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張圖看懂科技巨頭的收購盛宴,萬億巨頭們如何打造生態體系

2021-01-08 零售威觀察

從收購看巨頭們的戰略進化

文/王子威@零售威觀察

多年來,美國的五大科技巨頭一直揮舞著支票簿,將一個個應用、企業收入麾下,擴展自己的商業生態。

現如今,亞馬遜、谷歌、微軟、Facebook和蘋果已經成為美國科技霸主,保持創新已經成為重中之重。於是通過各類收購,「五大」們深入各個細分垂直市場,不斷加深自己的護城河。雖然不是每個收購都取得成功,但是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它們的表現。

【壹】微軟Microsoft

微軟屬於五大巨頭中歷史最悠久的企業了,其Windows作業系統一直統治著個人電腦市場。隨著個人電腦市場的慢慢萎縮,在過去10年時間內,微軟開始參與網際網路經濟,並快速成為這場網際網路盛宴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下是微軟收購的前五大公司:

(1)LinkedIn——2016,社交媒體,262億美元;

(2)Skype——2011,網際網路通訊,85億美元;

(3)GitHub——2018,開發者平臺,75億美元;

(4)諾基亞——2014年,通訊,72億美元;

(5)aQuantive——2007年,市場營銷,63億美元。

整體看,微軟Top10的收購總共花費630億美元,大約相當於其當前市值(1.26萬億美元)的5%,而這Top10收購的估值全部超過10億美元。

截至目前,262億美元收購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是微軟最大的單筆收購,它讓微軟一下擁有了一個5.75億用戶的專業網絡平臺,而收購上一個時代的巨頭——諾基亞——卻更像是災難:

在諾基亞依然佔領全球手機市場41%份額的時代,72億美元收購其設備和服務業務看起來是個不錯的決定。可惜,蘋果的異軍突起讓一切不再美好,僅僅2年以後,微軟就出售了諾基亞相關業務,而價格僅僅為3.5億美元。

【貳】亞馬遜Amazon

過去這幾年,亞馬遜一直都在買買買,不過金額方面還是相當克制的。

亞馬遜的前五大收購如下:

(1)全食超市——2017,實體零售店,137億美元;

(2)Zappos——2009,零售,12億美元;

(3)Ring——2018,智能家居,12億美元;

(4)PillPack——2018,醫藥,10億美元;

(5)Twitch——2014,社交媒體,9.7億美元

整體看,亞馬遜Top10的收購總共花了200億美元,其中有8個都超過5億美元。這10個投資覆蓋的領域也非常廣泛,從媒體內容(LOVEFiLM、Twitch)、電商(Souq、Quidsi、Zappos),到硬體(Annapurna Labs)、機器人(Kiva System),智能家居(Ring)最後再到醫療健康(PillPack)。

可以說,為了更好進入消費者家庭,亞馬遜確實煞費苦心,最大一筆投資是在2017年以13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全食超市(Whole Foods),而這137億美元的收購金額將並列第2名的Ring和Zappos遠遠甩在了身後——他們的收購金額都是12億美元。

在收購全食超市後,亞馬遜對店鋪內的品類和一直備受質疑的定價進行了調整,將之融入了整個亞馬遜Prime生態,也給消費者提供了一種「都在一個屋簷下(All under one roof)」的體驗。

【叄】谷歌Alphabet

從搜尋引擎到入口,Google這20多年快速成長,圍繞著「搜索」這件小事對用戶有了深度的了解,並以此建立了完整生態體系。

以下是Google母公司Alphabet過去吞併的前五大公司:

(1)摩託羅拉——2012,通訊,125億美元;

(2)Nest Lab——2014,科技,32億美元;

(3)DoubleClick——2007,市場營銷,31億美元;

(4)Looker——2019,軟體,26億美元;

(5)Fitbit——2019,智能穿戴,21億美元

整體看,Alphabet為Top10的收購總共花費290億美元,最大的一筆就是收購摩託羅拉,有趣的是,和微軟一樣,他們的收購結果也很類似,2年之後,Alphabet就以29億美元的價格把摩託羅拉的業務賣掉了。

如果你仔細觀察,這10大收購其實展現了Alphabet的戰略進化:從廣告技術(AdMob和DoubleClick),進階到移動端(Motorola和Apigee),到現在的智能穿戴設備(Fitbit)。

【肆】蘋果Apple

現金流爆棚的蘋果也收購了不少公司,不過鮮有收購金額超過10億美元的。

隨著智慧型手機市場越發成熟、競爭越發激烈,蘋果正在轉向服務,在iOS生態中,既有Apple Music和Apple Arcade兩項訂閱服務,也在硬體方面推出了Apple Care的「保險服務」。

以下是蘋果收購的前五大企業:

(1)Beats——2014,音樂產業,30億美元;

(2)Intel部分業務——2019,技術,10億美元;

(3)Dialog Semiconductor ——2018,半導體,6億美元;

(4)Anobit——2011,製造業,5億美元;

(5)Shazam——2017,音樂產業,4億美元

整體看,蘋果Top10的收購總共才花了60多億美元,其中收購Beats就花了一半。蘋果的大部分大額收購都是為了建立或者提升其最大的現金牛業務——iPhone。

這些收購也展現了蘋果戰略的升級,從90年代末期的Mac平臺(NeXT Computer)到關注於行動裝置(PA Semi和Anobit Technologies)再到如今的「服務」,比如與蘋果音樂(Apple Music)相關的Beats和Shazam。

隨著2019年12月收購Intel大部分的智慧型手機數據機業務(含專利),蘋果的下一步正在朝著自主生產一些特定部件前進。

【伍】臉書Facebook

在收購領域,Facebook動作不算太多。除了打敗競爭對手之外,Facebook也涉及大量與自己市場無關的企業——虛擬實境、讀心設備就是例子。

以下是Facebook收購的五大公司名單:

(1)Whatsapp——2014,社交媒體,220億美元;

(2)Oculus——2014,技術,20億美元;

(3)Instagram——2012,社交媒體,10億美元;

(4)LiveRail——2014,市場營銷,5億美元;

(5)Onavo——2013,分析,2億美元

220億美元收購Whatsapp,這是目前科技巨頭在收購方面付出的第二大金額(第一是微軟收購LinkedIn)。

對於Facebook來說,Whatsapp和Instagram覆蓋的用戶超過10億,讓Facebook接觸到了更多用戶,尤其是還沒有用Facebook的年輕一代(因為他們眼中,Facebook不酷)。

《零售威觀察》以全球視角,關注於新零售、新消費領域最新戰略、戰術與思考,對超級會員體系、國內外新零售案例有深入研究。平臺創始人王子威,獨立零售分析師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時代來了 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們都在幹什麼?
    谷歌、蘋果、樂視、IBM、微軟、英特爾、BAT為代表的網際網路科技巨頭正在通過各種手段進行產業布局。今年,網際網路科技巨頭人工智慧布局效果開始顯現,產品逐步落地走入並改變人類生活。下面來看看這些科技巨頭們近期都做了點啥,會怎樣改變你的生活。  谷歌:人工智慧第一位
  • 科技巨頭們的軟硬體大戰:泛平臺公司正在成型
    6月6日,蘋果、亞馬遜、微軟和谷歌這四大巨頭近年來在發展戰略上的一大相似之處,就是大搞硬體軟體全面開花的「平臺大戰」了,那麼它們為何如此熱衷於打造廣泛的大平臺呢?科技博客網站TechCrunch日前撰文進行了分析。
  • 袁國寶:網際網路大變天,巨頭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不妨換個角度——中國網際網路所謂大廠們的壟斷,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此前,一篇《收割者:騰訊阿里的20萬億生態圈》文章刷屏,其間就指出:「通過近年5000億-6000億元規模的投資併購,騰訊與阿里巴巴分別構築了10萬億市值的生態圈,5年間膨脹了10倍。
  • 國產晶片巨頭野心曝光!打造全球第3大晶片生態體系:打破國外壟斷
    【8月6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國產晶片、國產作業系統一直都是國內科技產業最大的短板,尤其是在國產晶片領域,根據中國製造2025整體規劃,國產晶片自給率將會在2025年進一步提高至75%,這意味著將會有大量的晶片產品採用國產晶片產品,而近日,又有媒體曝光:「國產龍芯團隊完成了.Net Core 3.1在龍芯上的移植,這意味著國產龍芯將可以兼容主流的微軟的
  • 螞蟻上市,巨頭轉身:金融科技重裝上陣
    賽道切換,聚焦雲端金融科技越來越受到一些巨頭企業的重視。圖/視覺中國理念轉變下,金融科技巨頭們的競逐焦點亦從金融產品向「科技輸出」延伸,助貸、營銷、風控、徵信、反欺詐……各類業務應運而生。IDC發布的《中國金融雲市場(2019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金融雲解決方案市場份額:阿里12.2%、中科軟8.1%、騰訊6.8%、百度5.9%、華為5.2%、融信雲3.7%、宇信3.6%、京東數科3.5%、文思海輝3.4%、長亮3.1%。看似分散的市場份額,背後卻依然是巨頭們的遊戲。
  • 國家科技引擎:軍工巨頭的權力密碼
    在企業中並不直接佔股份的美國政府,又如何約束這些股權分散、行為「市場化」的軍工巨頭? 事實上,即使在歷經冷戰和數次對外戰爭的巨大利潤誘惑下,這些能讓地球顫抖的軍工巨頭們也從未失控,而是在五角大樓的「緊箍咒」裡,在「華爾街之手」的驅使下,忠心耿耿,完成著自己的任務使命。艾倫·洛德對媒體說: 「基本上,我們喜歡市場力量發揮作用。除此之外,我們會介入。」
  • 巨頭們的修羅場:金融科技與數字科技如何平衡
    釐清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讓數字科技跳出金融科技的怪圈,從而真正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數字科技,巨頭們的「修羅場」數字科技的獨特性,最終決定了它不是一個巨頭們繼續收割紅利的工具和手段。筆者認為,所謂的數字科技,其實更像是一個巨頭們的「修羅場」。
  • 美國三大科技巨頭給網際網路的未來蒙上陰影
    網易科技訊7月22日消息,金融時報撰文稱,三大科技巨頭亞馬遜、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Facebook下周公布的財報業績很可能會凸顯它們的市場主導地位,給網際網路的未來發展蒙上陰影。將這些網際網路巨頭稱之為新經濟的領頭羊也毫不為過。這三家處於領先的網際網路如今的總市值已經達到令人膛目結舌的1.64萬億美元,比10年前的4500億美元大幅上揚。難怪新科技泡沫的討論聲已經變得更加大聲了。按照大多數的估值標準,這些公司都上升到了近期波動範圍的上限位置。
  • 科技巨頭們的量子計算「情節」
    早在10年前,科技巨頭們就開始了量子計算的「軍備競賽」。不過科技巨頭們的量子計算研究有著不同的目標,走的路徑也不盡相同。以谷歌和IBM為首的科技巨頭們通過自研的方式一直希望能夠實現「量子優越性」,即證實量子計算機可以完成經典計算機無法做的的事情。在這方面,兩家公司的表現一直都非常活躍。
  • 2020雙跨平臺再進5席,工業網際網路已是「巨頭遊戲」?
    在這個時期,歐洲的航海家們在王室的支持下,組織船隊向世界各處的海洋航行,探索新的貿易路線和尋找新的貿易夥伴。在今年,類似的盛況也出現在了工業網際網路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們在市場巨頭或區域政府的支持下,逐步整合生態資源,向各個產業領域出發,探索新的產業發展路徑與尋找新的產業生態合作夥伴。
  • 巨頭博弈工業網際網路的「大航海時代」
    在這個時期,歐洲的航海家們在王室的支持下,組織船隊向世界各處的海洋航行,探索新的貿易路線和尋找新的貿易夥伴。  在今年,類似的盛況也出現在了工業網際網路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們在市場巨頭或區域政府的支持下,逐步整合生態資源,向各個產業領域出發,探索新的產業發展路徑與尋找新的產業生態合作夥伴。
  • 美國五大科技巨頭最大手筆併購:它們都愛怎麼給自己「買買買」?
    美國五大科技巨頭最大手筆併購:它們都愛怎麼給自己「買買買」?下圖顯示了2007年至2017年科技公司Big Five成員的收購數量。(作為參考,Crunchbase每年會記錄數千次收購)。
  • 科技巨頭再到A股「選秀」,10萬股東樂翻天
    而智慧城市是另一合作重點,「騰訊雲榮耀服務商」專屬標識充分體現了騰訊對東華智慧城市能力的認可,雙方聯手打造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和標杆,並在全國複製。東華軟體好事連連東華軟體是華為的五鑽認證服務商,2019年8月公司聯合華為發布兩個基於鯤鵬生態的金融行業聯合解決方案。近期,東華軟體好事連連。
  • 100家巨頭企業,52家獨角獸,5大頂會主席,頂級AI盛宴即將開幕 | CCF...
    近日,雷鋒網正式對外公布峰會議程,頂級專家、學者、企業技術VP,13個前沿技術專場,百家巨頭企業,52家獨角獸,5大頂會主席,2500觀眾,這將是一場AI全場景的頂級盛宴。為我們呈上國內外的晶片巨頭、AI晶片獨角獸公司、明星創業公司的嘉賓們將分享對AI晶片發展和落地獨到的見解。
  • 經濟學人封面文章:科技巨頭規模的擴大的同時消費者利益如何保證...
    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發表封面文章稱:隨著科技巨頭規模的擴大,如何能同時顧及消費者的既得利益,成為了擺在監管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同時表示,數據共享的要求可以根據公司的規模進行調整:平臺規模越大,分享的數據就必須越多。
  • 美國的科技巨頭是不是真的太大了,存在壟斷嗎?
    美國科技巨頭真的是壟斷企業嗎? 他們很強大,這是肯定的。在美國,谷歌和Facebook Inc.共收集了超過一半的數字廣告支出,蘋果公司擁有約46%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在美國起訴微軟的案件中,聯邦法官裁定這家軟體巨頭正是這樣做)。美國法律在認定濫用支配地位方面設置了比歐盟更高的門檻,這意味著在歐洲更容易觸犯反壟斷限制。歐盟在多年內對谷歌提起了三起反壟斷訴訟,攜帶的罰金總額達93億美元,而美國則選擇不對一些同樣的行為提起指控。不過,谷歌、亞馬遜、Facebook和蘋果都在努力應對批評。 4. 美國科技巨頭們是否濫用市場權力?
  • 經濟學人:預計2020年五大科技巨頭淨現金總和將達到6800億美元
    這種做法不同於傳統的寡頭壟斷公司,給人感覺好像是這些巨頭在為將來的危機做準備。以下為原文內容:美國五大科技公司蘋果、谷歌(注意,本文中指的是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微軟、亞馬遜和Facebook近期成為世界上五大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它們的總市值達到了2.9萬億美元,超過歷史上的任何五大公司。科技公司的價值高估曾經被視為瘋狂的徵兆。
  • 網絡巨頭們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
    經濟活動猶如自然一樣,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來維持正常循環或運轉。比如,森林中若出現一棵人們俗稱的「霸王樹」,那麼,在它周邊的小樹不是枯萎就是永遠不會長大。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生存法則—弱肉強食。阿里、美團、騰訊、滴滴等幾大網絡科技巨頭在各自的領域裡已經或正在佔有大部分資源,百姓的日常生活似乎對它們產生了某種粘性。不過在我看來,它們只是重塑了商業模式,給經濟活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快遞物流業也由此而蓬勃發展。但在其他方面還看不出有什麼貢獻。然而,代價也是很大的。
  • 那個被韓國巨頭收購的Path 現在活的怎麼樣?
    (原標題:那個被韓國巨頭收購的Path,現在活的怎麼樣?) 2015年5月29日,Kakao Talk公司收購Path,如果數據客觀,那麼或許說明 「病態的社交網絡」 還有機會,然而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它的成功。事實上,這一年裡,Path 走向了一個緩慢滅絕的過程。
  • 中國十大科技巨頭企業人工智慧領域動態 | 獵雲網
    儘早布局AI領域,就能優先佔領更大的市場,本文梳理了國內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們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七月動態,原文如下:目前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核心技術及產業創新都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有些技術甚至已居世界首位,例如語音識別技術和人臉識別技術。在網際網路圈子裡,有一句話流傳甚廣:得人工智慧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