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毀中年人的不一定是壓力,還可能是生活的無意義感

2020-12-05 羊喜樂

今年我開始健身,幾年前我開始堅持寫作和在網絡上傳我的彈唱視頻,我知道自己寫的文字看的人很少,而我的彈唱也是非常的一般。但值得高興的事情是,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獲得了一些意義感,與人有了一些的互動,大多是我沒有見過的人。

當我開始健身的時候,我就在思考我為什麼開始健身,自己並不胖。是為了練肌肉嗎?我想有一部分原因吧,也或者是為了對抗衰老。看著95後和00後們都已經開始嶄露頭角,我就知道我已經升了一級。在他們的眼中我已經是大哥哥,或者是叔叔級別的了。

有的時候還是有點恍惚,年齡是一個承重的擔子,當我們開始不那麼色澤光鮮的時候,我們多少還是會有一些些的失落的。年少的時候我們總以為時間是那麼的多,但不知不覺10年、20年就這麼過去了。

剛剛工作那會,一心追求著工作的成功,後來追求婚姻的美滿,現在開始養育孩子。以前是一個人走,現在是一家人走。說實話壓力是常常有的,在有壓力的時候,心裡想著的就是趕快擺脫這個壓力,趕快度過這段時間。

當生活慢慢的開始平穩的時候,我有的時候會感到莫名的空虛和無意義感。其實這樣的心態不應該有,我也知道不應該有。有衣有食,可以和家人一起生活,每天可以有時間陪伴孩子。周末可以去教會,工作氛圍也不錯。這樣的生活,其實應該每天謝天謝地才對。但總是會有一種無意義感。

現在還說不清楚這種無意義感是從哪裡來的,但是可以有一些的猜測吧。其一,我想人天生會存在一種無意義感,這是上帝才能填滿的部分。其二,或許是我們對自己表面生活下的一些部分還不夠滿意,這可能就是人的貪心吧,但也不能完全這麼說,因為也可以說成是上進心。只是我想到的區別是,有上進心的人,不會把精力花在抱怨上,而是把精力花在努力上。並且能夠分的清楚什麼事情該努力,什麼事情該放棄。也能夠分的清楚什麼事情重要,什麼事情不重要。

不得不說大部分的職業沒有看起來那麼有意義,如果我們剛好是從事了我們認為沒有意義的工作,那麼這份工作至少還有一個意義,那麼就是賺錢。錢是可以產生一些工作以外的意義的,比如:養家,旅行,奉獻等。

以往我會很同情那些抱怨自己工作沒有意思的人,因為我有過同樣的感受。但現在我不會太同情了。因為那份工作是他們自己選擇的,當他們還留在那份工作上的時候,我想是得到了一些好處的,否則不會即抱怨,有繼續留下的。

如果你有壓力,那麼壓力會讓你忘記去尋求生活的意義,因為你要面對壓力。但如果你過的平平淡淡,生活也沒有什麼所缺,就可能會思考意義。

意義是什麼意思呢?賺更多的錢?擁有更好的物質?成為更有名望的人?說實話,這些都不是什麼壞事,我們也都想要。但我也還是懷疑當我們得到這一切的時候我們是否就真的能滿足了?在沒有網絡,沒有手機,沒有什麼商品可以購買的小時候,快樂不比現在少。現在的我們擁有最好的手機,穿質量最好的衣服和鞋子,坐在舒適的辦公室裡,快樂也不比小時候多。我想也可能是那個時候人比較簡單,現在更加複雜。那個時候承擔的責任少,現在更多。那個時候欲望少,現在更多。

有的時候會很不喜歡自己的一種狀態,就是不停的看手機,仿佛一個渴的不行的人,不停的喝水。但手機又不是水,它連接世界,但卻安撫不了我們的心。它豐富無比,卻填滿不了我們的心。

如果沒有上帝,我想像不到還有什麼能夠安撫我的心,成為我的意義。上帝希望我們像個正常人一樣活的尊貴,這種尊貴不是我們以往理解的尊貴,這種尊貴帶著生命的意義和盼望。有的時候我會羨慕那些有錢人和名人,但當我想到他們沒有上帝的時候,我又不羨慕了。如果用我的信仰來換取金錢和名利,我也是不想換的。因為我知道,我心裡的那個東西,是世界裡賺取不到的。

當我們去比較的時候,我想我們就落入了一個圈套。人們常常會一不小心就和比自己好的人比較,然後陷入一種自憐自哀的狀態。我們自己就是我們自己,我們的生活軌跡就是我們的。和別人的一定不一樣,別人的和我們的也一定不一樣。

昨天聽到一個故事,我覺得挺讓我感動的,就是麥當勞創始人的兩兄弟,他們說,「如果成功需要做一些不公義的事情,需要犧牲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親情,愛情,友情,良善等,那麼我們寧願待在老家,安安分分的開一家店,直到終老。」我感動的是,人們常常把利益最大化當作是一個人的成功,但是從上面這段話我看出來,一個人能夠堅持一些重要的事情,不作惡,不妥協,才是成功。但現實是很殘酷的,那些金光閃閃的利益,那些誘惑人的東西,會讓我們放棄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如果這一生是枯燥乏味的守候,那麼我們總要選擇守住一些重要的東西,比如公義、家人、良善等等。

意義從哪裡來呢?我想意義是從我們的信仰而來,我們信仰什麼,我們的意義就在哪裡。有的人的人生目的是做人上人,有的人是期盼平安度日,有的人是渴望改變世界,有的人什麼都不渴望。

任何一種表面的生活,都有其內心的信仰支持,即或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我們信仰的是什麼。能夠使我們面對歲月的,就是我們心裡的信仰。能夠使我們面對生老病死的,也是我們的信仰。關鍵在於我們信仰的是什麼?我們信仰的東西是否可靠?

如何能夠面對生活中的無意義感呢?那麼就是去踐行你的信仰。如果你還沒有信仰,那麼就是去找到你的信仰。

我信耶穌。

相關焦點

  • 研究表明,中年人現在比1990年代壓力更大
    在COVID-19 大流行改變人們的生活之前,美國人已經比上一代感到更加壓力。現在,新的研究發現,沒有人比中年人更能感受到額外壓力的影響。實際上,研究人員說,據報導,壓力每年總計增加大約一周的額外壓力時間。在中年人中,額外的壓力導致一年多64天的壓力。該研究包括1995年的近1,500名成年人和2012年的近800名成年人的數據。目標是研究兩組在數據收集時年齡相同但出生於不同年代的人。他們連續八天接受了關於生活壓力的採訪。詢問志願者在過去24小時內的壓力經歷。
  • 如何應對人生的無意義感
    所以,人生意義的探尋,必然是大多數人所嚮往的。人生的無意義感,從字面來說,就是生活沒有意義,任何事都沒啥意思,做事鼓不起勁,沒有目標方向,過一天是一天。更深一層來看,這像是一場自我放逐,放棄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主動權。這是一場全面的放棄,包括行動與精神。
  • 品味生活中的那種無意義感
    每個人在生活的某個時刻,都會被一種無意義感擊中,我們突然感覺眼下奮鬥的目標,從原來的在我們心裡份量很大,現在變得很小,甚至覺得索然無味。究竟是我們的遺傳氣質,身體內的各種激素分泌,勞累,壓力,外界的各種因素導致的,自己的人格提升,還是此時當下感受到了人類普遍存在的無意義感,我們都不得而知。
  • 說實話,天天上班的中年人,你為什麼離不開現在的工作?
    年輕人天天想著跳槽,中年人每天按時上下班,難道他們真的是因為喜歡這份工作嗎? 每個人的思維模式、生活方式以及習慣、態度等,都存在著「路徑依賴」,這也是大部分中年人較為持續性地、穩定地對待職業和工作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現實壓力和個體選擇也對中年人的職業態度產生影響。
  • 《中年的意義》:沉寂還是崛起?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社會對中年人這個群體並不友好:油膩中年、中年危機,「中年人的認命,從放棄身材管理開始」,類似的話題和標籤在各種媒體上層出不窮。莫非真的青春無敵,但是中年一定有其自身的意義,它對於我們整個人生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 中年人的職場危機感為何如此強烈
    部門又招新人了,作為一個在職場耕耘了十幾年的中年人來說,時刻面臨著被年輕人替代的風險;公司又上馬新項目了,卻感到力不從心,無論是從觀念、還是規則,都感覺變得陌生了而無從下手,找不到著力點;公司遇到困境要裁人了,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經濟壓力大,萬一被裁掉怎麼辦?
  • 大學生困惑人生意義何在?畢淑敏:人生沒有意義你要給它一個意義
    老人年齡大了,中年人面臨著親人的生老病死;孩子升學考試叛逆逃學需要中年人;工作上單位年輕人越來越多,中年人壓力越來越大,無論再怎麼努力,升遷的希望也不大了,到了一眼望到頭的境界;健康上,估計不少人已經處於了亞健康狀態了,甚至個別人已經患上了大病,這種困擾也煩擾著中年人的生活。
  • 情商測試:一個中年人成熟的3大標誌,看看你中了幾條?
    真正的成熟是,生活有追求,處事有態度,做人有取捨。 縱使世間汙濁,仍不忘初心、內裡澄明。 人到中年,成熟是一種生活方式。 一個中年人成熟的三大標誌,看看你中了幾條?
  • 人到中年一邊哭一邊跑,中年人的苦是從內心說不出來的
    ,內心的嚮往也已經開始向生活正在妥協的一個常化狀態。 中年人一旦有了這種妥協向這樣的人生也就沒有了什麼樂趣了,所以也就不覺得異祥,現在現實生活當中的中年人是怎樣在生活呢?有的很早去做生意,生意好做的時間給自己賺到了辛苦的錢也就早已衣食無憂了,已經比別人活成嚮往的對象了,但事實上大多數中年人現在還在掙扎著,現在你看還有很多工地上的農民工大多數都是中年人,無論在單位上辦公室裡也大多數都是中年人。
  • 碎片信息製造的無意義感!
    作為繼文字、圖片後的新興內容承載方式,短視頻拓寬了信息傳遞的樣式,撬動了信息池子的擴容,為許多人的生活帶來了新的可能。 但這不意味著,短視頻能給大眾提供更多的啟示性與意義感。
  • 拒絕「浪費時間」,才更容易被「無意義感」吞噬
    早在我上高二的時候,我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那時還年輕,想著上學為了什麼?工作?工作為了什麼?賺錢?生命好像沒有意義…………每個人都在逼著你學,全世界都在跟你作對,成績卻一落千丈。當然這些在今天看來比較幼稚,因為社會的殘酷已經給出了答案,它已經告訴了你,為什麼要好好學習了。我覺得我有這些問題可能是因為我的靈魂太蒼白,除了工作,沒有其他養分,焦慮包圍了我,感覺連煲劇都是在犯罪,無人指路,無以掙扎。
  • 人生反思:中年以後,還為這些事浪費時間,太不值得
    很多人喜歡在夜晚寫日記,寫回憶錄,寫文章,大體也是因為老天給了人靜下來的權力,不因日光閃耀而奪走靈性。中年以後,不能由著性子胡來了,很有必要反思人生,一些浪費時間的事,就不要再做了。討好瞧不起你的親戚,為面子去做無意義的社交。
  • 中年人的崩潰悄無聲息,誰又何嘗不是處於崩潰的邊緣呢?
    現在崩潰這個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候可能一個小點都能讓你立馬崩潰,那種崩潰是突如其來的。崩潰兩個字和中年人搭配的最多,因為他們上有老下有小,事業家庭的重擔全在他們身上,他們是頂梁柱,挎不得也哭不得。
  • 對抗人生無意義感非實用指南
    有時候不說話,不是因為無話可說,可能恰恰是想說的有太多。過去的一周沒有更文,除了因為忙於練琴佔用了部分時間之外,更重要的是,我陷入了「為什麼寫作」以及「要寫怎樣的文字」的自我拷問和意義的尋找裡。02其實在對寫作意義的尋找之外,我還常常深陷在各種碎片式的意義掙扎裡,比如吃飯的意義一定不是填飽肚子本身,那是對美食的辜負,禮物的意義也不是東西本身,而是象徵著一份心意和重視。生命的意義也一定不是等待死亡,那是對沿途風景的不尊重。
  • 浙大高材生臉書總部跳樓:摧毀一個中年人有多容易!
    原因是項目進展太慢,被要求調離工作組甚至被解僱的可能。發生激烈爭吵後的半小時,陳勤從臉書總部一躍而下,當場身亡。 沒人知道陳勤在放棄自己前,經歷了怎樣的掙扎!或許周圍人眼中的優秀本身就是一種壓力,或許調組只是最後一根稻草。
  • 中青報:留守兒童面臨生活無意義感,遊戲將把他們帶往何方
    相較於城市兒童,留守兒童面臨更多生活無意義感的境遇,在城鄉社會結構、寄宿制教育以及村莊生活環境的壓抑和單調之苦中,電子遊戲逐漸成為留守兒童逃離生活無意義感的唯一選擇。在現實社會結構的影響下,遊戲工業的捕獲機制更容易運作。但遊戲具體是通過哪些因素滲透並強化其影響的?遊戲會將留守兒童帶往何方?
  • 《中年的意義》正是因為有了中年,人類的持續繁衍才成為可能
    本書就不認同這個觀點,不但不認同,還認為中年是人生的黃金階段,提出我們不應該光用年齡來界定中年。書中最終得出了一個對中年的基本定義,定義包括了18項關於中年人各種風貌特徵的描述。比如中年人的認知能力達到了人類認知的巔峰,人的社會角色開始發生改變,從生育和養育轉變為提供資源等等。難道作者是故意要唱反調,或者安慰已經進入中年的人們嗎?並不是。
  • 致中年職場人:我們怎麼把生活過成了囚徒困境?
    人到中年,承受的壓力比起以前要大得多了,不管有沒有工作,不管賺錢多少,不管現在社會地位如何,都必須承認,就是我們的精力不如從前,希望一天天減少,對於未來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感越來越強烈,要面對的問題卻越來越多,一下子不知道如何解決。中年人面臨的囚徒困境有哪些?
  • 中年人如何正確減肥
    30歲以後,可能經常被自己嚇一跳,怎麼也不敢相信,明明感覺自己還是個孩子,怎麼突然就變成這中年人的模樣了。 久坐與壓力 不管是工作,還是學習,現在人都習慣一種久坐不動的生活,工作時,持續坐在電腦屏幕前,可能一連好幾個小時都不走動。
  • 整天情緒低迷,胡思亂想,生活無意義,該怎樣調整這種負面情緒?
    生活中,遇到問題不可怕。內心裡,感到痛苦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問題在於,覺得不妥不安,但是卻不知道源頭在哪裡。如果你遭遇了這樣心理狀態,如果你覺得生活沒勁,沒意義,整天胡思亂想,卻想不出所以然,唯一感受就是生命的無意義感,那麼,是到了應該進行自我心理調整的時候了。案例故事:老師好。我的問題,不是一個具體的感覺或事件,而是一種對生活總體的態度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