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腫瘤遠處轉移與淋巴結轉移的異質性

2020-12-05 科學網

研究揭示腫瘤遠處轉移與淋巴結轉移的異質性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8 14:57:46

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Kamila Naxerova以及史丹福大學醫學院Johannes G. Reiter研究組合作取得一項新成果。經過不懈努力,他們發現與遠處轉移相比,淋巴結轉移會形成更廣泛的進化瓶頸。相關論文於2020年5月25日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探究了臨床預後不同的兩處轉移灶的病灶內和病灶間異質性,這兩處轉移灶分別為人結直腸癌的淋巴結轉移灶和遠處器官轉移灶。研究人員利用嚴密的數學模型來量化轉移灶系統發育的多樣性。遠處轉移通常是單一來源的,並且在遺傳上彼此相似。相反,淋巴結轉移顯示出高度的病灶間多樣性。通過對來自20名患者的317個多區域活檢分析,研究人員證實了這一特點。

進一步證明,與遠處轉移相比,淋巴結病變內異質性水平更高。該結果表明,遠處轉移的原發腫瘤譜系比淋巴結轉移少,這表明兩個部位的選擇水平不同。因此,淋巴結和遠處轉移是通過根本不同的進化機制形成的。

據了解,關於轉移之間的遺傳多樣性人類知之甚少,但轉移含有關於繼發部位疾病演變的重要信息。

附:英文原文

Title: Lymph node metastases develop through a wider evolutionary bottleneck than distant metastases

Author: Johannes G. Reiter, Wei-Ting Hung, I-Hsiu Lee, Shriya Nagpal, Peter Giunta, Sebastian Degner, Gang Liu, Emma C. E. Wassenaar, William R. Jeck, Martin S. Taylor, Alexander A. Farahani, Hetal D. Marble, Simon Knott, Onno Kranenburg, Jochen K. Lennerz, Kamila Naxerova

Issue&Volume: 2020-05-25

Abstract: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metastases is poorly understood but contains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disease evolution at secondary sites. Here we investigate inter- and intra-lesion heterogeneity for two types of metastases that associate with different clinical outcomes: lymph node and distant organ metastases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We develop a rigorous mathematical framework for quantifying metastatic phylogenetic diversity. Distant metastases are typically monophyletic and genetically similar to each other. Lymph node metastases, in contrast, display high levels of inter-lesion diversity. We validate these findings by analyzing 317 multi-region biopsies from an independent cohort of 20 patients. We further demonstrate higher levels of intra-lesion heterogeneity in lymph node than in distant metastas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fewer primary tumor lineages seed distant metastases than lymph node metastases, indicating that the two sites are subject to different levels of selection. Thus, lymph node and distant metastases develop through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DOI: 10.1038/s41588-020-0633-2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0-0633-2

相關焦點

  • 乳腺癌腫瘤異質性:原發腫瘤和遠處轉移腫瘤的對比
    但本研究仍屬於觀察型研究,對腫瘤異質性的機制並沒有進行深入探討。關於腫瘤異質性的機制研究是認識異質性的最重要的研究。研究背景:腫瘤異質性一直是腫瘤治療的挑戰之一,腫瘤內部不同亞群的細胞對藥物敏感性的不同可能會導致治療的失敗。
  • ...通過修飾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微觀環境驅動腫瘤轉移 腫瘤異質性及...
    人類大多數腫瘤是異質性的,由具有不同性質的細胞克隆組成,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高度異質性腫瘤具有較差的臨床療效,但其潛在機制仍不清楚。腫瘤的轉移性是大多數癌症患者死亡的原因。因此,了解轉移進程的驅動因子是改善臨床結果的關鍵。
  • 腫瘤必讀基礎知識:轉移瘤
    腫瘤細胞可以擴散到局部的正常組織,也可通過轉移到附近的淋巴結、組織或器官進行區域擴散,還可以擴散到身體遠處。一旦在遠處形成腫瘤,即被稱為轉移性腫瘤,還可以稱之為 IV 期腫瘤,這種擴散的過程就叫轉移。 在顯微鏡下觀察時,轉移性腫瘤細胞具有原發癌的特徵,醫生正是藉此判定該細胞是從其他部位轉移而來。
  • 揭示淋巴如何幫助癌細胞轉移
    來自患者的黑色素瘤的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和具有小鼠黑色素瘤的具有免疫能力的小鼠的腫瘤引流淋巴中每微升黑色素瘤細胞多於腫瘤引流血液。通過血液轉移的細胞,而不是通過淋巴轉移的細胞,不再依賴於ferroptosis抑制劑GPX4。
  • 盤點| 淺談腫瘤異質性
    研究人員在一個病人所患的原發性腎臟腫瘤的幾個位點及其幾個轉移瘤中進行活組織檢測,並發現鑑定出的突變當中只有34%在病人所有樣品中都是一樣的。隨後,他們構建出一個原發性腫瘤和一個轉移瘤的進化樹,結果表明一個癌細胞系在病人身上產生轉移瘤,而另一個主要的癌細胞系支持原發性腫瘤生長,這些暗示著基於原發性腫瘤的活組織檢測結果進行針對性治療可能並不能有效地治療轉移瘤。
  • 在化療期間,為什麼還要做一堆檢查,腫瘤會轉移嗎?答案出乎意料
    化療期間,腫瘤還會出現進展和轉移嗎?非常遺憾,確實會有這種可能的,不管是何種惡性腫瘤,在化療期間都是有可能出現轉移的,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為什麼化療期間,腫瘤還會轉移嗎? 腫瘤細胞是非常討厭的,他們非常的好動,就是喜歡到處亂跑,沿著血管,淋巴管到處轉移,最常見的就是跑到肝臟,肺和腦這些血供非常豐富的器官。
  • 腫瘤轉移不可怕,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如果是轉移到同一臟器內,比如肝癌轉移到肝臟其他位置,稱之為「肝內轉移」;如果不在同一臟器內,稱為「遠處轉移」。這種特質也稱為「擴散」,是區分良惡性腫瘤的重要標誌之一。 腫瘤轉移,從微觀層面來說,就是惡性腫瘤細胞的轉移。腫瘤細胞克服了細胞間的粘附作用,進入了我們的循環系統,從原發部位,經淋巴道,血管或體腔等途徑,到達其他部位定植且繼續生長的這一過程,就是腫瘤擴散和轉移。簡單點說,就是除了一開始長腫瘤的地方外,其他地方也開始長腫瘤,這就是原來的腫瘤「轉移」了。
  • 新研究揭示轉移相關巨噬細胞在乳腺癌骨轉移中的表型和作用機制
    其中,骨骼系統最易發生遠端轉移,引起骨痛,骨折等嚴重不良事件,並成為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腫瘤微環境對於腫瘤細胞定植、轉移灶生長、惡化和治療拮抗具有決定性作用,並成為免疫治療的主要靶點[1]。其中,轉移相關巨噬細胞對於轉移灶的生長至關重要,將這些細胞作為靶點也在動物模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 研究揭示胰腺癌腫瘤-微環境高度異質性細胞特徵
    胰腺導管腺癌(PDAC)被稱為「癌中之王」,早期診斷困難、治療效果欠佳、病死率居高不下,五年生存率僅為8.5%,具有很強的腫瘤異質性由中科院院士趙玉沛、周琪擔任科學顧問,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團隊、韓大力團隊與北京協和醫院吳文銘團隊在健康科學研究中心支持下,為探究PDAC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以及腫瘤微環境的調控作用,通過合作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系統鑑定並分析了PDAC病人和對照胰腺樣本細胞類型,闡明了胰腺癌腫瘤-微環境高度異質性特徵,揭示了腫瘤亞群細胞與浸潤免疫細胞間相互關係,提出了新的潛在治療靶點
  • 肝癌可以轉移到哪些部位?
    能帶癌生存這麼久,主要是發現的很早,因為病人的哥哥就是CT室醫生,是通過CT發現的腫瘤,隨後也一直積極治療,每年都有體檢。但是,就偏偏漏了頭顱CT的檢查,因為沒想到肝癌會腦轉移。肝癌是高轉移的惡性腫瘤,即使是直徑<2cm的小肝癌,20%發現有微血管的侵犯。
  • 李虹/李亦學研究組合作破譯胰腺癌肝轉移的分子特徵
    80%的胰腺癌患者最終死於腫瘤轉移。目前,臨床上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簡稱NCCN)指南不推薦對轉移性胰腺癌患者進行手術治療,而化療效果非常有限,中位生存期僅為6.9個月。這使得胰腺癌診治相關研究陷入了僵局。目前對胰腺癌轉移的研究大多基於細胞系、小鼠模型、穿刺樣本或屍檢樣本。
  • 淋巴結腫大,可能是轉移,還可能是腫瘤!|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結|腫瘤|...
    淋巴結腫大,可能是炎症,可能是結核,可能是癌細胞轉移,還可能是淋巴瘤。具體屬於哪一種,需要醫生來鑑別診斷。今天要聊一聊初始症狀為淋巴結腫大的霍奇金淋巴瘤,它是淋巴瘤中的一種類型。淋巴瘤是全球第八大常見惡性腫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發病率為霍奇金淋巴瘤的5倍以上。
  • 研究揭示ARID2調控肝癌轉移新機制
    2月18日,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謝東研究組題為Chromatin remodeling factor ARID2 suppress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astasis via DNMT1-Snail axis 的研究成果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然而,被診斷為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的患者在腫瘤侵襲性和總體生存期方面存在異質性,有一部分患者在接受了5年的標準內分泌治療後仍有復發的高風險。這種結果的異質性導致在最初緩解5年或更長時間後發生復發性轉移性疾病的風險雖然小但持續存在。 乳腺癌轉移擴散至遠端淋巴結和肺部通常發生在乳腺癌進展早期。
  • 腫瘤進展和轉移擴散中的免疫串擾
    長期高水平的炎症介質不僅影響原發腫瘤的微環境,還會擴散至遠處組織,包括骨髓,刺激骨髓細胞的發育和動員,導致實體瘤和全身性骨髓細胞的積聚和極化,並且與患者的預後不良相關。原發性腫瘤引起的全身性炎症會引起遠處器官的變化,使這些部位更容易被腫瘤細胞傳播而定植。
  • 癌症最致命的是轉移,最新研究揭開癌細胞的特殊保護膜
    然而,最初的腫瘤往往並非致命的關鍵。事實上,對於超過90%的癌症病患來說,是在癌細胞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以後才回天乏術。由於癌症的複雜性,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清楚癌細胞在轉移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也就很難針對其擴散開發有效的治療方法。最近,一項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的新研究揭示,在癌細胞轉移之初,淋巴系統竟然會提供特別的「保護膜」,促使它們活得更好、傳得更遠。
  • 大概98%的小細胞肺癌與吸菸有關,約2/3的患者已出現遠處轉移!
    大概98%的小細胞肺癌與吸菸有關,約2/3的患者已出現遠處轉移,64歲患者體檢兩次被確診!腫瘤尺寸大小為3.6×1.8×1.4cm,且伴隨淋巴結轉移。 小細胞肺癌約佔支氣管源性肺癌的15%--20%,其中大約98%的小細胞肺癌與吸菸有關。 小細胞肺癌常見於主支氣管和葉支氣管,典型表現為大的中心型原發病灶,伴肺門、縱膈淋巴結廣泛轉移,診斷時約三分之二的患者往往已經出現遠處轉移。
  • Cell Stem Cell:科學家首次揭示起源癌細胞如何控制腫瘤侵襲和轉移
    2016年11月29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比利時科學家首次證明了起源腫瘤細胞如何控制腫瘤細胞的侵襲性和轉移特性。腫瘤異質性是指不同患者腫瘤之間和同一個腫瘤內不同細胞之間的差異。這種異質性的存在會影響對癌症患者的診斷、治療和預後。為了解釋腫瘤的異質性科學家已提出了不同的機制,如上皮間質轉化(EMT),在該過程中上皮腫瘤細胞失去黏附力,並獲得間充質細胞的遷移特性,該過程與腫瘤轉移和耐藥性相關。
  • 惡病質在腫瘤轉移中的作用
    腫瘤中可溶性因子、外泌體和代謝產物的釋放可導致遠處器官發生變化,已利於腫瘤細胞的轉移定植。這些腫瘤來源的循環因子也影響很少被轉移性腫瘤細胞侵犯的組織,如骨骼肌和脂肪組織。實際上,大多數伴有轉移的腫瘤患者會出現虛弱的肌肉萎縮症候群,即惡病質。惡病質與抗腫瘤治療的耐受性降低、預後差和死亡加速有關,且至今仍無應對惡病質的有效治療方法。
  • 轉移腫瘤驅動致癌基因的變異同質性
    作者從20位實體瘤患者(包括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提取了115個樣品、包括76個未經治療的轉移腫瘤樣品。結果發現腫瘤患者的轉移腫瘤組織中驅動基因變異情況基本一致、同質性很高。那些在不同腫瘤樣品變異不同的驅動基因根據特徵也很可能並無增長優勢。作者根據腫瘤轉移和驅動基因變異動力學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解釋這些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