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了膽囊,對正常生活有影響嗎?
膽囊是儲存膽汁的主要器官,而食物的消化、脂肪的分解以及營養物質的吸收,都是要靠膽汁來進行的。每次吃飯的時候,膽囊就會通過調節膽汁到胃腸道,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膽囊對人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因為膽道疾病切除了膽囊的人,由於膽汁得不到調節,膽汁的分泌量會因之而減少,消化系統的正常功能受到了影響,所以在手術後的康復過程中,一定要做好飲食上的控制和調理。
雖然切除膽囊,對正常的生活影響不是很大,但有3個隱患還是不容忽視。
1消化不良、腹脹腹瀉
這是第一個就會出現的症狀,由於膽囊是調節膽汁的,所以它存在的時候,膽汁何時排出來,排出來的量達到多少都是有標準的,一旦膽囊切除,這個閥門就不存在了。
膽汁還存在,但由於不能被調節了,所以每次吃飯後,不能快速地排出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就會受到影響,從而會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狀。
而且患者會因為油膩食物不能儘快消化進而對其產生厭惡,患者可能會出現腹痛、腹脹、噁心以及消化不良等多種症狀。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膽管壁會因為膽囊被切除而代償性的增厚,只要手術後調理得當,那麼消化不良的症狀能夠被消除。
2反流性胃炎
膽囊切除閥門沒了,膽汁分泌出來後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容易反流,從而對胃黏膜造成損傷,患者會出現胃痛、胃酸以及口苦等症狀,而且還會伴隨一定程度的食管裂孔疝。
3腸癌風險加大
膽囊被切除,肝臟分泌的膽汁無處存放,直接進入腸道。空腹狀態下,膽汁容易被腸道細菌分解成有致癌作用的次級膽汁酸。該物質長時間作用於大腸黏膜,就容易發生癌變。
膽囊結石的「元兇」
目前,我國膽囊結石的發病率在10%~15%,其中無症狀膽囊結石佔50%~70%,這部分人群隨著時間推移,最終會有約10%患者產生臨床症狀,其中女性更為多見。
臨床上,中年肥胖而且有過多次生育的女性,更容易患上膽結石。體重超過正常標準15%的人,膽囊結石的發病率比正常群體高出5倍。
20歲至30歲的肥胖女性膽結石發病率比正常體重的同齡人高6倍,60歲以上的肥胖女性40%有膽囊疾病和膽結石。其原因是肥胖者大多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過多,加之肥胖者大多活動少,易生膽結石。
吃肉多、吃得過甜以及不吃早餐,也容易誘髮結石生成。肉和糖吃得多,脂肪和膽固醇攝入多,容易形成膽固醇結石。不吃早餐的人膽酸含量減少,膽汁濃縮容易形成結石。
此外,肝硬化患者膽囊結石的發病率也要高於其他的群體。此外,長期吃素以及運動量過少,也會導致膽汁淤積難以排洩最終生成結石。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健康的飲食以及堅持運動,才是預防膽囊結石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