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頭型叫做「一顆行走的板慄」。
為什麼有的人有圓潤的後腦勺,有的卻是扁的呢?
要知道,後腦勺圓還是扁,有時候真不看基因。
一切還要追溯到嬰兒時期。
新生兒的顱骨柔軟且有彈性,顱骨邊緣還沒有骨化,由於他們幾乎每天都在睡覺,頭容易受壓變形。
中國優生協會2002年的一項普查結果顯示,中國嬰幼兒頭顱存在不同程度斜、扁、尖變形概率高達87.2%。
扁頭vs圓頭,哪一個是「好頭型」?
老一輩人更喜歡小孩子是「扁頭」,北方有句童謠是這樣唱的:「小扁頭,吃芋頭,爺爺打,奶奶揉,親親我的小扁頭!」所以,有些老人甚至想方設法將孩子睡成「扁頭」。
扁頭「好看」、「有福氣」「富貴相」的觀念,在老一輩人心中根深蒂固。
俗稱的「天庭飽滿、地閣方圓」——也就是額頭豐盈、突出,兩頰腮幫比較寬,下巴線條圓潤,正是老一輩眼中的「福相」和「富貴相」,預示著財富和吉祥。
而扁頭恰好符合這樣的特徵,所以深受老人們的喜愛,以至於五花八門的硬東西都可能被拿來當作枕頭。
扁頭與圓頭
然而根據現在年輕人的審美,對扁頭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覺得,扁頭從側面看上去不夠好看,自然的圓頭似乎更好看。
還有一種說法,說圓頭比扁頭更好、更聰明?這又是什麼原因,有科學依據的嗎?
理論上來講,只要不是特別嚴重的頭形異常,頭扁一點對於大腦和其他頭部器官通常不會造成影響。
因為頭部形狀是顱骨的體現,而顱骨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和保護腦部和其他頭部器官,並非直接參與相關的生理功能。
人類的顱骨由23塊骨頭組成,可以分為兩個部分——腦顱骨和面顱骨。
腦顱骨圍成顱腔,也就是環繞大腦的部分;面顱骨則構成眼眶、鼻腔和口腔的骨性支架。除下頜骨和舌骨外,各個骨頭之間都藉助「骨縫」或軟骨相聯接,屬於無法活動的連接方式,相對穩定,再加上頭骨足夠硬,所以能夠很好的保護內部大腦等結構。
因此,除了審美差異產生的美醜以外,一般情況下的扁頭等頭形異常並無大礙,也不存在圓頭更聰明的說法。
其實,所謂的「好頭型」並沒有統一的標準,有些人喜歡自然生長的圓頭,有些人卻喜歡頭稍微扁一點,因人而異。
扁頭爭議更多,是否對健康有影響?
如何檢查寶寶是什麼頭型?
相比自然的圓頭,現在扁頭的爭議似乎更多:
「扁頭會影響智力,讓孩子變笨!」「扁頭會壓迫腦神經,傷害大腦!」……
科學家研究表明,被睡扁的腦殼除了不符合現代審美之外,並不會威脅到人的智商和健康。
下面來說一下檢查頭型的方法:
嬰兒洗澡時,將其頭髮打溼,看看寶寶頭後部圓度是否對稱、雙耳高低是否對稱、頭型寬度是否對稱及前額寬度是否對稱。
從寶寶臉的前方看,兩隻耳朵在同一水平位置上,臉部也很對稱;
從側面看,後腦勺飽滿,頭部和脖頸能形成一個完美的問號;
從上往下看,頭頂的形狀像個飽滿的雞蛋或梨子;
頭部和額頭的寬度是對稱、平衡的。
如果發現不對稱或不均勻,請及時諮詢兒科醫生。
需要提醒的是,雖然大多數頭部形狀的變化與姿勢體位有關,但需要排除顱骨狹窄等其他嚴重畸形。
頭形睡扁了還能圓回來嗎?
醫學上,人們通常把顱骨畸形統稱為「扁頭綜合症」
四種不同類型的扁頭綜合症
根據形成原因,扁頭症候群分為兩種類型
體位性扁頭症候群:主要由睡姿、吸引器、產道擠壓等非病理性原因引起。
病理性扁頭症候群:由顱骨發育不全、先天性頭骨畸形造成。
寶寶從一出生到大約2歲,隨著生長發育,頭骨完全骨化、變硬,幾乎不會再有形變,企圖通過按摩、推拿等手段,改善頭型、臉型的做法都暫時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
但,對於後天造成的體位性扁頭症候群,不必過分擔心,隨著孩子長大,睡偏頭的情況慢慢改善,頭型還是有恢復的可能。
7招防止寶寶頭睡扁
為了防止孩子頭部被睡扁,家長可以嘗試通過改變睡姿、變換體位等方法幫寶寶進行糾正。
1
抓住1歲前的最佳調整期
1歲後,顱骨基本融合在一起,而且頭部生長速度減慢,這時矯正的效果會有所降低。
2
換個方向哄睡或餵奶
如果寶寶睡覺總是習慣性地偏向同一個方向,可以換個哄睡或餵奶的方向,比如將寶寶從媽媽的左側換到右側。
3
選個軟硬適度的枕頭
過硬的枕頭易造成扁頭、偏臉等畸形,還會把後腦勺的一圈頭髮磨掉而致枕禿;
過於鬆軟的羽絨枕則會增加新生兒窒息風險。
除了0~3個月的新生兒可以不用枕頭外,建議3歲前的寶寶選擇蕎麥殼枕,它可以隨寶寶的轉動調整形狀,柔軟舒適,又吸潮。
4
多種睡姿交替選擇
經常仰睡會使寶寶的後腦勺扁平、面部較圓,所以要多種睡姿交替進行。
6~8個月左右,寶寶學會獨立翻身後,他們就可以選取自己最喜歡的睡姿了,媽媽們大可不必強求,因為不同睡姿各有優勢。
5
多鼓勵寶寶趴著玩
這樣不僅有利於頭型的自然恢復,還能幫助寶寶鍛鍊頸部、背部和手臂力量,促進運動發育。
6
改變房間布置
對光線、聲音、影子、顏色等感興趣的寶寶,可通過改變房間的布置等方式加引導。白天逗寶寶玩耍時,也可以吸引他往不同方向轉頭。
7
不建議使用定型枕
出於安全考慮,不建議讓寶寶趴睡,也不建議使用任何定型枕或其他裝置來固定寶寶睡姿,因為那可能會增加猝死的風險。
綜合:生命時報、科普中國
【來源:成都科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