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 | 王德清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迷上了自媒體,並且想在這個領域掙點額外收入。尤其是喜歡寫點小文的人,更是憋足了勁,想通過自媒體實現精彩蛻變。可是,自媒體大平臺並不像來此淘金的人們想像的那麼輕而易舉,單單是不間斷的更新,就把很多人搞暈了。
拿圖文創作來說,不用說日更了,就是三五天更新一次,很多創作者也感覺很犯愁。有些人整天在琢磨:今天再寫點啥東西?如何才能有用不完的素材,不間斷地寫出文章來呢?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寫作素材,只是你自己沒有發現、不善於尋找罷了。
既然選擇寫作,選擇做自媒體,就應該用心去積累素材。否則,不如放下筆去幹別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雖已開始陸續發表文章,但是也常常遇到素材不夠用的問題。當年,我和每一個初學寫作者一樣,每次寫的都是自己身邊發生的事,在思路上根本就不懂得拓展,更不懂得搜集素材的技巧。可以說,那時洞察力不行,更缺乏想像力,也不知道怎麼搜集積累素材,就是憑著韌勁悶著頭去寫。但由於缺乏素材,往往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了。這是令每一個初學寫作者都頭疼的事。
因為我從小喜歡寫作,到部隊後對寫作就更加痴迷。我認為只要用心,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後來,我邊寫邊琢磨,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積累素材的辦法,肚裡的「貨」越來越多。隨之,創作靈感也不斷湧現,再也不愁沒有東西寫了。
從我自身的寫作經歷可以看出,沒有素材寫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點也不用心。
前些年,我到河南省某縣教育系統採訪,應邀到一鄉鎮為各校校長和語文老師講寫作課,就遇到了一個不應該出現的天大笑話。
當時,我講完兩個多小時的課,讓他們每個人講講自己的寫作體會,說一下自己在寫作中遇到的困惑。沒想到,在座的三十多位老師竟然沒有一個人能講得出來。我很納悶:你們都是上過大學的,還是教語文的教師,自己都不會寫作,怎麼去教學生?這不是誤人子弟嗎?
無獨有偶,不久我在該縣教育局翻閱教研雜誌,發現有兩期雜誌上的兩篇作文竟完全一樣,只是作者和指導老師的名字及所在的學校不同。當時我就想,沒有東西寫,也不能照搬別人的啊?人民教師的師德到哪去了?你教育局的教研雜誌發文,發過的一點印象也沒有嗎?編輯就不仔細看看嗎?這不僅是一個大笑話,更是一個很嚴重的責任問題。
從那以後,不論是帶領作者們外出採風,還是與文友們交流,我經常以此為例講積累素材的重要性,以免因沒有東西寫而大量引用或抄襲別人的作品。那樣做不僅對自己不負責,也是很可恥的一種行為。
近兩年,在網絡註冊帳號發文的創作者越來越多,但如果仔細看看,網上很多文章相似度極高。還有些人盲目地寫,盲目地發,語句不通,錯字很多,有的甚至是濫竽充數。我想,這是何苦呢?不會寫就靜下來好好學,認真悟,反覆打磨,覺得差不多了再發布,那樣多好。可有很多人就是不聽勸,仍然在網上充當著創作者,生怕丟掉了所謂的「文人」稱謂。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要問:那沒有東西寫怎麼辦?註冊了帳號又不能不更新,究竟怎樣積累素材、尋找素材呢?莫急,沉住氣往下看,這些正是這堂課我要講的問題。看完了,你也許就會振作起來,對寫作充滿信心。
根據我幾十年的寫作經驗,積累素材的基本方法大體有以下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