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天目山夜的微光——兩爬影像考察記
文:王聿凡
天目山的雲海。 馮立斌 攝
天目山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稱,名曰天目——《元和郡縣誌》
隨著夜觀活動被眾人認知,兩棲爬行動物受關注度逐漸提高,我們浙江兩棲爬行動物攝影群在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組織了此次活動。感謝天目山保護區管理局楊局與趙科長的支持與接待。
天目山保護區是浙江省唯一一處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MAB)網絡的森林與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被中宣部、科技部等單位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也是中國唯一一家同時被授予"兩個基地"稱號的自然保護區。天目山保護區生物資源豐富,有記載的動物共5024種,其中以「天目」命名的135種;高等植物2351種,以「天目」命名的37種。
天目山的溪流。 趙鍔 攝
此次活動共9人參加,均是來自浙江的攝影師與自然愛好者。分別是杭州和舟山的生態攝影師金黎@dannyboy與姚曄@兔猻的影子;重達0.1噸的紹興森警趙鍔@空中老飛豬;臨安當地鳥友趙金富老師;台州學院彈尾目研究者潘志祥老師;全程為我們拍工作照的馮立斌老師;兩爬愛好者章淵清@發揮會肥化;浙江中醫藥大學愛好者華飛平;還有我。本文中出現的照片均出自本次活動各位攝影師之手。
另有三位攝影群中的元老,朱英@鷹文明;張海華@大山雀的博物旅行;周家俊@cnWATERS 因為時間問題沒能參加,望下次能聚。
活動的用意很簡單:一是對於兩爬的研究,國內各院所發展得如火如荼,但對於它們的影像資料卻寥寥無幾;二是藉此活動找尋各路愛好者的力量,提升關注度,希望各界對兩棲爬行動物能有不偏見的看待。
合影。 馮立斌 攝
來看一段視頻花絮。 馮立斌 攝
啟程
2018年5月5日,時值立夏。連續一周的晴好天氣因為一個冷空氣降臨,突然開始下雨。早晨去的路上一直在忐忑突如其來的雨水是否會影響這次活動,託諸位的好運,午飯過後雨止雲散天開。
楊局早早為我們準備了考察證,使我們在保護區中暢通無阻。管理局大樓屋簷下數對煙腹毛腳燕銜泥築巢,這種不常見的燕子招呼我們,揮揮衣袖。
煙腹毛腳燕。 趙鍔 攝
本次活動主題當然是以兩棲爬行動物為主,結束後統計共發現蛇類8種;蜥蜴2種;有尾類1種;無尾類9種;共計20種。下面來看看它們究竟是誰!
劉氏白環蛇 章淵清 攝
劉氏白環蛇 金黎 攝
劉氏白環蛇 趙鍔 攝
說起天目山蛇類中的明星物種,非劉氏白環蛇Lycodon liuchengchaoi與臺灣烙鐵頭Ovophis makazayazaya莫屬,很走運是兩者皆有遇到,很不幸是臺灣烙鐵頭發現時已死亡,在排水溝的落葉堆中,原因不明。
曾經浙江的劉氏白環蛇被鑑定為雙全白環蛇 L. fasciatus,後被學者更正,雙全白環蛇在浙江並無分布。劉氏白環蛇非常細小,成年後往往不及成人的小拇指粗,所以食物也是各種細小的蜥蜴。
雖叫白環蛇,但它的環是黃黑相間的非常醒目。現在白環蛇屬Lycodon和鏈蛇屬Dinodon 兩屬合併,為Lycodon。理應合併後仍然叫白環蛇屬,但合併後屬下各種顏色的哥們都來了,所以拉丁名雖然是Lycodon,中文名卻沿用了鏈蛇屬,以此避免了中文名的誤導。所以劉氏白環蛇也能叫做劉氏鏈蛇。
劉氏白環蛇的主食之一——銅蜓蜥。 姚曄 攝
已死亡的臺灣烙鐵頭蛇苗。 姚曄 攝
放一張曾經拍的臺灣烙鐵頭吧。 王聿凡 攝
黑背白環蛇。 姚曄 攝
黑背白環蛇 金黎 攝
中國鈍頭蛇 姚曄 攝
中國鈍頭蛇Pareas chinensis特別有意思,受到驚擾會團成一個「球」。它主食蝸牛與蛞蝓,為了適應吃蝸牛,它們的下頜齒演化一邊長一邊短,方便勾出蝸牛肉。
福建竹葉青 姚曄 攝
福建竹葉青 趙鍔 攝
烏梢蛇 姚曄 攝
黃鏈蛇 金黎 攝
北草蜥 章淵清 攝
在草上休息的北草蜥把尾巴盤成彈簧狀固定身體。
秉志肥螈成體
秉志肥螈亞成體 王聿凡 攝
為什麼秉志肥螈Pachytriton granulosus成體與亞成體之間相差這麼大?留著以後再說。
他在幹嘛? 潘志祥 攝
原來這兒藏著大樹蛙。 章淵清 攝
冒著相機被水淋壞的風險,這張照片一定要放出來。 趙鍔 攝
大樹蛙的卵泡掛在水池上方的枝頭。 趙鍔 攝
但還是會有小動物來吃卵,螺和蠼螋是吃卵的常客。 王聿凡 攝
不過這有什麼關係,大部分蝌蚪還是能順利孵化。 王聿凡 攝
淡肩角蟾 王聿凡 攝
溪流裡淡肩角蟾Xenophrys boettgeri 已經開始大聲鳴叫。
凹耳臭蛙。 趙鍔 攝
這是一隻亞成年的雌性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
中國雨蛙。 姚曄 攝
天目臭蛙 王聿凡 攝
天目臭蛙Odorrana tianmuii是僅有的以「天目」命名的無尾目物種,雖說整個浙江都廣泛分布,但天目山的天目臭蛙一定要拍個照呀!
中華蟾蜍 姚曄 攝
你為何如此無辜?
被吸血的中華蟾蜍 王聿凡 攝
另一隻被吸血的中華蟾蜍 章淵清 攝
因為身上有山螞蝗在吸血卻怎麼也弄不下來,好是無奈。很巧的是這山螞蝗也是以「天目」命名的,叫天目山蛭Haemadipsa tianmushana。
天目山蛭 王聿凡 攝
襪子上摘下來的天目山蛭。 趙鍔 攝
趕緊檢查下身上有沒有被吸血,果然有!
其他生物
普通刺蝟Erinaceus europaeus 金黎 攝
中華姬鼠Apodemus dragon 章淵清 攝
某種巨大的蛞蝓。 王聿凡 攝
某種陸貝,原諒我乳齒愛拍它的正臉。 王聿凡 攝
疣跳蟲 金黎 攝
疣跳蟲 王聿凡 攝
因為有彈尾目研究者潘老師在,解開了我十多年來的疑惑,小學時掃墓便見過這種僅3mm的紅色小蟲,長得就像是個兒童玩具,或是外星生物,是彈尾目中少數不會「彈」的物種。而微距攝影也把這小傢伙表現到了極致。
碩步甲。 趙鍔 攝
美麗的碩步甲,他可是二級保護動物哦。
瘤蝽若蟲正在吸食藍跳甲幼蟲的體液。 姚曄 攝
被燈光吸引來的中國虎甲。 王聿凡 攝
某種葉峰幼蟲。 王聿凡 攝
菊石化石。 王聿凡 攝
某種葉峰幼蟲收到驚動會捲起自己頭部,是不是神似一枚菊石?
某蜘蛛的配色和莽山原矛頭蝮的特別像。什麼是莽山原矛頭蝮?自己去查吧~
拍攝花絮
均為馮立斌拍攝
天目山的兩棲爬行動物考察還沒結束,我們將會組織第二次的考察之行,期待熱愛自然的朋友們一起來探索發現。如果你是那個人,關注「錘錘博物工作室」公眾號,後臺向管理員索要聯繫方式吧。
用這片臺灣獨蒜蘭結束本文 趙鍔 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