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邊緣,一條鐵路蜿蜒而過。在漫天騰起的塵沙中,載有某型號火箭產品的專列疾馳而過。距離鐵路不遠的沙丘上,一個面龐黝黑的小個子,軍姿挺拔,迎著列車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他就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鐵路管理處的工務戰士張耀羽。
再過兩天,張耀羽就要脫下心愛的軍裝,告別軍營,踏上回家的列車。回憶起五年的軍旅生活,仿佛又回到了昨天,歷歷在目。剛入伍時,張耀羽在入伍動機一欄寫道:「操槍弄炮,建功沙場。」可下連後,才知自己分到了鐵路管理處的一個小點號。想著別人在訓練場揮汗如雨,殺聲震天的場景,而自己卻在這偏遠的點號裡舞鍬掄鎬,很不甘心。
「這是我們每天都在維護的鐵路,這雖是一條鐵路,但它卻承載著幾代人的航天夢,強國夢,從我們這裡運進去的火箭就是我們的夢……」,一次教育課上,班長的一席話再次燃燒了張耀羽心中那股建功軍營的熱情,要幹就幹出個樣子。
想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鐵路維修看似簡單,但也不是簡單的敲敲打打,量道、看道、起道、撥道、改道……,每一道工序、每一次作業都是一門學問,有半點差錯都會造成火車脫軌,帶來不可挽救的損失。「剛開始學習打鎬,心理恐懼害怕,每次都會打到鐵軌上,震的手臂疼好幾天,連吃飯都費勁。」談起學習業務的經歷,張耀羽略感尷尬地說,「夯實路基,火車才能跑得穩,每次施工時木枕地段要打18下,水泥枕地段打23下,當時也不會用勁,打不到一半身體就虛脫了。」為了儘早學會業務,儘快適應節奏,他每天都會加練,別人休息時,他就在鐵路上練習打鎬,不到半個月時間,一些基礎理論和操作都掌握了,身體也沒有下連時那麼累了。
點號身居戈壁深處、大漠腹地,交通閉塞,這裡的生活簡單、充實而又平淡,為數不多的幾個人中,大家各司其職,互幫互助,像個小家。「我們點號雖小、雖苦,但是從來不缺精神。」張耀羽介紹到,「有一次,班長家屬來隊,年幼的孩子剛到點號不適應環境,晚上就開始感冒發燒,哭的很厲害。當時大家都很著急,後來連部的勇士車過來,開了幾十公裡夜路送到了醫院,班長卻因為第二天的任務沒在旁邊陪護,就早早的趕來了。」跨越幾千公裡的相聚和班長十幾年點號的堅守,讓身為「95」後的張耀羽異常感動,從那一刻起,他在點號從事工務線路維修的信心變得更加堅決。
轉眼間,五年的軍旅生活就要過去了,面對選擇,張耀羽的心中似乎已經有了答案,可偏偏沒有如此幸運。今年年初,15歲的妹妹患上中度抑鬱,給本來不富裕的家庭又帶來了一份壓力,每每視頻通話時,看著強顏歡笑,試圖安慰自己的父母,張耀羽做出了最終的選擇:像軍人一樣,扛起家的重擔。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每年適逢老兵退伍時,連隊都會以多種形式給老兵送溫暖。對於張耀羽這種有著特殊情況的老兵來說,更是事無巨細、關懷備至。
「明天火箭專列進場,連長下了命令,定崗定位也都做好了。耀羽你就留下來值班,收拾收拾行李吧。」
「班長,這不還有幾天才退伍嗎,我還沒卸銜呢!這樣的溫暖我不要,我去找連長。我要去接火箭。」說著,說著,張耀羽就直奔連長辦公室跑去。
火箭專列抵達那天,連長陪著張耀羽在鐵路上走了近20公裡,還是那個沙丘,還是那個點位,兩人迎著火車,向著火箭專列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佇立在沙丘上,看著遠去的火車,張耀羽久久不願離開,再也沒有忍住的淚水奪眶而出……
來源:我們的太空
作者:馬寅仲、曹朋
編輯:麻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