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有人把大數據比喻為蘊藏能量的煤礦。煤炭按照性質有焦煤、無煙煤、肥煤、貧煤等分類,而露天煤礦、深山煤礦的挖掘成本又不一樣。與此類似,大數據並不在「大」,而在於「有用」。價值含量、挖掘成本比數量更為重要。隨著內蒙古雲計算大數據創客中心的開園,對於很多行業而言,機遇與挑戰並存,如何利用這些大規模數據,大數據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小編帶您了解……
內蒙古首個雲計算大數據創客中心開園
8月18日,內蒙古首個以雲計算為基礎的創客中心在和林縣開園。雲計算大數據雙創基地、統戰部同心雙創實踐基地、內蒙古大學大學生創業聯盟實踐基地、內蒙古師範大學大學生創業聯盟實踐基地、內蒙古藝術學院大學生創業聯盟實踐基地、內蒙古雲計算與大數據產業聯盟單位落戶園區。2016年呼和浩特「雲計算大數據」高峰論壇同時開講。
據了解,雲計算大數據創客中心位於呼和浩特盛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金盛路東側,佔地面積33畝,建築面積3.93萬平方米。
目前,創客中心已經吸引了一批創業團隊入駐,包括中國最大的大數據作業系統廠商國雲數據、從事行業信息化諮詢,軟體開發的科電數據、從事北鬥衛星定位系統研發的北鬥瀚海科技、為煤炭企業提供信息管理平臺的內蒙古煤易通科技等近40家創新型企業。
雲計算大數據創客中心啟動後,不僅會為各個創新企業提供工作、交流的平臺,更會為入駐企業帶來政府的優惠政策及無償的項目扶持。(《北方新報》 記者:查娜 )
和林格爾雲計算大數據創客中心正式啟動
18日,由和林格爾縣人民政府、頤高集團聯合舉辦的2016呼和浩特雲計算大數據高峰論壇暨和林格爾雲計算大數據創客中心啟動儀式正式舉行。
記者了解到,本次論壇以「雲計算時代的創業與創新」為主題,解讀大數據行業熱點,探討未來趨勢,探尋產業合作機會,推動大數據在電子商務、城市產業發展等領域的應用和發展。
「對於頤高和林格爾縣雲計算大數據創客中心來講,也將持續加力大數據平臺開發,服務每一個創新企業與團隊,幫助中小企業不斷成長。」頤高集團董事長翁南道說道。
據悉,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個以雲計算為基礎的創客中心,雲計算大數據創客中心因地制宜,將為本地注入新的創業創新理念,加速和林格爾產業轉型及創業人才、創業項目培育,打造一個全新的創業創新生態圈。(《內蒙古晨報》 記者:侯廳廳)
呼和浩特千億級雲計算產業群發展快馬加鞭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凝心聚力建設立足內蒙古、服務京津冀、輻射全國的雲計算數據中心、雲計算技術創新中心、雲計算和大數據增值服務中心,打造千億級雲計算產業群。
最新數據顯示,呼和浩特雲計算伺服器已達66萬臺。目前,僅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在呼和浩特建設的大型雲計算數據中心,投資規模就近700億元。此外,百度、搜狗、阿里巴巴、搜狐、騰訊等幾十家數據應用企業已經入駐,業務覆蓋範圍包括北京、山西、甘肅、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寧夏和青海等省市區。
呼和浩特發展雲計算產業優勢明顯。在自然條件方面,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能夠使大規模數據中心設備在一年當中有3個月時間自然冷卻,可大幅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地質結構比較穩定,遠離地震帶,能夠保障大型數據中心穩定運行。在區位優勢上,地處京津冀城市群西部,是我國中西部地區承東啟西的重要節點城市和我國陸上通往俄蒙及東歐的重要窗口;是我區光纜通道中樞和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光纜大動脈的重要交匯點;匯集自治區各大政府機關、區直企事業單位,坐擁自治區70%的科教資源。
此外,呼和浩特發展雲計算產業電力成本較低,基礎設施完善,保障政策優越。電力成本方面,除有內蒙古西部電網提供支持外,雲計算企業可配套自備電廠。基礎設施方面,專門規劃建設了27.76平方公裡的盛樂雲計算產業園區和5平方公裡的鴻盛雲計算產業園區,園區管委會可以為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加快基地網絡工程規劃建設,實施寬帶網絡工程,增設為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連點,為全國用戶使用呼和浩特雲計算資源、「網際網路+」應用及大數據應用服務提供網絡支撐。保障政策方面,呼和浩特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雲計算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雲計算創新發展行動方案》,並出臺《關於加快雲計算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意見》,為雲計算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按照雲計算產業發展定位,現在,呼和浩特圍繞雲計算應用,以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的雲計算基地為依託,形成了雲計算應用產業集聚;圍繞大宗商品交易和跨境貿易,依託新城區、回民區、玉泉區、金川開發區的電子商務產業園,形成了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圍繞軟體研發和應用,形成了軟體產業集聚;圍繞雲計算研發,引進了中科院計算所等研究院所,形成了雲計算人才集聚。呼和浩特在實現雲計算產業集群式發展的同時,走出―條「把能源儲備轉化為信息儲備、把能源輸出轉化為信息輸出」的轉型之路。(《北方新報》 記者:劉洋 )
科普小知識:
雲計算 (cloud computing)是基於網際網路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網際網路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雲是網絡、網際網路的一種比喻說法。過去在圖中往往用雲來表示電信網,後來也用來表示網際網路和底層基礎設施的抽象。因此,雲計算甚至可以讓你體驗每秒10萬億次的運算能力,擁有這麼強大的計算能力可以模擬核爆炸、預測氣候變化和市場發展趨勢。用戶通過電腦、筆記本、手機等方式接入數據中心,按自己的需求進行運算。
對雲計算的定義有多種說法。對於到底什麼是雲計算,至少可以找到100種解釋。
現階段廣為接受的是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定義:雲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絡訪問, 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絡,伺服器,存儲,應用軟體,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
快速理解雲計算與大數據之間的關係
如今一家優秀的網際網路公司肯定的是擁有數據運營的公司,反之,不能從數據中獲取利益的網際網路公司的就不是雲計算應用者。網際網路、雲計算以及大數據,如今成了三個密不可分的詞彙。更進一步,挖掘數據價值很多企業都會做,但如果不能用最低成本得到數據價值,企業同樣活不下去。把數據以低廉成本變成財富的東西就是雲計算。從技術上看,大數據與雲計算的關係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一樣密不可分。大數據必然無法用單臺的計算機進行處理,必須採用分布式計算架構。
那麼,雲計算是如何幫助大數據將一堆堆雜亂信息轉化成經濟效益的呢?
首先,雲計算是提取大數據的前提。
信息社會,數據量在不斷增長,技術在不斷進步,大部分企業都能通過大數據獲得額外利益。在海量數據的前提下,如果提取、處理和利用數據的成本超過了數據價值本身,那麼有價值相當於沒價值。來自公有雲、私有雲以及混合雲之上的強大的雲計算能力,對於降低數據提取過程中的成本不可或缺。
其次,雲計算是過濾無用信息的「神器」。
首次收集的數據中,一般而言,90%屬於無用數據,因此需要過濾出能為企業提供經濟利益的可用數據。在大量無用數據中,重點需過濾出兩大類,一是大量存儲著的臨時信息,幾乎不存在投入必要;二是從公司防火牆外部接入到內部的網絡數據,價值極低。雲計算可以提供按需擴展的計算和存儲資源,可用來過濾掉無用數據,其中公有雲是處理防火牆外部網絡數據的最佳選擇。
再次,雲計算可高效分析數據。
數據分析階段,可引入公有雲和混合雲技術,此外,類似Hadoop的分布式處理軟體平臺可用於數據集中處理階段。當完成數據分析後,提供分析的原始數據不需要一直保留,可以使用私有雲把分析處理結果,即可用信息導入公司內部。
最後,雲計算助力企業管理虛擬化。
可用信息最終用來指導決策,通過將軟體即服務應用於雲平臺中,可將可用信息轉化到企業現有系統中,幫助企業強化管理模式。
(正北方網綜合《北方新報》、《內蒙古晨報》等媒體)
[責任編輯:楊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