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成於勤奮,因為他是腳踏實地不懈奮鬥的源泉;業,精於自律,因為他是摒棄外擾高效工作的智慧;仁,成於熱愛,因為他是心懷家國勇於擔當的情懷。今天,讓我們一起來領略2020 年度寶鋼教育獎「優秀學生特等獎」(全國僅25人)獲得者——環境學院博士研究生李昆的風採。
李昆,中共黨員,河海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2017級碩博連讀生。2020年度寶鋼教育獎「優秀學生特等獎」獲得者。目前已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S&T)和WATER RESEARCH (WR)等TOP期刊上發表SCI檢索論文21篇,並獲得2項發明專利授權和5項發明專利申請公布。曾獲國家獎學金,並榮獲江蘇省普通高校省級三好學生,河海大學「科技之星」提名獎及河海大學優秀研究稱號等。成功入選「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和「河海大學環境學院優博培養計劃」。
愛科研 也愛運動
李昆能獲得2020年度寶鋼教育獎「優秀學生特等獎」,這與他良好的科研品質和科研習慣是分不開的。他特別認同施一公教授的一句話:「所有成功過的科學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心血。」科研的過程是「砸時間」的過程,也是投入遠比產出艱辛的過程。時間不僅「砸」在實驗室裡,還要「砸」在各種學術積累中,看文獻、參加相關學術會議、關注研究領域的最新動態。正是這種日積月累的堅持,讓一個自認為「天賦不佳「的學生蛻變成一個合格的科研工作者。
在長期的摸索過程中,李昆還培養了科研的另一種優秀品質——敢於挑戰傳統知識。他深刻記得在一次ES&T論文發表的過程中,自己使用了一個學術界尚存在爭議的理論,在當時,他頂著巨大的壓力不斷進行實驗論證並與審稿方交涉,終於讓這一理論得到認同。李昆認為:當今社會是科技仍在持續發展的社會,很多的觀點都存在一定局限性,科研工作者要敢於和權威討論自己的觀點,這樣既能使自己得到提高的空間,無形中也推動了科技的進步。
除此之外,李昆還非常感謝他的導師們。研究生期間,雖然導師正在海外交流,但對李昆的項目推進過程仍十分關心,有時會為了某個學術問題與李昆一起長時間討論。他對導師的一句話印象特別深刻:科研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博士生期間,導師總能給迷茫的自己以活力和動力,導師的話語常使他如沐春風,使他更加能夠將科研問題落到現實中,落到祖國的大地上。
羽毛球和籃球是李昆最擅長的運動,一直以來,他都認為體育運動對於個人來說十分重要。讀博期間,他依然積極參與學院的各類體育競賽,曾獲河海大學環境學院羽毛球比賽男子單打比賽季軍。李昆說:「每天一定時間的鍛鍊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在科研上遇到某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李昆會選擇把身體從座椅中「解放」出來,短暫的體育活動或許能給緊張許久的大腦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與突破。
課餘時間的選擇很重要
大學生活總是充滿多姿多彩的課外活動,上課之餘,大量的課餘時間如何分配,對於很多同學來說並沒有很好的規劃,但不經意間,大量的時間就在不知不覺中悄悄流逝了。當被問及自己對於課餘生活的安排時,李昆十分樂意分享自己的經歷。
他將自己的課餘生活分為兩個方面,學術方面和社交方面。在學術學習方面,李昆告訴我們在研究生期間,他經常參與各類學術沙龍等交流活動。參加類似活動能鍛鍊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和傳統的學習方式不同,個人想法在交流中得到分享和反饋,會得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不僅如此,換一種學習方式,還能給疲倦的思想注入活力,何樂而不為呢?
除此之外,極具學術前沿意識的李昆還經常在課餘時間閱讀相關領域的書籍。他告訴我們,目前最頂尖的學術研究普遍存在學科交叉現象,利用課餘時間增長與自己研究項目息息相關的學科知識,不失為一種高效利用時間的方式。
在社交方面,李昆積極參加各類志願服務活動。他說:「大學期間實際上是彌補個人缺點的時期。」初入大學時,李昆認為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有所欠缺,但是比起逃避,他更願意直視短板,於是他積極參加演講比賽,以此來不斷訓練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口頭表達上的欠缺,會一定程度影響到社交活動,他告訴我們,參加社交活動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與書本知識的學習並不矛盾,因此,根據個人需要參加一定數量的社交活動是重要且必要的。
李昆還談到,平衡學習和各類活動的根本方法是養成自律的好習慣。「一個高度自律的人,能做到矛盾的優先判斷,進而合理安排時間。」
「我並不是一個天賦型選手」
作為多項獎學金和榮譽獲得者的李昆,可謂是一個妥妥的學霸,但當被問及高效學習的做法時,他說的第一句話卻是——「認清自己,規劃先行。」。李昆認為,認清自己是首要任務,「我並不是一個天賦型選手」。讀研初期,他花了半年的時間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這對他以後的道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他的認知裡,有目標的人生才會有動力,「再靈光的人,也看不清自己的脊背。」這是他堅信的至理名言。談及對新生的建議,李昆說可以花一年左右的時間探索自己適合什麼,探索過程中不妨和老師多交流,多「點」開發。
對於高效學習,李昆認為學習的方法因人而異,在他看來高效的學習來源於厚積薄發和多方面交流。在採訪期間,他特別提到自己無論做什麼都特別喜歡隨身攜帶一個小本,用於記錄隨時可能迸發的靈感。李昆特別推薦了物理學家理察·費曼的自傳《別鬧了,費曼先生》,這本書對學習方法的完善大有益處,學會把自己當作傾聽者,把所學講給自己聽。
日常中的一次次積累,在不斷的探索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和目標,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向前,收穫屬於自己的學術果實。
把家國裝於心胸
身為一名中共黨員,踏實努力的他將情懷寄於家國。從剛入大學時對所學專業的些許懵懂到如今的目標明晰,除了對實現人生價值的渴望,促使李昆在環境學領域不斷進取的還有他的親身經歷。當目睹身邊的環境狀況逐漸惡化時,李昆逐漸意識到環境和生態安全對國民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勵志保護綠水青山的種子在他的心裡生根發芽,逐漸成長為一種不可動搖的信仰。作為一位正在從事水環境究的博士生,李昆認為自己有責任和義務為祖國的水環境改善事業貢獻屬於自己的綿薄力量。
在疫情期間,李昆也積極作為,作為大學生黨員主動請纓參加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敢於奉獻不怕吃苦,志願報名積極參與本地區防疫小組科普工作,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為疫區捐贈口罩等物資,在村組和路口向人民群眾耐心宣傳防護知識,細心講解新冠肺炎的科普知識,引導廣大群眾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當被問及疫情肆虐時的心理時,他坦誠回答自己內心也曾有過恐懼。但是想到自己是一個有專業知識儲備的大學生,同時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義不容辭的責任感已經戰勝了恐懼,他說:「抗疫期間,自己的所作所為比起那些逆行者來說,真的算不了什麼。」
李昆,一位水之子的榜樣,也是一位心懷家國的科研工作者,正背著夢想的行囊,懷揣一顆初心,在追夢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來源: 河海大學
文字:小海螺記者團 唐偉桓
圖片:李昆
編輯:小海螺記者團 張博聞,柏蓉
版權說明:本文內容來源於河海大學。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分享為公益,未用於營利,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