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和林
日前,聯辦財經研究院專家、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在演講中表示,成本上漲導致我國低端產業出現遷移。而由於國內物流成本過高,這些低端產業無法在國內進行轉移,而紛紛出走東南亞。
近年來,國內各個地區所表現出的工資上漲、土地成本上漲、物流成本上升的成本趨同性特徵,讓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利潤空間受到擠壓。因此,我國整體產業結構出現了低端產業外遷的情況也是情理之中。然而,在成本趨同的大環境下,各個地區的產業發展也應該趨同嗎?筆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產業趨同將會帶來生產力的浪費和產品的過度競爭。大量企業生產同質化的產品造成嚴重的供給過剩,而缺少技術性的差異使得各家企業只能在這個「圍城」內打價格戰,最終兩敗俱傷,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不僅如此,產業趨同會阻礙規模經濟和技術進步。各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將會出現重複生產與重複投資的現象,導致過度投資。而由於重複建設,各家企業更加偏重支出較小、見效快的成本壓縮法,而不會選擇去投入培訓等成本增加產品技術附加值,最終導致行業內投資均為低水平投資,各自為戰,缺少有競爭力的大企業。
正因為這些弊端,即使在成本趨同的背景下,各個地區依然應當追尋符合自身現實條件的產業異質性。
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例,低端產業在國內並不是沒有生存空間。像部分位置偏遠,知識水平較低的地區,勞動力成本較低,地租也並不昂貴,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完全可以遷移至該處,而受物流成本的影響,他們也可以開發當地需求,這樣不僅可以給自身贏得生存空間,還可以提升當地需求,促進經濟發展,規避熱點地區的競爭。
其次,有些經濟不發達地區,消費水平較低,網絡等普及程度也不夠,這些地區就並不適合發展「網際網路+」經濟。但這些地區的自然風貌保護較好,開發程度較低,適合生態旅遊等新興服務業的進駐。
俗話說「人無我有,人有我精」,即便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樣可以通過增加技術附加值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獨特性,提高盈利水平。所以,各個地區在自身的發展中,要找到更適合當地環境條件、風土人情的產業模式,尋求產業異質性,打造屬於自己地區的優勢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