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陳舊的小平房,裡面擺放著幾張疑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桌櫃,走近細看,大大小小的骨頭、刀具、電鑽、沙盤、無影燈等各類稀奇古怪的玩意兒散落在整個房間,鼻端依稀還能聞到藥水和膠水等混雜的怪味道。
上海科技館的標本製作師張湯銘,正聚精會神地觀察著一具白色骨骼,只見他不時調整著骨骼的姿態,企鵝頸部漸漸被彎曲成影片中樣子,隨後又用鋼絲順著骨架的弧度開始凹造型,再將骨骼按照順序一個個串在鋼絲上,用膠水仔細粘合,一副企鵝骨骼標本就這樣誕生了。
80後的張湯銘學的是物流專業,先是轉行成了上海科技館的講解員,又「半路出家」從事了標本製作。8年來,他已經參與製作了130餘件動物標本。
標本製作是一項冷門而特殊的技藝,目前在中國不足百人,也沒有任何一所大學開設這個學科。為了培養一支自己的專業團隊,2007年上海科技館開展內部競聘,張湯銘和他的幾位同樣很年輕的同事抓住了這次轉行的機遇。上海科技館還邀請原國際博協自然與收藏委員會標本藝術製作主席、芬蘭標本製作專家艾瑞克先生手把手帶教了近一年。
標本製作是一門綜合技藝,動手能力、解剖學、藝術審美、豐富的動物學知識等缺一不可。張湯銘有一門絕活。要知道,不同動物的骨骼結構都不一樣,而且有些非常複雜,比如僅一個手掌就有多達幾十塊骨骼,如果拼接不到位就無法契合。
上海自然博物館現有來自七大洲的11000餘件標本模型對外展示,如同房間需要定期整理,這些標本也需要專業人員定期養護。同事戲稱他們是清一色的「漢子軍」,既要有漢子的體力又要有妹子的細膩。文/圖 賴鑫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