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讓你全面了解OLED技術以及AMOLED屏

2020-11-22 電子產品世界

三星以及部分國產智慧型手機早已用上了AMOLED顯示屏,不過傳言iPhone8將採用AMOLED顯示屏的消息再一次推高了OLED技術的熱度。雖然經常聽說AMOLED,但你知道它與OLED的關係嗎?手機廠商為何要爭搶OLED面板?智慧型手機和VR能讓OLED成為主流嗎?帶著一連串的問題,讓我們來全面了解一下OLED技術。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10/365551.htm

OLED的結構及發光原理

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是一種由柯達公司開發並擁有專利的顯示技術,這項技術使用有機聚合材料作為發光二極體中的半導體(semiconductor)材料。聚合材料可以是天然的,也可能是人工合成的,可能尺寸很大,也可能尺寸很小。蛋白質和DNA就是有機聚合物的例子。

OLED基本架構是由ITO(氧化銦錫)與電力的正極相連,再加上一個金屬陰極,包成如三明治的結構。整個架構層中包括了:空穴傳輸層、發光層和電子傳輸層。在電場的作用下,陽極產生的空穴和陰極產生的電子就會發生移動,分別向空穴傳輸層和電子傳輸層注入,遷移到發光層。當而正在發光層相遇時,產生能量激子,從而激發發光分子產生可見光。當電力供應至適當電壓時,正極空穴與陰極電荷就會在發光層中結合,產生光亮,依其配方不同產生紅綠藍光,按照三基色原理形成基本色彩。

OLED具備自發光功能,而LCD自身不發光,需要背光源支持,即光源來自顯示面板下方。LCD與背光源共同構成LCM,其中LCD一般採用多層級結構,主要由偏光片、玻璃基板、彩色濾光片、透明電極、TFT、液晶等面板材料組成,而背光源主要由光源、導光板、光學用模片、結構件等組成。

OLED分類及特點

按照驅動方式分類,OLED可以分為AMOLED(AcTIve MatrixOLED,主動矩陣OLED,或稱有源矩陣OLED)和PMOLED(Passive MatrixOLED,被動矩陣OLED,或稱無源矩陣OLED)。

其中PMOLED單純的以陰陽極構成矩陣狀,以掃描方式點亮陣列中的像素,每個像素都是操作在脈衝模式下,為瞬間高亮度發光,優點是工藝簡單、成本較低,缺點是不適合應用在大尺寸與高解析度面板上,不符合發展趨勢。

AMOLED則是採用獨立的TFT去控制每個像素,每個像素皆可以連續且獨立發光,優點是驅動電壓低,發光組件壽命長,缺點是工藝複雜,成本不易控制。AMOLED佔據了OLED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代表著主流的發展方向,目前市場上所說的OLED產品一般默認是AMOLED。

OLED的特色在於其核心可以做得很薄,厚度為目前液晶的1/3,加上有機發光半導體為全固態組件,抗震性好,能適應惡劣環境。有機發光半導體主要是自體發光的,讓其幾乎沒有視角問題;與LCD技術相比,即使在大的角度觀看,顯示畫面依然清晰可見。有機發光半導體的組件為自發光且是依靠電壓來調整,反應速度要比液晶片件來得快許多,比較適合當作高畫質電視使用。2007年底SONY推出的11吋有機發光半導體電視XEL-1,反應速度就比LCD快了1000倍。

有機發光半導體的另一項特性是對低溫的適應能力,舊有的液晶技術在零下75度時,即會破裂故障,有機發光半導體只要電路未受損仍能正常顯示。此外,有機發光半導體的效率高,耗能較液晶略低還可以在不同材質的基板上製造,甚至能成製作成可彎曲的顯示器,應用範圍日漸增廣。

有機發光半導體與LCD比較之下較佔優勢,數年前OLED的使用壽命仍然難以達到消費性產品(如PDA、行動電話及數位相機等)應用的要求,但近年來已有大幅的突破,許多行動電話的屏幕已採用OLED,然而在價格上仍然較LCD貴許多,這也是未來量產技術等待突破的。

AMOLED生產工藝

由於AMOLED佔據了OLED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因此我們主要闡述AMOLED的製作工藝。

背板段

無論是AMOLED還是TFT-LCD,其製作過程的第一步是背板段工藝,即製作TFT基板。由於OLED屬於電流驅動器件,對電流的穩定性要求很高,而電流的穩定性又與電子的遷移率有關,因此LTPS是適合做OLED用TFT的最佳半導體薄膜,一般來說AMOLED均採用LTPS基板搭載TFT。而LCD中由於成本及工藝的原因,採用a-Si的最多。

值得注意的是,TFT指薄膜電晶體,在LCD中起驅動開關的作用,通過TFT開關控制液晶的電壓大小,進而控制液晶分子的旋轉角度,通過遮光和透光來達到顯示的目的;在OLED中同樣起開關的作用,通過TFT開關控制電流大小進而控制發光亮度。LCD和OLED在製備TFT陣列中的不同點:1)OLED對TFT需求數量較多,LCD中一個像素只需要一個TFT,而OLED中至少需要4個TFT;2)OLED對TFT的製備工藝要求極高,同樣是TFT,OLED中的TFT良率要遠低於LCD中的TFT。

背板段工藝主要通過成膜,曝光,蝕刻疊加不同圖形不同材質的膜層以形成LTPS,技術難點在於微米級的工藝精細度以及對於電性指標的極高均一度要求,具體流程見下圖。背板段流程中涉及的設備有:光刻機、溼刻機、幹刻機、ICP-幹刻機、PVD、CVD、TEOSCVD、HF清洗機、雷射晶化機、離子注入機、快速熱退火機等。

前板段

前板段製程是整個AMOLED工藝中的最重要的環節。具體流程為:對LTPS-TFT基板進行不同方式的清洗、乾燥之後,送入氮氣環境中進行降溫,並反轉基板,使膜面朝下。對於處理後的基板,送入5x10—5Mpa的真空室內進行各功能層、發光層的蒸鍍。蒸鍍之後對AMOLED進行功能性和外觀性的檢測以及偏光片的貼附,最後進入模組段製程。前板段涉及到的主要設備有:基板轉移設備、基板清洗設備、蒸鍍機、張緊機、老化機、固化機等設備。

與蓋板玻璃核心工藝在於「雕」字類似,AMOLED製備工藝的核心在於「蒸」字,也即AMOLED的像素點全部都是蒸鍍到LTPS上的。所謂蒸鍍,就是真空中通過電流加熱,電子束轟擊加熱和雷射加熱等方法,使被蒸材料蒸發成原子或分子,它們隨即以較大的自由程作直線運動,碰撞基片表面而凝結,進而形成薄膜。可以說,蒸鍍是OLED製造工藝的精華部分,而且不僅是發光材料,金屬電極等等之類也是蒸鍍上去的。

蒸鍍工藝難度極高,需要專用的蒸鍍機才能夠完成。目前業界公認日本Canon旗下子公司Tokki的技術能力最佳,全球範圍內擁有大規模量產實際業績的蒸鍍設備也僅有日本Tokki一家,實際上Tokki基本壟斷了全球蒸鍍機的供應。Tokki公司於1986年由三家公司合併成立,於1993年研製出中小尺寸蒸鍍機,1996年研發出用於量產的蒸鍍機,2007年被Canon公司收購。

模組段

對製作好的AMOLED面板進行模組裝配是產品面向應用的最後一道工序,也是檢測面板品質的最後一道環節。AMOLED模組段和LCM模組段相似,但由於LCD需要與背光源進行組裝,且LCD需要貼合彩色濾光片而AMOLED不需要等,總體來看在模組段的工序上AMOLED要比LCM簡單。基本流程為:首先對面板進行切割、裂片、清洗和乾燥,然後再進行面板的ACF貼附,接著做COG、FOG、TAB的綁定,經模組電測之後,塗保護膠並固化,最後完成外引線和驅動板裝配,進行包裝入庫。其中涉及到的設備主要有:清洗機、板材切合機、粒子檢測機、偏光片貼合機、ACF貼附機(貼附異嚮導電膠膜的機器)、COG邦定機(綁定控制IC的機器)、FOG邦定機(綁定FPC的機器)、OLB邦定機(綁定外引腳TAB的機器)、老化測試機、AOI自動檢測機等等。

OLED的技術及應用挑戰

OLED是行業共同關注的未來顯示技術方向,但相對於應用低溫多晶矽技術的中小尺寸OLED屏幕,應用氧化物技術的大尺寸OLED屏幕在普及中遇到了眾多技術難點,目前受制於一些關鍵技術、成本及良品率偏低等因素影響,OLED面板規模性應用及大尺寸產業化尚有較長一段進程。

採用OLED大屏幕的產品

面板、有機材料鍍膜及封裝為OLED大屏幕產品量產化的三大指標,由於開發大尺寸設備的瓶頸難以突破,低溫多晶矽(LTPS)面板製程難以跨越5.5代OLED面板生產線,因為這種技術是把紅、綠、藍有機發光體在玻璃面板上水平蒸鍍,由於在蒸鍍時必須要使用金屬遮罩,在做大面板時由於重力會造成金屬遮罩下沉及混色等問題,因此不適合實現大尺寸和高解析度。

面板技術比較表

採用OLED透明屏幕的產品

常見的氧化物薄膜電晶體元件結構主要有共平面(Coplanar)、蝕刻阻障層(Island Stop/Etch Stop Layer,IS/ESL)和背通道蝕刻(Back Channel Etch,BCE)這三種。共平面結構製程簡單,但因為氧化物半導體層要攀爬源汲極金屬,容易導致電特性與接觸問題,且可靠度不佳。

至於背通道蝕刻和蝕刻阻障層結構在元件特性及製程良品率上則較具優勢,尤其是背通道蝕刻結構相容於標準非晶矽結構,極具競爭力。但若考量可靠度,則以蝕刻阻障層結構最為理想,原因主要在於蝕刻阻擋層可保護元件的背通道,不受製程影響產生特性 差異,但缺點是複雜的製程導致成品與良品率問題。

常見的氧化物薄膜電晶體元件結構比較表

氧化物薄膜電晶體技術的重要性在於其量產機型相容於現有主流技術非晶矽的設備,由於氧化物薄膜電晶體材料特性對光與熱會導致電特性的改變,即臨界電壓偏移(Threshold Voltage Shift,Vth Shift),甚至可以運用在光感應器(Photo Sensor)上,所以如何改善均勻度與可靠度將是一大難題,製程的調校相當困難與敏感,製程穩定度要求也相對高。

OLED屏幕採用紅、綠、藍(R、G、B)像素組成,其使用主流的有機材料鍍膜技術——真空蒸鍍注,這種製作方式要平衡每個像素內紅、綠、藍有機發光體的放置量,維持亮度的均勻性,隨著OLED屏幕尺寸加大,會導致生產良品率下降,由於藍色有機發光體的壽命短,為了修復其缺陷,會稍微多蒸鍍一點藍色OLED有機發光體,但導致的結果是紅、綠、藍像素構造中的色彩歪曲現象。除因蒸鍍槽設計緣故,致使蒸鍍技術的生產效率欠佳之外,也面臨適使用8代OLED面板生產線的蒸鍍設備的難產窘境。

常見全彩OLED技術比較表

雖然製程相對較難的精細金屬遮罩(Fine Metal Mask,FMM,也叫精細金屬掩膜板)像素技術的色彩表現較佳、省電,但立刻就會遇到大尺寸化的挑戰,包括挑戰精細金屬遮罩與無混色(Color Mixing)需求,以及挑戰溫度超過1000℃以上的金屬蒸鍍製程。研究人員嚴格地執行製程控制,有效率地回饋製程參數,並且搭配精細分片(Fine Divided Sheet,FDS)技術後,終於成功開發出不混色技術,達成前端氧化物薄膜電晶體與後端OLED皆可全板(Full Sheet)製作的裡程碑。

採用OLED曲面屏幕的產品

自從串級式(Tandem)OLED結構被發表後,高效率白光OLED已經逐步成真,並且隨著材料與元件的技術演進,白光OLED技術已到達照明領域與顯示器領域上可被接受的水準。然而,相較於採用紅、綠、藍像素並置法的OLED的廣色域與高色純度,白光OLED元件卻難以望其項背。除此之外,組成白光元件至少需要10層膜以上,在長時間下,每一片OLED元件上的膜的厚度均一性也是金屬蒸鍍設備上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

目前,有機光電子學在材料、功效、壽命、彩色化、大尺寸、柔性化、封裝和生產工藝等方面尚有一系列理論、技術和工藝問題亟待解決,這些環節上存在的不足都相當程度地制約了有機光電功能材料與技術在產業化方向的發展。其中,OLED技術要達到大規模的應用,取決於材料、設計和製備工藝等的全面進步,還需要對材料和器件結構進行創新,以提高功效、增加穩定性和降低成本。

與OLED競爭的下一代平板顯示技術MICRO LED、QLED

OLED、MICROLED、QLED這個三個技術,由於可以採用三原色亞像素自發光的結構,其光效率理論上可以達到95%。即只要不斷改善發光材料的電光轉化率,這些技術的節能水平就可以遠超過液晶——這一點對於行動裝置、穿戴設備意義非比尋常。

從最終顯示產品的結構上看,OLED、MICROLED、QLED都是TFT結構上排列電光轉化材料。這個結構上的一致性,決定了三種顯示技術的不同之處,主要由這三種顯示技術所用到的電光轉化材料的差異決定。

如果將視角從產品體驗上,轉移到製造過程上,OLED、MICROLED、QLED具有非常多的相似點,正是因為在製造工藝上這些技術的相似性,業內才認為下一代顯示技術路線之爭,遠沒有當年液晶和等離子「你死我活」般的激烈,畢竟這三種顯示技術,通用設備與工藝的比例在7成左右。

從缺點看,OLED作為有機材料、有機物質,有其固有缺陷——即壽命和穩定性,難以媲美無機材料的QLED和MICROLED、QLED產品,雖然性能品質出色,但產業化進程不佳,或者說規模製備的難度不小。

MICROLED產品發光器件是固體化的微型LED燈珠(微米量級),雖然其製備與傳統LED燈珠差異較大,但是也可很好繼承傳統LED產業的巨大產能和技術積累,不存在規模化生產的問題,但是MICROLED燈珠是一種正負電極性的微結構,不像OLED和QLED是一種單純材料,其產品在TFT基板上的遷移過程、移植工藝難度最高,工藝可靠性也最低。

但MICROLED也有其獨特優勢:1、發光效率上,目前MICROLED最高,且還在大幅提升空間;2、發光能量密度上,MICROLED最高,且還有提升空間。——前者,有利於顯示設備的節能;後者則可以節約顯示設備有限的表面積,並部署更多的傳感器。目前的理論結果是,MICROLED和OLED比較,達到同等顯示器亮度,只需要後者10%左右的塗覆面積。

雖然,OLED/MICROLED/QLED的各自的特點如此鮮明,但是更大的一個問題是,從應用角度看,這三者幾乎不具有「對手完全不具備的」優勢。例如,OLED的核心問題「壽命」不及後兩者,但是卻也足以滿足家用電視機10年以上的使用需求——至於QLED理論上三五十年的使用其,則不具有實踐上的意義。

所以,OLED/MICROLED/QLED這些技術哪一個能夠最終成為贏家,更多的不是取決於技術性能的對比,而是工程實踐、規模製造下的成本性、可靠性。

相關焦點

  • amoled屏幕會漏液嗎_tft屏幕和amoled哪個好
    amoled屏幕會漏液嗎   oled是粉狀的,自發光,裡面是沒有液態物質的,所以不存在漏液這種說法!可視角度一般在178°左右;TFT屏,傳說中的三缺一屏,就是三個方向效果不錯,一個方向效果不給力,等會兒圖片可以看到。
  • 在聊iPhone X「AMOLED全面屏」前,你需要知道這些...
    在手機屏幕的進化中,液晶屏、雙曲屏、柔性屏、全面屏,不斷刷新手機「顏值」。而「滿屏」,也就是全面屏無疑是當前最火的話題。2016小米發布MIX概念機,其全面屏一時間震驚業界;三星S8帶著「突破所限,大有可能」的響亮口號,攜自家AMOLED全面屏登上了行業的年度舞臺;當然,iPhone新機X也不出意外的採用了AMOLED全面屏。
  • oled透明屏寬視角技術更具創意節能環保
    oled透明屏更具創意,更具科技元素,全高清、寬視角,色彩更飽滿,節能環保。現在越來越多的oled屏被廣泛應用,教育oled屏,會議室oled屏,商場oled屏,指揮中心oled屏很多場合都適合,越是高端就越能彰顯它的優勢與特色。
  • 八億時空是我國掌握-tft-lcd混合液晶核心技術
    本文來自:http://www.51touch.com/lcd/news/dynamic/2020/0107/56042.html而已經是京東方(000725-CN)為代表的國內lcd廠商的天下,根據群智諮詢於2019年1月發布的2018年全球液晶電視面板以及全球筆記本面板出貨量排名,京東方液晶電視面板全年出貨量5430萬片,液晶顯示器面板全年出貨量3770萬臺,
  • jdi和amoled哪個屏好_amoled和jdi對比評測
    被稱為下一代顯示技術。AMOLED屏幕的構造有三層,AMOLED屏幕、TouchScreenPanel(觸控屏面板)和外保護玻璃。三星電子、三星SDI、LG、飛利浦都很重視這項新的顯示技術。      jdi和amoled哪個屏好   絕對沒有誰好誰壞這一說,倆屏幕是蘿蔔青菜的區別。
  • oled和lcd哪個傷眼睛 oled和量子點電視的區別有哪些
    一、oled和lcd哪個傷眼睛 >oled屏幕更傷眼睛,因為oled屏幕是由有機材料組成的自發光屏幕,它不需要傳統lcd屏的背光板,所以可以做得更薄,當有電流通過有機材料時,屏幕就會發光,從而顯示影像。
  • 八億時空是我國掌握-tft-lcd混合液晶核心技術,但卻過分依賴京東方
    技術快速更疊的顯示面板市場 八億時空能追的上嗎。而已經是京東方(000725-CN)為代表的國內lcd廠商的天下,根據群智諮詢於2019年1月發布的2018年全球液晶電視面板以及全球筆記本面板出貨量排名,京東方液晶電視面板全年出貨量5430萬片,液晶顯示器面板全年出貨量3770萬臺,筆記本面板出貨量佔全球29.8%,均為全球第一。
  • 手機屏幕分析,相比LCD,OLED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下面我們來更全面的了解一下TFT-LCD顯示技術,以便更容易理解新型顯示技術OLED和未來的Micro led顯示技術。LCD ,英文全稱 Liquid Crystal Display ,中文是液晶顯示器。
  • OLED屏,電壓只要2.9伏,就達到現代屏幕亮度的100倍!
    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不再由含有半導體材料鎵的化合物組成,而是由以碳為主要成分的有機化合物組成。因此,目前的有OLED屏可以很容易地由5到7層組成。研究人員現在已經開發出一種OLED屏,它只有一層,由兩個電極供電。這簡化了此類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生產,並為可列印顯示器鋪平了道路。美因茨大學科學家們用他們的第一個原型展示了可以產生10000坎迪拉/平方米發射光的亮度,而電壓只有2.9伏——這相當於現代屏幕亮度的100倍。
  • 手機LCD和OLED屏幕哪個對眼睛傷害小?不說你一定猜不到!
    不說你一定猜不到! 春是自然界一年中的新生季節,而人生的新生季節,就是一生只有一度的青春。」西塞羅這樣定義青春。
  • 明年一半手機都是全面屏?一文看懂全面屏未來趨勢及產業鏈現狀!
    一、全面屏時代來臨,高屏佔比手機成為市場焦點(一)屏幕尺寸提升已達極限,5-6 英寸成為主流2007年,初代iPhone橫空出世,對手機的多項功能進行了重新定義,其中最大的改動就是取消了實體鍵盤,讓屏幕成為了用戶和手機直接交互的工具。
  • 全面屏成為潮流,LCD和OLED分道而行
    在產能方面,三星是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最大供應商,隨著其OLED面板產能的持續擴大以及OLED面板逐漸成為智慧型手機的潮流,三星也成為智慧型手機市場第一大面板供應商。在TFT-LCD面板生產企業中,最先開發出全面屏的是夏普,並且夏普手機也是最先開發出全面屏手機的企業,夏普手機也被成為全面手機的鼻祖。去年夏普被鴻海收購,今年夏普手機推出了美人尖aquos s2。
  • lcd和oled屏幕的優缺點 高端手機多用amoled屏幕蘋果11例外
    當前主流的手機屏幕有2大類,分別是lcd和oled。oled屏幕因其特色,已經在大多數高端手機上開始使用,而lcd則普遍使用在中低端手機當中。目前公認的生產商,夏普的LCD屏幕最好,三星的OLED 屏幕最好。
  • xr屏幕是lcd還是oled
    iPhone XR為6.1英寸(對角線)Liquid視網膜高清顯示屏,LCD全面屏設計,採用IPS技術,像素解析度1792x828,326ppi,1400:1(典型),支持原彩顯示及廣色域顯示(P3)。
  • 從劉海屏到挖孔屏 全面屏手機發展史你知道多少?
    今天我就給大家詳細梳理一下全面屏手機的發展史,一起來看看它究竟是如何發展的吧。妥協的水滴全面屏Find X的出現,讓許多消費者一度認為升降全面屏就是實現正面全是屏的最好解決方式,不過對供應鏈有著深刻了解的手機廠商們卻並不這麼想,他們覺得升降全面屏雖說已經非常接近正面是一整塊屏幕的形態,但它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問題,比如結構成本高
  • LCD和oled、amoled屏最好的是什麼,哪個手機最好?
    LCD屏幕和OLED屏幕,以及AMOLED屏幕最好的是什麼,哪個手機最好?我們先來說結論,實際並沒有說哪個更好,因為主要還是看素質的問題,就像之前國產手機都是再用jDI,以及夏普,包括LG的LCD屏幕,這是因為他們的屏幕素質確實很高,色彩顯示優秀。
  • 【一文讀懂】Micro LED技術原理及市場
    Mikro Mesa目前在LED微晶粒上具有領先的研發技術,傳聞能做到3UM。惠科則建設有A-SI LCD生產線,具有TFT背板等方面的技術資源。二者合作的目的是,利用近可能現成的資源突破「巨量轉移」技術。不過,即便是這種比較深入的項目其對Micro LED的產業時間表預期亦不能樂觀:2018年實現全彩樣品,距離真實商業應用還有多遠依然不好說。
  • 當下幾種全面屏方案及發展史,淺談「全面屏」噱頭還是未來?
    無論是手機設計請斯塔克,硬體的旗艦參數,機身材質,風琴式包裝盒,真皮手機殼這些細小的細節都表明雷軍用3499/3999這一檔售價來表明小米手機對於旗艦手機設計以及探索方面的程度,這也是當時小米最貴的一款手機。對於2016年來說,這樣一款旗艦配置,最主要是全面屏的設計的先驅設計。
  • 手機全面屏工藝及進化史!COG、COF和COP封裝技術有何區別?
    文/極客修小編前言說到極客君初次了解到全面屏的概念還是2016年底小米正式發布概念手機小米MIX(小米MIX的「前輩」)之後「全面屏」設計在2017年底徹底爆發讓「屏佔比」這一參數成為了各大廠商角逐的戰場
  • 三星A屏只有一個缺點,現已被黑鯊2徹底解決!LCD屏淘汰在即
    文/黑貓評測三星Amoled屏可以說是目前國內旗艦手機的標配了,比起傳統的LCD屏,Amoled屏擁有更高的對比度,更好的色彩表現,更通透的顯示效果。這說明Amoled屏已經得到了廠商、消費者的一致認可。但是三星A屏並非沒有下次,它只有一個缺點——PWM低頻調光。PWM低頻調光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就是當手機屏幕處於低亮度的時候,會產生肉眼無法察覺、頻率較低的頻閃。這是因為oled屏是利用像素自發光來顯示的,沒有背光板調節明暗,只能通過降低像素的發光頻率,來間接降低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