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
它的核心論點是網際網路平臺不講武德,以巨額補貼的姿態進入社區團購、生鮮賣菜行業,擠壓了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間,尤其是菜場的菜販,令人難過。
就像工業革命裡的紡織廠奪走了無數中小作坊的生意,電話奪走了電報的生意,手機搶走了電話的生意,汽車巨頭淘汰了馬車行業,數位相機淘汰了膠片工人,大型商場超市奪走了小賣部的生存空間。
一旦企業做大,就有了中小商家不具有的優勢,長期以往會形成壟斷。
如今的某些網際網路平臺也是一樣,從點外賣到打車、看電影、旅遊甚至買車買房,科技公司觸角已經一點點伸進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它們距離壟斷,只有一步之遙了。
我們今天通過美國歷史上的三個企業故事,好好聊一聊壟斷到底是什麼,大企業到底是提高了經濟效率,還是損害了大眾福利。
01
世界上第一部反壟斷法《反託拉斯法》誕生於1890年,是一部非常簡陋的法案。
因為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政府,都還沒有做好準備,就直接起草和推出了法案,最後還是得在法庭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當時美國學術界和政府,對於壟斷的認識都不深。
哈佛大學的愛德華·黑斯廷斯·張伯倫,花了六年多的時間思考壟斷和競爭。
他率先發現,由於每個企業都是獨特的,因此它們都有一定的壟斷性,有一定的控制價格能力;同時它們又是彼此競爭的,這種競爭不會像經濟學的完全競爭那樣,有無數個參與者,所以也不會把價格壓縮到只能收回成本那麼低。
張伯倫的理論融合了競爭和壟斷,被稱為「壟斷競爭理論」。它把大眾的認知,從完全壟斷、完全競爭的二元論,推動到了壟斷和競爭程度的討論。哈佛大學的一批經濟學家加入其中深入研究,史稱「哈佛學派」。
「SCP模型」的主導者喬·貝恩完全繼承了張伯倫的理論,強調不同企業的規模差異是壟斷的源頭。
市場競爭和規模的關係決定了產業集中度。一旦企業在規模巨大的基礎上形成壟斷,就會充分利用壟斷地位和其他人一起限制產出、提高價格,獲得超額利潤,最後通過建造行業壁壘,使超額利潤長期化。
從195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全盤接受了「哈佛學派」的觀點,規模大就是企業的原罪,凡是大企業都會形成壟斷。
直到「芝加哥學派」的出現,正面挑戰了「SCP模型」。
「芝加哥學派」大膽提出,「SCP模型」錯誤地把相關性當做因果性。
「芝加哥學派」十分反感哈佛用「SCP模型」來引導反壟斷實踐,幹預市場運行。
在他們看來,只要一個行業沒有人為進入壁壘,那麼企業長久獲得高份額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產品或者服務比對手更優秀。如果按照「SCP模型」來反壟斷,那就是懲罰一個優秀企業,這是破壞正常競爭。
當時發生的兩起反壟斷案件,涉及的AT&T和IBM,就是兩大學派之間的交鋒。
既然哈佛大學認為,規模大就是壟斷,司法部立刻想到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
1974年,聯邦政府正式起訴AT&T,理由是利用從電子設備獲得的利潤補貼電話網絡,阻止其他運營商連結到本地製造商,通過拒絕購買非貝爾供應商的設備,壟斷了電信設備市場。
這個官司一打就是近10年,AT&T在1982年同意接受司法部裁決方案。
1984年這家全美最大的通信公司被拆分成7個大型區域性電話控股公司,只保留了長途電話業務和貝爾實驗室、西電公司,規模和銷售額都被削減了80%以上。
大眾和政府普遍認為,AT&T的拆分推動了通訊領域的競爭和創新,過了幾年後才反應過來,打敗壟斷的並不是拆分或者反壟斷法案本身,而是湧現出的技術創新。
在這之前,AT&T之所以能發展壯大,都是依賴于貝爾實驗室的各種專利商業化。政府反壟斷的第一個殺手鐧,就是強迫貝爾實驗室和AT&T開放電晶體專利,讓美國公司免費獲得。
專利授權開放後,AT&T還承諾不製造電晶體,於是一大批後繼者紛紛殺入市場。
IBM、德州儀器、飛歌都是在這個時期成立的,正式開啟了半導體時代,為之後的個人計算機奠定了技術基礎。
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一書中說:
貝爾體系的解體,向人們清楚地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迅猛發展的技術革新,並不需要依賴於壟斷的力量。
如果說貝爾實驗室抱著電晶體專利不放手,資訊時代和個人電腦的普及可能要晚來十幾年。
在公司被拆分之後,曾經不可一世的AT&T獲得了一個滑稽的外號,叫「孤兒寡母公司」。
它的意思是,任何美國單親家庭都可以買入這家公司的股票,它不但業績穩定常年上漲,每季度還有穩定的分紅,讓沒有收入的人都能獲得穩定的生活。
單看AT&T本身,它並沒有因為反壟斷而衰落,雖然丟掉了國內電話業務,卻依舊是通信設備唯一供應商,在海外市場也是行業龍頭。
一直到1995年AT&T開始自己折騰自己,管理層的短視疊加網際網路泡沫,才讓AT&T迅速走下神壇。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有空和大家好好聊聊。
IBM就比AT&T幸運很多,沒有遭到強制拆分。
1970年代,IBM公司是大型電腦主機市場毫無疑問的王者,旗下產品S/360、S/370型電腦橫掃整個市場。
體量太大就容易成為當局的目標。
早在1967年IBM就接到過反壟斷調查通知。這場訴訟從各種意義上都非常重磅,光是控制數據這一項訴訟,資料就多達1億2千萬頁,精選出的文件重達87噸。IBM為了應對,調集超過1000名法律專家,光是證人就超過400人。
出人意料的是,IBM自知理虧,率先認慫。
在被司法部起訴5個月後,IBM宣布一項重大舉措,把向用戶捆綁式銷售軟體和服務的模式,改為分別計價銷售,也就是所謂的價格分離,相當於承認了當局的指控。
隨著訴訟的推進,IBM又改變了過去軟硬體生態閉環的做法。
由於S/360、S/370等大型電腦主機產品是公司的利潤支柱,IBM決定開放公司政治鬥爭的產物——IBM/PC,從英特爾採購CPU,讓微軟編寫作業系統,同時開放軟硬體技術標準,允許中小企業製造IBM/PC兼容機。
於是,商業歷史上最戲劇的一幕發生了。
1981年8月12日,IBM發布個人電腦IBM/PC。2個月之後所有技術標準和細節完全公開,個人電腦PC在市場上大獲成功。
接下來市場上崛起的新公司,大家就都很熟悉了。
微軟和英特爾就是誕生在這個時期,順帶著把惠普、戴爾、聯想等製造廠商捧上神壇。
它們從中小企業成長為各自行業的龍頭老大,一個全新的桌面網際網路年代來臨,矽谷也進入了新時期。
IBM選擇以開放的姿態,和各路廠家合作,並不是在大發善心,而是迫不得已必須這麼做。
這是一場諸神的黃昏,一場權力的轉移和交接,中小公司終於能在大公司的陰影下,慢慢成長起來。
也正是在1990年代初期,美國司法和貿易委員會基本放棄哈佛的「SCP模型」,把合併前後的經濟效率,作為判斷壟斷的標準。
沒有真正永恆的壟斷,只有不斷前進的技術浪潮,推升著新的企業出現,突破原有的效率閾值。
02
對於巨頭來說,它們並不是不能創新,而是不敢創新。
IBM前董事長、CEO路易斯·郭士納在90年代加入公司後,驚訝地發現,關係資料庫、網絡硬體、網絡軟體、UNIX處理器以及其他更多的成果,都是在IBM的實驗室中研製出來的,但就是進不了市場。
後來他才明白,一旦這些技術裡的任何一個商業化了,自家的產品S型大主機就再也沒有用武之地了,因此IBM寧願雪藏新技術,也不願意講它們推向市場。
不僅如此,新一代IT行業巨頭,會直接從根源上扼殺創新。
凡是用過Windows的人,都知道IE瀏覽器,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它並不是微軟自己研發的,而是微軟直接收購了一家小公司,然後進行的改造。
最早的瀏覽器公司是網景,它的故事和微軟完全不同。
它的成長速度驚人,從成立到上市,它只花了16個月,而微軟花了11年。
《華爾街日報》的說法是:「通用汽車公司花了43年的時間才成為一家市值27億美元的公司,網景只花了大約一分鐘。」
網景上市的時候還沒有盈利,成立以來累計虧損1278萬美元。按照以往的成功經驗,一家新科技公司最好在至少連續四個季度盈利後再考慮IPO,但網景的成功顛覆了華爾街的想像。
網景在納斯達克上市,翻開了網際網路公司造富神話的第一頁。
1995年8月9日,網景在納斯達克IPO,當天股價從28美元漲到了58.25美元,公司市值達到了21億美元。網景創始人吉姆·克拉克的股份在IPO當天價值6.63億美元;另一位創始人馬克·安德森身價也達到了5800萬美元。
後知後覺的微軟終於反應過來,直接從一家小公司Spyglass手裡購買了授權,推出自己的IE瀏覽器,採用捆綁作業系統的模式,安裝到用戶的電腦裡去。
微軟內部郵件說:切斷網景的氧氣供給。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看到了,在Windows巨大的市場佔有率面前,網景不堪一擊。另一方面,微軟得到了市場和利潤,失去了口碑。並且從1998年到2001年,微軟和美國司法部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最後雙方達成了和解,當時小布希政府決定不再試圖拆分微軟公司,而是禁止微軟的搭售行為,同時要求微軟確保Windows軟體和非Windows軟體的兼容性。
三個反壟斷案例,共同說明了一個問題,反壟斷的核心關注點正在回歸非法競爭,經濟學家和法學家越來越偏向於限制大企業,然後把壟斷交給新公司和技術創新去解決。
03
谷歌、亞馬遜和Facebook這樣的第三代網際網路巨頭,就是在反壟斷的保護下,超越老前輩微軟。
如果大家看過電影《社交網絡》,就知道當年馬克·扎克伯格創辦Facebook的時候,有一位合伙人叫克裡斯·休斯。他已經離職多年,卻在2020年5月發布了一篇長文,標題是「It’s Time to Break Up Facebook」。
克裡斯認為Facebook的壟斷體現在三個方面:
1.大約70%的美國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其中絕大多數會使用Facebook產品。
2.Facebook估值是五萬億美元,佔據了全球社交網絡收入的80%以上。
3.複製對手的商業模式,用技術與龐大用戶體量打壓對手,在自身平臺屏蔽競爭對手產品。
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也早就開啟了對科技公司的反壟斷調查,10月份發布了一份449頁的報告,認為Facebook、蘋果、亞馬遜、谷歌等公司,都有利用致命收購打壓對手、收取超高服務費,迫使小企業籤訂合約的壟斷行為。
這份報告顯示,谷歌在搜索結果中優先展示自己的產品來打擊競爭對手;亞馬遜利用其作為最大在線零售商的優勢,阻礙潛在競爭對手;蘋果壟斷了iPhone和iPad應用市場,從應用開發者的銷售中抽取過多佣金;Facebook為了維持和擴大壟斷地位,時常採取收購競爭對手,甚至通過複製競爭對手服務達到目的。
可以說,對網際網路巨頭的調查,正是反映出當下這個時代,壟斷與反壟斷之間的戰爭又進入了新的位面。當大公司成為賽博時代的基礎設施,如何防止他們濫用數據,操控市場和用戶成為了全新的主題。
04
總結一下反壟斷誕生的一百多年以來,走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反對的是大型企業託拉斯的聯合形態,第二階段是反對巨頭的技術獨裁與壓制,第三階段是反對無處不在的大數據和算法操控。
美國的反壟斷核心,已經不再只盯著市場份額壟斷,規模大不一定意味著被罰款和限制。它更多的是希望摁住巨頭們騷動的手和躍躍欲試心,防止他們利用自身在某一領域的壟斷地位,實施在另一領域的壟斷。
而在大洋彼岸的歐盟,和美國的反壟斷邏輯就有著巨大差別。歐盟很喜歡直接進行真金白銀的罰款,它對微軟開出16.8億歐元罰單,英特爾的則是10.6億歐元,谷歌的罰單更是高達82.3億歐元。
但罰款只是讓巨頭割肉,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如何給正在創新中的小企業更多生存空間,催生新一波技術革命浪潮,才是正確的方向。
當網際網路企業都朝著巨型綜合平臺發展的時候,就必須要思考會對行業產生什麼影響,對每一個行業裡的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尊重每一個行業的歷史,不是利用廉價資本侵入一個行業,再摧毀它。
在翻閱IBM資料,看到它主動開放PC軟硬體標準,聯合各路廠商,開啟下一個桌面個人電腦新時代的時候,我不禁想到了中國網際網路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騰訊QQ和奇虎360。
在此之前騰訊的目標,是成為網際網路的水和電。卻被外界戲稱為「走所有的路,讓其他公司無路可走。」
360的出現,讓騰訊感覺到了巨大的威脅,對標360安全衛士,騰訊推出了自家的QQ醫生和電腦管家。
360選擇正面反擊,推出扣扣保鏢,屏蔽QQ廣告、彈窗。這也迫使戰爭全面升級,騰訊最後「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讓用戶二選一,要麼卸載360,要麼卸載QQ。
最後工信部出面,從中協調。2010年11月20日,責令兩家公司道歉、妥善處理軟體兼容問題。
從結果來看,這場戰爭沒有失敗者,360一戰成名完成上市,騰訊組織多次反思會,願景變為用戶為本、科技向善。
10年過去了,當我們再次審視巨頭的時候,它們變得善良了麼?
風口變化太快,經常能看到有豬飛上天,從千團大戰到共享打車,從五顏六色自行車到琳琅滿目的無人貨架,從P2P暴雷到比特幣暴漲,從O2O到生鮮買菜。表面上打得不亦樂乎,仔細一看背後全都是各種派系的網際網路巨頭。
它們改變了策略,不屑於也不敢再親自下場斬殺小玩家。變得越來越聰明了,不是選擇合縱連橫儘早結束戰爭,就是隱居幕後做操盤手,等時機成熟再來收割。
監管的鐵錘,可能會遲到,但絕不缺席。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要求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這讓我想到《殺死那個石家莊人》,裡面唱道: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
參考資料:
1.突發!5萬億科技巨頭遭政府反壟斷起訴,或被強制拆分!反壟斷風暴席捲全球,中國也岀手 -證券時報網
2.反壟斷的犧牲品:貝爾實驗室的百年沉浮 -鮮棗課堂
3.AT&T分拆30周年:是非對錯東流去
4.請永遠記住 「網景」 公司,網際網路的締造者!-程式設計師小灰
5.微軟公司反壟斷案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