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瘋傳!醫生吃了顆頭孢闖進「鬼門關」!生死24小時太驚心

2020-12-05 廣州日報

這幾天,朋友圈一篇

《酒後吃頭孢有多恐怖?!醫生生死24小時》

的文章在朋友圈刷了屏。

近日,我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凌鋒教授以一篇講述自己酒後誤服頭孢類抗生素的長文,其講述的親歷生死24小時讓不少讀者捏了把汗!

頭孢+酒精怎麼會有如此大威力?

服藥喝酒還會引發哪些可怕的事?

酒後吃頭孢很恐怖?

對,要命的那種!

事情發生在2018年12月7日,早上六點,凌鋒教授準備去廣州會診。因為腹股溝處的皮脂腺囊腫破了發炎,於是順手拿了一板平時常吃的抗生素「頭孢呋辛酯」,服下了一片。

然而不到兩分鐘,她忽然感到兩手發癢,幾十秒鐘後,這種感覺蔓延到口周和咽部。意識到藥物過敏反應的她從抽屜裡翻出一支「萬託林」噴霧劑,想著去醫院路上萬一氣道憋住,還能應急使用。

過了四十分鐘,凌峰教授坐進副駕駛座上,雖然癢感不再明顯,但人昏昏沉沉,很快視線模糊,手機也握不住掉到了地上,然後就失去了意識。此時距離出發僅3分鐘。

好在當時司機立即奔赴了醫院。被抱到輪椅上的凌峰教授已經「全身軟綿綿的癱坐在輪椅上,完全沒有意識,頭像撥浪鼓一樣來回擺動,全身大汗,衣服都溼透了,四肢厥冷」。所幸急診醫生已經明確知道是藥物過敏,搶救過後,人才倖免於難。

「大難」之後凌峰教授反覆思忖:頭孢常服,怎麼會這樣呢?後來才想起來是前一天晚上喝了半杯紅葡萄酒。她查閱資料,給大家送上了以下科普小貼士——

雙硫侖反應

如果吃了頭孢類的藥物,在1周之內不能飲酒。同樣地,如果喝酒之後,在1周之內也不能吃頭孢。

因為兩者接觸會出現雙硫侖反應,表現為四肢無力、軟弱、嗜睡、眩暈、幻覺、頭痛、噁心、嘔吐、胸悶、全身潮紅、虛脫、驚厥、甚至血壓下降、呼吸抑制、休克等反應。輕者可自行緩解,重者應及時採取必要的措施進行救治,因此患者在使用以上藥物前2日應禁酒,且用藥後1周要避免飲酒以及服用含有乙醇的飲料和藥品。

除了頭孢,

這6種藥+酒=送命題

許多藥物具有與雙硫侖相似的作用,用藥後若飲酒,會發生面部潮紅、眼結膜充血、視覺模糊、頭頸部血管劇烈搏動或搏動性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出汗、口乾、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難、急性肝損傷,驚厥及死亡等。

這些知識關鍵時刻可能救你一命!

務必讀完轉給親朋好友

↓↓

1

安眠藥+酒=一條人命

鎮靜催眠類藥物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安定、利眠寧

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安定、利眠寧這些大腦抑制劑,在乙醇的作用下,會被人體加速吸收,同時還會減慢其代謝速度,使藥物成分在血液中的濃度在短期內迅速增高。

飲酒後,酒精對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先興奮後抑制,加上這些大腦抑制劑,使中樞神經系統正常活動受到嚴重抑制,可使患者出現昏迷、休克、呼吸衰竭、死亡等。

安眠藥(艾司唑侖片和唑吡坦)如果與酒精合用會造成危險後果,因為酒精會加重安眠藥的鎮靜效果,對大腦活動有抑制作用,會引起嚴重的睏倦和眩暈。如果服用者在活動狀態下,還會增加跌倒、受傷和出車禍的風險。

服用安眠藥的同時大量飲酒會讓血壓降低到極低的水平,並導致呼吸困難。

2

止痛藥+酒=消化道出血

解熱鎮痛劑類如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

這類藥本身有對胃黏膜有刺激和損傷作用,而酒精也傷胃,兩者雙管齊下,可導致胃炎、胃潰瘍、胃出血等。

絕大多數感冒藥中都含有對乙醯氨基酚(又名撲熱息痛),用於治療感冒發燒及緩解疼痛。而對乙醯氨基酚在體內生物轉化過程中,會產生一種有毒的代謝物質,需要與體內的還原性穀胱甘肽等保護因子結合才能降低毒性。

過量飲酒時會消耗大量的體內的穀胱甘肽,致使對乙醯氨基酚生成的代謝物無法與穀胱甘肽結合,增加肝臟衰竭的風險。

3

降壓藥+酒=低血壓休克

利血平、抗癌劑、「異煙肼」(抗結核藥)等藥物

酒有很多種,如果服此類藥後喝的是葡萄酒,則容易出事。

服用降壓藥的朋友,包括利血平、卡託普利、硝苯地平這些降壓藥,如果飲酒,可能引起血管舒張,出現低血壓,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皆因葡萄酒含有的酪胺,若大量積蓄,會對人體造成重大傷害,導致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腹瀉、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甚至腦溢血。

正常飲用時,其中的酪胺可被人體自然破壞,但若服下此類藥後,人體卻無法成功破壞酪胺,難免就容易出事了,後果還相當嚴重。

4

降糖藥+酒=低血糖休克

糖尿病人也要格外注意了,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期間,空腹飲酒的話,容易出現低血糖反應。

酒精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而如果患者剛服完降糖藥,血糖已降到標準值,這時酒精使胰島素增加分泌,勢必會引起低血糖。尤其在服用格列苯脲或注射胰島素後飲酒,出現低血糖的機率更高。

另外,像二甲雙胍這類降糖藥,如果與酒精混用可能會出現一種罕見但非常嚴重的副作用——它會增加乳酸性酸中毒的風險,即乳酸在血液中堆積起來,導致噁心、無力等症狀。

再者,長期喝酒在引起肝損害的同時,還會增加酮症發生的概率。因為酒精會對抗身體的胰島素,抑制肝臟的糖代謝。所以如果糖尿病患者大量飲酒,有可能會誘發酮症。

值得警惕的是,這種低血糖症狀表現為心慌、出汗、疲乏無力,甚至煩躁、意識混亂、多語。這些症狀常常被醉酒反應掩蓋,不易與醉酒區別。這導致了即使出現嚴重而持久的低血糖,患者往往渾然不覺,最終發生低血糖性休克。

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腦組織不可逆的損害,甚至引起死亡。

5

抗抑鬱藥+酒=加重病情、血壓上升

抗抑鬱藥和飲酒都會延緩中樞神經系統的運行節奏,影響到大腦的功能和思維能力,削弱警覺性。兩者結合在一起會讓人感到睏倦,降低人們的判斷能力、身體協調能力和反應時間,甚至還會導致抑鬱症的症狀惡化。

對於服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的抑鬱症患者來說,酒精還會與這類藥物發生交互作用,使得血壓上升,有一定危險性,因此醫生會建議這類患者完全避免飲酒。

而對於服用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的抑鬱症患者來說,雖然還沒有充足證據證明藥品會與酒精發生不利反應,但由於酒精會使患者頭暈、嗜睡和注意力不集中,因此還是建議最好不要飲酒。

6

治療關節炎類藥+酒=

胃潰瘍、肝損傷

治療關節炎類藥物與酒精混合服用時會引起潰瘍、胃出血、肝損傷等副作用。服用西樂葆,就不能喝酒,特別是藥物已經引起更高的心血管副作用的風險,如心臟病發作和中風,而酒精會增加這種風險。

停藥後多久才可以喝酒?

都知道在服藥期間應該戒酒了。那麼在停藥後隔多久才能喝酒呢?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學部主管藥師譚漢添指出,藥物和酒精都需要一段代謝的時間,一般來說,喝酒後4小時可以完成初步代謝,但要真正代謝完成則需要12~24小時。藥物代謝還需要更長的時間,通常要2~3天後才能完成代謝的過程,也就是說,在停藥3天以後才可以喝酒。

那麼,需要長期用藥的人群是不是不能喝酒了?譚漢添表示肯定,他認為酒精本身就可能給慢病帶來不良影響,再考慮到藥物不良反應,建議患者用藥期間儘量停酒。如果真的無法戒酒,就要儘量保證吃藥與喝酒之間要間隔12小時以上,注意不能喝得過量。

對於服用中藥的患者,譚漢添表示,中藥與酒精發生不良反應的危害沒那麼大,因此一般停藥24小時後就可以喝酒了。但如果是長期吃中藥的人群,就要多隔幾天才能喝酒。

順便囉嗦一下,喝茶也要3小時後才能吃藥哦。

這些飲料也會

與藥物產生不良反應

除了酒精以外,其實濃茶也會與藥物產生不良反應,而茶越濃,發生不良反應的可能就越大,因此吃藥期間儘量不要喝濃茶。譚漢添建議,由於茶的代謝時間比較短,因此可以選擇先喝茶,間隔3小時以上再吃藥,儘量避免發生不良反應。

還有哪些飲品不宜與藥物同時服用呢?

1. 咖啡、可樂與布洛芬

咖啡中含有咖啡因,可樂中含有古柯鹼,它們都會刺激胃酸分泌,會加劇布洛芬對胃黏膜的刺激,嚴重時還可誘發胃出血、胃穿孔等嚴重疾病。所以您在服用芬必得的時候可要注意啦。

2.茶與黃連素

黃連素可謂是家庭必備藥物,拉肚子啥的大人小孩都吃它,藥效良好。可如果您喝了茶,這藥可就不管用了。因為茶葉中的鞣質會在人體內分解成鞣酸,鞣酸又會沉澱黃連素中的生物鹼,會降低其藥效。因此,您在服用黃連素後的兩小時之內,是不可以喝茶的。

3.果汁和阿司匹林

果汁會加重阿司匹林對胃黏膜的刺激,可能會誘發胃出血。所以,您可千萬不能用果汁來送服阿司匹林啊。

4.牛奶和果汁與抗生素

專家的建議是:服用抗生素前後兩個小時內不要飲用牛奶或果汁,因為牛奶會降低抗生素的活性或減少吸收,使藥效無法充分發揮;而果汁含有的果酸會加速抗生素溶解,含有的鞣質可與抗生素結合,不僅能降低藥效,還能生成有害的中間產物,增加毒副作用。

來源:健康有約(gzrbjkgj)、醫師報

圖@視覺中國,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何家、陸凱聲

擴散提醒!

覺得實用請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最近朋友圈瘋傳的這種水果究竟是什麼?既像胡蘿蔔又像草莓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普及和不斷的發展,這網絡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交流的另一途徑,平時無論什麼稀奇古怪的事都喜歡發在朋友圈上面。想必各位每天都會刷微信朋友圈吧,最近朋友圈瘋傳的這種水果究竟是什麼?既像胡蘿蔔又像草莓,你們認不認識想必大家跟我一樣平時都喜歡刷微信朋友圈,這經常刷著刷著有時候都會忘了時間了。這朋友圈裡面的稀奇古怪的東西太多了,經常能看到一些沒見過的東西,比如前幾天朋友圈瘋傳的一種水果,看過的人說法千奇百怪的,有人說它是草莓味的胡蘿蔔,也有人說它是胡蘿蔔味的草莓,甚至還有人說它是香蕉味的草莓,你們認識嗎?
  • 頭孢物加酒等於毒藥?網上流傳的「致命組合」是真的嗎?
    「頭孢類+酒=毒藥,安眠藥+酒=一條人命……」近日,一則「來自醫務人員的春節溫馨提示」在朋友圈裡熱傳,讓不少忙於年終聚會的人驚出一身冷汗。藥加酒真的如毒藥會致命?對此,急診專家稱,頭孢加酒可能會引起不良反應,說如毒藥有點誇張。  帖子熱傳:吃藥喝酒是要命的事?
  • 闢謠丨藿香正氣+頭孢=劇毒?莫讓救命藥吃成致命藥
    闢謠丨藿香正氣+頭孢=劇毒?然而,日前一則「溫馨提示」在微信朋友圈裡瘋傳,讓很多人細思恐極,對藿香正氣避而遠之。這則「溫馨提示」稱:「最近各地區高溫持續,很多中暑人群,大家可能忽略了一致命細節,千萬記住藿香正氣不能與頭孢一起吃,產生劇毒性,醫生說,藿香正氣水和頭孢一起服用,會馬上喪命。科普知識!傳播也是一種美德!也能救人一命!」
  • 響水爆炸後的24小時「生死營救「
    新華社響水3月22日電 題:響水爆炸後的24小時「生死營救」新華社記者劉亢、凌軍輝、邱冰清、沈汝發現場還有人被困嗎?救出的人情況如何?受困群眾都轉移了嗎?……21日下午發生的江蘇響水特別重大爆炸事故牽動億萬國人的心。
  • 孩子細菌感染,發燒咳嗽,頭孢要吃幾天?聽聽醫生怎麼說,別吃錯
    但是,是藥三分毒,我們不能給孩子就稀裡糊塗地亂吃。孩子細菌感染,發燒咳嗽,頭孢要吃幾天?聽聽醫生怎麼說,別吃錯。第一、關於頭孢藥物的誤解有的家長帶孩子去醫院就診檢查,通過化驗血常規,拍片子還有C反應蛋白,確定細菌感染之後,拿著診斷的報告,也不會去找醫生看,想著感染細菌了,就要吃頭孢,於是自己直接就去藥店買了。
  • 昨天靖江街頭的一幕在朋友圈瘋傳!當事人找到了!
    這感人的一幕被路人拍下並在微信朋友圈瘋傳,不少網友紛紛為女孩點讚,有網友留言「今天雖然是陰霾天,但這個小姐姐的舉動照亮了全世界」。一名路人大聲呼救:「有醫生嗎,救命,救命!」石佳煒立即跳下電動車,她看到一名年齡不足30歲的年輕女子暈倒在路邊。「患者還有意識,但是自主呼吸很弱,身上還帶著動態心電監測設備。」石佳煒說,「記不清壓了多久,十幾分鐘應該是有的吧。」直到120到達,石佳煒才匆匆趕往醫院照常上班,對這次路邊救援的經歷隻字未提。
  • 腦筋急轉彎:朋友圈瘋傳的變態題目,真的很欠揍,我才答對一題
    下面這10則腦筋急轉彎就是曾經朋友圈瘋傳的腦筋急轉彎,看看你還會做嗎?腦筋急轉彎開始:1、一家麵店以「一個人吃七碗不用錢」招來顧客,為什麼春嬌吃了七碗還是要付錢?2、油表的指針3、空房子4、變溼了5、九頭牛(九牛一毛)6、被偷走7、姓名8、工9、太
  • 德州:朋友圈瘋傳"地震雲" 其實是"高積雲"
    原標題:德州:朋友圈瘋傳"地震雲" 其實是"高積雲"   近日,不少山東德州網友的朋友圈被雲朵刷屏了。
  • 茂名朋友圈​瘋傳「三亞鯊魚吃人」視頻,真相來了!
    近日,一條三亞出現鯊魚的消息在網上瘋傳。根據網友們轉發的兩段視頻顯示,一條「鯊魚」在淺水區撲騰,周圍海域被染成一片紅色,岸邊站滿圍觀遊客。網傳視頻網傳消息中還有一張微信聊天截圖,網友稱鯊魚遊到三亞海邊的淺水區,還吃了人。
  • 網傳「10顆櫻桃9顆長蛆」 專家:對人體無害 但吃無妨
    半小時後,左邊的盒子裡看到兩根蟲子,右邊的約70顆櫻桃中,看到3根蟲子。中間的櫻桃是外地產的,沒看到蟲子。  浙江在線04月22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傅穎傑)眼下正是金華本地櫻桃成熟的季節,不少人的朋友圈已經被這種粉紅色的可愛小果子刷屏了。
  • 長期吃阿司匹林、頭孢、布洛芬的危害
    在醫生開具處方服用阿司匹林時,如有內出血傾向或出血史的,應及時自己的情況告知醫生,方便醫生判斷是否需要用藥;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朋友,一定要切記一點——定期去醫院檢查凝血功能,一旦出現凝血功能障礙或出血傾向,應諮詢醫生停藥。頭孢頭孢是頭孢類抗生素的總稱,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是用於細菌抗感染治療的應用最廣泛藥物之一。
  • 與《步步驚心》齊名的小說也被翻拍了!女主角卻被吐槽太胖太老氣
    我可太期待這部小說的影視化了。《夢回大清》,清穿小說的鼻祖,與《步步驚心》《獨步天下》並稱為「清穿三座大山」,在書迷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小說在晉江文學城一經上線,就以其腦洞大開的劇情,輕鬆幽默的文風而受到廣大讀者喜愛,後被各文學網站競相轉載。
  • 瘋傳:如何讓產品被瘋傳?學會這六大原則就夠了
    從買轎車、買衣服、吃三明治,到給孩子取名字,你是否知道為什麼某些產品會大賣,某些故事被人們口口相傳,某些電子郵件更易被轉發,或者某些視頻連結被瘋狂地點擊,某些謠言更具傳播力,某些思想和行為像病毒一樣入侵你的大腦。
  • 醫生服用頭孢後喝酒致死,盤點那些與酒「相剋」的藥!
    2019-02-13 03:55:34 來源: 是娛肥娛 舉報   春節期間,一則「頭孢配酒
  • 頭孢+酒危害大 易引起副作用
    可是在這也得給大家提個醒,如果您吃著藥,喝酒一定注意,因為有些藥如果遇到酒,是非常危險的。您知道吃了哪些藥是不能喝酒的嗎?又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危害呢?一起來看看。2018年十月,黑龍江齊齊哈爾的一名網絡主播吃了頭孢,並在直播前喝了酒,結果導致突發心肌炎,身體無法動彈,只能向網友求助。所幸民警及時趕到,破門後將其送醫,最終脫離危險。
  • 西京醫院神經內科醫生凌晨三點的朋友圈
    11月26日凌晨3時04分,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魏東發了一條朋友圈:72歲,突發意識障礙3小時,既往多次梗死、出血病史,高血壓,房顫。11月25日晚上8時40分,72歲的楊先生以突發意識障礙3小時,被送入西京醫院急診科。據患者家屬說,楊先生既往有腦出血、高血壓、心房纖顫等病史,並且未規律就診及服藥,還有幾十年吸菸史。急診的醫師判斷楊先生患卒中可能性大,在卒中中心值班醫生引導下,患者迅速完成了查體、病史採集和影像學檢查,確診楊先生患有的是缺血性卒中中最為兇險的一種類型-基底動脈尖症候群。
  • 朋友圈瘋傳
    這兩天一條內容為「火星的小恆星今晚靠近地球,輻射大,提醒家人今晚務必關手機」的消息在微信群及朋友圈裡被廣泛傳播引起不少市民的恐慌看起來,有點可怕!!這個時候小編的職業病又犯了必須得弄明白咋會事兒上網一搜這些說法好熟悉啊事實上這些一模一樣的「提醒」早在前幾年便在網際網路上傳開而且當時全國多家媒體和多地網警都有闢謠沒想到時至今日又被傳出來了還有不少人被騙
  • 吃貨注意:網上人體寄生蟲卵圖瘋傳,專家提醒吃蝦莫忘防蟲!
    下面這條新聞可能會讓一些有密集恐懼症的朋友感到不適了,因為最近有一組疑似吃蝦後,人體寄生蟲蟲卵的照片在瘋傳,十分驚悚。這難道真的是吃小龍蝦導致的寄生蟲感染嗎?為此,經視直播記者找到醫生評判。不過專家介紹,這些蟲卵的來源並非是小龍蝦,而是我們日常所食用的豬肉中所寄生絛蟲卵。這種沒煮熟的蟲卵一旦進入人體後,就有可能通過小腸進入血液,出現在肌肉、大腦裡。雖然這張照片並非是因為吃蝦引起,但專家提醒市民,每年吃蝦季同樣也是寄生蟲病多發時期。
  • 很多結石是「吃出來」的,幫你排查體內的石頭
    最近,《廣州日報》報導的一則新聞讓熊小知(微信內搜索「生命時報」關注,每周日準時更新)熊軀一震:39歲的蔣女士先後通過兩次手術,取出了200顆膽結石。 2 愛吃動物內臟 動物內臟(肝臟及腎臟)含較多膽固醇和嘌呤,長期、大量吃,結石和痛風的風險會增高。 如果健康人喜歡吃動物肝臟和腎臟,建議每月吃一兩次,替代其他肉類,每次不超過100克,選擇正規渠道購買。有心腦腎等慢性疾病的特殊人群,飲食方案建議諮詢醫生或臨床營養師。
  • 都是消炎藥,頭孢和阿奇黴素有什麼區別?別再吃錯了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種類的消炎藥,頭孢和阿奇黴素就是其中比較常見的兩種消炎藥,但是,雖然頭孢和阿奇黴素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消炎藥,但是,它們有什麼區別呢?都是消炎藥,頭孢和阿奇黴素有什麼區別?別再吃錯了頭孢的主要作用,就是它會作用到我們身體內細菌的細胞壁上,當我們吃了頭孢之後,細菌的細胞壁被破壞掉,這樣就會導致細胞死亡。所以說,頭孢是一種殺菌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