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雨林地區植被茂密,擁有最多的生物量,為什麼土壤卻很貧瘠?

2020-12-03 地理沙龍號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能夠生長植被的疏鬆表層,其厚度通常只有幾十釐米,土壤是自然界饋贈給人類的寶貴財富,是人類進行農業生產的基礎,也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我們所需要的農產品幾乎都來自於土壤。在我們的地球表面,由於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最終發育形成了不同類型的地帶性土壤,包括黑土、黃壤、紅壤、磚紅壤、紫色土、寒漠土等等。

熱帶雨林的土壤

土壤的發育過程需要經歷幾千,甚至上萬年的時間,而且需要多種因素的配合。土壤的主要物質來源是巖石,地表的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等外力作用下,變成粉末狀的風化殼,我們稱為成土母質,是土壤的前身,它決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狀和礦物養分。成土母質幾乎是不含什麼有機質的,也就是沒有什麼肥力。

世界土壤分布圖

從成土母質最終演化成土壤,需要一個熟化的過程,這中間就需要大量生物的作用,生物在土壤的熟化過程中起到了有機質積累和養分元素富集的作用,土壤中的有機質主要來自於生物作用,也就是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決於生物的作用。生物中的枯枝落葉、糞便屍體等都是有機質的來源,那麼是不是全球生物量最多的熱帶雨林地區,所發育的土壤是最為肥沃呢?

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

其實並不然,熱帶雨林地區雖然擁有最為茂密的森林和動物種群數量,擁有最多的枯枝落葉,但是在熱帶雨林地區發育的地帶性土壤確是一種比較貧瘠的磚紅壤。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雖然熱帶雨林生物量大,枯枝落葉眾多,但是也同樣是由於生物眾多,那麼就存在著很多利用那些枯枝落葉而生存的生物,比如真菌類等底棲生物,從而使得大量枯枝落葉並不能轉化為有機質進入土壤。

紅壤和磚紅壤

二是,因為熱帶雨林氣候區,終年高溫多雨,年降水量大,所以降水對於土壤的淋失作用強烈,強烈的流水淋失作用,使得土壤中的大量元素和養分隨流水流失,最終保留下富鐵鋁化的,呈酸性的土壤,顏色也呈現出磚紅色,在肥力特徵上表現為粘廋的特徵。

熱帶雨林中的蘑菇

所以,熱帶雨林地區雖然擁有最大的生物量,但是發育的土壤並不肥沃,但是,生物畢竟是土壤有機質的來源,如果沒有生物,那就更不可能形成有機質了。因此,能夠發育比較肥沃土壤的區域,一定是具有較多的枯枝落葉等腐殖質,並且那些腐殖質能夠最終進入土壤,轉化為有機質,比如我國東北的黑土,就是一種高肥力的土壤。

熱帶雨林中的瀑布

相關焦點

  • 古文明為何沒有出現在熱帶雨林地區?
    這些地區都是溫暖溼潤多雨,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和人類生存的。這四大文明古國無一例外幾乎都在北回歸線到北緯40°之間,這一區域大陸東岸的中國,印度,都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大陸西岸則是屬於地中海式氣候,埃及,巴比倫如此,這兩種氣候是適於農業耕作的氣候,古代的農耕文明是靠天吃飯,都必須處於氣候適宜農業發展的區域,因此古代文明發源於此就不奇怪了。
  • 物種豐富生物量巨大的「亞馬孫平原」,為什麼人口稀少地廣人稀?
    平原地區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勢十分低平,一般來說平原地區土壤也比較肥沃,十分適宜種植業的發展。此外,平原地區人類進行各種產業活動、交通建設和城市建設等也都十分便利,沒有地形的障礙。所以,平原地形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形類型,比如我國的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恆河平原、湄公河平原、西歐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等都是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區。
  • 奇特的夏威夷島,一側是茂密的熱帶雨林,另一側卻是荒漠植被
    夏威夷島的植被分布為什麼在廣闊的太平洋中部會形成一系列的群島呢?夏威夷島上的火山噴發夏威夷島的面積約為1.04萬平方千米,和我國的直轄市天津的面積相當,但是在這麼小的區域內,我們竟然能夠看到從熱帶雨林自然帶到熱帶荒漠自然帶的神奇變化。具體來說,就是在夏威夷島的東部地區多分布這植被茂密的熱帶雨林,而在西側地區多是植被荒蕪的熱帶荒漠,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截然不同的植被分布狀況呢?
  • 陸地自然帶中最茂密「熱帶雨林帶」,其中最稀有的東西是什麼?
    由於森林生長所需要的水分較多,所以森林自然帶對應的乾濕地區主要是溼潤地區和半溼潤地區。根據熱量條件的不同,森林自然帶又可以分為熱帶雨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或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等類型。
  • 為什麼貧瘠的地方更加多樣化
    那就是生長在澳大利亞西部和非洲南部易燃矮小的灌木叢,這些灌木地看起來不像熱帶雨林那麼巨大。 但是在特定區域,它們是同樣擁有巨大數量物種的家園。這些元素都是植物生長的必需品 ,處於植物世界生物種類前列的熱點地區都事實上一貧如洗。邏輯上說, 更肥沃的土壤可以培育更多品種 。但是本質上,在人類社會 ,擁有大量的資源未必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許多。
  • 熱帶雨林變身橡膠林 土壤「酸」了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供圖新知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在前所未有地增長,也促使橡膠種植園在急劇擴張。同樣是綠色,同樣的茂密森林,熱帶雨林墾殖為橡膠林後,產生了哪些變化?這些氮肥和硫磺粉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產生大量的氫離子,導致鹽基鈣、鎂、鉀、鈉以離子的形式流失,使土壤酸化。而橡膠樹的持續生長,也會從土壤中吸取一定量的鈣鎂等元素,加劇土壤酸化進程。同時,熱帶雨林墾殖為橡膠林,還會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的下降。土壤酸化和有機質含量的變化是影響土壤金屬離子含量的重要因素。
  • 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區,分布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中緯度地區
    土壤是指覆蓋在地球陸地的疏鬆表層,土壤具有一定的肥力,從而能夠提供植被生長所需的養分,土壤的形成受到多種自然要素的影響,包括巖石、氣候、地形、生物和水文等因素。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區為什麼黑土的土壤中會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呢?
  • 為什麼不在赤道附近的地區,也會有「熱帶雨林氣候」的分布?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多年的平均狀況,具有較穩定的特徵,氣候可以有許多氣候要素來組成,包括氣溫、降水、光照等。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種氣候類型,那就是熱帶雨林氣候,全世界年降水量最多的氣候類型,具體氣候特徵表現為終年高溫多雨。
  • 為什麼非洲東南部沿海地區,並沒有形成「熱帶雨林氣候」?
    氣候是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是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一個區域的氣候狀況會很大程度決定該區域的植被、土壤以及水文情況。全球熱帶地區總共有四種氣候類型,分別是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其中熱帶雨林氣候是所有氣候類型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氣候類型,年降水量可以達到2000毫米以上,我們知道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就是屬於溼潤地區了。
  • 問答 |為什麼非洲東南部沿海地區,並沒有形成「熱帶雨林氣候」?
    氣候是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是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一個區域的氣候狀況會很大程度決定該區域的植被、土壤以及水文情況。
  • 西北研究院荒漠生態系統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耦合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在調控植被時空分布格局並影響氣候-土壤-植被系統的複雜動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準確認識生物量與土壤水分的動態耦合特徵,是揭示荒漠生態系統穩定性及可持續性的基礎。因此,在未來氣候(降水格局)變化情景下,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的隨機耦合關係,是乾旱區生態水文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
  • 土壤為何變得貧瘠 科學家發現內蒙古草原土壤有機碳流失動因
    在草地中,土壤有機碳佔據草地碳儲量的絕大部分。內蒙古草原是我國典型的草原區,過去十數年中,內蒙古草原中所有土壤類型中的土壤有機碳均在下降。據項目組成員辛曉平介紹,土壤碳分為有機碳和無機碳,無機碳通常以土壤碳酸鹽礦物態碳形式存在,很難被生物分解利用,有機碳主要以植物殘體和腐殖質形式儲存在土壤中,可以被生物分解利用。內蒙古草原。中國農科院供圖。
  • SBB綜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碳分解酶活性對降水變化的差異響應
    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因降水減少而顯著下降15.17%,而灌叢和草地則無顯著影響;降水增加顯著增加了灌叢和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分別增加了26.98%和18.1%;降水減少顯著提高了森林和草地土壤Hy-EEAs,分別提高了27.33%
  • 中國唯一被世界公認的熱帶雨林,為何是遊客抬頭看風景最多的地方
    為什麼說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望天樹景區是國內唯一被世界公認的熱帶雨林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熱帶雨林。熱帶雨林是地球上一種常見於赤道附近熱帶地區的森林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為繁茂的森林類型,是地球賜予地球上所有生物最為寶貴的資源之一。
  • 為什麼熱帶地區的人口多分布在高原地區,而不生活在平原地區?
    為什麼熱帶平原人口分不少?我們知道,古代人類有公認的四大古國,分別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這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位於非洲尼羅河中下遊地區,古巴比倫位於西亞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地區,古印度位於南亞印度河和恆河中下遊地區,中國位於東亞黃河和長江中下遊地區。
  • 豆瓣評分9.0《地理學與生活》:巴西人為什麼每年焚燒熱帶雨林?
    《地理學與生活》封面01 巴西熱帶雨林現狀熱帶雨林只存在於全年高溫潮溼的熱帶。焚燒森林對環境無疑會造成巨大的破壞,一方面破壞了地球上氧和碳的平衡,亞馬遜熱帶雨林被稱為「世界之肺」,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當森林逐漸被清除,它作為「碳匯」和充氧器的效率持續走低,同時植被覆蓋率降低也導致土壤侵蝕,洪水肆虐。另一方面,焚燒產生大量有害氣體,造成嚴重空氣汙染,對氣候變化有顯著的不利影響。
  • 為什麼地處非洲赤道附近的東非地區,氣候類型不是熱帶雨林氣候?
    我們居住的地球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每一個區域都擁有都有自己的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地形、氣候、土壤、水文和生物等要素共同組成了某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其中地形和氣候是自然地理環境中的兩大基本要素。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的地區主要是南北緯10°以內的地區,這一地區地處赤道附近終年高溫,又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終年多雨,所以就形成了「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特徵,也就是熱帶雨林氣候。我們基本上可以認為凡是赤道穿過的地區,大多是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 土壤線蟲生物量測算方法研究獲進展
    土壤線蟲是土壤多細胞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類,由於其食性廣泛,它們在土壤食物網中佔據多個營養級的重要連結,調控著養分礦化、周轉和供給等生態系統關鍵過程與功能。前期研究多以線蟲密度作為評價指標探討其與生態系統關鍵過程與功能的關係,然而與這些過程和功能直接相關的線蟲生物量這一指標卻很少被使用。
  • 為什麼在乾旱的沙漠地區中,會出現植被茂密的「綠洲」?
    以上就是綠洲的科學定義,通俗的來說,就是綠洲通常出現在廣闊的沙漠地區,在荒蕪的沙漠中出現的小範圍綠色植被覆蓋較好的區域,就稱為「綠洲」,這是一種自然地理環境「地方性分異」地體現。沙漠綠洲沙漠是荒漠自然帶的一種,地球陸地表面由於水分條件的差異,從溼潤、半溼潤地區,到半乾旱、乾旱地區,陸地自然帶從森林自然帶,逐步過渡到草原自然帶和荒漠自然帶,從而體現陸地自然帶的地帶性分異,這種由水分控制的陸地自然帶分異規律,通常被稱為「乾濕度地帶性分異」。一般來說,森林植被多分布在溼潤地區,草原植被多分布在半溼潤和半乾旱地區,而荒漠多分布在乾旱地區。
  • 00-GCB | 氣候及土地利用變化將會導致熱帶雨林動物區系 「薩王納化」
    一個典型的研究案例是亞馬遜溼潤森林的退縮是以邊緣更為乾燥和林窗更開闊植被的消失為代價的。更幹更熱氣候使得亞馬遜東南部植物世系變得適應炎熱與乾燥。這些變化預計會帶來大尺度的物種組成變遷,進而使得溼潤森林被季節性森林和草地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