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業處在現代工業「皇冠」地位,在實現「富國強軍」過程中有重要意義。新華社記者日前在全國兩會上採訪國產四代機殲20戰鬥機總設計師、中航工業集團副總工程師楊偉,對於中國航空工業的未來發展,楊偉說,原來我們曾有明確的追趕目標,現在,我們接近甚至在某些局部平行或超越了。「在這種沒有明確跟蹤目標的情況下,創新的難度同以前相比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楊偉說。
生於1963年的楊偉是我國最年輕的飛機總設計師,是我國新一代殲擊機電傳飛控系統的組織者和開拓者,主持過殲10、FC-1梟龍、殲20等戰機的設計工作。
近日,網友上傳了數張2015號與2013號新版殲20四代機同時現身的照片,其中2013號殲20正在起飛,2015號殲20在地面進行測試。這或是殲20春節後首次試飛。
殲20戰機總設計師楊偉
「這次政府工作報告全面、客觀、務實,對今年的部署穩健、進取,聽後深受鼓舞、倍感振奮。」全國政協委員、中航工業集團副總工程師楊偉說。
楊偉說,特別是針對深化國企改革、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以及加大國防科研和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建設力度、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等提出了具體的工作方針,更增強了大家的信心與決心。
「報告為國家未來發展指出了方向,也提出很多挑戰,我認為應對挑戰的關鍵之一就是要加強原始創新。」他說。
「總理在報告中非常關注裝備業、中高端產品的發展,為我們從事的領域指明了方向。」正在主持研製中國某新型戰機的楊偉表示,以創新驅動發展,大力推進技術成果轉化,這一明確指示在航空工業將發揮重大作用。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是一個屢被提及的關鍵詞。創新驅動、萬眾創新對於激勵創新激情、凝聚創新力量起到方向性引導。
楊偉說,中國航空工業近年來呈現出的良好發展態勢既是國家形勢所需,也是大家努力奮鬥的成果,同時又是長期科技發展的積累體現。
他認為,要保持這種態勢,或持續發展,就需要我們更加強調原始創新,更加強調面向未來戰場環境,更加強調科研人員的主導和自主作用。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加大軍民融合也是大的趨勢,軍工企業要藉助民營的創新力量,發揮好集群效應。
在楊偉看來:「原來,我們曾經是有明確的追趕目標,別人在前面,我們奔著他去。現在,我們接近了,甚至在某些局部平行或超越了,這時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將更加嚴峻。」
「在這種沒有明確跟蹤目標的情況下,創新的難度同以前相比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楊偉說。
他認為,應對這樣的挑戰,核心就是要加強原始創新。如果說以前我們對基礎研究、基礎科學的關注與投入還很有限的話;未來,我們需要更加關注這些領域,加大對基礎科學原理的深度理解與突破。
「這樣的壓力一定更大,但我們肯定會堅定地往前跑並取得可喜成績。」楊偉說。
去年年底的新華社的一篇專訪中,楊偉表達過類似的觀點
其實,在去年的新華社一篇專訪中,楊偉表達過類似的觀點。「當我們和國際的差距比較大的時候,不管是從『望塵莫及』還是到『望其項背』,我們都有明確的追趕目標,可以堅韌不拔快速奔跑,『猛龍』與『梟龍』都是誕生於這樣的時期。」楊偉介紹說,「但是,當我們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接近的時候,要想實現領先則意味著你必須選擇正確的技術與應用方向。」
作為國產四代機殲20戰鬥機的總設計師,楊偉的團隊在項目研製過程中,同空軍一起對我國軍機先下任務後研製的模式進行了大膽創新,提出「作戰想定-性能需求-設計製造」不斷迭代的研製方法,使新型戰鬥機更加適應於未來戰爭的需求。
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戰鬥機在戰爭中的作用仍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對於未來戰鬥機究竟是什麼樣,全世界至今沒有樣板。
對此,楊偉表示:「我反對將現有的技術簡單組合後就視為一個新的東西。事實上,我們就是對雷達探測與反探測原理進行了新的理解與應用才成為新一代戰機的設計基礎。所以,未來仍然需要跨代的技術進行推動,例如新的材料、新的探測方式、新的作戰武器、新型發動機等等。我們現在正處在新技術誕生的前夜,它的出現將為世界航空武器的研發提供新的支撐,而我們或許就是這些技術的擁有者。」
至於什麼是世界知名?楊偉詮釋:「就是當我們推出一款戰鬥機的時候,部隊會感到滿意,民眾會感到震撼,對手會將其視為某種挑戰與威脅,業內會將其視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工程就意味著無盡的前沿,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
資料圖:楊偉在殲-10改進試驗現場,圖中為交付空軍的01批次殲-10。
楊偉接受採訪,背後是他主持設計的FC-1梟龍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