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部,北邊是沙漠和草原,西邊是高山與高原,東邊和南邊面對大海。這樣獨特的地貌特徵,使得中國的世界是望向東南的。然而,中國文化史上的地理,並不只是朝一個方向看,而是四面八方各個地區都自成格局的。
1.中國地理的7種地貌特徵
●以沙漠、草原為主的蒙古地區。草原上的牧人逐水草而居。
●以森林、山地為主的東北地區。那裡的居民靠漁獵為生。
●以黃土高原、黃土平原為主的黃河中下遊。屬農業地帶,土地需反覆耕種為熟地,因此,這裡的居民安土重遷的觀念比較強。
●湖泊、河流眾多的長江中下遊。亦屬農業地帶,土地肥沃、糧食充沛,居民心態較為活潑。
●自北到南的沿海地區和島嶼。東南沿海地區,自中古以來,城鎮密布,人口眾多,生活富足,是中國的海道出入口。
●有高山、盆地和縱行谷地的西南地區。由於地形不同,這裡的居民之間有著迥異的生活形態。
●遍布高山和高原的西北地區。自從漢代開通西域的絲道,中國經由這個西北的出入口,與中亞、中東及歐洲接觸,兩千年來從未停止。
2.新舊石器時代的分界線
中國人從哪裡來?中國考古學家一般認為,中國地區的古代人類,從體質特徵言,有其相當一貫的傳承譜系,是由當地早期智人演化而來。然而,近年來新興的「源於非洲說」並不贊同這個觀點,他們主張現代人唯一的起源地在非洲。至今,考古學的資料還不足以有力地證實或推翻以上兩種理論,因此這個問題存疑。
現在常說的「新石器」與「舊石器」時代,以人類生產食物以維持生計的方式為分界線。從舊石器時代採集食物,到新石器時代生產食物,人類不用再四處尋覓可以食用的動物與植物。自從人類發展了農業與牧業,生活有了保障之後,人群相當程度定居於一地,也有了餘力啟發心智活動。
3.傳說與族群分合
定居且有餘力啟發心智活動,致使各地人群的生活方式,逐漸具備了一定的特色,這就是文化。不同文化群之間,因競爭而有衝突,也因接觸而有交流。它們經過融合,形成涵蓋地區廣闊的文化圈。
以神話傳說提供的線索為例:
在黃帝傳說中,涿鹿與阪泉兩次重要戰役的戰場,都在今日河北的北部,處於農牧交疊的地帶。在歷史時期,農牧進退,也即在這一線上推移,是則炎、黃兩部,均在河北地區。考古學家郭大順認為,炎、黃的接觸與對抗,反映仰韶文化與紅山文化的長期競爭,勝利者黃帝一系移入農業地區,改為種植五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