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都會吃包子,饅頭,豆漿,油條,或者是麵條。那你有想過他們是怎麼做出來的嗎?這些都是通過小麥製作而成,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每年種植的人是非常多的,而小麥起源於亞洲的西部,在西亞和西南亞,仍然分布著許多的野生小麥。麥是世界性的主食,在我國的小麥產量僅次於水稻,而且它的主要產區在長城以南,長江以北的黃淮平原。在種植期間,若是你想要獲得一個較高的產量,增加每粒小麥的淨重量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應該怎麼做呢?這裡面是有很多學問的,要是沒有一個好的方法,那麼對於增加淨重量是較為困難的,下面就由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該怎麼提高小麥的淨重量。小麥的粒重取決於籽粒的容積和飽滿程度。故提高粒重,需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考慮。
1.增加籽粒乾物質的來源,即「增源」小麥籽粒中乾物質的來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抽穗前莖稈、葉鞘中的貯藏物質,二是抽穗後各綠色器官形成的光合產物,前者不足1/3,後者佔2/3以上。而抽穗後乾物質積累的多少,主要取決於一定時期內綠色面積的大小,功能期的長短和光合效率的高低。建立一個合理的群體結構,保護上部葉片,維持旺盛的生理機能,適當延長功能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群體過大,透光差,葉片早衰,或受病蟲為害、乾熱風侵襲等,都會影響光合作用的正常進行,導致粒重降低。
2.擴大籽粒容積,即「擴庫」籽粒容積的大小(即長、寬、厚度)是制約千粒重高低的重要因素,容積大(庫大)才有可能「裝下」較多的乾物質。籽粒容積與籽粒形成過程中胚乳的發育有密切關係。如遇幹早或遇有其他不利條件,胚乳不能正常發育,則容積縮小。
3.提高同化產物向籽粒的運送速度和輸入量,即「暢流」抽穗前,莖稈、葉鞘中的貯藏物質在灌漿期間要運往籽粒,抽穗後,剛形成的光合產物也必須及時運走,否則會影響光合作用的繼續進行。因此,輸導系統承擔著繁重的任務。高產小麥必須具備發達的輸導系統,一旦發生倒伏,不僅光合層遭到破壞,而且輸導受阻,勢必導致粒重下降。同化產物向籽粒的運轉集中體現於灌漿過程,一是灌漿時間的長短,二是灌漿強度的大小。栽培上常採取措施,使灌漿時間相應地延長,做到起步早、結束遲、強度大。但灌漿過程若過長,其熟期也相應延遲,對大多數麥區來說也有不利。要達到既高產又早熟,應選擇灌漿速度快、強度大的品種,並掌握氮肥用量,注意磷、鉀肥的配合,適時適量澆水,提高灌漿強度,加快灌漿速度,做到養根保葉,活熟到老。
4.減少乾物質消耗,即「低耗」晝夜溫差大雖對光合產物積累有利,但受地區條件所限,非人力所能控制。但適期收穫能夠減少籽粒中已積累乾物質的消耗。收穫過早,籽粒不飽;收穫過晚,粒重下降。因此時乾物質已不再增加,而呼吸作用仍很旺盛,如果遇雨或露水較大,籽粒呼吸作用加劇,已積累的乾物質不僅消耗於呼吸,而且會被淋走一部分。
以上就是,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小麥提高粒重的途徑。總而言之,提高小麥粒重需要從以上給大家說的4個方面來進行。一個是要增加籽粒的乾物質的來源,也就是要進行「增源」,二是要擴大籽粒的容積即「擴庫」。三是要提高同化產物向籽粒的運輸的速度和數量,也就是要「暢流」。四是要減少乾物質的消耗,也就是要「低耗」。將上面的這4個方面給做好了之後,那麼對於小麥的淨重含量提高是非常有幫助的,而且還能夠提高小麥的產量。希望上面的這些,能夠給您帶來幫助,若是您有更好的提高小麥粒種的方法或技巧,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再次感謝您的閱讀,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