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蝦視覺系統仿生研究

2021-01-07 科學網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稱,螳螂蝦的視覺系統可能成為下一代DVD和CD播放器的仿生研究對象,為新設計帶來啟發。相關論文發表最新出版的《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雜誌上。

 

據介紹,這種海生甲殼綱動物有著非同尋常的視力,具有現今人們已知動物中最複雜的視覺系統。它能夠分辨出12種顏色和多種形式的偏振光。相比之下,人類只能分辨出其中3種。

 

研究人員稱,螳螂蝦眼睛中具有特殊的光感細胞,其作用類似於光學試驗中的1/4波片(波片:指能使互相垂直的兩光振動間產生附加光程差的光學器件,通常由具有精確厚度的石英、方解石或雲母製成),當光波通過該細胞時就會發生偏振現象。這一功能使螳螂蝦的眼睛能將線偏振光和圓偏振光相互轉換。人造1/4波片在DVD和CD等播放器以及數位相機和攝像機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如此。兩者不同之處在於,這些人造設備只對一種波長的光敏感,而螳螂蝦的眼睛則幾乎完美支持從近紫外到紅外之間的整個可見光光譜。

 

負責該項研究的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尼古拉斯·羅伯茨博士說,該研究第一次從1/4波片結構的角度對螳螂蝦的眼睛進行了描述,並稱這種自然結構的性能超越了人類至今所創造的一切光學結構。

 

至於螳螂蝦的眼睛為何對圓偏振光如此敏感,科學家們表示尚不清楚。據了解,偏振光視覺在動物中一般用於秘密溝通或收發性信號,以避免引起其它動物尤其是天敵的注意。在黑暗之中或者渾濁的水下,這種能力還有助於尋找和捕捉獵物。

 

「最讓人興奮的是它的結構竟然如此簡單。」羅伯茨博士說,「這種由細胞膜構成的自然結構遠非人類合成結構所能媲美。在未來,或許我們就能通過液體結晶和化學工程學方法模仿螳螂蝦的眼睛,製造出更強大易用的光學設備。」

 

在光學結構設計製造中,螳螂蝦並不是第一個仿生對象。就在不久前,有科學家受到龍蝦複眼結構的啟發,為天文望遠鏡設計了一種新型X射線探測器。(來源:科技日報 王小龍 劉霞)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螳螂蝦是視覺和控制光線的大師
    螳螂蝦的致命錘擊是動物界中最快的攻擊,這項技能與它們非凡的視力息息相關。他們可以使用偏振光達到看見現實的無形層面的水平。鑑於螳螂蝦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視力,一群研究人員正在合作製造偏振光攝像機,用於幫助識別早期癌症。這種攝像機可以通過探測到普通情況無法察覺的癌症組織的偏振光特性來識別癌症,這在病變組織和健康組織之間是不同的。
  • 皮皮蝦的創新啟示與應用
    皮皮蝦,是口足目(學名:Stomatopoda)動物的一個「江湖名號」,除此之外它還被稱為螳螂蝦、蝦爬子、琵琶蝦、瀨尿蝦、蝦蛄……等,綽號多到你記不全。現代士兵丨圖源:Goosemouse / Flickr這項關於皮皮蝦掠肢結構的研究成果,有助於研製輕薄的仿生抗衝擊複合材料,用於強化各種防護裝備,如防彈衣、防彈車、艦艇、坦克、汽車、飛機等等。
  • 異物探險:它是擁有超能力的螳螂蝦,亦是我們熟知的「皮皮蝦」
    因其長著一對酷似螳螂的大螯,所以叫作「螳螂蝦」。聽到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會對它們有所誤解,但它們不是螳螂亦不是蝦,這種生物與龍蝦和蝦有親緣關係。它有很多別名,大連叫作「蝦爬子」,北京等地稱「皮皮蝦」,上海稱作「賴尿蝦」,我國南方和東南亞一帶稱之為「瀨螂蝦」,在北方寒冷水域,它們的個頭一般為0.1米左右,而在南方溫暖水域則有0.3米長,它們一隻的重量可以達400克左右。
  • 視頻欣賞:用螳螂蝦的眼睛看海洋_1256
    在眾多海洋生物當中,螳螂蝦可能是最以獨特的視覺系統而聞名的。你可能聽說過,這些傢伙眼睛裡有16種不一樣的光感受器(而人類只有4種)。螳螂蝦能感知到很多人類看不出的東西,比如說紅外光和紫外光,而最神奇的是它們還能識別偏振光。螳螂蝦們能區分不同振動方向的線性偏振光以及圓偏振光。在其他一些海洋生物,例如墨魚、章魚、螃蟹、某些魚類當中也存在著一定程度感知偏振光的能力。
  • 海底勢力勢力暴徒「刺頭哥」螳螂蝦
    的主角是他-螳螂蝦什麼是螳螂蝦?螳螂蝦(MantisShrimp),又稱蝦蛄和皮皮蝦,是氣孔動物(Stomatopoda)的總稱。在分類學上,螳螂蝦與其他蝦類的關係甚至不如其他蝦蟹類。我們說的是螳螂蝦「海底刺頭哥」。其體長達18釐米,外觀由鮮紅色、藍、綠色等顏色組成。
  • 海中「拳王」——雀尾螳螂蝦
    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海中「拳王」——雀尾螳螂蝦。許多人看到雀尾螳螂蝦的第一眼都會被它們的高顏值所吸引,但其實這種外表鮮豔亮麗的大蝦被稱之為「世界上最兇殘的蝦」,因為一言不合就會受到它們的暴擊,人類都不例外。
  • 2015年最美的神經科學圖像:螳螂蝦的眼睛是什麼顏色
    2015年最美的神經科學圖像:螳螂蝦的眼睛是什麼顏色 楊超/機器之心 2015-12-08 10:32 來源:澎湃新聞
  • 為了研究螳螂的立體視覺,研究人員給它戴上了世界上最小的3D眼鏡…
    之前就有研究人員受皮皮蝦能感知16色眼睛的啟發,發明了一款可以「感知偏振光」的超敏感相機。現在,一個來自英國的研究團隊將觀察對象轉向了螳螂。這次,他們給螳螂戴上了世界上最小的3D眼鏡。圖片來源:Mike Urwin/Newcastle University近看是這樣:看完圖片之後,相信你和我一樣會好奇兩個問題:為什麼是螳螂?為什麼要給它戴3D眼鏡?
  • 海底實力派打手——海底「刺頭哥」雀尾螳螂蝦
    >今天的主角就是它-雀尾螳螂蝦螳螂蝦是什麼?雀尾螳螂蝦的「武器」重量輕且耐衝擊,大約在敲擊5萬次後才會損壞。雀尾螳螂蝦會通過周期性的蛻皮來補償自己「武器」的損耗。螳螂蝦的攻擊模式是:一拳,緊接著一個波,自帶連擊。況且,螳螂蝦可不是只有一隻拳頭……它的兩隻拳頭可以同時出擊。
  • 科學網—螳螂蝦錘擊貝殼 矛與盾增韌材料
    本報訊(記者楊凡 通訊員桂運安)受自然界「螳螂蝦錘擊貝殼」的捕食現象啟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倪勇、何陵輝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將螳螂蝦內的
  • Science :研究發現螳螂蝦獨特辨色法
    螳螂蝦作為一種甲殼綱動物,似乎用一種截然不同的新方式察覺顏色。研究人員在近日的《科學》雜誌上報告,螳螂蝦的眼睛裡有12種不同類型的感受器,每一種感受器能接收不同的波長。而人類和蜜蜂眼睛裡僅有3種感受器,主要依靠大腦進行顏色分辨。為了開展該研究,研究人員對一種螳螂蝦進行了訓練。他們將食物和一種特定的有色光關聯,讓螳螂蝦熟悉該有色光的單一波長。
  • 【中國科學報】螳螂蝦錘擊貝殼 矛與盾增韌材料
    本報訊(記者 楊凡 通訊員 桂運安)受自然界「螳螂蝦錘擊貝殼」的捕食現象啟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倪勇、何陵輝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將螳螂蝦內的「扭轉」結構與貝殼珍珠層內的「自然界中,捕食者螳螂蝦(「矛」)內的「扭轉」結構,可促使裂紋偏轉增韌;被捕食者貝殼(「盾」)內的「磚泥」交錯構型,則通過磚塊滑移促進裂紋橋聯增韌。這兩種微結構是高韌性生物材料的代表性結構。調控微結構是結構材料獲得超常力學性能的重要途徑。該研究團隊將「扭轉」結構與「磚泥」交錯結構組合,利用3D列印技術設計了一種非連續纖維扭轉(DFB)複合結構。
  • 雀尾螳螂蝦--技能爆表的戰鬥生物
    雀尾螳螂蝦--技能爆表的戰鬥生物
  • 世界上眼神兒最好的生物:漂亮的螳螂蝦(組圖)
    生物學家介紹,螳螂蝦這個十分漂亮的傢伙因為擁有一對兒碩大有力的鉗子而得名。  路透社報導,科研人員發現螳螂蝦可以看見12種「原色」,是人類能識別原色能力的四倍。同時,螳螂蝦還能分辨出光波的複雜變化。據悉,螳螂蝦是利用體內一種高度敏感的細胞來辨別進入眼睛的光線。整個可見光譜,從接近紫外線到紅外線的光線都能予以有效識別。
  • 螳螂蝦錘擊貝殼丨中國科學家「自相矛盾」設計出新型高韌性複合材料
    受自然界「螳螂蝦錘擊貝殼」的捕食現象啟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倪勇、教授何陵輝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將螳螂蝦內的「扭轉」結構與貝殼珍珠層內的「磚泥」交錯結構相結合,利用3D列印技術設計了一種高斷裂韌性和對裂紋取向不敏感的非連續纖維扭轉複合結構,並提出斷裂力學模型揭示了裂紋取向不敏感、裂紋扭轉和纖維橋聯協同的增韌機制
  • 世界首個仿生視覺系統準備進行人體試驗
    開發安全且功能齊全的仿生視覺系統是全世界研究團體追求的目標。有些產品的進展非常順利,已經植入患者體內,而另一些產品的設計目的不僅僅是恢復失明者的視力,而是讓使用者擁有超人的視力。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正在開發的Gennaris仿生視覺系統被描述為世界首創的設備,旨在避開因視神經受損而產生的問題。這是臨床失明的一個常見因素,受傷的神經阻斷了正常情況下從視網膜到大腦視覺中心的關鍵信號的傳輸。
  • 一盤「蝦」發了一篇頂刊《自然·材料》!螳螂蝦的秘密被揭開
    但強中自有強中手,「網紅」螳螂蝦就能通過它dactyl club(類似「胳膊肘」)的高應變率撞擊來使其破裂,並且螳螂蝦已經進化出了避免自身高應變率撞擊帶來損傷的能力。這種抗高應變率衝擊影響的能力引起了工程應用領域的極大興趣。
  • 螳螂蝦?蝦爬子?還是用我們最喜歡的名字——「皮皮蝦」來「皮一蝦」
    季節趕上了,還有滿肚子面甜面甜的蝦籽,讓人慾罷不能。皮皮蝦屬於掠蝦類,它們和我們常見的蝦都屬於軟甲綱。但再往下分,這關係就差的老鼻子遠了。比如蝦的腳(胸足)都長在腦袋(頭胸甲)的下面,而皮皮蝦的足都長出腦袋了。其實我們可以通過下面兩個證件照看出它們的不同。
  • 闢謠:遠程VS近戰,槍蝦完勝螳螂蝦?不,正相反
    兩強對峙,螳螂蝦勝出,為什麼遠程手槍敵不過近戰鐵錘?我們先來看看槍蝦是種什麼樣的蝦,再分析為什麼槍蝦不如螳螂蝦。荷蘭屯特大學研究團隊以40000幀/秒的高速相機才捕捉到一點閃光。槍蝦開槍時引發的閃光,第一次在自然界發現,團隊給它取個專用名稱,叫做:蝦光(Shrimpoluminescence)。簡單地說,蝦致發光現象是氣泡破裂瞬間,空間體積壓縮到極點、溫度突然升高引發的能量反應。
  • 螳螂蝦拳頭威力揭秘
    螳螂蝦拳頭威力揭秘螳螂蝦「手」上裝備了一個厲害的拳擊武器,當它揮動拳頭時,產生的威力相當於用0.22英寸口徑手槍射出的一顆子彈。但科學家發現,螳螂蝦的馬鞍形結構能保持所有的能量而不會斷裂,因為它有兩層結構,頂部是富有彈性的生物聚合物,底部則由類似陶瓷的材料構成。當螳螂蝦收縮起拳頭時,馬鞍形結構的頂部被拉伸,底部的陶瓷材料被壓縮。陶瓷材料在被壓縮時,可以儲存大量的能量(形變能),但如果單純只有陶瓷材料的話,整個結構在彎曲和拉伸時容易脆裂(因為陶瓷材料是較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