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列特:挑戰人類常識與視覺習慣的超現實主義者

2020-12-04 騰訊網

比利時畫家馬格列特,可能你讀不出他的法文名字,但他的畫你一定看過。

他是怎樣的超現實主義者

早期馬格列特本來愛畫印象派的畫,直至他看過希臘超現實主義畫家奇裡訶的《愛之歌》而大感震撼。

《愛之歌》描繪了希臘雕像、作為現代工業產物的手術膠手套、深綠色圓球,而背景是在噴煙、行駛中的火車頭;另外在同一畫面並存著白天與黑夜的光線。老實說這畫在技巧上並無高超過人之處,但當中將尋常事物置放於不尋常位置的錯位法,卻為畫作帶來一股怪異的張力。馬格列特如此形容自己看到這畫後的感想:

「它代表了與藝術家心理習慣之間的完全斷裂,藝術家總是天賦、精湛技藝或美學上的小技巧的囚徒:它是一種新的視野⋯⋯」

《生命之歌》繪於布勒東發表《超現實主義宣言》之前,超現實主義畫派最大突破不在於創新出前所未有的繪畫技法,而在於將事物作新的組合方式,並賦予它們象徵意義,我們可以說這種畫派重視內容多於形式。

布勒東:這個世界一直被理性壓抑 因此我們要超越現實‍

因此不如印象派等流派,超現實主義繪畫其實沒有一套共通的繪畫技法;但在題材或處理繪畫對象的方式之上,它卻大概有一套「文法」。除上述的錯位法外,另一種常法的手法是以眾多的小事物堆砌出更大的圖像。

其他「文法」包括:放大或縮小平常的事物,造成比例的效果,例如足以填滿房間那麼大的蘋果;將毫不相關的事物並置法,例如電話聽筒換成龍蝦;將事物轉化,我們最熟悉的例子大概是達利所繪、如半液體般溶化的時鐘了。

大多數超現實主義的詩人與畫家,都從佛洛伊德的思想中取得靈感,他們都熱衷於探索夢:人的無意識世界,並認為它比清醒時的意識世界更真實;他們亦試圖以類似放空的精神狀態進行自由聯想,希望能讓無意識的事物於書寫與繪畫中浮面。

相較之下,馬格列特似乎不太跟隨其他超現實主義畫家。他畫的事物非常靜態,其畫法有種能說服觀眾「事物就是如此存在」的實在感。錯置法成為馬格列特用得最多的超現實主義「文法」,例如從壁爐出來的蒸氣火車,或是蘋果、白布、西裝男人等尋常的東西,但在馬格列特畫中卻顯得極為詭異。

這不是一個菸斗的矛盾

馬格列特最有名的一幅畫,就只普通地畫上一個菸斗,卻有一行法文寫著:「這不是一個菸斗」。畫像與文字之間構成了矛盾,不禁讓觀者思考:圖像抑或文字才是真的?這明明就畫著一個菸斗,為何文字要說它不是?

這畫的原名是《形象的叛逆》,馬格列特在作品畫題上都會花不少心思,可以視作他對畫作的提示或補充,甚至是畫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在看畫時首先感受到的,是視覺符號的直觀與文字符號的語義之間的對抗與撕裂。

此畫的哲學解讀,馬格利特:這不是一個菸斗,理的維度隨著語言的出現而誕生。

事實上,文字說的才是對的。因畫中畫著的菸斗,只是一個有著真實菸斗之形象的圖畫,它不是菸斗本身,所以文字只道出了事實。這就為我們揭開馬格列特繪畫中的核心思想:畫家畫的不是現實,畫家在創造一個形象的世界。

馬格列特晚年所畫的《兩個謎團》,就畫著一個巨型菸斗與《形象的叛逆》一畫,然而這些都是形象

懸浮半空的西裝男人

《形象的叛逆》依賴圖畫上的文字才能營造意義之間的矛盾,但馬格列特還有其他方法。

馬格列特的作品中總是在畫身穿西裝、頭戴圓頂硬禮帽的男人。這正是馬格列特本人的標準裝束,甚至部分作品之中畫的正是畫家他本人。在一眾西裝男人作品之中,最有名必定是《戈爾孔達》:一堆在半空的人,彼此相隔的距離相等而構成如矩陣的格子狀,就如名牌手袋上的花押字一樣。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如雨般在落下、在從地面垂直上升,還是就這樣靜態地懸浮在半空,這畫可算是馬格列特運用錯位法的最佳例子。

為何會有畫中這怪異景象?畫沒有解釋,以常識來看相信這景象也是無法解釋的。現實中不可能看見這情景,反過來想,畫中的正正不是現實,因此不用遵守現實的法則,畫家可以任意怎樣畫就怎樣畫。

雖然畫上沒有文字,但就如《形象的叛逆》,馬格列特在玩味的是:畫中之物就只是畫中之物,不是真實之物。

對於畫作,我們當然能區分畫與真實是不同的世界,但我們真的看著畫時,尤其是具像畫,就會將畫中呈現之物視為真實:這裡畫的是一個人,這是一所房子,它們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之中,正在發生什麼事。我們在看波提切利筆下的古希臘女神,縱使知道她們是不見於現世的神話人物,但都被其形象說服,對於她們感受到真實感。

而馬格列特畫中繪畫的只是尋常事物,但卻出現在不尋常的位置,單是如此,我們就已有種怪異的不真實感。馬格列特的畫試圖挑戰繪畫中的模仿論、再現論或寫實主義:即使畫得再像真,畫中的符號終究只是符號,它不代表、更不等於真實的東西。

《透視》一畫就更像一份宣言,馬格列特頗為直白地告訴我們:畫家不一定要如實呈現事物。在這幅畫中,他作為畫家自己,他以蛋為藍本,卻畫出一隻成鳥,意味畫家畫出了蛋的潛能與未來,而不是眼前的「現實」。

把玩視覺的邏輯

在物件外,馬格列特亦會以錯位法挑戰我們的視覺習慣。他的《人的狀況》可說為觀者設下了一個視覺的陷阱。畫作似乎頗為簡單,在一個敞開的窗戶外有著自然美景,而窗前放了一幅大概已經完成了的「畫中畫」,畫的正是外面風景。

為什麼說這幅畫是個陷阱?首先我們要細想,窗外風景會隨我們的視點而變,但「畫中畫」不會,它只有在特定的角度才有可能剛好符合窗外風景,跟風景無縫接軌。第二是我們要記住馬格列特作品的核心精神:畫作中的只是形象,而不是現實;所謂窗外的現實風景跟「畫中畫」,其實都只是《人的狀況》中的形象,但我們卻被畫欺騙了,認為畫中已有現實與形象之別。這種像觀者忘記畫本是畫的是障眼法,正是文藝復興時期已開始有的古老技巧,如今為馬格列特所用,但同時亦被他批判。

馬格列特還有其他精彩作品,包括《望遠鏡》,當我們以為風景是在透明的窗戶之後,但半開的窗門顯示出窗外漆黑一片,不禁讓人想到風景就印在窗本身之上;《不被複製》則描繪了一個面對著鏡子的西裝男人,但鏡中呈現出的映像竟一樣是男人的背面。

縱觀格列特的畫,可見他極力表現出畫家的限制與自由:畫作並不、不能亦毋須呈現現實。他的畫每每都在挑戰我們的常識與視覺習慣,而他筆下的形象卻可以任意表現,如他所欲。他的畫是具像畫,但同時亦是概念藝術,更像是一篇篇的哲學論文,但這些論文必須以圖畫來寫成。

超現實主義的延續

以上提到超現實主義是一套「文法」多於技法,它本身並非如其他藝術流派,開拓出人類視覺世界;它著重的是所畫對象的內容與符號,而不在於畫法。作為一種廣義的文法,超現實主義可以延續到現在,在電腦圖像處理技術之下,我們對這些形象一定不陌生。

二十世紀後半至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裝置、概念與行為藝術漸漸大行其道,繪畫藝術的地位不如以前,但仍然有畫家重操超現實主義繪畫的故技。

相關焦點

  • 視覺的本質——超現實主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天文學提供的視覺證據與光線的心理圖像(其路線或路徑)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後者解釋了這些點移動的現象。這是電影《愛因斯坦與愛丁頓》中的一張劇照,展示了恆星在太陽附近位置的變化。一張照片是在晚上拍攝的,另一張是在1919年日食的白天拍攝的。天文學中的「圖片證明」,與我們想像中的恆星光線所經過的路徑形成對比。
  • AAAI 2020學術會議提前看:常識知識與常識推理
    常識問題是人工智慧領域最難的問題之一。在 NLP 領域,BERT 模型雖然已經表現出色,但是在常識知識問答數據集上的性能仍舊遠低於人類。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結合視覺場景的常識知識問答問題仍然具有較大難度。促進人工智慧發展,使得機器具有「常識思維」,對於常識知識、常識推理的研究是值得關注的未來發展方向。
  • 視覺感知-從人類視覺到計算機視覺
    人類視野的演變 5.5億年前生命主要存在於水中,但是5.43億年前地球上的物種急劇增加,牛津大學的動物學家安德魯·帕克(Andrew Parker)在他的著作《In The Blink Of An Eye》中稱其為寒武紀爆發。這是由於視覺的突然進化,引發了動物進化或死亡。也就是視覺激發進化大爆炸的方式。
  • 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論文摘要:神經常規微分方程、推理視覺問答
    用圖卷積網絡進行推理,用於實際的可視論文標題:Out of the Box: Reasoning with Graph Convolution Nets for Factual 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開箱即用:用圖卷積網絡進行推理,用於實際的視覺問答
  • 常識知識圖譜如何用在計算機視覺?華盛頓大學Yejin Choi最新86頁PPT及論文講解
    常識知識圖譜如何在計算機視覺中發揮作用,從識別跨越到認知?華盛頓大學Yejin Choi博士一直研究視覺常識推理的研究,讓我們來學習如何用常識圖譜在CV建模提升認知。什麼是常識?基本的實用知識和推理能力關注日常情況和事件這是大多數人都普遍持有的觀點。
  • 社交媒體或改變人類習慣
    社交需求是人類根深蒂固的本性,社交網絡藉助技術滿足了人類的原始需求,並且這種需求的表達方式長期以來呈現出極高的相關性和規律性。對於這種社交需求的規律進行探索,能夠更好地激發起人們在如今社交網絡上的分享和互動。
  • 習慣養成APP的互動設計&視覺設計
    本文通過展示UI設計稿、需求分析報告和互動設計文檔,全面詳解養成APP的交互體驗與視覺設計。前言「學樹」(Habitree)是9月時從互動設計到UI設計獨立完成的一個個人項目,也是第一次挑戰時間管理類應用這個有趣的領域。雖然最終因為種種原因很遺憾沒有順利地交付開發和實際上線,但設計階段還是已經有一個相對完整的階段性成果的,在此分享給大家。
  • 當常識面臨挑戰時《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簡介
    影片講述了主人公搬家,他的朋友們為他送行,出於擔心,他問他有沒有什麼困難,他突然想搬離他住了十年的地方,最後,他試圖告訴朋友們他是不朽的,搬走的目的是避免被發現,他的朋友們自然被不願所相信,其中不僅有生物學家、歷史學家、醫生、物理學家、數學家,人類的各種頂尖知識都儲存在他們的大腦中,但隨著對話的深入,他們有點害怕——所有的論證都證明了這個人的故事是真實的,怎麼了看完這部電影後
  • 張鈸院士:視覺智能距離人類的視覺感知還差得很遠
    ,但也要看到,深度學習只是為圖像識別等視覺提供一個性能良好的機械分類器,距離人類的視覺感知還差得很遠,因此它的應用場景有著很大的限制。新加坡Advance.AI公司計算機視覺負責人王芳林博士認為,在實際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時,理解用戶的痛點比理解算法更為重要。他介紹了該公司基於計算機視覺的反欺詐技術在東南亞國家的應用實踐。
  • 技術好還不夠,無人駕駛汽車需具備人類常識
    這家創業公司沒有依賴簡單的規則或機器學習算法來培訓汽車,而是從認知科學中獲得靈感,讓機器具備一種常識,能夠快速應對新情況。它正在開發一種算法,試圖與人類理解和學習物理世界的方式相匹配,包括與他人互動。這種方法可能會讓自動駕駛汽車更好地應對陌生的場景和複雜的路況。「人類的思維對物理學和社會線索非常敏感,」iSee的聯合創始人YibiaoZhao說。
  • 計算機視覺已橫跨感知與認知智能
    一、計算機視覺技術概述   計算機視覺橫跨感知與認知智能,現階段應用以感知為主   視覺使人類得以感知和理解周邊的世界,人的大腦皮層大約有70%的活動在處理視覺相關信息。計算機視覺即通過電子化的方式來感知和理解影像,以達到甚至超越人類視覺智能的效果。
  • CVPR 提前看:視覺常識的最新研究進展
    作為計算機視覺三大頂會之一,CVPR 今年的論文方向依然為目標檢測、目標跟蹤、圖像分割、人臉識別、姿態估計等等。CVPR 是老牌的視覺、圖像和模式識別等研究方向的頂會,本篇提前看中,讓我們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熱潮的衝擊下,一起關注一下視覺常識的最新研究進展。
  • 未來人類將面臨三大技術的挑戰
    馬雲認為,未來10-20年以內,將有三大技術讓人類面臨挑戰:機器智能、IoT(物聯網)和區塊鏈。馬雲說的真有可能發生嗎?世界上很多人對此發表過意見,總結一下。第一人類智能有情感?機器智能會產生情感嗎?當下,智慧機器人的綜合智商只相當於4歲的孩童,遠沒有無所不能,目前它的常識遠不如正常年輕人。但也許它會成長的極快,智商一年的成長速度等於人類十年,過了奇點,一年等於人類100年。機器可以自行啟動,並且自動對自身進行重新設計,速率也會越來越快。
  • 16張視覺測試圖,你的視覺邏輯能力好嗎?來挑戰吧!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視覺測試」,這個測試,不僅考驗你的視覺和邏輯能力,還非常好玩,一起來挑戰吧~
  • 當人類與疫情短兵相接,醫學科普專家提醒:掌握常識,保持警覺
    前不久,譯林出版社推出《新藥的故事2》,在前作的基礎上,繼續講述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新藥研發故事,再現人類對抗疾病的偉大戰役。讀者不僅能從中了解新藥研發背後的動人歷史,還能增強對醫療和病痛的基礎認識,樹立健康生活的日常理念。在新冠疫情依然嚴峻的當下,這顯得尤為重要。
  • 潘雲鶴:視覺知識是人工智慧有待探索的富饒「無人區」
    中新社杭州7月26日電 (張煜歡)「過去60年來人工智慧研究的一大弱點就是視覺知識研究的不足。這是一片充滿希望、值得探索的『無人區』。」2020全球人工智慧技術大會此間在浙江杭州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在會上稱,視覺知識和多重知識表達研究是發展新的視覺智能的關鍵,也是促進人工智慧2.0取得重要突破的關鍵理論與技術。
  • 視覺檢測技術保護的挑戰,軟體加密管理授權的焦點
    視覺檢測在工業等領域應用廣泛,專業程度高,相對於一般的軟體應用,機器視覺檢測軟體或算法應用使用場景多位於嚴苛的工業、生產環境中,穩定性與適應性要求較高。對於視覺檢測的軟體開發商來說,授權激活的形式可能完全不同,尤其是在複雜的工業環境中,視覺檢測軟體需要勝任在多種類型的作業系統、平臺、網絡架構下平穩正常工作的能力。這時候軟體授權的形式還可以是多樣交織的,一種軟體授權解決方案可以囊括所有應用場景、所有授權形式就必然是視覺檢測企業的需求。
  • 別看人工智慧作詩寫文章是把好手,新測試顯示缺乏常識仍是人工...
    這個測試是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即如果對常識概念沒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就不能產生連貫的想法(在這個例子中應該是:「一個人扔了一個飛盤,一隻狗抓住了它」)。換句話說,常識不僅僅是對語言的正確理解,它意味著你不必在對話中解釋一切。這也是開發可推廣的人工智慧的一個基本挑戰——但在學術界之外,它也與消費者相關。
  • 劉慈欣《三體》這個情節挑戰視覺藝術巔峰,電影恐怕拍不出來
    如果說《三體》的世界觀已經相當複雜的話,那麼我想說的是,劉慈欣天馬行空的寫作手法以及他所描繪的那些視覺藝術都難以展現的畫面感,是他在用筆下的文字對視覺藝術想像力的最強挑戰。三體星人的水滴探測飛船一隻毀掉人類成千上萬的艦隊,它難以預測的曲線和空間移動,讓人相信了上帝的存在,它就是那個上帝,那個決定人類未來命運的可怕的未知的恐懼。這一段是小說《三體》中對三體星人派一艘水滴型的探測器和人類接觸的一段劇情。這段劇情還算簡單,因為它只是在講一顆探測器毀滅整個人類艦隊的故事。
  • 「詭異」的對應——電腦視覺和人腦視覺的共同策略
    >一項10月22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的文章指出,大腦在視覺形成的初始階段就會檢測到三維形狀信號這一自然人腦策略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在訓練人工智慧時發現的智能視覺策略一致。研究人員對自然神經元和人工神經元進行了同樣的圖像反應測試,並在論文中詳細介紹了大腦視覺皮層V4區的神經元是如何形成三維形狀信號的,打破了過去40年來的研究局限性(過去科學家只關注二維形狀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