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講了湛江「那」字開頭的村莊,經少數民族語言專家分析,「那」字出自壯語,是「田地」的意思。由於古文倒置的詞序,「那什麼」就是「什麼樣的田地」的意思。農耕時代,田地,稻田,關係著一家人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受冼夫人一族的俚人統治。由於民族大融合,俚族已消失,融入壯族或其他少數民族,所以這個「那」字最早的來歷很難說得清楚,只能說現在屬於壯語。
同樣,湛江還有一種以「麻」字開頭的村莊,也是源自南越族。南越族,先秦時期百越各部落的其中一支部落。先秦時期古籍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的各個部落,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而聚居於廣東的南越部落即是百越部落其中一支系,後稱為俚人,是今天廣東地區壯族和疍家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南北朝時,俚人與漢族大融合,到了唐朝,又細分為幾個民族。
《海康縣續志》卷六「壇」條記載:「(陳文玉)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出就薦闢,官本州刺史。舊有瑤、僮、侗、僚與黎諸『賊』,皆懼歸峒遠去,自是雷無『賊』患。」陳文玉就是雷祖,唐貞觀年間,他管理雷州半島時,這裡有「瑤、僮、侗、僚、黎」五個少數民族,其實都是源自古代百越中的南越族。由於這些殘留的少數民族不服教化,經常與朝廷對抗,因此常被稱為「賊」,被軍隊討伐,最終被逐出漢人統治的區域。
在漢語中,「麻」字的解釋並不好聽,也不吉利。一是指某些植物,二是指肢體被壓後的不舒服感覺,三是指喪失感覺功能,四是指臉上的痘點,五是指一些混亂的糾紛。那麼,「麻」字在古越語中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目前只能推測與「海邊」或「水邊」相關。湛江有「麻」字的地名,大多數靠近海邊,少數在河邊。有的雖然不在海邊或河邊,但追溯歷史,是因填海造田造地而成,早期也是在海邊。如果既不靠海也不靠河,則可能是該條村與海、河有一定淵源,但這種情況極少。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具體的地名。
湛江著名的軍港——麻斜街道辦,有麻斜、麻新、大麻瑤、麻瑤仔等地名,均靠海。清朝初年,麻斜這裡設有炮臺,用來打海賊的。
坡頭區南調街道辦有麻貫、麻東、麻西三條村,都臨海,還有一條麻貫路直通海邊。
坡頭鎮有一個麻登村,也靠海,這裡圍海的養殖的堤壩叫「龍王圍」,水產養殖面積3800畝。村民絕大多數為黃姓,以務農為業村民以務農為主,閒暇時亦喜歡到淺海處圍捕。
官渡鎮有一個麻俸村,人口有2000多人,海灘涂2500畝,海水養殖650畝。村民根據優越的自然環境大力發展海洋漁業,養蠔、養海鴨、養蝦或是近海捕撈。
南三島田頭圩北面有一個麻弄村,西水有一個麻林村。麻弄村歷史很悠久,建村於明代。在海島上的村肯定是靠海,捕撈是當地人的主要副業,海邊景色很美。網上還有麻弄村的一個視頻——《漁家姑娘在海邊》。據說是明嘉靖年間遷來的先祖以馬為吉祥物,所以叫「麻(馬)弄村」,吉祥的「馬」都能誤傳為貶義的「麻」,你信嗎?
霞山有一個城中村叫做麻登仔村,在四建的後面,北面是政治部,南面是步行街,現已改為麻登社區,位於霞山繁華路段。這一片原來是臨近大海的,後來因為填海才稍微離海邊遠一點,但現在從麻登社區去去霞山觀海長廊開車也就5分鐘。
上面所說的這一串姓「麻」的村,從麻斜開始,從南到北排列下來,都在麻斜海沿海,看來是當年俚族某個部落一路佔領下來的。
接下來說一下有名的麻章。可能有人會問:麻章不靠海,為什麼也叫這個名?這就要從歷史說起了。湛江灣(麻斜海)有很多大小海灣深入內陸,如現在的龍王灣,從麻俸一帶一直深入到官渡鎮,再從官渡鎮向廉江市平坦方向走,彎彎曲曲深入內陸十多公裡。而古時的赤坎,作為一個古商埠,也有很多優良的小港灣,有時小港灣也深入內陸。如麻章沙墩村,古時就有一條海灣(海溝)從赤坎的鴨乸港一直延伸到這裡,再往鎮圩的方向走。現在村莊的東邊(寸金書院東)還有一條近十米深,寬有近二十米的深溝,這條村崇拜的主神是媽祖。雖經滄海桑田,加上赤坎大規模的填海造陸,溝裡沒水了,但可以推斷,以前的麻章是靠近海邊的。
徐聞海安鎮有個麻城村,靠近杏磊港,也是海邊。據說清乾隆初年,許姓從湖北麻城遷至此,為紀念故土,所以取名為麻城。但我認為這種說法比較牽強,清之前這裡肯定是有名字的,乾隆朝又不是很遠,查族譜也能查到。
雷州附城鎮有麻亭、麻演兩條相鄰的村。麻演村在麻演渡北岸,以漁業為主,海產品金鉤蝦米出名。麻亭村確實不靠海,但是靠近南渡河,也符合「水邊」的條件。
雷州南興鎮有麻廉、麻參兩條相鄰的村,靠近南渡河,與水有關。
雷州白沙鎮麻扶村,從地圖上看,這是一條不靠海、也不靠河的村。為什麼也有「麻」字呢?據《湛江地名志》介紹,這條村的意思是「船夫村」,那可能還是跟船跟水有關。由於這裡經過南調河一千多年的衝積,可能在南越族居住的時候靠海,現在不靠海了。比如雷州東西洋的萬畝良田,以前都是海灘,靠填海而成的。
白沙鎮還有一個墨城村,這裡我們也列入。因為《舊海康縣誌》中,它被稱為「麻蛇村」,民間又叫「麻城村」。這條村跟蛇毛關係沒有,古越語原意為「水浸村」。因村址在洋田平原的南渡河畔,古時常被海潮所浸沒。
雷州東裡鎮有一個麻嶺村,原來那個嶺字非常難寫,據說是山坡長滿野芝麻的意思。這條村是沿海岸延伸呈塊狀,村民以漁業為主的,一個典型的海邊村。芝麻,你信嗎?
遂溪黃略鎮有一個麻蕾村,村東頭為海灣,灘涂養殖業發達,村民圍海養殖魚蝦。
遂溪草潭鎮麻公村,村前臨北部灣,據著因為村人信奉海神「麻公」而得名,村民以漁業為主。「麻公」這種海神沒聽說過,但這確實是一條海邊村。也許用「麻公」來解釋可規避少數民族吧。
有網友提出,雷州那幾條麻字村,其實在古代本來就是靠海的。那幾條村的田地是帶鹹味的,應該是幾百年來慢慢形成的溼地,被近代人填海造田成了現在的樣子,所以有時還有海水倒灌入田地的現象。
吳川只查到塘綴有一個麻文村,近鑑西河(塘綴通津河)。廉江的大地名我沒查到以「麻」開頭的,只有青平鎮有一個「賣麻」,據說原是一馬市,初名「賣馬」,後諧音為「賣麻」。地名越改越難聽,感覺有蹊蹺,這條村是沿河岸延伸的,靠河邊。
從以上的地名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個問題。
一、湛江「麻」字地名大多靠海邊,也有靠河邊的,只有個別村跟水沒有多大關係,但也有一定淵源。
二、「麻」字開頭的地名在湛江不算多,估計因為「麻」字漢語中不雅,不吉利,改名的較多。不像「那」、「調」等古越語字,比較吉利或中性。比如坡頭區南三島地聚村原名「麻練村」。東海島的網友說,他們島上的「麻」字村全部改為「文」字了。
三、由於少數民族被認為是不服教化的「賊」,在封建社會是低等民族,群眾對村名的解釋儘量與漢人或漢字靠邊。但大多是誤傳的解釋,比如用湖北的麻城、山上的野芝麻或以馬(麻)為吉祥物。
四、由於時代久遠,「麻」字村名已經無法追溯完整的意思。如「麻斜」不是「海邊一個斜著的村莊」,「麻章」不是「海邊的文章」,「麻蛇」更不是「海邊的蛇」。這些用漢字寫的古越語地名,往往有一個與漢字完全沒關係的意思,但極少有人可以解釋,可以說已經失傳了,除非有《古越語字典》才可以復原。但問題是,南越俚族已經消失了,去哪找字典呢?
由於資料有限,本文只是只是解讀大的地名,一些小的地名不包括在內。關於湛江「麻」字的地名,你是否贊成我的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提出不同意見,讓我們共同研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