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包括: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
世界的文明在兩河流域,兩河即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在這裡,為世界發明了楔形文字,建造了世界第一座城市,編制了第一種法律。兩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巴比倫王國,建立於公元前6000年左右。在公元前5000年前後美尼斯統一了上下埃及,在尼羅河流域逐漸形成了埃及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印度,以印度河一帶為載體形成了印度文明。古中國的文明中心是黃河流域。這些地區都是溫暖溼潤多雨,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和人類生存的。
這四大文明古國無一例外幾乎都在北回歸線到北緯40°之間,這一區域大陸東岸的中國,印度,都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大陸西岸則是屬於地中海式氣候,埃及,巴比倫如此,這兩種氣候是適於農業耕作的氣候,古代的農耕文明是靠天吃飯,都必須處於氣候適宜農業發展的區域,因此古代文明發源於此就不奇怪了。而回歸線與40°之間的區域,大陸東岸為亞熱帶季風氣候,西岸為地中海式氣候,它們都是適宜農作物生長的氣候!
可是為何水熱全年充足,具有很大優勢的熱帶雨林地區卻沒有形成古文明?
下面以熱帶雨林地區的環境與華夏古文明出現在黃河中下遊地區做對比來分析其原因。
首先,熱帶雨林地區的土壤肥力低。土壤是陸地地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土壤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也是人類進行農業生產的基礎。熱帶雨林地區雖然擁有最為茂密的森林和動物種群數量,擁有最多的枯枝落葉,但是終年高溫多雨,年降水量大,所以降水對於土壤的淋失作用強烈,強烈的流水淋失作用,使得土壤中的大量元素和養分隨流水流失,最終保留下富鐵鋁化的,呈酸性的土壤,顏色也呈現出磚紅色,在熱帶雨林地區發育的地帶性土壤卻是一種比較貧瘠的磚紅壤。正是由於溫度高,水分多,導致大量有機質被分解,有機質易被淋失,所以土壤肥力低,土層淺薄,且植被一但遭到破壞,短期內很難恢復。而黃河中下遊土質好是因為草本植物與木本植物的殘根多,微生物製造的有機質也多;冬季寒冷漫長,有機質被分解少,有機質含量也高;土壤中水分少,有機質被淋失少,所以土壤肥力高。
其次,熱帶地區的食物十分豐富,且野生動植物多,人們獲取食物較為方便。而在中國有明顯的氣候變化,在冬季獲取食物極其困難,所以人們必須動腦研究天氣變化,由此便推動了文明的發展。
還有,熱帶雨林地區森林茂密,需要大規模砍樹來進行耕種,但當時並沒有條件。而在黃河中下遊地區地形平坦,適宜農耕。
所以,在熱帶雨林地區並沒有出現古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