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叫王有才的人,手腳勤快,務得一手好莊稼。
王有才地不上百畝,人不足十口,毎年收下的糧食,除了自己吃攪外,餘下的都借給旁人,遠近上百裡路的人,都找王有才借糧食。
王有才有個怪脾氣,不管認得認不得,只要有人走上門來借糧,都不讓空回。王有才給人借糧食,從來不寫字據,不留契約,高秤滿鬥往出借,低秤沒鬥往進收,借不計數,收不驗糧。
有的人說:「王有才廣行善事,是王母娘娘下凡,我們可不能好了瘡疤忘了疼,壞了良心,一定要有借有還。」
有的人不說這話,專鑽王有才不記數兒的空子,今年借一鬥,來年還八升;今年借淨的,來年還髒的。不管還好還壞,王有才從來不聞不問,還多少是多少,還什麼收什麼。
有一年,快收麥子的時候,王有才到地裡看麥子,看有多少麥子能收,就叫多少人。
王有才看罷麥子,肚子有點脹,到玉米地裡拉屎,只所見有三個人說話。一個人說:「今天有場暴雨,天要收莊稼。」
第二個人說:「雹雨再大,下不到王有才的地裡。」
第三個人說:「冰電不打王有才,是玉皇大帝下給四海龍主的聖旨。」
王有才拉完屎出來一看,連個人影都沒有,覺得很奇怪,就趕緊跑到村裡給人說:「趕快下地收糧食,今天有雹雨,能收多少是多少。」
大家聽了,沒當一回事沒一個人下地收麥子。不大ー會功夫,烏雲四起,雷響電閃,冰雹下了一尺厚,所有的莊稼一棵不留,只有王有才的莊稼顆粒無損大家去問王有才,王有才把在玉米地裡聽下的話說了一遍,大家才明白了,都說:「這是老天爺的安排,以後我們要高借高還,借多少還多少;王有才沒數天有數,人好哄天難瞞。」
從此以後,借了王有才糧食的人,都是高借高還,借多少還多少,冰雹再也不打莊稼。大家都成了有吃有穿的人。
「冰雹不打王有才」成為俗語一直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