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對事業的是否崇高,是以它的結果來評定的。——喬萬尼奧裡(意)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887,閱讀約2分鐘
蘇松在科技方面的標誌性成果是水運儀像平臺的製作,被譽為「世界時鐘鼻祖」,創下了7項世界第一。元豐八年,以蘇松為首的科學家歷經三年終於建成了水運儀象平臺。這是一款以水力為動力,集天象觀測,演示,報時功能於一體的天文鐘。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現代鐘錶的關鍵部件「天管」(即擒縱機構)也是在那個時候發明的。
除了科技成就,蘇松在藥理學方面也頗有建樹。蘇嵩在嘉祐二年擔任醫書校勘。他在修訂《嘉佑本草》時,發現這部醫書的插圖有許多錯誤。出於職責,蘇嵩向朝廷建議重編藥書,宋仁宗同意了。蘇頌經過苦心經營,歷時四年,終於編撰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帶圖畫的《圖畫經本草》。
除了水運儀象臺和《圖經本草》,蘇松還創作了世界上第一部,最早,保存至今最完整的機械製圖《新儀像法要》。這一焦點直接反映了11世紀中國的天文學和機械製造技術水平,也進一步證明了現代機械鐘錶的關鍵部件--錨式擒縱器是中國發明的。正是蘇頌對科學技術的貢獻,他被英國學者譽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
也許有人會問,蘇嵩的貢獻為何如此之大,卻鮮為人知?這是因為蘇嵩發明的水運儀象臺發明後,被金兵繳獲,準備運往北方使用。遺憾的是,經過長途運輸,零件損壞,最後不得不丟棄。正是水運器械的丟失,導致蘇松逐漸被人遺忘。
參考資料:《水運儀象站的發展》,《圖經本草》,《新儀像法要領》,《衛公談訓》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