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北極星節能環保網從中國地質調查局網站獲悉,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中國耕地地球化學調查報告(2015年)》,全文如下:
1999—2014年,在國土資源部的領導和財政部的支持下,中國地質調查局會同省級人民政府及其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利用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近20億元,組織協調全國77家單位10萬多人次,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技術方法,精心實施了全國土地地球化學調查。調查比例尺為1:25萬,每1km×1km的網格(即1500畝)布設1個採樣點位,每個樣品分析測試54種元素指標,調查土地總面積150.7萬平方千米,其中調查耕地13.86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20.31億畝)的68%。同時在重點地區完成7.5萬平方千米的1:5萬調查和局部地區1:1萬調查評價示範。
與以往以光溫(氣候)生產潛力、耕層厚度、坡度等物理因素為基礎進行的耕地質量等級評價(物理因素評價)不同,本次調查依據土壤所含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含量,對耕地的地球化學狀況進行了評價。通過對60多萬件土、水、生物等樣品的54種元素指標進行高精度測試,獲得了3000多萬個數據,建立了全國和31個省(區、市)土地的地球化學動態資料庫,並據此對我國耕地的地球化學總體狀況形成了初步認識和基本判斷,發現了一批富含有益微量元素的特色耕地資源。
一、調查發現5244萬畝富硒耕地,建議對其進行嚴格保護和科學開發利用
硒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營養組織確認的人體必須營養元素,攝入不足或過多均會危害人體健康。通常將土壤硒含量介於0.4毫克/千克到3.0毫克/千克間的耕地定義為富硒耕地。根據《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NY/T391-2013)中重金屬評價標準和調查區的土壤硒含量,調查新發現5244萬畝綠色富硒耕地,主要分布在閩粵瓊區、西南區、湘鄂皖贛區、蘇浙滬區、晉豫區及西北區(圖1和表1)。富硒耕地主要受硫化物礦床、黑色巖系、煤系地層等地質體和特定的土壤類型控制,土壤中硒元素來源穩定,有利於長期開發利用。另外在山西、遼寧、福建、天津、青海等地還發現了一批富硼、鉬、鋅等有益微量元素的特色耕地。
目前,綠色富硒耕地已經成為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新的增長點。湖北、廣西、青海、浙江、福建、四川、江西、海南、湖南等省(區)人民政府已將開發富硒耕地作為實施農業強省戰略的一項重要工作,大力開發富硒、富鋅等特色耕地,形成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湖南新田縣充分利用富硒耕地,發展富硒農產品種植示範基地面積達27萬畝,建成了三大富硒產業園,培育了省內外知名的富硒農產品品牌,形成了46家規模較大的富硒農產品生產企業(或合作社)。2014年全縣富硒產業生產總值達20多億元,比上年增長40%,實現利潤超過10億元,比上年增長35%,從事富硒產業的人員突破10萬人。
延伸閱讀:
解讀《中國耕地地球化學調查報告(2015年)》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