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健:一位科學家的創業史

2021-01-13 經濟網

褚健是中國在該研究領域的開拓者。而無論是科學家還是企業家,他幾乎都做到了極致,是標準的科學家創業者。回顧過去20多年的創業史,他說,這是一段充滿激情、痛苦和悲壯的歷史。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楊百會

這是屬於科學家和企業家褚健遲到的榮耀。

11月24日,作為國內工業自動化領域著名科學家、浙江大學原副校長褚健創立和實控的中控技術終於在科創板上市了。

這是一家被業內形容為「可以與歐美抗衡的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領域的高科技企業」,代表了國內自動化領域科技的最高水準。它打破了跨國公司對中國工業自動化控制行業的壟斷,連續9年蟬聯國內DCS(集散控制系統)市場佔有率第一。

褚健是中國在該研究領域的開拓者。而無論是科學家還是企業家,他幾乎都做到了極致,是標準的科學家創業者。回顧過去20多年的創業史,他說,這是一段充滿激情、痛苦和悲壯的歷史。

幸運的是,他等來了屬於科學家的最好的年份。

1

2020年,這是一個屬於科學家的好年份。

3月,在中控技術向科創板遞交上市申請的前一天,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和國家級人才項目專家崔霽松聯合創立的生物醫藥公司諾誠健華登陸港股。諸多科學家們創立的科技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受到了資本的熱捧。

10月底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科技創新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在科學家群體中,下海創業將科技成果產業化並不容易。施一公曾經引用別人的話說,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呢?是鼓勵科學家創辦企業。

言下之意,既是形容科學家創業之艱難,亦是形容科學家角色轉換之艱難。他的解釋是,「人不可能一邊做大學教授,一邊做公司的管理人員,一邊還要管金融。」

褚健從一開始對自己的定位就是清晰的。早在20多年前,他就認為,自己應該是科技和經濟這兩張皮之間的架橋工人,他的使命是彌合兩者之間的鴻溝。「把高科技的成果產業化,這是中國所缺的東西。而我很清楚,為什麼科技成果轉化那麼難?我希望我們能解決一些卡脖子的技術問題。」

如今從中控技術看來,褚健在科技和經濟之間的架橋無疑是成功的。

2

褚健從事的是工業自動化領域,是關涉中國基礎工業設施安全的領域。

1978年,褚健15歲,他以全校最高分考入浙江大學化工系工業自動化專業。1986年,他成為浙大化工生產過程自動化及儀表專業與日本京都大學首屆博士聯合培養第一人。

那時候的日本已經完成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期,褚健在那裡得以見證科技如何助力日本的經濟騰飛。

日本的青年告訴他,日本幾乎沒有任何資源,如果日本在科學技術上不領先中國20年,那日本就沒有出路和希望。這讓他很受震撼。

在日本留學期間,他看到了國際上最先進的產業技術水平。褚健認為,日本發展這麼快,當時作為教師一輩的科學家是做出貢獻的。他也在想,等到20年後,他四五十歲的時候,他們這一代的科學家是否也能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這段留日的經歷,對褚健後來的人生選擇影響至深。他常常向人提起這一段經歷對他思想形成的衝擊,立志要實現產業報國的理想和抱負亦是在此期間形成的。

褚健的同事們對他較為一致的看法是:滿懷強烈的產業報國理想,將實驗室裡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是他作為科學家的使命。

「褚健是一個產業報國理念特別強的人。當時國內的控制系統用的都是國外的,有感於中國的自動化產業發展落後於國外,他確實想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褚健在浙江大學的一位同事說。

三年後,從日本京都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褚健毅然選擇回國從事工業自動化控制研究。

回到浙江大學的褚健很快迎來了一個重要的機會。

1992年4月,國家計委批准在浙江大學設立國內高校第一個工業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計委希望探索科研成果產業化的一種新模式,形成「技術、工業、貿易一體化」的通道。年輕的褚健被推到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的位置。

1992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鄧小平南方談話,全社會湧動著創業的激情和夢想。在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推動下,浙江大學正式成立了產學研一體化的「十二條龍」,也就是12個學科性公司。褚健受命去創辦浙江大學工業自動化公司。

1993年,中控公司的前身浙大自動化公司正式起步。當時學校並沒有資本金投入,相當於是虛假注資,褚健自己借了20萬元投入進去。

公司的主營業務為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產品。自動化控制系統是所有重大工程和裝備必不可少的核心系統,就像人的「大腦」,一旦「腦子」出問題,就可能發生爆炸、事故或停產。

而當時國內的DCS系統已被國外品牌所壟斷,國內的大型企業用的都是霍尼韋爾、橫河電機、艾默生、西門子等國外品牌的DCS,幾乎沒有考慮國產DCS的可能。從另一個角度看,那時,工業安全的命脈完全掌握在外國企業手裡,中國重要的基礎工業設施面臨嚴峻的安全隱患。

褚健後來回憶說,「中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起步的,加上又是虛假注資,艱辛和困難可以想像。」

那一年,褚健正好30歲,已經是這所江南名校最年輕的教授。那個初夏,財經作家吳曉波採訪了這位決定下海創辦企業的年輕科學家,並形成報導《少一個科學家,多一個企業家,划算嗎?》被新華社通發全國。

雖然那時候中央已經鼓勵科學技術要迅速地轉化成生產力,但選擇下海的科學家仍然鳳毛麟角。

3

褚健從創建公司的第一天起,就是奔著成就一家偉大公司去的,他提出的目標是打造「中國的霍尼韋爾」。「中控」的取名意思就是要成為代表中國自動化控制技術的第一品牌,其英文名SUPCON的由來則是Super Control(一流控制)的縮寫。

那時候,國內不少同行斷言,中國再研發DCS系統,已經沒有機會了。

上述褚健的浙大同事說,「在當時,我們認為DCS系統在國內是沒法做的,因為沒法和霍尼韋爾比拼,國內的大石化企業都不會買我們自己的產品,這塊業務太難了。」

在最艱難的時候,公司管理層內部出現了重大的矛盾和分歧:是繼續走自主開發的道路,還是代理西門子的產品?

褚健分析,如果從生存的角度看,代理國外產品完全正確,那將很快獲得項目和市場。但如果從振興民族工業、樹立自主品牌的角度,如不能堅持下去,將永遠失去樹立自己品牌的機會。

「我力主研發出自己的DCS控制系統,要麼輝煌成功,要麼徹底失敗回家。」褚健說,在他強烈且毫無妥協的主張下,中控決定不做國外產品的代理,哪怕餓死也不做。

但這是一個極其艱難和痛苦的決定。現在再回憶起來,「在那樣一個極其苦難的寒冬,我痛苦極了,我也深知公司經營面臨的困境,但我又堅定地認為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然而,要驗證我是正確的談何容易?」

中控的一位高管說,在經過了10年左右的艱苦努力後,中控的DCS系統才在化工企業裡推廣,之後再向煉油企業、造紙、電廠等慢慢推廣出去。

「而在這10年裡,大型國有企業還不敢用我們的系統,用的都是國外品牌。我們後來又組織開發新的系統構架,將網絡技術引入,後來才能抗衡國外的控制系統市場。」

20年後,中控歷經艱難,終於打破了跨國公司對中國工業自動化控制行業的壟斷,實現了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國產化和自主可控,成為該領域科技水準最高的企業。中控牽頭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2項、國家標準19項,其DCS產品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27%,連續9年蟬聯國內DCS市場佔有率第一。其中,在化工領域的市場佔有率達到40.3%。中控的出現也使國內DCS系統降價至原來的三分之一。

而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中核集團等大型央企如今也成為中控的穩定客戶。

4

在過去的很多年,中控一直被視為產學研結合的典範而受到官方的高度重視。

在褚健的領導、同事和學生們看來,無論是在振興民族產業方面,還是在學術、技術創新方面,他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在一心實現「產業報國理想」的同時,褚健也沒有放棄他的科學家身份。

1999年4月,褚健成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首批特聘教授;後來又成為浙江大學先進控制研究所(現浙江大學智能系統與控制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工業控制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還曾擔任浙江大學黨委委員、常委、副校長。

作為國內自動化領域的領軍人物,褚健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和課題,兩次獲得國務院授予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一項中國標準創新貢獻一等獎和多項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類獎項。

然而,這並非褚健經歷的全部。

在那個摸著石頭過河的年代,科學家創業面臨著制約和風險:諸如體制內科技型企業的產權改革、科研經費的支配和使用、智慧財產權的歸屬以及如何評估和衡量知識分子的科技生產力轉化等,都處於模糊地帶。

褚健甚至為此付出了自由的代價,被關押了三年三個月。褚健的遭遇在科學界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強烈共鳴,在高級知識分子階層引發震動,甚至一度被視為科技創新創業領域「風向標」式的事件。

慶幸的是,時代的大格局已經在轉變。

沒有哪一個時期像現在這樣,科技創新成為這個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鼓勵科學家們出去創業,將實驗室裡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並為此全力改革落後的科研管理體制。

像褚健和施一公這樣的科學家們也終於迎來了最好的創業時代。

5

2017年1月,經歷劫難之後的褚健重回中控。

他寫了一封「致中控員工的信」。在信中,褚健寫道:「過去的三個夏天四個冬天,雖然我承受了一生中最困難的經歷和遭遇,但是我一直告訴我自己,我不會被任何磨難打倒,也不能被惡劣條件打倒。」

同時,他宣布在中控實施烈火計劃:力爭在三年(2017—2019年)內,徹底變革中控,讓中控成為一家真正受人尊敬的、充滿活力的創新型高科技公司。

在這三年裡,中控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反映在公司業績上,2017年、2018年、2019 年三年的營收分別為 17.1億元、21.3億元、25.3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7億元、2.8億元、3.7億元。

在工業網際網路時代,中控迎來了更好的發展機遇。

2017年底,在第二屆世界智能製造大會上,褚健發布了面向未來的工業作業系統——supOS,一個可以覆蓋基礎車間操作、工廠操作以及集團運作的系統。它的定位是實現工廠管理平臺從功能向智能的轉變及升級。這是中控在工業智能化領域與巨頭們展開的競爭。

而在過去的三年裡,中控已經從一家起步於研發、生產和銷售自動化系列產品的供應商逐步轉型為以自動化控制系統為核心的智能製造解決方案供應商。智能製造解決方案的營收佔公司營收的比重目前已達80%,成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一家優質高科技企業角逐資本市場,會創造多少財富神話,無可避免地將成為公眾關注的話題。

但褚健說,他一直希望中控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骨氣的公司。「僅僅賺錢絕對不是我們的追求。」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20年第23期)

2020年第23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

相關焦點

  • 實控人褚健:一位科學家的創業史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楊百會這是屬於科學家和企業家褚健遲到的榮耀。11月24日,作為國內工業自動化領域著名科學家、浙江大學原副校長褚健創立和實控的中控技術終於在科創板上市了。
  • 實控人褚健:一位科學家的創業史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楊百會這是屬於科學家和企業家褚健遲到的榮耀。11月24日,作為國內工業自動化領域著名科學家、浙江大學原副校長褚健創立和實控的中控技術終於在科創板上市了。褚健是中國在該研究領域的開拓者。而無論是科學家還是企業家,他幾乎都做到了極致,是標準的科學家創業者。回顧過去20多年的創業史,他說,這是一段充滿激情、痛苦和悲壯的歷史。幸運的是,他等來了屬於科學家的最好的年份。
  • 吳曉波:願中國再沒有褚健式的「悲喜劇」
    就在婚禮後不久,在媒體上看到新聞,中控技術即將在上海科創板上市,有人算了一下,實控人褚健佔股22%,身價可能突破40億元。02我第一次見到褚健是在1993年的初夏,我是一個年輕的財經記者,他是浙江大學最年輕的副教授。這位不安分的青年學者在「小平南巡」的熱浪裡,下海創辦了一家公司。我採訪他,寫了一篇人物特寫《少一個科學家,多一個企業家,划算嗎?》
  • 褚健「貪腐」往事與「 過山車」人生
    如果一切順利,中控技術這家由校企改制而來企業將登陸資本市場,褚健或將憑藉其超過25%的持股比例身家飛升。儘管已離開牢獄3年多,「貪汙罪」等罪名仍對褚健及其名下公司留下不小的烙印:褚健僅以「顧問」身份實際控制公司,其胞弟褚敏走向臺前擔任公司董事長;上交所科創板發審委也曾向公司發出問詢:褚健的罪名是否會為中控技術後續發展造成隱患。
  • 褚健事件背後的科技諜影
    褚健原為浙大副校長、教授、天才科學家、中控科技集團創始人(15歲考進浙大,30歲成浙大正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
  • 中控技術擬聘任實控人褚健為戰略顧問
    中控技術(688777.SH)發布公告,根據公司經營發展需要,擬聘任褚健為公司戰略顧問,為公司總體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經營戰略等活動提供顧問服務,聘期三年,並擬與褚健籤訂《戰略顧問協議》,戰略顧問職務津貼為:2021年度人民幣110萬元(含稅)、2022年度人民幣120萬元(含稅)、2023年度人民幣130
  • 工業網際網路權威專家褚健:要為工業界打造一個工業版安卓系統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7月10日,中控科技集團創始人、藍卓工業網際網路創始人褚健教授受邀出席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智能趨勢峰會並發表了專題演講。褚健在演講中表示,疫情之下整個全球供應鏈的變化,對中國的製造業將會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 褚健:推進位造業數位化轉型 開發工業APP組成的作業系統
    中控創始人、藍卓創始人褚健出席並以「推進位造業數位化轉型」為題發表演講。在褚健看來,工業4.0是由工業軟體驅動的工業革命,需要大量的工業軟體來支撐。「工業軟體應該包括工業知識、工業機理、工業模型、工業經驗和工業數據」。褚健強調,工業軟體是工業智能製造的「靈魂」。談及企業的數位化轉型,褚健認為,其核心是讓工廠變得可視化。
  • 全國知名浙商寧夏行|褚健:寧夏工業網際網路企業大有可為
    12月25日,在全國知名浙商寧夏行活動上,中控科技集團創始人褚健分享了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及寧夏企業大有作為的方向和目標。 工業網際網路,通過安裝智慧「大腦」,讓機器智能化,讓設備更聰明。褚健認為,工業網際網路一定「姓工」,而非「姓網」。
  • 創始人褚健: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搞原創技術,重要的...
    上市前夕,在中控科技園辦公大樓裡,中控技術創始人褚健接受了錢江晚報記者專訪,並向記者透露了其最新創新成果。位於杭州濱江區的中控科技園一開始就做了件很難的事感慨創新創業時的艱難57歲的褚健,頭髮花白,敏健而儒雅。見其人,聞其言,鮮明地感受到他不僅僅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更是一個睿智的學者。顯然,這與他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
  • 褚健:推進位造業數位化轉型,重要的是讓工廠變成可視化
    中控創始人、藍卓創始人褚健出席並發表演講。 褚健認為,對於工業4.0來講,應該是由工業軟體驅動的工業革命。對工業來講也是一樣,大量的軟體能夠應用了,這個工業一定是最聰明的,就像我們的產品也是一樣的。工業軟體包括了工業知識、工業機理、工業經驗、工業模型和工業數據。因此工業軟體不僅僅是一個IT的產品或軟體,它是工業產品,它是工業製造的靈魂。
  • 鄭永剛、褚健等知名浙商都在了,「全國知名浙商寧夏行」活動要開始...
    自治區黨委常委、秘書長趙永清,自治區政府副主席賴蛟,自治區政府秘書長房全忠,自治區黨委副秘書長、財辦專職副主任李鬱華,浙江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浙商發展研究院院長王永昌,全國政協委員、原寧波市政協主席、寧波經促會會長楊戍標,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經濟論壇創始人、中國資本論壇秘書長董志龍等領導和經濟學者將在一起共話西部城市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杉杉集團董事局主席、上海寧波商會會長鄭永剛,中控集團創始人褚健
  • 我是一位科學家,也是一位媽媽
    :你作為女性科學家如何平衡學術與家庭?作為一名科學家也作為一位媽媽似乎是很多女性學生遇到的困境,以至於很多優秀的女性科學家最終選擇退出科研領域回歸家庭。我看到我的夥伴們不僅僅是因為作為科學家和父母的雙重身份感到精疲力竭,也因為他們無法負擔維持生計所需的開銷。在育兒這件事上,母親往往比父親付出的更多,她們因懷孕和母乳餵養而疲憊不堪。而且女性也被期望承擔比男性伴侶更多的撫養孩子的責任。但是目前對新手父母的技術幫助很少。
  • 一位有社恐的高富帥,一位天才科學家,卡文迪許
    卡文迪許,這個名字你可能並不熟悉,但聽起來就像是一個高富帥的名字,而事實上他也的確是一名高富帥,而且還是一名有社交恐懼症的高富帥,最重要的在於他還是一位天才科學家,在西方世界,他被譽為自牛頓以後最偉大的英國科學家。在卡文迪許的身上存在著很多「第一」的頭銜。
  • 又一位日本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1901年至2018年,共有181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其中弗雷德裡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1918年8月13日-2013年11月19日)是唯一一位獲得過兩次諾貝爾化學獎的人,分別在1958年和1980年。這也意味著,實際上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人數是180人。
  • 李永憲:童正恩先生是一位真正的科學家
    在科幻迷眼裡,童恩正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在考古學界,他則是一位著名的考古學家,甚至是一位對學科做出極大貢獻的科學家。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童恩正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還在大學念書時,他就已經開始發表文學著作和科普著作。1960年,童恩正的《古峽迷霧》出版。作品一發表,便受到了青少年讀者的歡迎。這讓他1961年大學畢業後,選擇分配到了峨影廠擔任編劇工作。他到峨影廠工作以後,開始改編《古峽迷霧》的電影劇本。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國寶級的偉大科學家!
    中國有很多偉大的人物,也被授予了各種的稱號,比如說先前我們都熟知的兩彈一星元勳,今天所要介紹的這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且非常平易近人的一位人物,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就是被稱之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是一位非常幽默可愛的科學家,我們在一些新聞上和視頻上看到過關於他的訪問
  • 最後一位登月者剛過完85歲生日,他也是唯一一位科學家太空人
    他不僅是唯一一位以專業科學家角色登月的太空人,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位登月者。哈裡森·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1935年7月3日出生於新墨西哥州聖麗塔,跟阿波羅16登月太空人查爾斯·杜克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