的人類聯繫,這意味著它象徵著友誼。因此,蜘蛛意味著一個新朋友可能會進入我們的生活,或者舊的朋友會重新連接。#2貓頭鷹貓頭鷹在它們帶來的信息方面有著獨特的地位。他們被稱為皇家使者,因此他們帶來的消息通常是巨大的。
  • 老虎和貓到底有什麼「淵源」?
    關於貓和老虎的淵源,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內容就是說老虎是貓的的徒弟,而貓為了防止「教會徒弟、餓死師父」的事情發生,貓把「十八般武藝」都教給了老虎,唯獨沒有教它爬樹。所以這也成為了許多人篤定老虎不會爬樹的主要原因。當然以上的說法都是謠言。
  • 摧毀中年人的不一定是壓力,還可能是生活的無意義感
    當生活慢慢的開始平穩的時候,我有的時候會感到莫名的空虛和無意義感。其實這樣的心態不應該有,我也知道不應該有。有衣有食,可以和家人一起生活,每天可以有時間陪伴孩子。周末可以去教會,工作氛圍也不錯。這樣的生活,其實應該每天謝天謝地才對。但總是會有一種無意義感。現在還說不清楚這種無意義感是從哪裡來的,但是可以有一些的猜測吧。
  • 如果活著本身毫無意義,那麼追求無意義的意義又有什麼意義?
    小時候,我們做一件事或者爭取一件東西的時候,也不會問為什麼,有什麼意義。比如當我們喜歡一個皮球的時候,我們會完全沉浸於此,而當我們發現一個新的玩具汽車的時候,根本來不及想我打球有什麼意義,玩具汽車有什麼意義。不光喜新厭舊,而是瞬間棄舊求新。那時候也不會瞻前顧後,只知道小汽車是我想要的,我就要爭取它。
  • 闢謠:老虎唯一治不了貓的地方就是老虎不會爬樹?
    老虎不會爬樹的說法在坊間廣為流傳,比較常見的版本就是:貓是老虎的師父,貓在教老虎本領時,本著避免「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原則,所以貓就沒有教會老虎爬樹。當然,這只是坊間流傳的一個不切實際的小故事而已。貓科老虎同屬貓科動物,可以說,貓會的本領老虎一樣也不會少。
  • 主日信息:「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教會的地位是什麼?
    由此催生出來的問題是信徒不願參與教會,甚至藐視教會,我們當如何看待教會的地位呢?同時,教會當如何樹立起她當有的重要地位呢?鹽城市基督教堂日前發布主日信息,分享教會的重要地位。正如《使徒信經》中所說,「我信聖而公之教會」,《尼西亞信經》也說,「我信獨一神聖大公使徒的教會」,因此,該教會講道牧師陳德宏說:「基督徒不單信神,也要信教會。」
  • 貓和麵包片竟然還能做永動機,為什麼總跟貓過不去?
    我們都知道,人類對於永動機的研究其實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因為永動機本身存在的不合理性,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並不能見到,但是人們的研究卻不會因此而停滯不前......  黃油貓在半空落地之時,它將漸漸減速和轉動,最終到達一種恆穩狀態,與地面浮著一個短的距離高速轉動,使得吐司沒有塗上黃油的一面和貓背無法接觸地面。如果我們假設兩種定律都是正確的話,什麼事情都能發生。
  • 《活了100萬次的貓》-感受生命的意義
    故事梗概:一隻虎斑貓死了100萬次,又活了100萬次,在101萬次它成為一隻野貓,它很開心,它完全屬於自己,它遇到一隻白貓,這是它第一次有愛的感覺,它和白貓生活在一起,生下很多隻小貓,它們很幸福。直到白貓死去,虎斑貓也跟隨白貓而去,這次它再也沒有醒來……作者以繪本的形式在表達生命的意義:我是誰?什麼是愛?當我們越來越迷茫的時候我們做父母必然會迷茫,我們不知道能帶給他們什麼。
  • 神打臉,薛丁格為了幹翻量子力學放出的貓撂倒了自己還有愛因斯坦
    都是毫無意義的單詞,對我們來說,唯一知道的只是我們每次看到的電子是什麼。我們看到電子呈現出粒子性,又看到電子呈波動性,那麼當然我們就假設它是粒子和波的混合體。我們無需去關心它「本來」是什麼,也無需擔心大自然「本來」是什麼,我只關心我們能「觀測」到大自然是什麼。電子又是粒子又是波,但每次我們觀察它,它只展現出其中一面,這裡的關鍵是我們「如何」觀察它,而不是它「究竟」是什麼。」
  • 6部以貓為主角的動漫,可能有一部你不知道
    動漫在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得到了發展,但是對於動漫來說,人們的看法也是不一,有的人覺得動漫是小孩子才看的東西,有的人覺得動漫是人類生活之中,最為真實的映射,具有非常深刻的意義。因此人們總是各持己見。而在動漫的製作當中,並非全部都是以人為主角的,在動漫的世界裡可以天馬行空,自由的發揮自己的全部的想像力,能夠將自己最完美的幻想展現出來,其中動漫之中是有不少以貓為主角的,以下就是6部以貓為主角的動漫,可能有一部你不知道。《虹貓藍兔七俠傳》,顧名思義主角應該就有了一個虹貓,這個故事主要描述了以虹貓為首,去聚集了其他的六位俠士與華人魔教做鬥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