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在的地球,其實無時無刻不在經受著來自太陽系內部以及邊緣小行星入侵的困擾。在太陽系的邊緣,存在著由眾多巖石、冰晶等物質組成的固態小星體,天文學家稱之為柯伊伯帶,那裡是很多彗星和小行星的來源地。而在太陽系內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也有一條小行星帶,那裡分布著大小不一的固態巖質小行星,已經觀測到的就有幾十萬顆之多。
處於柯伊伯帶和小行星帶之間的小行星,經常會發生著不同方向、不同力度的碰撞,有的融合成更大的天體,而有的四分五裂成為碎片,還有的在巨大撞擊力的作用下偏離了原來的軌道,在太陽系中向著四面八方前進,其中就有一部分向著地球的方向奔襲過來。
對於從太陽系邊緣入侵的小行星來說,木星起到了很好地保護作用,這個太陽系內最大的行星,依靠強大的萬有引力,將絕大部分的小行星攬入了她的懷抱,從而使得地球遭受撞擊的機率大大降低。與此同時,與地球形影不離的月球,同樣也發揮出了應有的保護功能,那些從木星引力逃離的小行星,以及從小行星帶向著地球方向飛來的小行星,也有很多都被月球的引力所吸引砸向月面,形成了數不清的隕石坑。
除了木星和月球的保護之外,地球的大氣層還是最後一道屏障,那些「掙脫能力」很強的小行星,在逃離了木星和月球引力的束縛下,在墜入地球之前,還要通過大氣層的考驗,在高度達上千公裡大氣層的阻攔下,大部分的小行星會因與大氣層的劇烈摩擦而燃燒殆盡,體積大點的會在高溫下發生裂解,從而加速燃燒。只有那些體積非常巨大、密度非常高、速度非常快、硬度非常強的隕石,才有可能降落到地面,從而對地球產生嚴重的衝擊傷害。比如,6500萬年前引發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其直徑達到10公裡,爆炸當量相當於100萬億噸TNT炸藥。
那麼,假如有一顆非常巨大的隕石再次降臨地球,以我們的科技水平能否阻擋呢?從目前的情況看難度應該非常大,因為小行星的事前監測就非常困難,因為它們本身不發光,移動速度又快,靠我們現有的太空探測器根本無法及時、準確地進行判斷,而一時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但是,科學家們早已關注過這個問題,從多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和論證,並且相應地進行了多項技術儲備工作。
人目前的飛彈攔截能力來看,使用飛彈攔截的效果估計行不通,主要是飛彈速度和攔截區域的選擇,最先進的也僅能達到第一宇宙速度,而小行星的速度遠大於此,因此必須迎頭攔截。假如在宇宙空間中攔截,那麼核爆產生的高能射線對小行星的損傷估計很有限,而如果在大氣層中攔截,那麼衝擊波是有了,但是一定會使小行星發生裂解,眾多的碎片產生的不可預估的傷害更加難以控制。
因此,在今後提高外太空攔截科技能力方面,重點將會放在深空核爆攔截之上,應用攜帶鑽地核彈的發射攔截飛船,在特定的時機發射鑽地核彈,鑽入小行星一定深度以後引爆,對於體積較小的小行星起到炸碎的作用,從而落到大氣層中全部燃燒;對於體積較大的小行星,則會改變其運行軌跡,從而偏離向地球墜落的路線。但是這個技術的前提,必須要留給太空飛船發射和深空航行充裕的時間,同時也要抓緊提升深空太空探測技術水平,做到早發現、早評估、早計劃、早實施,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護地球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