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人類發射過的行星探測器

2020-09-05 我們的太空

人類的求知慾是永無止境的,當我們對地球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時,對於宇宙的好奇與探索也從未停止。近代以來,人類發明瞭望遠鏡可以隔著大氣遠距離觀測行星,卻無法對行星進行近距離觀察與深入研究。隨著近代航天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利用現有科技研製出空間探測器為解決這一問題打開了新的局面。空間探測器是對地球以外的空間環境、月球、行星等天體以及宇宙進行探測的無人太空飛行器。其中用來探測行星的探測器便是行星探測器。

金星篇

人類對太陽系其他行星的探索開始於地球的近鄰——金星。但是可以想見探索的過程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由於技術的不成熟,不論對於當時的美國還是蘇聯來說,失敗都是司空見慣的。美國於1960年3月11日率先向金星發射了行星探測器&34;,然而卻因為電池故障造成無線電通信中斷,以失敗告終。1962年7月22日,美國發射&34;。不幸的是在升空僅僅數分鐘之後火箭便偏離航線,朝著卡納維拉爾角附近人口稠密的港口碼頭和居民區上空飛去,地面控制中心為了安全起見,不得不按下了火箭自毀按鈕。&34;和&34;是互為備份的&34;探測器。這兩顆探測器的本體直徑都是1米左右,高度0.36米,使用太陽能供電,並攜帶了備用的電池,以備不時之需。這兩艘飛船利用地球和太陽的方位作為空間航行導航參照物,並攜帶了足夠的氣體,以便在偏離航線時噴射氣體進行軌道修正。在對故障原因進行緊急排查之後,1962年8月27日,作為備份的&34;出發了。它的發射很順利,在升空半小時之後,這艘飛船開始瞄準它的目標:金星,飛去。當年12月14日,&34;在距離金星34838公裡處飛過,完成了對金星的逼近考察,從而成為人類首個成功飛掠另一顆行星的探測器。而首次抵達金星的則是蘇聯的&34;,它於1966年3月1日在金星硬著陸成功,成為世界航天史上第一個著陸其他行星的探測器,但其通訊系統未能傳回任何訊息,估計是由於降落時撞毀所致。次年也就是1967年,蘇聯吸取失敗的經驗發射&34;探測器,&34;是第一個成功將數據從另一個星球的大氣傳回地球的航天探測器,但是它在金星表面的巨大壓力之下堅持了很短一段時間就崩潰了。而世界上第一個到達金星並成功進行實地考察的探測器是蘇聯的&34;,&34;在1970年8月搭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並於12月15日首次成功在金星表面軟著陸,為人類後續探索金星提供了寶貴的實測數據。

&34;探測器

水星篇

在太陽系中最靠近太陽的一顆行星是水星,正是因為水星靠近太陽,大大增加了探測難度,它的運轉速度是行星裡最快的,使得探測器一旦離開地球向太陽飛去,便會受太陽的引力不斷加速,水星的引力相較太陽影響太小,不足以使探測器跟上並在其附近做環繞運動。1973年11月3日,&34;成功發射,它原本的使命是探索金星,僅僅是從水星附近掠過,它距離水星最近時僅有300千米左右。在第三次經過水星並拍攝超過1萬張照片後,&34;耗盡了使它保持穩定位置的氣體,無法為地球傳回最新的消息和資料了,這是人類第一次看清楚水星的表面。&34;雖然三顧水星,但基本都是從同一地區的上空飛掠,因此大約只有37%的水星表面被探測到,讓人類對水星有了初步的了解。2004年8月3日,為進一步探索水星,美國發射&34;水星探測器,&34;經過長達六年半的時間經過不斷地調整修正最終於2011年進入水星軌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到目前為止也是唯一一個水星環繞探測器,開始對水星進行為期一年的拍照探測工作,據宇航局工作人員介紹&34;的探索麵積將達到95%,為科學家們測定研究探索水星取得極為珍貴的照片和資料。在任務結束後,&34;於2015年撞擊向水星表面,和水星融為一體。2018年10月20日,歐日聯合研發的&34;衛星成功發射,預計需要花費7年時間才能最終抵達水星,目前&34;正在深空旅行中,一切順利,期待有更多的探測成果為人類揭開水星的奧秘。

&34;探測器拍攝的水星

火星篇

今年7月底,有三個國家在十天之內向火星發射探測器,之所以近期陸續發射火星探測器,是因為這幾天火星離地球最近,考慮到時間成本、經濟成本和技術限制,我們必須選擇一條最佳軌道完成任務,而這條最佳軌道只有在地球與火星相對位置滿足合適條件的時候才能實現,這個相對位置合適所對應的發射時間段就被稱為發射窗口。如果錯過了這次的發射窗口,就只能再等兩年了。7月23日,我國&34;火星探測器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成功升空。預計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這是我國首次自主探測火星,並且計劃通過這一次探測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這不僅僅是在國內,在國際上也是首次,難度係數非常之大。一旦成功,將標誌著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火星,中國來了!人類探索火星的開端是1960年,前蘇聯向火星發射火星1A號探測器。而歷史上第一個成功到達火星的探測器是在1964年11月,美國成功發射&34;火星探測器,8個月後成為人類第一個飛掠火星並傳回火星照片的探測器,使得人類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火星表面的樣子。1971年11月14日,美國&34;進入環火星軌道,成為第一個環火星探測器,自此以後人類才終於對火星進行了長期觀測。隨後美、蘇、歐、日、印等國相繼發射了數十個火星探測器,人類對於火星的認識逐漸加深。

&34;發射場景

木星篇

木星作為一顆氣態行星,不能像類地行星那樣採用著陸的方式進行探索,只能採用探測器環繞以及進入大氣層的方式進行探測。迄今為止,2011年8月美國發射的&34;探測器是人類歷史上距離木星最近的行星探測器,它歷時5年於北京時間2016年7月5日順利進入木星軌道,展開探尋木星起源的任務。截至目前,&34;已經圍繞木星運轉了22圈,取得了豐碩的科學成果,包括對木星著名的&34;進行了詳細考察,並且發現了此前從未被觀測到的多個木星的衛星。按照目前的狀況,&34;應該能夠正常工作至2021年7月。世界上第一個穿越小行星帶近距離觀測木星的探測器是美國於1972年3月2日發射&34;探測器,&34;於當年12月發回人類史上第一組木星近距離圖像。除此之外,1977年8月美國發射&34;,&34;在飛往太陽系外的過程中經過木星時首次發現了木星環。這些探測器均不是專門為探測木星而發射的探測器,而世界上第一顆直接專用於探測木星的探測器則是美國在1898年搭載&34;發射的&34;木星探測器,&34;於1995年12月抵達環木星軌道對木星開始進行探索。&34;一直運行到2003年9月,直到它所帶的燃料接近枯竭,科學家們將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飛行軌道。為了避免&34;上的核燃料汙染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34;在地面引導下撞向木星,結束了它對木星的探索,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照片和資料。

&34;拍攝的木星圖片猶如一幅油畫

土星篇

世界上第一個拜訪土星的探測器是美國於1973年4月6日發射的&34;。正如它的名字一樣,&34;是一名&34;,它的軌道設定的與&34;一樣,它將率先飛過土星的光環,用以測試是否有暗淡光環會損毀探測器,如若探測到有危險存在,&34;將會更改軌道離開土星光環,但將會失去拜訪天王星及海王星的機會。幸而&34;、&34;和&34;均成功飛越土星,並近距離拜訪土星,發回萬餘張彩色照片。短暫的飛越不足以解答人們對土星的種種好奇,為進一步探測土星,美國與歐空局聯合研製並於1997年10月15日成功發射了&34;土星探測器,該探測器歷時7年最終於2004年7月1日順利進入土星軌道,成為首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環土星探測器。在其運行期間,&34;土星探測器環繞土星將近300次,執行了將近200萬次命令,傳回了33萬餘張圖像,並取得了最讓人激動的成就——揭示了土星衛星系統孕育生命的可能性。它的表現大大超出預期,在屢次藉助土衛六等衛星的引力變軌,並以極其精儉的燃料使用方式服役長達 13 年之久後,&34;最終於2017年9月15日撞向土星成為這顆行星本身的一部分。

&34;拍攝的土星照片

天王星&海王星篇

到目前為止,人類對太陽系的每一顆行星,都已經發射過探測器做過至少一次的近距離探測,但是距離太陽最遠的兩顆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只是美國發射的為飛往太陽系外的探測器&34;和&34;在飛掠天王星與海王星時進行了走馬觀花式的近距離探測。

&34;拍攝的天王星照片

&34;拍攝的海王星照片

隨著航天科技的迅猛發展,科學家們後續又發射了許多行星探測器,有成功也有失敗,它們向地球傳回了大量的寶貴資料,逐漸揭開了蒙在行星上的神秘面紗。


來源: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作者:張楠編輯:麻雨潔

相關焦點

  • 太陽系八大行星——還有人類探測器沒登陸過的嗎?
    現在,就讓我們回顧一下,那些立下赫赫戰功的「偵察兵」。金星為何要先從金星開始?因為金星距離地球最近,也是人類最先開始探測的行星。這些困難單獨來看都不是問題:引力場再小,總比月球大;速度再快,相對速度小即可;環境再惡劣,不如金星惡劣;速度太快,多繞幾圈利用行星引力減速就行(事實上人類的第二個水星探測器確實繞太陽飛了近7年才得以環繞水星)。但這些難點綜合在一起就成為很大的困難,這也是人類至今只有三次水星探測的原因之一。
  • 太陽系行星軌道為盤狀,為何人類發射探測器,不垂直飛離太陽系?
    1977年9月5日,旅行者一號探測器在佛羅裡達發射升空,這是人類目前飛行最遠的人造飛行器,曾飛掠過木星、土星,如今已經距離地球220億公裡,達到了第三宇宙速度,正向太陽系外飛去,那麼很多人就有所疑問,為何人類發射的探測器不垂直向上飛,而是途徑各個行星離開太陽系呢?
  • 火星1號探測器:人類發射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開啟人類火星探測
    今年,火星探測將再次迎來熱潮,這是自2013年11月5日印度發射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和2013年11月18日美國發射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探測器以來,時隔7年,再一次迎來了火星探測的熱潮。從2013年末至今,便再也沒有其他國家曾向火星發射過探測器了,但2020年卻不同,就在今年,我國將在7、8月份發射自主研製並本國內發射的「問天一號」火星探測器,同時,美國也將在這一年重啟火星探測任務。
  • 距離旅行者號發射已經42年了,為何人類不再發射星際探測器
    從1957年人類有能力發射人造衛星開始到今天,人類的太空發射任務已經累計超過4000次了,我們發射了很多的探測器,但是真正被人們記住的卻沒有幾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旅行者系列,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旅行者1號,他已經發射升空持續飛行超過42周年了。他是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探測器。
  • 旅行者一號飛離地球42年,為何科學家不發射新的探測器?
    42年過去了,宇航科技有很大的進步,可是為什麼人類到現在還不用最新的科技再發射一個新的星際探測器呢?當年旅行者一號發射時,天空競賽已經結束了5年,但是探測任務是上世紀60年代行星之旅的計劃,而那時正是競賽的白熱化階段。美國人希望能夠發射無人太空飛船一次性探測四大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 你知道迄今為止,人類及探測器登陸過哪些星球嗎?
    眾所周知,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是月球,地球與月球的距離是38萬公裡,因為月球與地球的距離最近,使得月球成為人類開展地外探索的第一站。早在1959年9月14日,前蘇聯發射了名稱為「月球二號」的無人探測器,只可惜受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月球二號直接墜落到月球表面,導致它的無線電通信裝置停止工作。即使這樣。月球二號探測器成為首個到達月球的人類探測器。
  • 人類發射的深空探測器都是背著太陽走的嗎?
    上世紀美蘇發射了幾十艘探測器,探測金星和水星,這兩個行星都是在地球向著太陽的內測,想像中都只能朝著太陽飛去,才能到達。但這兩顆星球也是圍繞著太陽公轉的,當這些探測器到達目的地後,就在這兩個行星的軌道上環繞,這兩顆行星有時候會轉到太陽的另一邊,它們就也跟著過去了,這算是朝著太陽飛還是反著太陽飛呢?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那麼人類發射那些著名的探測器有幾個
    我們地球的人類並不滿足於遠觀,而是去探索,從人類探索宇宙開始,已經發射了非常多的探測器。讓我來看看哪些探測器是非常有名的。旅行者一號,於1977年9月5日發射,截止到2020年6月仍然正常運作。它攜帶了一個銅製鍍金磁碟唱片,還有一個金剛石留聲機針,這個唱片哪怕過了億年,音質依舊不會下降。因為他是核能驅動的,所以科學家預計它能夠保證飛行至2025年。
  • 人類之眼--行星探測器
    幾個世紀以來,伴隨著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一直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最多也就是通過望遠鏡看看它們模糊的輪廓。而現在,通過發射探測器,就能近距離研究它們了。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和美國都向火星和金星發射了無人探測器。
  • 美國發射朱諾號木星探測器 2016年抵達
    該計劃支持的首個探測器是飛往冥王星和柯伊伯帶的「新地平線」探測器(New Horizons),已經升空,並將於2015年7月抵達冥王星系對這顆太陽系邊緣的矮行星及其4顆衛星展開首次近距離考察工作。接下來的下一個項目則是計劃於2016年發射升空的OSIRIS-Rex探測器,它將對小行星1999RQ36進行考察並進行取樣返回。
  • 你從未見過的行星近距離照片,人類探測器拍到的奇妙外星世界!
    人們自從向太空進行探測以來,通過發射星際探測器更近距離觀察到了這些星球表面的樣子,看到了其它星球上另外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甚至登陸其它星球希望找到外星球上的生命,下面來讓我們看到那些從未見過的奇妙世界。
  • 美航天局2022年發射探測器 人類將首次「造訪」靈神星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消息稱,NASA定於2022年8月發射探測器前往靈神星(Psyche),並透露了有效載荷與科學目標。這將是人類首次探測太空中這一「金屬世界」,其將促進我們全面理解此前所未知的、包括地球在內的類地行星形成的奧秘。
  • 火星探測器在文昌發射升空,「天問一號」成功發射意味著什麼?
    其實,了解過我國太空探測任務的人都知道,我國月球探測工程於2004年正式開展,並命名為「嫦娥工程」。據統計,從1960年至今,世界上開展行星探測的五個國家均發射過火星探測器,總計進行了40餘次。自1992年以來,各國共發射了19個火星探測器,幾乎每個探測窗口都有火星探測器發射,目前仍有8個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軌道或其表面運行,不過一路走來,近半數火星探測任務以失敗告終,科學家們稱之為「火星詛咒」。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發射成功 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分15秒,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實施發射,在飛行2177秒後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器箭分離正常,探測器太陽翼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天問一號成功踏上奔火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是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關鍵一步。這一步的具體時間,早在幾年前就已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科研團隊研究鎖定,並實現在預定窗口如期順利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飛行大約6.5個月抵達火星,實施捕獲制動,進入環火軌道,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機動,在烏託邦平原南部區域實施軟著陸。
  • 1977年「旅行者1號」太空探測器發射飽受爭議
    候 濤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簡稱NASA)的「朱諾」號木星探測器在經過5年的太空航行後,日前進入木星軌道,這讓全球的「太空迷」為之振奮。鮮為人知的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太空探測器「旅行者1號」,1977年發射時,曾受到過諸多質疑。
  • 水星記:那些飛往水星的探測器!
    人類一直在太空探索的路上前行。人造地球衛星、月球探測器、火星探測器……無數的探測器伸向外太空,期待為我們揭開更多秘密。今天,知力君要帶大家看一看那些年飛往水星的探測器!水星探測難在哪?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其次是金星、地球和火星。地球和它之間隔了一個金星。
  • 我國「天問一號」發射升空,人類史上有哪些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
    離我們地球超過5500萬公裡的火星,其實並不是離我們地球最近的行星,相比之下金星離我們地球的距離大約為4100萬千米。雖然金星與我們地球的距離比火星離我們地球的距離更近,但是我們對金星並不怎麼感興趣,對金星的探索相對較少。相比之下,火星雖然離我們地球比較遠,但是與我們地球存在很多相似之處,有一些觀點認為火星可能會成為我們人類在太陽系的「第二家園」,所以火星已經成為我們人類探索的主要目標之一。
  • 人類發射了多少火星探測器?哪個探測器發現火星人臉?你知道嗎?
    火星1A號,第一個登陸火星表面著陸的人造探測器,但最終著陸器於降落時墜毀在火星表面,因此沒有獲取任何探測數據和圖像。軌道器則一直工作到1972年。1971年5月19日發射。火星3號,俄羅斯在1971年12月2日成功登陸火星,成為了有史以來 第一個成功在火星表面著陸的探測器。
  • 中國行星探測邁出第一步,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1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立項,由國家航天局組織實施,具體由工程總體和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組成
  • 今年是火星發射年,人類會成為「多行星物種」嗎?
    每隔大約26個月,地球與火星會運行至最近的位置,此時發射探測器將節省大量燃料,2020年正是火星探測活動的窗口期。目前,已有多個國家宣布將於今年發射火星探測器,這其中也包括中國——我國已在2016年1月11日正式批覆了火星探測任務,首次向火星發射探測衛星的任務定於今年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