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疫情對航空業的打擊,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民航局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我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319.1億噸公裡,同比下降49.2%;旅客運輸量1.5億人次,同比下降54.2%,客座率68.6%,同比下降14.7個百分點。
這些慘澹數據的背後,是航空公司經營的痛與淚。
昨日,國內航空公司相繼發布了半年財報,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國內主要航空公司上半年的經營情況如何。
1、營業收入
上半年受疫情影響,旅客出行需求銳減,航空公司營業收入集體出現大幅下滑。
其中下滑最大的是海航,營收同比下降66.6%;相比之下,華夏航空則顯得獨樹一幟,營收同比僅下滑了19.9%,遠低於行業水平。
國內民航市場中,上半年南航依然是營收最大的公司,畢竟體量放在那裡。
2、淨利潤
淨利潤方面,華夏航空是國內上半年唯一一家實現盈利的航空公司,淨利潤為822.77萬元。
華夏航空上半年逆勢盈利的秘訣在於,其開闢了大量政府保底補貼的航線。
所謂保底補貼,是國內很多支線機場,為了鼓勵航空公司開闢航線,由當地政府出面與航司籤訂保底補貼協議,即每飛一個航班,政府都按照約定金額向航司支付補貼費用。
正是得益於籤訂了大量包機保底航線,給華夏航空疫情期間的經營上了一個保險,使其能夠做到盈利,十分難得。
相比之下,虧損最多的則是海航,上半年合計虧損118.23億元。
對於雪上加霜的海航來說,這個數據也是意料之中。
與2019上半年相比,利潤縮減最大的是廈航,你沒聽錯,就是那家連續32年盈利的廈門航空。
主要原因為2019上半年廈航收購了虧損嚴重的河北航空,造成其半年財報數據僅盈利1200萬元,今年在疫情影響下更是虧出15.05億元,打破了持續盈利的良好記錄。
3、淨利潤率
淨利潤率方面,華夏毫無疑問排名第一,為0.4%。
但在2019上半年,華夏的淨利潤率僅排名第三,遠低於春秋和吉祥。不得不說,華夏航空今年的「抵抗力」是真的很強。
相比之下,海航-100.9%的利潤率可謂非常搶眼,從財務上來看,這不是一個正常的數據。
但是,從這一數據也可以反映出,海航內部還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今年的航空業,一個字概括是「虧」,兩個字概括是「血虧」。虧損,已是行業今年發展的既定事實。
我們改變不了現實,只能立足當下、把握未來。
隨著疫情的逐步控制,國內市場也開始逐步回暖,目前國內航線航班數量已恢復至去年同期水平的八成左右。
熬過了疫情,接下來國內航空公司面對的,是一場市場復甦戰。
隨著東航「周末隨心飛」打響戰爭的第一槍,引發航空圈百花齊放、精彩紛呈的產品創新亂戰。
疫情在挫傷了航司正常經營的同時,也激發了航司的營銷能力,推動航司大膽創新、提升戰鬥力。
新一輪的航空市場變革已經到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那麼,會有多少航司崛起?又會有多少航司倒下?
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