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籍科學家王維熙發明地震監測儀

2020-11-30 溫州新聞網

 溫州網訊 5·12讓地震的記憶再次拉近。記者昨日聯繫上杭州超距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之一、溫籍科學家王維熙,了解到他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單位合作研發「ATG6118E痕量氫氣在線監測系統」目前已在我國四個重點監測省區布點安裝試驗,國家地震局專家的評價是:儀器穩定,適用性較好,能夠滿足地震監測與科學研究應用的需求。

  今年68歲的王維熙是瑞安人。1959年,初中畢業的他奔赴大西北,通過自學成為甘肅有色金屬地質研究所教授級高工,現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同時,作為我國著名的氣體傳感專家,王維熙憑藉研製的820型高靈敏度氫及氣態烴現場測定系統,在1200米以下海底成功尋找到「可燃冰」而揚名國內外。

  2008年,王維熙因為汶川地震的觸動,全身心投入研製地震監測儀器。痕量氫氣在線監測系統的原理立足於地震活動與氫氣濃度的變化,據介紹,國外研究表明,地震發生前的10-40天,氫濃度變化最大,異常幅度通常都達正常背景值的幾倍、十幾倍乃至萬倍以上。在2008年的8月,第一代「痕量氫氣在線監測儀」誕生。據介紹,監測儀主要通過一根管子,從鑽機帶出來的泥漿中抽取氣體,並傳入監測儀進行分析。

  去年,該監測儀率先在我國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的一部分——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項目中使用。目前,四川、山西、遼寧三省的有關重點監測地區已經安裝這一監測儀進行全天候在線分析。王維熙告訴記者,布局在山西夏縣的地震儀對氫氣量的探測,成為擊碎今年2月流傳的地震謠言的一大依據。在4月份青海玉樹發生地震前的半個月,安裝在綿陽的監測系統呈異常反應,顯示氫氣的濃度高出背景值100多倍。「但是目前因為監測儀的布點不夠多,尚不能確定準確的地震目標點。」王維熙說。

  目前該監測儀仍處於試驗階段。王維熙告訴記者,地震監測需多種方式相互配合,該地震監測儀能夠在地震前半個月左右監測到異常狀況,隨後配以其他監測方法及數據分析,共同研判,可對地震短臨預測預報提供有力的依據。據介紹,這一研發成果已申報浙江省科技獎。(記者夏晶瑩報導組黃松光)

相關焦點

  • 日推出家用地震監測儀
    據新華社電 日本靜岡縣藤枝市塑料產品製造企業漆畑製作所將從本月21日起發售家用地震監測儀。這種監測儀能在地震發生後即時測算和顯示地震烈度,發出警報,並提醒人們採取何種方式避難。  據悉,這種監測儀名為GraGraph,高約14釐米,寬約13釐米,正面嵌有可顯示地震烈度和時間的液晶屏。
  • 兩名溫籍科學家當選新院士
    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22日出爐,其中當選的浙江大學葉志鎮、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獻華均為溫籍科學家。葉志鎮來自蒼南藻溪,是浙江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導,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
  • 家用地震監測儀可提醒避難
    日本靜岡縣藤枝市的一家企業將發售家用地震監測儀。這種監測儀能在地震發生後即時測算和顯示地震烈度,發出警報,並提醒人們採取何種方式避難。  據報導,這種監測儀高約14釐米,寬約13釐米,正面嵌有可顯示地震烈度和時間的液晶屏。它可監測烈度為1度至7度之間的地震,並提醒人們採取何種方式避難。
  • 日本將發售家用地震監測儀
    據新華社電(記者鍾沈軍)日本靜岡縣藤枝市的塑料產品製造企業「漆製作所」將從本月21日起發售家用地震監測儀。這種監測儀能在地震發生後即時測算和顯示地震烈度,發出警報。  這種監測儀名為GraGraph,高約14釐米,寬約13釐米,正面嵌有可顯示地震烈度和時間的液晶屏。
  • 紐西蘭科學家發明火山預警系統
    紐西蘭科學家發明了一種能夠預測火山噴發的預警系統奧克蘭大學的學者戴維·登普西和肖恩·克羅寧表示,他們的研究顯示了火山爆發前的地震活動模式,使提前預警成為可能。他們說:「如果我們的系統去年已經到位的話,去年的Whakaari火山致命噴發前16小時就會發出警報。」紐西蘭GNS科學公司目前運營GeoNet火山監測儀系統,這些儀器可以測量地球運動和地震。
  • 全球與中國地震監測儀行業發展調研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版)
    第一章 地震監測儀行業概述  第一節 地震監測儀定義  第二節 地震監測儀分類  第三節 地震監測儀應用領域  第四節 地震監測儀產業鏈結構  第五節 地震監測儀行業新聞動態分析第二章 地震監測儀行業運行環境  第一節 地震監測儀行業發展經濟環境分析
  • 中國新監測儀有望準確預報地震 一月後誕生(圖)
    [提要] 中美權威地質專家,就地震預測、監測,以及震後通訊、交通等生命線系統的修復、重建問題舉行研討會,中國專家何滿潮稱改進後的監測儀將每分每秒記錄巖石層運動軌跡新一代監測儀,大概在一個多月後研製成功。他說,「如果最終地震預報系統研製成功,一定是在中國。」
  • 兩名溫籍科學家入選!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出爐
    其中當選的浙江大學葉志鎮、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獻華,是溫籍科學家。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啟動,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最終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10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0人,地學部11人,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技術科學部15人。
  • 流動地震監測儀亮相,跺跺腳就反應
    12日上午,到泉城公園遊玩的市民紛紛走進公園裡的公共安全館,在其中的地震體驗館免費進行模擬地震體驗為增強公眾防震避險意識和能力,當天,濟南市地震局在泉城公園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舉辦了防震減災大型宣傳活動。  12日10時,防震減災宣傳展示活動在泉城公園舉行。活動現場設置了有獎問答環節,吸引了大批市民參與,眾多市民紛紛舉手搶答。此次有獎問答主要圍繞全國防災減災日由來、震害防禦、地震應急避險知識等內容展開,題型分老年、中青年、少年三組,答對題的市民則獲得一份精美的獎品。
  • 市委市政府向四名溫籍新當選中科院院士發賀信
    欣聞謝作偉、吳朝暉、滕錦光、沈志勳等4位溫籍科學家當選中科院院士,市委市政府11月29日向他們發去賀信,致以熱烈祝賀和崇高敬意。賀信中說,4位溫籍教授榮膺中國科學院院士,不僅是個人之榮光,亦是溫州之驕傲。
  • 32位溫籍院士風採展上與市民「見面」
    現已知的32位溫籍院士中,10位院士已故。其餘22位院士中,年齡最輕的是54歲的美國工程院院士蔡亦鋼,年齡最大的是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的谷超豪,今年82歲。現已知的22位溫籍兩院院士中,6位院士已故,16位健在的院士中,居住在北京的有6位,在上海、江蘇、湖北、山東、河北和我省杭州的分別有1位、3位、2位、2位、1位、1位。
  • 科學家:大地震或與太陽活動有關-科學家,地球,大地震,太陽活動,有...
    而回顧歷史上的地震監測數據不難發現,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從未逃離過來自地震災害的威脅。現在,一些科學家和研究者認為,地球發生強烈地震災害或許與太陽活動存在著一定關係。太陽活動與地球地震之間存有微妙關係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傑弗裡·萊夫博士和來自西北研究協會的科學家傑裡米·託馬斯博士都表示,太陽的活動是否與地震存在關係一直以來都是科學界關注的焦點,但就個人觀點而言,他們認為這兩者之間並無必然聯繫。
  • 對話溫籍數學家季理真:數學與家鄉
    溫州網訊 南塘清水沿岸,「數學名人館」講述著數十位溫籍數學家的故事。館內收藏有「現代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題字「數學家之鄉」。這是溫州人的榮光,也是城市的金名片。  中國現代數學發展史,從來少不了溫籍數學家群體的故事。為溫州帶來「數學家之鄉」美譽的溫籍數學家們,如今依舊活躍在世界各地。
  • 中國大叔發明地震逃生床,地震中可以做到自保
    導讀:中國大叔發明地震逃生床,地震中可以做到自保近些年,地震給我們帶來的傷害屢見不鮮。5.12汶川大地震相信很多人至今還是沒能忘記,它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實在是太大了,多少無辜的生命就此隕落,多少可憐的孩子們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園。
  • 溫籍科學家領銜 成功研製類腦計算機 可「意念」打字輸入
    (原標題《溫籍科學家潘綱領銜的研究團隊 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類腦計算機》,原作者朱斌,來源:掌上溫州客戶端。編輯林如珏)
  • 科學家:的確是跨時代的發明!
    我們知道,古代中國有四大聞名世界的發明,分別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實際上,人類與地震等自然災害的鬥爭貫穿了整個人類歷史,為了儘可能避免地震災害對人類的威脅,人們不斷尋找能夠第一時間報告地震的方法,甚至是預測地震的可能性,而地動儀就是基於此而發明的!地動儀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科學家張衡的傳世佳作!東漢時期,地震頻發,民不聊生。
  • 溫州又添一文化地標 23名溫籍院士風採在這裡呈現
    5月27日上午,隨著紅幕布被緩緩拉開,籌備了6年之久的溫籍院士風採園驚豔亮相,23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溫籍院士的雕塑,在這裡一一呈現。市委副書記、市長張耕出席開園儀式並為院士風採園揭幕。  院士園中的院士雕像。
  • 花花草草監測儀
    但是,還沒收到貨,就看到了還有一款名叫「花花草草監測儀」的產品,小小的東西,幾十塊錢,就能測量土壤溼度、環境溫度、光照強度和土壤肥力。並且它還帶藍牙功能,可以與手機上的App連接顯示數據。在手機App上,據說收錄了上千種植物的簡介和特性,所以能夠比較針對性的給用戶提供各方面的建議。 聽起來很酷吧?但是用的怎麼樣呢?還是讓我們來看一下吧!
  • 張家口退休工程師發明"地震救生艙"(圖)
    雲南魯甸發生6.5級地震後房倒屋塌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備受各界關注。「地震發生後,只有12秒的避險時間,我發明的地震救生艙可以放置在臥室裡滿足緊急逃生要求。」昨日(7日)下午,張家口市退休工程師、85歲的李福誠老人告訴記者。目前,他和另外3位8旬老人組成的團隊正苦苦尋求合作夥伴,以便早日為減少地震危害作出貢獻。
  • 老人發明地震自動救生床 地震時組合成箱體(圖)
    石家莊退休老人發明地震自動救生床  平時可當實用家具,地震自動組合成箱體  發明獲得國家專利,希望能為大家所用  燕趙都市報記者 尹書月 實習生省會66歲的王文錫老人發明了一項「地震自動救生床」技術,日前獲得了國家專利。  老人發明自救床獲國家專利  6月10日上午,記者在王文錫老人的家中看到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前不久剛剛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王老介紹了他發明這項專利技術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