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N透明電晶體

2020-11-10 卡比獸papa

越來越多的努力投入到開發隱形電路及其光電器件中。這個領域被稱作透明電子或者薄膜透明電子器件領域,有望產生許多新產品和新商機。僅舉幾個例子,比如它可能會引導汽車智能防風罩、智能建築窗戶、透明平板顯示器和透明太陽能電池板產品的出現。

在許多透明電子系統中,電晶體都是至關重要的部件。如今,這種器件通常是薄膜電晶體形式,由In2O3、ZnO2、SnO2等透明導電氧化物材料製成。

不過,薄膜電晶體的性能遠遠低於更常見的可視電晶體,如矽基MOSFET。這歸因於透明電晶體材料的固有物理性質差,包括多晶結構、低熱導率、低電子遷移率——在In2O3、ZnO2和SnO2中,遷移率通常僅為100 cm2 v-1 s-1,是矽基電晶體的四分之一。低電子遷移率阻滯了透明電晶體的電流承載能力。目前,薄膜電晶體受限於低電流、低速率、且需高壓驅動。當務之急是找出能生產透明高性能器件的替代材料。

替代導電氧化物的候選材料包括碳納米管、石墨烯和二維過渡金屬二硫化物。不過,它們皆存在著實際應用中很難克服的缺陷。碳納米管受限於團聚、分散、純化和排序的問題;石墨烯妥協於產出優質材料的製造問題,其固有的帶隙限定阻礙電晶體通道完全閉合;二維過渡金屬二硫化物受損於其比透明導電氧化物還低的載流子遷移率。

在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與技術聯盟,正在先行研發一種有前景的替代材料:GaN。從光學角度看,GaN的帶隙為3.42eV,與其他競爭者的帶隙相似(In2O3、ZnO2和SnO2帶隙分別為3.75 eV、3.35 eV和3.6 eV),鑑於GaN吸收波長為362 nm,能夠在整個可見範圍內實現透明。從電氣性能角度看,GaN完勝。塊體GaN電子遷移率是矽的兩倍多,而二維電子氣形態的GaN電子遷移率則是矽的四倍。正如GaN具有高臨界擊穿電場和高熱導率,GaN也具有遠高於矽的載流子飽和速度。

透明電晶體的障礙

典型GaN電晶體的核心是一個導電通道,它由AlGaN阻擋層和GaN緩衝層間界面上產生的二維電子氣形成(見圖1)。這種器件傾向在一個異質基板上生產,典型的是矽或碳化矽,並具備三個電極:源極、漏極、柵極。為確保透明性,透明有效材料即氮化鎵基材料——必須與透明基板和透明電極一起使用。

使用透明基板並不困難。雖然許多氮化鎵器件是在不透明基板例如矽上生長氮化物層而形成,但同樣有許多透明材料可供選擇,包括SiC、藍寶石、AlN和原生塊體氮化鎵。不過,所有這些材料價格昂貴,而最常用的透明電路基板——玻璃,則非常便宜。

我們的解決方案是一個兩步式製程,可在玻璃基板上形成氮化鎵電晶體。第一步是在將氮化鎵層轉移到玻璃基板之前,將氮化鎵材料沉積在便宜但可見的矽基板上。或者,我們可以使用最近由東京大學Hiroshi Fujioka研究小組研發出的新技術,直接在玻璃基板上濺射氮化鎵材料。

電極該如何製作呢?一般地,氮化鎵電晶體以鎳和金的薄膜組配作為柵極金屬,並採用肖特基接觸或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結構。為確保透明,我們可以調整這種設計,將這些不透明金屬改變為透明導電材料如氧化銦錫,它廣泛應用於透明電子產品中。這種氧化物是個好選擇,因為它能與AlGaN/GaN形成良好的肖特基接觸,並在GaN電晶體中起到柵極的作用。有一些報導證實在氮化鎵電晶體中可存在銦錫氧化物(ITO)柵極,並且已經表明,在氮化鎵器件中以氧化銦錫(ITO)為材料的MOS結構也可以用作GaN器件的透明柵極。

對於源極和漏極,我們必須在源極和漏極材料以及通道材料之間形成歐姆接觸。傳統的材料選擇是金屬,例如鈦和鋁的薄膜組配。僅用ITO來代替這些不透明材料並不可選,因為金屬氧化物不能與二維電子氣形體形成歐姆接觸(見圖2)。請注意,儘管提高退火溫度可以增加載流,但即使在900°C時,二者也無法形成歐姆接觸。

透明歐姆接觸

對能帶的模擬揭示了為何ITO不能在氮化鎵電晶體中形成良好的歐姆接觸。模擬結果表明,ITO和在AlGaN和GaN界面的二維電子氣之間存在著一個高能勢壘(見圖3(a))。這個勢壘阻礙電子在氧化銦錫和氮化鎵三角阱之間平順移動,從而妨礙二者形成好的歐姆接觸。若想實現歐姆接觸,則需要一種方法來降低AlGaN/GaN材料導帶以貼近ITO,從而使能量勢壘最小化(見圖3(b))。

利用離子注入摻雜AlGaN和GaN是降低電子導帶的一種有效方法。我們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優化了離子注入技術以形成高摻雜的AlGaN/GaN區域,並在GaN電晶體中實現了良好的CMOS兼容歐姆接觸。我們的努力包括開發出一種激活退火法,使用氨而不是更常見的氮來減少氮化鎵電晶體在高溫退火過程中的表面損傷(見圖4)。我們通過優化離子能量、劑量、活化退火熱預算和金屬退火後熱預算,實現了注入區在良好歐姆接觸和方阻方面都有優良的結果(見表2)。

最近,我們已經將這些矽離子注入技術應用到我們的透明器件上。我們採用的注入條件是30 keV能量,2 x 1015 cm-2劑量,加上80 keV能量,2 x 1015 cm-2劑量,傾斜7°,使用300 nm SiO2層作為硬保護膜。用PECVD來沉積。我們通過在氨氣氣氛中加熱到1200°C 保溫5秒來激活矽離子。最後一步是濺射ITO薄膜,然後在氮氣氣氛中退火。

這種方法可以在ITO和矽注入的AlGaN/GaN異質結構之間形成良好的歐姆接觸(見圖5)。注意到退火溫度僅為400°C時就會形成良好的歐姆接觸。回想一下,這與未注入矽的樣品在600°C以下退火時沒有任何電流形成鮮明對比(見圖6)。因此,矽注入毫無疑問對ITO和GaN材料之間形成歐姆接觸非常有利。

工作電晶體

為了測試這種方法,我們將透明的源極和漏極歐姆接觸技術應用到了真正的氮化鎵電晶體上,其設計如圖1所示。在這些器件中,二維電子氣霍爾密度和遷移率分別約為8x 1012cm-2和1500-1600cm2 v-1s-1。在矽離子注入的輔助下形成ITO歐姆接觸,然後在600°C的氮氣氣氛中退火1分鐘。

在我們的器件上進行直流測試,顯示結果優良,表明氮化鎵在未來透明電子系統中有很大的應用潛力。我們的電晶體柵極—源極距離為1.5μm的,柵極長為2μm,柵極—漏極距離為9.5μm,呈現的最大漏電流為602 mA/mm,最大跨導為121 mS/mm,閾值電壓通常為-3.0 V。這些值均與傳統金屬電極器件相似,可以表明ITO柵極和製造工藝不會在器件表面引入明顯的附加電荷。據其他的可靠報導,ITO和AlGaN/GaN之間的肖特基勢壘高度為0.7eV,略高於0.62eV。

我們的工作著重強調了透明氮化鎵電晶體的潛力。為了促進其發展,我們還將進一步優化透明歐姆接觸和降低接觸電阻。這可能會引導誕生出具有優良射頻或功率性能的完全透明氮化鎵電晶體,並最終實現氮化鎵透明電路和系統的量產。


表1. 氮化鎵透明導電氧化物和如今透明電晶體中的載流子遷移率比較。


表2. 採用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與技術聯盟開發的矽離子注入和CMOS兼容(Ti/Al金屬)歐姆接觸技術,在注入區域的方阻(RSH)和歐姆接觸(RC)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圖1. 傳統氮化鎵電晶體一定能修改成透明器件。


圖2.(a)在不同退火溫度下,兩個ITO電極測得的電流-電壓(I-V)曲線。結果表明,當退火溫度低於600℃時電流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將溫度升高到700°C會有電流出現,但即使退火溫度高達900°C,歐姆接觸也無法形成。該電晶體(B)中的氮化物材料由外延片供應商IQE通過將200 mm的 p型矽片裝入MOCVD室生長得到。


圖3. (a)ITO和AlGaN/GaN異質結的能帶圖,在AlGaN/GaN異質結的界面處,ITO和二維電子氣(2DEG)之間存在著較高的能級。(b)為了形成良好的歐姆接觸,需要降低靠近ITO的AlGaN/GaN材料的導帶,將能量勢壘最小化。


圖4. 氨活化退火可大大抑制高溫(1200°C,2分鐘)對表面的損傷。


圖5. 在Algan/GaN異質結構中,ITO和矽注入區之間形成了良好的歐姆接觸。


圖6. 測得的直流性能,包括(a)帶有ITO源/漏(S/D)和柵電極的GaN電晶體的輸出(b)特性。


相關焦點

  • 全透明電晶體問世 在眼鏡上嵌電視屏幕
    利用氧化銦納米線製成的全透明電晶體被成排加工到一張塑料極板上(圖中紅線標出了電晶體區域)。珀杜大學和西北大學研究員們製作的電晶體為今後生產出更明亮、可彎曲的和全透明顯示屏奠定了基礎。    現在,有許多手機和數位相機都使用了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屏(OLED)顯示器。
  • GaN電晶體在太空中將大有作為
    翻譯自——EEtimes 氮化鎵功率電晶體是功率和射頻應用的理想選擇,也可支持極端空間任務。通過全新的eGaN解決方案,EPC Space保證了輻射硬度性能和SEE(單事件效應)免疫力,該設備是專門為商業衛星空間的關鍵應用而設計。這些器件具有極高的電子遷移率和極低的RDS(on)值的低溫係數。
  • 薄膜電晶體-晶圓面積製備透明鋅摻雜CuI的高性能p型器件
    N型半導體氧化物憑藉其寬禁帶、高電子遷移率和穩定性、大面積均一等優點,在下一代柔性透明電子中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 帶集成驅動和保護功能的高壓GaN FET在工業和電信應用中將功率密度...
    與AC/DC電源、機器人、可再生能源、電網基礎設施、電信和個人電子應用中的矽場效應電晶體(FET)相比,LMG341x系列使設計人員能夠創建更小、更高效和更高性能的設計。有關詳細信息,請訪問 http://www.ti.com.cn/product/LMG3410R050-pr, http://www.ti.com.cn/product/LMG3410R070-pr ?
  • 雷射技術開發出用於可穿戴顯示器的超薄透明氧化物薄膜電晶體
    隨著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時代的到來,對可穿戴透明顯示器的強勁需求一直在增長,其可以應用到各種領域,如增強現實(AR)和類似皮膚的柔性薄器件。然而,以前的柔性透明顯示器具有一些真正的挑戰需要克服,透明度差和低劣的電學性能就是其中的兩個挑戰。
  • 基於GaN電晶體的特性測量交叉導通方案
    GaN電晶體作為一個關鍵平臺集成到其中。與Si-mosfet、igbt和SiC-mosfet相比,GaN電晶體的優點意味著工程師們正在將它們廣泛地設計到他們的系統中。然而,GaN電晶體在開關電源中的這些進步也使得表徵這些電源的性能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在半橋上測量高邊VGS是診斷電晶體交叉導通的一種傳統方法,對於基於GaN的設計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典型的解決方案是使用高成本的測量設備,這並不總是產生有用的結果。
  • 為什麼選擇GaN電晶體?MASTERGAN1告訴你答案
    ST發布了市場首個也是唯一的單封裝集成600 V柵極驅動器和兩個加強版氮化鎵(GaN)電晶體的 MASTERGAN1 。同類競品只提供一顆GaN電晶體,而ST決定增加一顆GaN,實現半橋配置,並允許將MASTERGAN1用於新拓撲。在設計AC-DC變換系統時,工程師可以將其用於LLC諧振變換器。新器件還將適用於其它常見的高能效和高端拓撲,例如,有源鉗位反激或正激變換器,還解決了更高額定功率和圖騰柱PFC的設計問題。
  • 透明手機再進一步,研究團隊成功開發高性能透明顯示
    美劇《英雄》或電影《阿凡達》等中出現的透明顯示器、透明手機、每天早上展示天氣信息的智能窗戶等透明電子迴路和透明顯示屏,逐漸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在由於性能較低,商業化存在困難。電影阿凡達中透明顯示器(圖片來源:網際網路)對此,浦項工大化學工程系盧勇英教授團隊與成均館大學材料工學部金明吉教授共同開發了一種利用銅碘可以大大提高 P 型電晶體性能透明 P 型半導體。
  • 納米紙電晶體開啟新時代
    而美國Rutger大學的Podzorov課題組也成功研製了低成本、高性能的柔性有機電晶體,使用簡單的製備工藝,實現了0.2毫米量級的可彎曲半徑,並且其電學性能達到了非晶矽電晶體的水平。  納米紙顯威力  常見的柔性有機電晶體的襯底一般使用不可降解的材料,器件也通常不是透明的。
  • 研究機構:內含氮化鎵GaN電晶體電路終端產品生產
    SiC 肖特基二極體已經上市十多年了,近年來出現了 SiC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SiC MOSFETs)和結型場效應電晶體(SiC JFETs)。SiC 功率模塊也越來越多,包括混合 SiC 模塊(這種模塊包含帶 Si 絕緣柵雙極電晶體(IGBTs)的 SiC 二極體),以及包含 SiC MOSFETs 的完整 SiC 模塊(不論這種模塊是否帶有 SiC 二極體)。  SiC MOSFETs 在製造商中很受歡迎,已經有幾家公司提供了這種產品。
  • 超全的GAN PyTorch+Keras實現集合
    /ccgan.py本論文介紹了一種基於圖像的半監督學習方法,它在繪畫中將使用對抗性損失函數。/dualgan.py跨域圖像到圖像變換的條件生成網絡在近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implementations/dualgan/$ python3 dualgan.py --dataset_name facades如果當前地址為 Keras-GAN/,那麼我們需要使用 Keras 實現訓練:$ cd dualgan/$
  • iCoupler技術為AC/DC設計中的氮化鎵(GaN)電晶體帶來諸多優勢
    同時,近來氮化鎵(GaN)電晶體已成為能夠取代矽基MOSFET的高性能開關,從而可提高能源轉換效率和密度。為了發揮GaN電晶體的優勢,需要一種具有新規格要求的新隔離方案。GaN電晶體支持大多數包含單獨功率因數校正(PFC)和DC-DC部分的AC/DC電源:前端、無電橋PFC以及其後的LLC諧振轉換器(兩個電感和一個電容)。此拓撲完全依賴於圖1所示的半橋和全橋電路如果將數位訊號處理器(DSP)作為主控制器,並用GaN電晶體替換矽MOSFET,就需要一種新的隔離技術來處理更高的開關頻率。這主要包括隔離式GaN驅動器。
  • GAN快速入門資料推薦:17種變體的Keras開原始碼,附相關論文
    Code:https://github.com/eriklindernoren/Keras-GAN/blob/master/ccgan/ccgan.pyPaper:Semi-Supervised Learning with Context-Conditional
  • IBM研製成功155G赫茲石墨烯電晶體
    據PhysOrg報導,IBM研究人員日前以石墨烯開發出新款電晶體,體積更小、速度勝過2010年2月成果。IBM研究人員Yu-ming Lin與Phaedon Avoris開發的新款石墨烯電晶體,截止頻率達155GHz,溝道長度約為40納米,超越2010年2月的截止頻率達100 GHz,溝道長度為240納米的成果。
  • 基於新型碳納米管的薄膜電晶體問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17日(北京時間)報導,最近,科學家研製出了金屬性和半導體性之間平衡達到最優化的新式碳納米管,並使用這種納米管制造出了薄膜電晶體(TFT),未來有望研製出諸如電子書和電子標籤等高性能、透明的柔性設備。
  • 電晶體的改進將使柔性塑料計算機成為現實
    來源:RDECOM 日本國立材料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透露,在製造可用於製造柔性,薄如紙的計算機屏幕的電晶體的過程中,應該很快會做出改進。 科學家們回顧了光敏有機場效應電晶體研究的最新進展;包含有機半導體,放大微弱的電子信號並發射或接收光的設備。
  • 生成式對抗網絡GAN的高級議題
    以下是用於執行此文本到圖像條件合成的多條件GAN(MC-GAN)的示例:mc-gan的實現,用於將單詞翻譯成圖像數據擴充GAN像在查看VAE時一樣學習數據生成分布。因此,我們可以從我們的發生器中採樣並生成其他樣本,我們可以使用這些樣本來增強我們的訓練集。因此,GAN提供了另外的方法來執行數據增加(除了旋轉和扭曲圖像之外)。
  • 石墨烯電晶體超強的性能——將會取代矽電晶體
    雖然有很多,我只會帶你通過兩個最重要的:透明膠帶方法和化學蒸汽沉積法。石墨烯生產透明膠帶法這是從石墨中提取石墨烯的最便宜、最簡單、最優質的方法。這很簡單,也可以在家裡做。石墨是你用來寫字的鉛筆的一部分,實際上你可以從鉛筆的尖端提取石墨烯。
  • 復旦專家研究有機薄膜電晶體穩定性獲突破
    復旦專家研究有機薄膜電晶體穩定性獲突破   中新社上海2月10日電 (記者 鄒瑞玥)最新一期的國際權威性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發表了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仇志軍與劉冉科研團隊的一項成果,他們在揭示有機薄膜電晶體(OTFT)性能穩定性機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 如何使用GAN做一個禿頭生產器
    獲取模型  # 獲取GAN模型# paddlepaddle/models的倉庫裡含有其支持的所有gan模型!git clone https://gitee.com/paddlepaddle/models.git -b release/ 1.8!cp -r models/PaddleCV/g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