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很多亞種雄鳥有一個白色的頸環,中文名也源自於此。
據記載,早在古羅馬時期,雉雞就已被引入到了歐洲,之後又相繼被引入北美和澳洲等地。2019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在我國甘肅出土的新石器時代(7500年前)的鳥類骨骼被證實並非紅原雞,而是環頸雉。環頸雉的雄性羽色多樣,是進行演化和生物地理學研究理想的對象。
日前,來自中山大學研究者在Journal of Biogeography雜誌上發表一項研究,首次從西亞-中亞-東亞這一廣闊的地理範圍研究了雉雞遺傳多樣性及種群歷史。在亞洲90多個地點採集了覆蓋22個亞種的超過200份樣品,使用線粒體DNA和多個核基因遺傳標記,基於溯祖理論的多種方法進行分析發現,環頸雉從中更新世早期(1.2-0.8 百萬年)開始分化,種內形成了8個進化支系(圖4):
因此,歷史上區域氣候及地理環境變化是形成雉雞現有空間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
整合分子系統學、地理分布、形態學方面的證據,研究團隊提議雉雞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中華雉雞P. vlangalii、雲南雉雞P. elegans、西域雉雞P. colchicus」3個獨立物種。
它們的分布和主要鑑別特徵如下:
中華雉雞P. vlangalii (包含東亞地區的雉雞,雄性腰部灰色,圖6,torquatus亞種);
雲南雉雞P. elegans (包含我國橫斷山區的雉雞,雄性腰部深綠色帶黑斑,體羽顏色較深,圖7,elegans亞種);
西域雉雞P. colchicus (包含我國新疆到中亞及高加索山分布的雉雞,雄性的腰部橄欖綠或者慄色,圖8,colchicus亞種)。
所以,您曾經見過的「野雞」具體是上述的哪一種呢?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
您的讚賞是公眾號唯一的勞動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