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蘋果、亞馬遜、微軟和谷歌這四大巨頭近年來在發展戰略上的一大相似之處,就是大搞硬體軟體全面開花的「平臺大戰」了,那麼它們為何如此熱衷於打造廣泛的大平臺呢?科技博客網站TechCrunch日前撰文進行了分析。
在今年的WWDC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蘋果表現出了「稱霸世界」的雄心:在雲計算領域挑戰Dropbox、Box、OneDrive和Google Drive,在移動消息領域挑戰WhatsApp、Snapchat和黑莓BBM,在通話領域挑戰Skype和你的手機,在搜索領域挑戰谷歌……甚至向Objective-C語言發起了挑戰。
這其實不足為奇,大型科技公司之間你爭我奪的殘酷「戰場」正變得越來越廣闊。然而,一個關鍵的區別卻把捲入混戰的各個公司分為兩個級別:廣泛平臺公司,以及其他公司。
平臺力量
擁有一個平臺的公司和平臺公司不一樣——前者提供的平臺往往只是就特定產品而言,而後者更加廣泛地為打造硬體、作業系統和應用軟體提供基礎。
此外,平臺公司也能進行垂直整合。
當今能被稱為「平臺公司」的企業屈指可數,在我看來只有四家:蘋果、亞馬遜、微軟和谷歌。它們在成百上千個「陣地」展開激戰,從而讓目前的市場格局變得相當耐人尋味。
為了更好地界定「平臺公司」這一概念,我們可以考察一下大型科技公司的「白色空間」——也就是它們允許其他公司加以利用的空間。平臺公司將更多時間用來界定它們所提供的白色空間,而不是擔心其他公司提供的白色空間;相比之下,非平臺公司會採取相反的思路。
我和Box執行長亞倫•利維(Aaron Levie)聊了平臺,而他認為各個大型平臺提供商給出的白色空間大小不同——例如,他覺得蘋果在為開發者提供發揮空間方面做得很好。
而在利維看來,平臺公司給出的白色空間也自然而然地存在一種反饋環路——如果開發者覺得自己受了虧待,他們可以選擇為其他更具價值的平臺打造應用。這會給新平臺帶來發展機會,進而讓新的廣泛平臺公司紮下根來。
於是我們會看到兩種情況:一方面,處於主導地位的平臺公司爭相迎合與討好開發者,現在正值「開發者大會季」,我們可以看到各大平臺巨頭如何輪番使出渾身解數拉攏開發者;另一方面,Box和Dropbox等志在成為明日平臺公司的新秀迅速成長、努力追趕巨頭。
平臺攻勢
蘋果咄咄逼人的產品拓展戰略沒什麼可驚訝的——和其他平臺公司一樣,它也在打造更寬泛、更多樣化的產品、程序和服務。凡是能在蘋果的平臺上運行的東西,它都想親自做出來。
雲存儲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谷歌、亞馬遜、微軟以及現在的蘋果都向消費者提供雲存儲服務,它們可以將雲存儲融入它們的網絡產品(谷歌)或作業系統與生產力應用(微軟),或是利用它來提升設備體驗(蘋果)。
為了在雲存儲領域的競爭中與上述平臺巨頭區別開來,Dropbox和Box採取的策略是打造更加定製化的服務,例如在安全認證和針對特定市場類型的服務商做文章。
全方位大戰
谷歌、微軟、蘋果和亞馬遜這四大平臺公司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硬體公司、作業系統公司、雲計算公司、智慧型手機應用開發支持公司或面向企業的SaaS(軟體及服務)公司。
亞馬遜賣圖書,但是蘋果有iBook、微軟投資Nook、谷歌在安卓上也有Books圖書應用;亞馬遜賣音樂,但是蘋果有iTunes、微軟有Xbox Music、谷歌也有Google Play Music。
這些公司不參與競爭的領域也很有意思:蘋果、谷歌和微軟都做地圖,但是它們當中只有兩家做搜索——不過,這種說法已經不再完全正確了,因為蘋果也在通過Siri的拓展和新一代桌面作業系統OS X Yosemite的通用搜索功能來加強搜索。為了對抗Siri,谷歌推出了Google Now而微軟打造了Cortana;此外,亞馬遜、蘋果、谷歌和微軟也都有各自的應用市場。
雖然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正在努力簡化用戶體驗和提供獨立應用,但是大型科技公司當中更流行的趨勢是走「面面俱到」的路線。
這是為什麼呢?
當你可以操縱一個平臺和一個多樣化的用戶群體時,你就能做更多事情——於是,事情很快就變成了所有平臺公司「必須」無所不能。如果你不全面出擊,你就會把一部分終端用戶體驗讓給競爭對手,從而削弱其他服務的人氣。由於服務之間捆綁得越來越緊密,平臺哪怕出現一個破綻都有可能讓用戶被競爭對手的平臺吸引而去。
如果微軟沒有打造OneDrive並將其融入Windows和Office,就會把文件存儲服務留給其他公司如Dropbox或Box去做,而這些公司一旦掌控了文件的存儲位置就有可能掌控文件的編輯,從而對Office辦公套件的收入造成打擊。
巨頭優勢
挑戰平臺公司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它們的優勢基本上是全方位的:雄厚的資金、巨大的利潤以及在消費者當中的品牌認可度都是新進競爭對手幾乎永遠無法匹敵的,更不用說它們還能利用旗下平臺推廣自己的服務。
正因為如此,偶爾出現的打亂現有秩序的「攪局者」才變得彌足珍貴——例如Facebook作為一家社交網絡領域的「狹義」平臺公司以190億美元收購移動消息應用WhatsApp,其目的除了捍衛現有用戶群體之外,還有防止「四大平臺」即蘋果、谷歌、亞馬遜和微軟入侵自己的地盤。
所以,一旦有新秀異軍突起,它的身價就會被抬高到令人咋舌的程度,因為財大氣粗的平臺公司會競相收購它以獲取獨一無二的新服務。
對於無法收購的新銳力量,平臺巨頭有時也會設法打造自己的產品並對其進行絞殺,例如微軟、蘋果、亞馬遜和谷歌為了與Dropbox競爭,就打造了自己的雲存儲服務並大舉降價。
你有我也有
縱觀平臺巨頭們鬥法的一大樂趣,是看它們互相借鑑。蘋果的OS X Yosemite是一款看上去非常棒的作業系統,但是它在一些特性和功能如半透明度、側邊小工具欄、通用搜索上也和Windows Vista、7和8有相似之處。
這種情況以前就發生過,以後還會繼續發生。
目前的平臺戰況會不會減緩創新速度呢?我對此持懷疑態度。每一波科技浪潮都有處於統治地位的「大佬」,但是如果眼光放遠到幾十年來看,它們的優勢往往會漸漸消失。
平臺公司似乎已經不是在建設「國家」了,它們正在建設由自己全面掌控所有規則、商業和「封地」(產品)的「帝國」,而這些帝國將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硬體公司、軟體公司、面向企業的公司以及面向消費者的公司融為一體,是一種「錢」途無量的組合。(悠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