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到了,社會過濾器通過三種方式起作用,分別是語言過濾、邏輯過濾和社會禁忌過濾。
只有通過過濾器的思想經驗才能被意識,而不能通過的,就被壓抑到社會無意識中。人應該成為完整的人,屬於社會的中心地位,既自由又不孤獨。
前文講了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和弗洛姆的社會無意識,都是很大範疇意義上的集體歷史潛意識。這裡講一個相對小範疇的集體歷史潛意識:家族歷史的潛意識。
用集體無意識和社會無意識的概念去推,就可以得出家族無意識的概念:一個家族允許的心靈內容,就是家族意識;一個家族不能面對的心靈內容,就是家族無意識。
《挪威的森林》中的數字巧合
先分析一本著名的小說,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部悽美的愛情小說。的確是,但同時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是,這是一部描繪死亡,特別是自殺的小說。
小說中,有一系列的數字上的巧合。例如女主人公之一的直子,她的叔叔在17歲時開始自閉,4年後,21歲的他突然說要出門,然後跳下電車軌道自殺。
直子的姐姐17歲那年自殺,之前4年,她每兩三個月會抑鬱兩三天,抑鬱的時候,就會自閉在家,不上學,不和任何人交往。
直子青梅竹馬的男朋友木月,17歲那年自殺,直子21歲那年自殺。
武老師認為,這一系列的數字,有特殊的象徵意義。直子的叔叔17歲自閉,21歲自殺,而直子姐妹分別在17歲和21歲自殺,就好像分別紀念了叔叔的苦難。
小說中的男主人公渡邊,是木月的好友,木月死後,他開始和直子戀愛。村上春樹是用渡邊的第一人稱「我」來寫這部小說的。
小說中「我」一直想把直子的故事寫下來,以「永遠記得她」,但就是寫不了第一句話,直到他37歲的時候才終於感覺到可以動筆寫了。
37歲也是村上春樹寫這部小說時的真實年齡,武老師覺得有理由相信,小說中的系列自殺故事發生在村上春樹的真實世界,他在小說後記中承認「這部小說具有極重的私人性質」。
在小說的扉頁,他表達了真實的哀悼,他寫道:獻給許許多多的忌日。此外,他完成這部小說時,正好38歲。
武老師從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巧合,38=17+21,是木月和直子自殺時的年齡之和。
武老師覺得就仿佛是作家在拿38歲這個年齡來哀悼自己的兩位摯愛。這一切看上去很玄,但武老師覺得這種事情在生活中並不罕見。
怎麼理解這些數字上的聯繫呢?這是純粹的巧合還是別有深意呢?
做諮詢越久,聽了越多的故事,越覺得這是一種潛意,這是潛意識的一種精準的計算。
武老師認為,最愛的人自殺這件事太痛,在意識上難以面對,會各種逃避,但潛意識卻忠實地記錄了這一切,然後用數字巧合這種方式來表達一種忠誠。
只是小說中的故事,未必真實,而且也是武老師的個人感受,你姑且聽之。
再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次上課,一位女士,是他的讀者,對他說她有強烈的衝動想在春節前離婚,而這種衝動她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想和武老師聊聊。
他們聊了一會,發現她有一個關鍵數字「兩年」。她的重要關係都只能持續兩年,她談過兩次戀愛,都是剛好持續兩年。
她現在的婚姻倒不是兩年,但到了春節前,她女兒正好兩歲,而如果離婚,她覺得女兒有很大可能會交給丈夫。
她經歷中最早的關鍵數「兩年」,是她兩歲時父母離婚,她跟著父親,此後和母親再也沒見過。
所以武老師認為,現在她這麼強烈的離婚衝動,就好像是為了刻意製造一個輪迴一樣:她自己在兩歲失去了媽媽,她也想讓女兒在兩歲時失去她這個媽媽。
當然,武老師用「想」這個詞並不對,因為這不是她意識層面的內容,而是她潛意識層面的動力,簡單說,就是這不是她頭腦意願所能掌握的。
她這種情形心理學稱為「代際創傷」,指的是她上一代的創傷,因為沒有得到處理,而傳遞到了下一代。
家庭歷史的潛意識
個人歷史的潛意識中,藏著很多我們不能面對的東西,家庭歷史的潛意識中也一樣,通常甚至更為嚴重。
從個人歷史講,死亡沒有意義,因為人一死就什麼都沒有了。但看一個家族的歷史的話,你會看到各種死亡,生病早逝、意外死亡等,還好還比較好面對。
更嚴重的有自殺,甚至家人之間的仇殺,還有被家族外的力量毀滅等,這都是在個人歷史的潛意識中很難會遇到的,畢竟有瀕死體驗的人是極少的。
除了各種死亡,還有一些家族間會發生的創傷事件,例如有人觸犯了家族的集體意識,而被整個家族再也不談論。
這些家族創傷事件,如果超出家族承受能力,整個家族會傾向於把這件事壓抑下去,就好像沒有發生一樣。
然而有意思的是,家族中會有人莫名地受到這些力量的影響,而對他們有認同。
無論是《挪威的森林》中的故事,還是前文說的那位女同學的例子,都發生在因接受不了而壓抑的個人潛意識中,但家族創傷的傳遞和認同,還可能會以更為奇幻的方式發生。
海靈格與家庭系統排列
極有爭議的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林格,他發展的家庭系統排列認為:一個家族中一個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某位前輩的事情,也從來沒有人和他說起,但他卻莫名其妙地認同了這位前輩。
例如,爺爺的一位三姨太,從沒被家人談起,卻被一位孫女認同,這位孫女兒的個性變得非常像這位三姨太。
伯特 海靈格:1925年出生於德國,是歐洲最具革新精神、最具爭議的心理學家,也是最暢銷的心理療愈作家,他曾經是一名神父和傳教士,在南非祖魯地區工作長達16年。
除此之外,伯特還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心理分析師、身體療愈師、團體動力治療師和家庭治療師。
家族系統排列已經成為海林格療法的標誌,連同他關於系統糾纏與解決方案的觀察,觸動了成千上萬的生命,也改變了許多專業助人者的助人方式。
伯特 海林格迄今已經完成了100多本著作,其中部分書籍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
這種看似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呢?海林格認為,家族是一個系統,所有人都需要被承認,如果有人被家族視為異己,而把這個人否認掉。
那麼,出於家族這個系統的動力,後輩中會有人認同這個人,以此表達對這個人的承認。
海林格還發展出一個說法,企業作為一個組織也一樣的。例如最初的某位創始人,因為紛爭而離開,這個企業抹掉他的所有存在信息,這會給企業帶來各種問題。
企業中其他人即便不知道他的存在,也會莫名地為這個人爭取公平。家庭系統排列的工作方式是團體治療,武老師參加過很多次。
例如一位家庭排列治療師,帶著30個人的團體,大家圍成一個圓形或馬蹄形,有一個人想被治療。
那麼請他講述自己的故事,看看涉及到他的什麼家人,然後再讓他按照直覺,請學員中的人來代表他的家人上場,另外選一位學員來代表他。
選好後,請這些代表走到場中,按照他們的感覺,找到場中合適的位置,做出合適的姿勢。
他們各自的位置和姿勢組成了一個場域,並且一開始的場域總是有很大問題的,例如夫妻倆根本不看彼此。
接著治療師上場,根據他的感覺和經驗,去讓代表說出他們各自的話,每當一位代表作了表達,大家的位置和姿勢都會發生變化。
這個治療方式,武老師一開始聽說時,覺得簡直是神經,太不可思議了,這怎麼可能?這些事不是表演狂?是癔症呢?
但等他接觸家庭系統排列,只是作為學員旁觀,就已經有強烈的觸動,當他被請上去做個案的代表時,他才知道,的確是有一種力量在推著他,讓他找到合適的位置以及合適的姿勢。
例如一次他作為一位男學員的代表,他走到他媽媽旁邊,覺得無比內疚,先是跪下,他還是覺得這個表達不夠,最後是完全趴在地上,而且這時他號啕大哭。
他的頭腦簡直不敢想像他會這麼做,這位學員,則覺得這的確是他內心最正確的表達。
家庭系統排列是一種危險的療法,他聽說過有一些人在治療上出現問題,但也聽說有人見到一些奇效。
例如一位女企業家,在課上認識她時,她的內臟幾乎都出了問題,臉上的皮膚也像青蛙皮一樣難看,幾年後再見到她,她的身體和皮膚竟然基本都好了,她說她認為主要是家庭系統排列的功勞。
講到這兒,不知道你會不會有些絕望,原來人是如此不自由,受個人歷史潛意識的影響,受家族歷史潛意識的影響,受社會歷史潛意識的影響。
同時,我們也會看到,原來個人、家族和社會一切發生過的事情,都需要得到尊重,這是人性極為根本的東西。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深入到潛意識中,去覺知個人、家族和社會等各個層面的潛意識力量,去擁抱人性的一切存在。
總結
1.一個家族允許的心靈內容,就是家族意識,一個家族不能面對的心靈內容,就是家族無意識。
2.家庭歷史的潛意識中,藏著很多我們不能面對的東西。如果超出家族承受能力,整個家族會傾向於把創傷事件壓抑下去,然而創傷的傳遞與認同,卻可能以更為奇幻的方式發生。
3.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林格,認為家族是一個系統,所有人都需要被承認,如果有人被家族視為異己而否認掉,那麼出於家族系統的動力,後輩中會有人認同這個人。企業作為一個組織也是如此。
思考
現實中發現,每一個家庭都是傷痕累累的。會看到每個人的人生腳本,這個腳本當然有個人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歷史潛意識、社會潛意識和家族潛意識。
一切都需要得到尊重,承認一切的存在,擁抱人性的一切存在。尊重已經發生的事情,與所有的力量合解,不抗拒、不糾結、順勢而為,為我所用。
可能劇本已經寫好了,但每個人都可以活出不同的可能。很多事情看似時過境遷,但其實一直都沒有過去,一切都期待著被看見、被接納、被和解,一個都不能少。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科》。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