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雞」馴養化 農戶增收「嘗」甜頭

2020-12-05 百家號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 彭群英

如今隨著人們對綠色健康生活的追求,「山村土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親睞。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忠縣小夥子姚勝就回到家鄉,辦起了山地雞養殖場,把野雞「馴養化」,「飛上」市民餐桌。

在忠縣洋渡鎮大關村,姚勝的養雞場有些不同,在一片山地上,簡易搭建的雞舍裡,四千多隻雞不僅有枝丫可以玩耍,還有草堆、竹攏的下蛋區。渴了有水喝,有蘋果吃;餓了,就吃玉米、紅薯、南瓜等粗糧。

姚勝餵養的這種雞羽毛華麗,尾羽較長、頸部下方有1圈顯著白色環紋,故稱為「環頸雉」。因外形似雞,故俗稱「野雞」。2017年,姚勝從浙江引進1000隻「環頸雉」,開始馴養孵化,如今已達到4000餘只。野雞的顯著特點是野性十足,為了養好這批雞,姚勝在山地上搭建環頸雉休憩的棚,並在四周圍上網,防止其它野生動物的偷襲。而餵養動物時,工作人員也避免穿紅色衣服,放舒緩音樂減輕野雞的敏感度。

「環頸雉」出欄時間長,平均每一批雞生長到6到8個月後出欄。繁殖時在灌木叢或草叢中的地面凹陷處營簡單的巢,內鋪落葉、枯草,如此自然生態的養殖讓野雞蛋變得很緊俏,每天近500隻的野雞蛋供不應求。

據了解,「環頸雉」的肉質堅實而鮮嫩,味道鮮美,蛋白質、胺基酸含量均高於家雞,脂肪和膽固醇含量比家雞低,其綠色健康受到市民歡迎。洋渡鎮山地雞養殖場負責人姚勝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按市場價每個野雞蛋2元至2.2算,光雞蛋每天收益就是1000元 ,一年下來就是三四十萬。公雞45元每斤,每隻雞市場上賣120至130元,全年公雞收益可達三四十萬元。

目前,姚勝通過淘寶平臺和朋友圈銷售野雞和野雞蛋,看到越來越多的市場需求,姚勝計劃明年將養殖規模擴大到一萬隻,預計收益將近兩百萬元。

如今,養殖場的效益越來越好。在扶貧攻堅一系列政策引領下,姚勝也想發動更多村民,由他提供技術和雞苗,村民餵養,再統一收購,共同加入到這項生態產業中來,實現增收致富。

(忠縣臺 彭群英)

相關焦點

  • 酸檸檬成了「甜產業」 帶動川渝兩地5萬多農戶增收
    2014年年底,達州市稅務局結對幫扶南山村,決定幫助該村通過發展檸檬產業脫貧增收。隨後,該局牽頭組織當地鄉村幹部前往重慶潼南學習發展檸檬產業的經驗。「潼南小渡鎮大土村村民江基友獲知這一消息後,意識到其中蘊藏著商機。」代曉強說,江基友向他提出,要在南山村種植檸檬,希望匯達檸檬在檸檬種植技術和銷售方面提供支持。
  • 雨城區觀賞鳥馴養產業助農增收
    四川新聞網雅安9月24日訊(蔡強)野生動物馴養,是雨城區林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的新興產業,經多年發展,馴養產業已初具規模,並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中,觀賞鳥類馴養繁殖產業,是野生動物馴養產業發展比較突出的一例。
  • 兩男子獵捕蒼鷹訓化後抓野雞 已被抓捕
    原標題:獵捕蒼鷹訓化後抓野雞,兩人被抓 專案組去浙江將他抓捕歸案近日,吉林市森林公安局通過縝密偵查,偵破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安局督辦的非法獵捕國家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件,涉案兩名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審。目前已經被起訴到檢察機關。
  • 湖北孝昌引導農戶自我「造血」代替「輸血」
    在駐村工作隊的帶動下,湖北省孝昌縣小河鎮仙人石村首個回鄉創業的養殖基地負責人劉全國嘗到了甜頭,土雞蛋、土雞一度供不應求。聽說老鄉劉全國回村創業的消息後,談楚明也動了心。  今年過完清明節,談楚明就決心留下了。
  • 打造脫貧增收「新引擎」譜寫庭院經濟「四季歌」——石棉縣大力...
    多渠道才是穩增收的保障,石棉縣委、縣政府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造血式扶貧」的重要抓手,抓好工作部署和落實。如今,庭院經濟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又一大「微田園」產業。盆栽葡萄帶回家,村民臉上樂開花黨建引領 發揮示範帶頭作用時下,在剛經過一場收穫的慄子坪彝族鄉元根村,村民們正悉心照料房前屋後栽種的鐵皮石斛,今年剛嘗到種植鐵皮石斛帶來的甜頭,村民們有理由相信,待到豐產期,收益一定會更加可觀。
  • 英德市西牛鎮:引進韭菜基地項目帶動農戶增收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報導(記者 朱子榮):記者9日在英德市參加「脫貧奔康·出彩英德」主題採訪活動時了解到,近年來,英德市西牛鎮引進「一鎮一業,一村一品」項目——西牛韭菜基地項目,拉動當地農戶脫貧致富,成為西牛鎮實現精準脫貧、
  • 做好葡萄越冬修剪 指導農戶提質增收
    臨走時玉蘇甫·阿不力提甫還不忘叮囑農戶一定不能光靠以往的經驗和傳統方法種植,必須要不斷學習科學種植技術,加強林果業田間管理,切實提高果品品質和產量,就能有更加穩定可觀的收益。現場還將自己的聯繫電話告訴了當地村民,並囑咐村民只要有需要,可隨時電話諮詢。
  • 春化鎮巧打特色農業牌,促進「一村一品」全面開花
    作為最偏遠鄉鎮,近年來,春化鎮著力在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幫助農民增產增收上下功夫,因地制宜規劃產業、發展生態經濟,大力實施「一村一品」,增強當地農民活血造血功能。2015年,春化鎮四道溝村村民譚長吉開始嘗試在自家院子裡種植白花赤芍,沒想到這一種,讓他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今年,譚長吉又種植了1.5公頃的白花赤芍。他說,白花赤芍藥用價值高,所以市場價也高,不僅如此,根和籽都能賣錢,產生效益。
  • 中國初嘗「退耕還溼」甜頭 「收復溼地」仍存短板
    耕地變溼地所帶來的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等作用正讓許多地區先行嘗到「還溼」的甜頭。  中國已經清醒認識到保護溼地資源的緊迫。國家林業局進行的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表明,中國溼地保護面臨著溼地面積減少、功能有所減退、受威脅壓力持續增大、保護空缺等諸多問題,溼地保護形勢嚴峻。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採取耕地補償、居民遷出、宣傳教育等舉措鼓勵農民為溼地「挪窩」。
  • 人到中年,有四苦,熬過去就能嘗到甜頭
    看別人的苦,自己不一定能切實感受到,但有四種苦,卻是每一個人生到中年都必須受的苦,熬過去才能撥雲見日,嘗到生活的甜頭。 等人到中年,會發現,這都不是事,這四種苦,會讓你真正嘗到人生的千百滋味,只不過,這也只是一個過程,一種經歷,熬過去了就能嘗到甜頭。 ——END 你有故事嗎?你有煩惱嗎?
  • 退役軍人張鋒在海南走上農業創業路 帶領農戶增收致富
    退役軍人張鋒走上農業創業路,帶領農戶增收致富  百香果園裡當「尖兵」張鋒在果園裡觀察百香果的長勢。經過一年的沉澱,張鋒與海南妍霖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文羅鎮打造出佔地70畝的妍霖百香果種植基地,帶著村裡的貧困戶種植百香果,精準扶貧,助農增收。  百香果作為近幾年農業市場中的「網紅水果」,因其獨特的口感受到飲品行業的廣泛歡迎。張鋒緊跟市場需求,帶領貧困戶培育綠色有機百香果,得到了客戶的一致好評。同時,他利用常規的批發商收購以及與電商合作的方式,雙管齊下,拓寬銷路。
  • 福州鼓樓區扶貧協作 中蜂養殖帶動6900多戶群眾增收
    去年,在當地政策扶持下,盧新紅試著養了5箱中蜂,才幾個月便增收1500元。嘗到養蜂的甜頭,盧新紅想擴大養蜂規模,但苦於沒有資金、缺乏技術。  得知他的需求,今年6月下旬,對口幫扶岷縣的鼓樓區溫泉街道的幹部就來到盧新紅家中,為他送上5個蜂箱,並邀請福建農林大學的養蜂專家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如今,盧新紅養殖的中峰數量已達到28箱,年產蜂蜜200公斤,收入達3萬多元。
  • 稻田裡養蝦、養鱉、養魚 生態共養讓新型職業農民嘗到甜頭
    一份田N份產值,這裡面有乾坤稻田裡養蝦、養鱉、養魚,生態共養讓新型職業農民嘗到甜頭稻蝦共生讓半路出家的新型職業農民夏冬林和他的村子嘗到甜頭。「通過綜合種養,可促進稻田每畝增收數千元不等。」省畜牧水產局漁業處處長楊開吉介紹。2018年,為進一步推動我省稻漁業產業的發展,省畜牧水產局在全省創建10個稻漁綜合種養示範縣,每個縣給予400萬元的專項支持,連續支持2年,要求每縣每年新增稻漁綜合種養面積2萬畝以上。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循環農業,新增稻漁綜合種養50萬畝以上。
  • 「財經關注」晴隆:「甜蜜」臍橙產業助農增收
    隨手採摘一個品嘗,果肉細嫩化渣,果汁充足,果味濃鬱。2018年乘著東西部協作的東風,雞場鎮果園煥發出新生機,通過東西部協作項目,寧海農業農村局幫扶幹部引進優良蜜桔、紅美人、甘平等柑桔品種,豐富了雞場柑桔品種,也為果農增收拓寬渠道。目前,雞場鎮依託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打造了萬畝柑桔示範區,已經掛果3000畝,新定植5000畝,正在規劃的有3000畝。
  • 高臺:溫室大棚綠意濃 設施農業促增收
    高臺縣通過政策扶持、示範帶動等方式,積極引導群眾發展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農業,有效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村民車文載正在給辣椒打枝、吊秧,他種植溫室已經有四個年頭了,嘗到了不少甜頭。隨著種菜經驗不斷豐富,產量一年比一年好,每個棚收入都在2萬元。
  • 馬雲 網上賣房剛嘗到甜頭 就改口了?
    估計是馬雲嘗到了房地產的甜頭後,又開始為房地產行業吶喊了。但我想說,沒有絕對的喜歡不喜歡這個行業,就看這個行業對你帶來的是什麼。
  • 新疆昌吉州瑪納斯縣蘭洲灣鎮特色養殖助農增收
    新疆昌吉州瑪納斯縣蘭洲灣鎮特色養殖助農增收 2017-04-11 15:13:00來源:央廣網
  • 最早馴養的用途是什麼?
    最早馴養的用途是什麼?文/農夫也瘋狂一到年底,農村裡辦喜事的就多了。像結婚、喬遷這樣的紅喜事是很常見的,不少在外打工的農民兄弟提前一個月回家,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回家喝喜酒。而喝喜酒講究的是熱鬧、喜慶,自然是人越多越好。
  • 重慶魚泉:內外銷兩旺 「三同」榨菜嘗甜頭
    魚泉不僅確保源頭質量安全,還帶動8.2萬種植農戶戶均增收1800餘元,而且每年為基地鄉鎮提供約6000個季節性務工崗位,為助推『兩翼』農戶萬元增收發揮了示範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