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魚兒離不開水」,「養好一塘水才能養好一塘魚」。這充分說明水質管理在水產養殖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水質管理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係到養殖的成敗,在生產實際中我們會經常看到由於水質管理不到位導致生產虧本的例子。
在水產養殖水質管理中,最不易引起人們注意同時對生產危害最大的主要是氨氮和亞硝酸鹽兩個指標,這主要是因為它們普遍存在,並且影響它們的因素都是間接的,必須通過綜合水質調控才能將其調節到適合魚類生長的適宜範圍;再者這兩個水質指標對魚類有毒,輕則影響生長,重則危害魚類生命。
氨氮以游離氨或銨鹽形式存在於水中,兩者的組成比取決於水的pH值。當pH值偏高時,游離氨的比例較高;反之,則銨鹽的比例為高。
市面上的有機酸林林總總,建議大家選擇含量高的,且最好濃縮,使用時一般用量較多,方便攜帶。超濃有機酸,超濃配方,五倍濃縮;解毒排毒,調水淨水;適應於處理農藥殘留、藻毒素中毒、重金屬超標、水質異常等場景:緩解養殖動物中毒及應激反應,加速體內毒素排出,提高水體透明度,穩定水體pH值
池塘水體中氨氮的來源主要為含氮有機物(魚類糞便、殘餌,淤泥等)受微生物作用的分解而成。此外,在無氧環境中,水中存在的亞硝酸鹽亦可受微生物作用,還原為氨。在有氧環境中,水中氨亦可轉變為亞硝酸鹽,甚至繼續轉變為硝酸鹽(硝酸鹽無毒,可被水生植物利用,而亞硝酸鹽有毒)。
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較高時,對魚類則可呈現毒害作用。氨氮是水體中的營養素,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是水體中的主要耗氧汙染物,對魚類有毒害。由於魚類糞便、殘餌、淤泥等物質都存在魚池底部,正常情況下魚池底部水體缺氧,這為氨氮和亞硝酸鹽的存在和產生創造了條件。
為減少氨氮和亞硝酸鹽對魚類的危害,我們在生產中可採取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進行降解。
物理法:可潑撒沸石粉降低水體中氨氮和亞硝酸鹽的濃度,同時還可以為水體提供無機鹽營養,促進水體水生植物的生長,每畝水面用量為20公斤,直接幹撒。
化學法:使用含氯強氧化劑,每畝水面用量為200克,直接將片劑撒入水中,最好能同時配合顆粒氧使用,利用強氧化劑釋放新生態氧的原理,將有毒的氨氮和亞硝酸鹽轉化成無毒無害的硝酸鹽。
生物法:利用複合生物將氨氮和亞硝酸鹽轉化為硝酸鹽。
EM菌在水產養殖中的使用效果被廣泛認可。但是EM菌發酵好的原液使用起來成本較高,而且經過廠家經銷商長時間儲存,菌的活力也會下降。近幾年市場上比較受到養殖戶歡迎的是EM菌菌種。養殖戶購買回去後可以自己擴培。自己發酵的EM菌菌液使用起來成本低,而且現發酵的菌液數量多活性好。那麼在選擇EM菌菌中的時候大家要關注菌種的好壞。一般而言,判斷菌種好壞有一個最簡單的指標pH值。因為EM菌種的乳酸菌含量最多,EM菌菌液的pH值較低說明乳酸菌含量豐富,也就意味著整體的EM菌活性較高。一般而言pH值在3.5以下就算是好菌種,如果可以達到3以下就算是質量特別好的EM菌種了。
(文章來源:水產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