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2017閉幕了,整個物聯網圈又迎來了久違的平靜。不過雷鋒網IoT科技評論在這一周依然為大家奉獻了不少精彩的內容:
谷歌在2014年曾以32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Nest,並且強勢宣告進軍物聯網市場,且不說谷歌在物聯網領域的前景,但從現在來看,至少我們已經能夠判斷這一收購的確是谷歌的一大敗筆;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在CES 2017上發現亞馬遜的Alexa已經成為很多智能硬體公司首選的語音助手,如果說語音將會成為所有物聯網設備的入口,那麼亞馬遜已經走在了蘋果、谷歌以及微軟等前面;
CB Insights日前發布了AI 企業Top 100榜單,令人欣慰的是,這一榜單中有四家物聯網企業的身影,這是值得整個行業從業人士深思的...
還有更多的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2014年,谷歌意識到他們錯過了 IoT 的船票,但考慮到未來家庭數據的價值,他們最終花了 32 億美金購買了Nest。
只不過這個交易似乎運行的不好。
Nest 很大一部分的價值是谷歌覺得他們能夠按照溫控器的標準重新打造一個單品物聯網網關(IoT hub,支持各種物聯網協議, 命名 Flintstone),並且同樣能夠大受歡迎。
就現在來看,這個賭博無疑是糟糕的。Nest 何時發布 Flintstone 還是未知,而且過去兩年時間唯一發布的硬體產品還是以過高價格收購的 Dropcam (花了 5.55 億美金)。
今年三月份流出來內部混亂,也揭示了一些問題,簡要的描述一下:
Dropcam 和 Nest 的兩個團隊的文化差異巨大,並且磨合的很差。隨著併購進來的 100 個員工,已經走了差不多一半。
Nest 的 CEO Tony Fadell 似乎得了一種「賈伯斯症候群」,在產品以及業務上非常的專制並且幾乎沒有商量的餘地。Dropcam 最近出走的 CEO 把 Fadell 稱之為「暴君」。此外,大部分 Nest 的員工都已經兌現了 Google/Alphabet 的股票,並且開始離開。
Alphabet 和 Nest 之間的信任看起來不怎麼樣。最好的證據就是谷歌自己發布了物聯網網關 OnHub 來替代永遠在等待的Flintstone。
所有的現象表明Alphabet把收購Nest視為一次很差的投資。
微軟統治了PC時代,谷歌和蘋果則正在爭奪智慧型手機的主導地位。然而,亞馬遜則正試圖搭建第三代計算平臺:一個為沒有屏幕的設備創建的平臺。
自2014年Echo推出以來,亞馬遜一直在悄悄地為統治這個市場添磚加瓦。如今,這些努力的成果已經在CES 2017上隨處可見:一大波公司紛紛將Alexa加入到它們的設備之中。但是亞馬遜能否壟斷市場還是未知。谷歌已然意識到自己落後,正在拼命追趕。去年年底谷歌推出智能音箱Google Home,並搭載了和Alexa類似的Google Assistant,對標的就是亞馬遜的Echo。而蘋果和微軟分別作為Siri和Cortana的創造者,也不打算放棄這個市場。
蘋果在2011年就推出了語音助手Siri,但是相比亞馬遜,Apple只能算是「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蘋果對Siri定位就是自家設備的虛擬助手,目的就是為了賣出更多iPhone。蘋果將Siri視為iPhone的一個功能,而不是一款可以通過iPhone訪問的產品。因此,蘋果沒有任何動力拓展Siri的使用範圍。
在過去的一年中,谷歌似乎已經意識到亞馬遜的策略才是正道。當年穀歌利用安卓追趕蘋果的iOS,如今,要追趕的對象變成了亞馬遜。2016年5月,谷歌升級了Google Now,並改名為Google Assitant,以此作為對Alexa的回應。在11月份,谷歌推出了Google Assitant版的Echo——Google Home。
但是Google Home整整晚了Echo兩年。根據CNET的統計,在CES 2017上,有31家公司推出了基於亞馬遜Alexa的產品,跟蘋果的HomeKit合作的也有16家,然而,只有10家公司推出了內置谷歌Google Assistant的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微軟的語音助手Cortana其實也在這條賽道上,只不過微軟一直專注於汽車市場。在此次CES上,日產和寶馬都宣布將支持Cortana,哈曼也計劃推出支持Cortana的音箱。不過相比起其他三家巨頭,微軟的聲音要小很多。
現在看來,亞馬遜已經具備了天時、地利。對於PC和智慧型手機來說,搭載該系統的PC或者智慧型手機的銷量越高,就會吸引越多的開發者來開發程序,當這個系統平臺的生態越完善的時候,就會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就像一個正反饋循環。
而亞馬遜也正在建立一個自己的「App Store」,不過這裡的App並不是程序,而是能夠讓Alexa執行特定任務的技能。你可以像下載程序一樣下載這些技能,比如閱讀菜譜、健身指導、或者控制智能家居等。目前,Alexa已經支持超過7000項技能,而去年夏天,這個數字才剛剛達到1000,這使得亞馬遜在競爭中佔有很大優勢。
當地時間1月10日,知名大數據調研機構CB Insights在美國聖巴巴拉市舉辦的2017創新峰會(The Innovation Summit)上公布了一份"AI 100"名單,其中列出了100家在過去幾年中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做出了重大突破的私營企業,囊括計算機視覺處理、汽車駕駛、機器人和網絡安全等諸多領域。
據雷鋒網了解,這次一共有來自11個國家的1650家企業被提名,而最終只評選出了100家,入選率僅為6%。其中入選的中國公司有:碳雲智能(iCarbonX)、Rokid機器人、出門問問(Mobvoi)和優必選(Ubtech)等,獨角獸公司有:Zoox、Ubtech 、Benevolent.ai、iCarbonX以及nsidesales.com等。
而且,這份榜單完全是基於CB Insights自己多年的數據積累,通過智能算法和專家推薦系統評選得到的,不牽涉任何的商業利益。
具體來說,CB Insights首先通過旗下名為The Cruncher的機器學習技術廣泛收集各個企業的金融數據,同時通過名為The Editor的推薦系統收集各個行業專家和機構的推薦意見,最後根據名為Company Mosaic的智能算法從諸多側面進行綜合評選,得出榜單。據CB Insights介紹,具體的評選標準有如下四點:
發展勢頭:通過新聞報導、招聘數據、離職信息、官網流量、合作夥伴評價等諸多角度評估企業的發展勢頭。
市場概況:通過整個市場的資金、交易、招聘和破產企業數,綜合評估企業所在的某個市場細分領域。
財務情況:通過財務近況和年度營收等信息綜合評估企業的財務狀況。
投資人實力:通過了解企業投資人的過往投資歷史和受益情況等評估投資人的綜合實力。
最終入選的四家物聯網企業分別是將AI技術應用於嬰幼兒睡眠檢測的Nanit、專注於工業生產智能化的KONUX GmbH、專注於建築物內部節能的Verdigris以及為製造業提供專業的大數據分析的Sight Machine。它們的入選也給了整個行業一些啟示:這四家企業無一例外將大數據、人工智慧算法應用到了自家產品當中,因此,在人工智慧這波浪潮之下,物聯網企業也應該參與其中,進而提供更好的產品、更好的服務!
現有網絡正快速朝著 LTE-Advanced 和 LTE-Advanced Pro 網絡遷移,所以設備採購經理應該向設備製造商和晶片供應商施加壓力,為市場帶來更高級別的 LTE 通訊模組,否則會對網絡推進過程產生負面影響。支持 LTE-A 的行動裝置在高端市場應該更加普及,而且向入門市場不斷滲透。2016 年出貨的智慧型手機中,每四臺中就有一臺支持 300Mbps 的理論下行傳輸速度。
當前,LTE-A 網絡正在不斷成熟,尤其是三個以上信道的組合實現更高的載波聚合,使用更先進的多輸入多輸出天線功能和仰角波束成形技術,以及尚在研發中的更高調製方法(例如 256 正交幅度調製),行業對於 LTE-A Pro 的前景表示非常樂觀。這些技術的組合利用,能夠創建千兆級別的 LTE 網絡和設備。
假設有一個千兆級 LTE 通信基站為連接到該基站的用戶串流一段12M的熱門視頻,很顯然不同的設備會有不同的效果。
如果終端的配置是Category 16 (下行鏈路理論為 1Gbps),那麼該網絡每秒能夠向 10 名用戶發送該視頻。每位 Category 16 用戶只會佔用網絡幾毫秒。
如果終端全部使用的是 Category 4 (下行鏈路理論為 150 Mbps),該網絡只能按照用戶所支持的速度進行傳輸。而每位 Category 16的設備只需要1秒的時間。
上述的時間差異可能並沒有那麼觸目驚心,但如果同時調度數百名用戶就會產生非常明顯的失真。例如,300 名使用 Category 16 模組的用戶只需要 30 秒就能完成視頻傳輸,而相同的視頻,Category 4 模組用戶卻需要至少 5 分鐘時間。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