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阻止公司一家獨大?美國巨頭百年反壟斷史

2021-01-11 IC實驗室

最近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

它的核心論點是網際網路平臺不講武德,以巨額補貼的姿態進入社區團購、生鮮賣菜行業,擠壓了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間,尤其是菜場的菜販,令人難過。

就像工業革命裡的紡織廠奪走了無數中小作坊的生意,電話奪走了電報的生意,手機搶走了電話的生意,汽車巨頭淘汰了馬車行業,數位相機淘汰了膠片工人,大型商場超市奪走了小賣部的生存空間。

一旦企業做大,就有了中小商家不具有的優勢,長期以往會形成壟斷。

如今的某些網際網路平臺也是一樣,從點外賣到打車、看電影、旅遊甚至買車買房,科技公司觸角已經一點點伸進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它們距離壟斷,只有一步之遙了。

我們今天通過美國歷史上的三個企業故事,好好聊一聊壟斷到底是什麼,大企業到底是提高了經濟效率,還是損害了大眾福利。

01

世界上第一部反壟斷法《反託拉斯法》誕生於1890年,是一部非常簡陋的法案。

因為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政府,都還沒有做好準備,就直接起草和推出了法案,最後還是得在法庭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當時美國學術界和政府,對於壟斷的認識都不深。

哈佛大學的愛德華·黑斯廷斯·張伯倫,花了六年多的時間思考壟斷和競爭。

他率先發現,由於每個企業都是獨特的,因此它們都有一定的壟斷性,有一定的控制價格能力;同時它們又是彼此競爭的,這種競爭不會像經濟學的完全競爭那樣,有無數個參與者,所以也不會把價格壓縮到只能收回成本那麼低。

張伯倫的理論融合了競爭和壟斷,被稱為「壟斷競爭理論」。它把大眾的認知,從完全壟斷、完全競爭的二元論,推動到了壟斷和競爭程度的討論。哈佛大學的一批經濟學家加入其中深入研究,史稱「哈佛學派」。

「SCP模型」的主導者喬·貝恩完全繼承了張伯倫的理論,強調不同企業的規模差異是壟斷的源頭。

市場競爭和規模的關係決定了產業集中度。一旦企業在規模巨大的基礎上形成壟斷,就會充分利用壟斷地位和其他人一起限制產出、提高價格,獲得超額利潤,最後通過建造行業壁壘,使超額利潤長期化。

從195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全盤接受了「哈佛學派」的觀點,規模大就是企業的原罪,凡是大企業都會形成壟斷。

直到「芝加哥學派」的出現,正面挑戰了「SCP模型」。

「芝加哥學派」大膽提出,「SCP模型」錯誤地把相關性當做因果性。

「芝加哥學派」十分反感哈佛用「SCP模型」來引導反壟斷實踐,幹預市場運行。

在他們看來,只要一個行業沒有人為進入壁壘,那麼企業長久獲得高份額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產品或者服務比對手更優秀。如果按照「SCP模型」來反壟斷,那就是懲罰一個優秀企業,這是破壞正常競爭。

當時發生的兩起反壟斷案件,涉及的AT&T和IBM,就是兩大學派之間的交鋒。

既然哈佛大學認為,規模大就是壟斷,司法部立刻想到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

1974年,聯邦政府正式起訴AT&T,理由是利用從電子設備獲得的利潤補貼電話網絡,阻止其他運營商連結到本地製造商,通過拒絕購買非貝爾供應商的設備,壟斷了電信設備市場。

這個官司一打就是近10年,AT&T在1982年同意接受司法部裁決方案。

1984年這家全美最大的通信公司被拆分成7個大型區域性電話控股公司,只保留了長途電話業務和貝爾實驗室、西電公司,規模和銷售額都被削減了80%以上。

大眾和政府普遍認為,AT&T的拆分推動了通訊領域的競爭和創新,過了幾年後才反應過來,打敗壟斷的並不是拆分或者反壟斷法案本身,而是湧現出的技術創新。

在這之前,AT&T之所以能發展壯大,都是依賴于貝爾實驗室的各種專利商業化。政府反壟斷的第一個殺手鐧,就是強迫貝爾實驗室和AT&T開放電晶體專利,讓美國公司免費獲得。

專利授權開放後,AT&T還承諾不製造電晶體,於是一大批後繼者紛紛殺入市場。

IBM、德州儀器、飛歌都是在這個時期成立的,正式開啟了半導體時代,為之後的個人計算機奠定了技術基礎。

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一書中說:

貝爾體系的解體,向人們清楚地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迅猛發展的技術革新,並不需要依賴於壟斷的力量。

如果說貝爾實驗室抱著電晶體專利不放手,資訊時代和個人電腦的普及可能要晚來十幾年。

在公司被拆分之後,曾經不可一世的AT&T獲得了一個滑稽的外號,叫「孤兒寡母公司」。

它的意思是,任何美國單親家庭都可以買入這家公司的股票,它不但業績穩定常年上漲,每季度還有穩定的分紅,讓沒有收入的人都能獲得穩定的生活。

單看AT&T本身,它並沒有因為反壟斷而衰落,雖然丟掉了國內電話業務,卻依舊是通信設備唯一供應商,在海外市場也是行業龍頭。

一直到1995年AT&T開始自己折騰自己,管理層的短視疊加網際網路泡沫,才讓AT&T迅速走下神壇。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有空和大家好好聊聊。

IBM就比AT&T幸運很多,沒有遭到強制拆分。

1970年代,IBM公司是大型電腦主機市場毫無疑問的王者,旗下產品S/360、S/370型電腦橫掃整個市場。

體量太大就容易成為當局的目標。

早在1967年IBM就接到過反壟斷調查通知。這場訴訟從各種意義上都非常重磅,光是控制數據這一項訴訟,資料就多達1億2千萬頁,精選出的文件重達87噸。IBM為了應對,調集超過1000名法律專家,光是證人就超過400人。

出人意料的是,IBM自知理虧,率先認慫。

在被司法部起訴5個月後,IBM宣布一項重大舉措,把向用戶捆綁式銷售軟體和服務的模式,改為分別計價銷售,也就是所謂的價格分離,相當於承認了當局的指控。

隨著訴訟的推進,IBM又改變了過去軟硬體生態閉環的做法。

由於S/360、S/370等大型電腦主機產品是公司的利潤支柱,IBM決定開放公司政治鬥爭的產物——IBM/PC,從英特爾採購CPU,讓微軟編寫作業系統,同時開放軟硬體技術標準,允許中小企業製造IBM/PC兼容機。

於是,商業歷史上最戲劇的一幕發生了。

1981年8月12日,IBM發布個人電腦IBM/PC。2個月之後所有技術標準和細節完全公開,個人電腦PC在市場上大獲成功。

接下來市場上崛起的新公司,大家就都很熟悉了。

微軟和英特爾就是誕生在這個時期,順帶著把惠普、戴爾、聯想等製造廠商捧上神壇。

它們從中小企業成長為各自行業的龍頭老大,一個全新的桌面網際網路年代來臨,矽谷也進入了新時期。

IBM選擇以開放的姿態,和各路廠家合作,並不是在大發善心,而是迫不得已必須這麼做。

這是一場諸神的黃昏,一場權力的轉移和交接,中小公司終於能在大公司的陰影下,慢慢成長起來。

也正是在1990年代初期,美國司法和貿易委員會基本放棄哈佛的「SCP模型」,把合併前後的經濟效率,作為判斷壟斷的標準。

沒有真正永恆的壟斷,只有不斷前進的技術浪潮,推升著新的企業出現,突破原有的效率閾值。

02

對於巨頭來說,它們並不是不能創新,而是不敢創新。

IBM前董事長、CEO路易斯·郭士納在90年代加入公司後,驚訝地發現,關係資料庫、網絡硬體、網絡軟體、UNIX處理器以及其他更多的成果,都是在IBM的實驗室中研製出來的,但就是進不了市場。

後來他才明白,一旦這些技術裡的任何一個商業化了,自家的產品S型大主機就再也沒有用武之地了,因此IBM寧願雪藏新技術,也不願意講它們推向市場。

不僅如此,新一代IT行業巨頭,會直接從根源上扼殺創新。

凡是用過Windows的人,都知道IE瀏覽器,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它並不是微軟自己研發的,而是微軟直接收購了一家小公司,然後進行的改造。

最早的瀏覽器公司是網景,它的故事和微軟完全不同。

它的成長速度驚人,從成立到上市,它只花了16個月,而微軟花了11年。

《華爾街日報》的說法是:「通用汽車公司花了43年的時間才成為一家市值27億美元的公司,網景只花了大約一分鐘。」

網景上市的時候還沒有盈利,成立以來累計虧損1278萬美元。按照以往的成功經驗,一家新科技公司最好在至少連續四個季度盈利後再考慮IPO,但網景的成功顛覆了華爾街的想像。

網景在納斯達克上市,翻開了網際網路公司造富神話的第一頁。

1995年8月9日,網景在納斯達克IPO,當天股價從28美元漲到了58.25美元,公司市值達到了21億美元。網景創始人吉姆·克拉克的股份在IPO當天價值6.63億美元;另一位創始人馬克·安德森身價也達到了5800萬美元。

後知後覺的微軟終於反應過來,直接從一家小公司Spyglass手裡購買了授權,推出自己的IE瀏覽器,採用捆綁作業系統的模式,安裝到用戶的電腦裡去。

微軟內部郵件說:切斷網景的氧氣供給。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看到了,在Windows巨大的市場佔有率面前,網景不堪一擊。另一方面,微軟得到了市場和利潤,失去了口碑。並且從1998年到2001年,微軟和美國司法部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最後雙方達成了和解,當時小布希政府決定不再試圖拆分微軟公司,而是禁止微軟的搭售行為,同時要求微軟確保Windows軟體和非Windows軟體的兼容性。

三個反壟斷案例,共同說明了一個問題,反壟斷的核心關注點正在回歸非法競爭,經濟學家和法學家越來越偏向於限制大企業,然後把壟斷交給新公司和技術創新去解決。

03

谷歌、亞馬遜和Facebook這樣的第三代網際網路巨頭,就是在反壟斷的保護下,超越老前輩微軟。

如果大家看過電影《社交網絡》,就知道當年馬克·扎克伯格創辦Facebook的時候,有一位合伙人叫克裡斯·休斯。他已經離職多年,卻在2020年5月發布了一篇長文,標題是「It’s Time to Break Up Facebook」。

克裡斯認為Facebook的壟斷體現在三個方面:

1.大約70%的美國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其中絕大多數會使用Facebook產品。

2.Facebook估值是五萬億美元,佔據了全球社交網絡收入的80%以上。

3.複製對手的商業模式,用技術與龐大用戶體量打壓對手,在自身平臺屏蔽競爭對手產品。

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也早就開啟了對科技公司的反壟斷調查,10月份發布了一份449頁的報告,認為Facebook、蘋果、亞馬遜、谷歌等公司,都有利用致命收購打壓對手、收取超高服務費,迫使小企業籤訂合約的壟斷行為。

這份報告顯示,谷歌在搜索結果中優先展示自己的產品來打擊競爭對手;亞馬遜利用其作為最大在線零售商的優勢,阻礙潛在競爭對手;蘋果壟斷了iPhone和iPad應用市場,從應用開發者的銷售中抽取過多佣金;Facebook為了維持和擴大壟斷地位,時常採取收購競爭對手,甚至通過複製競爭對手服務達到目的。

可以說,對網際網路巨頭的調查,正是反映出當下這個時代,壟斷與反壟斷之間的戰爭又進入了新的位面。當大公司成為賽博時代的基礎設施,如何防止他們濫用數據,操控市場和用戶成為了全新的主題。

04

總結一下反壟斷誕生的一百多年以來,走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反對的是大型企業託拉斯的聯合形態,第二階段是反對巨頭的技術獨裁與壓制,第三階段是反對無處不在的大數據和算法操控。

美國的反壟斷核心,已經不再只盯著市場份額壟斷,規模大不一定意味著被罰款和限制。它更多的是希望摁住巨頭們騷動的手和躍躍欲試心,防止他們利用自身在某一領域的壟斷地位,實施在另一領域的壟斷。

而在大洋彼岸的歐盟,和美國的反壟斷邏輯就有著巨大差別。歐盟很喜歡直接進行真金白銀的罰款,它對微軟開出16.8億歐元罰單,英特爾的則是10.6億歐元,谷歌的罰單更是高達82.3億歐元。

但罰款只是讓巨頭割肉,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如何給正在創新中的小企業更多生存空間,催生新一波技術革命浪潮,才是正確的方向。

當網際網路企業都朝著巨型綜合平臺發展的時候,就必須要思考會對行業產生什麼影響,對每一個行業裡的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尊重每一個行業的歷史,不是利用廉價資本侵入一個行業,再摧毀它。

在翻閱IBM資料,看到它主動開放PC軟硬體標準,聯合各路廠商,開啟下一個桌面個人電腦新時代的時候,我不禁想到了中國網際網路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騰訊QQ和奇虎360。

在此之前騰訊的目標,是成為網際網路的水和電。卻被外界戲稱為「走所有的路,讓其他公司無路可走。」

360的出現,讓騰訊感覺到了巨大的威脅,對標360安全衛士,騰訊推出了自家的QQ醫生和電腦管家。

360選擇正面反擊,推出扣扣保鏢,屏蔽QQ廣告、彈窗。這也迫使戰爭全面升級,騰訊最後「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讓用戶二選一,要麼卸載360,要麼卸載QQ。

最後工信部出面,從中協調。2010年11月20日,責令兩家公司道歉、妥善處理軟體兼容問題。

從結果來看,這場戰爭沒有失敗者,360一戰成名完成上市,騰訊組織多次反思會,願景變為用戶為本、科技向善。

10年過去了,當我們再次審視巨頭的時候,它們變得善良了麼?

風口變化太快,經常能看到有豬飛上天,從千團大戰到共享打車,從五顏六色自行車到琳琅滿目的無人貨架,從P2P暴雷到比特幣暴漲,從O2O到生鮮買菜。表面上打得不亦樂乎,仔細一看背後全都是各種派系的網際網路巨頭。

它們改變了策略,不屑於也不敢再親自下場斬殺小玩家。變得越來越聰明了,不是選擇合縱連橫儘早結束戰爭,就是隱居幕後做操盤手,等時機成熟再來收割。

監管的鐵錘,可能會遲到,但絕不缺席。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要求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這讓我想到《殺死那個石家莊人》,裡面唱道: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

參考資料:

1.突發!5萬億科技巨頭遭政府反壟斷起訴,或被強制拆分!反壟斷風暴席捲全球,中國也岀手 -證券時報網

2.反壟斷的犧牲品:貝爾實驗室的百年沉浮 -鮮棗課堂

3.AT&T分拆30周年:是非對錯東流去

4.請永遠記住 「網景」 公司,網際網路的締造者!-程式設計師小灰

5.微軟公司反壟斷案案例分析

相關焦點

  • 美國反壟斷的百年鬥爭
    將晚年摩根逼上絕路的,多少要歸咎於當時美國,乃至當時的整個世界此起彼伏的反壟斷浪潮所席捲。摩根家族的興起靠的是金融,而晚年的摩根被反壟斷所攻訐,主要的目標靶子也是金融。1870年,摩根33歲。普法戰爭爆發,法國政府派人到倫敦融資購買軍火,倫敦銀行家卻無人敢借錢。一是怕法國戰敗,二是出於對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畏懼。
  • 遊雲庭:Facebook遭反壟斷訴訟,為中國《反壟斷》提供借鑑
    文丨遊雲庭(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智慧財產權律師)近期,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和48個州及地區對Facebook公司在社交平臺屏蔽競爭對手應用訪問其開放平臺接口(API)的行為提起了反壟斷訴訟。實際類似屏蔽在國內公司競爭中很常見,而且力度更大,比如騰訊的微信裡除了屏蔽競爭對手應用的開放平臺接口,還屏蔽很多競爭對手公司的域名。
  • 美國的科技巨頭是不是真的太大了,存在壟斷嗎?
    這些公司在電子商務和智慧型手機、搜索廣告和社交媒體流量等市場佔據主導地位。美國和全球各地的反壟斷執法者已經加大了監督力度,並正在準備下一步的行動。 1. 美國走到哪一步了? 司法部、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全國範圍內的一批州檢察長都已經對四大科技巨頭中的一家或多家公司展開了反壟斷調查。
  • 冷知識:反壟斷為什麼不是走過場?
    冷知識:反壟斷為什麼不是走過場?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發表聲明,下屬反壟斷小組委員會將於12月7日召開聽證會,就AT&T併購時代華納一案展開調查,屆時AT&T和時代華納兩家公司的執行長都將出庭作證。  農藥種子領域,拜耳660億美元收購孟山都,政客和農場主擔心如果放行這筆交易,可能導致兼職1000億美元的全球種子和農藥市場出現更高度集中壟斷。
  • 專訪陳志武:疫情加劇民粹主義,中國科技巨頭需反壟斷的制約
    在「金融的邏輯」系列中,陳志武詳解人類社會為什麼需要金融市場,以及金融的邏輯是什麼。社會政策方面,醫療和社會保障等可能繼續或者恢復到歐巴馬時期的狀態,但國際政策要回去有一定難度,美國的民粹主義浪潮已成一股趨勢。川普在任的4年期間做的很多事都是由國會立法的,拜登要把這些法律否決掉會很難。在短期內不管誰做總統,要改變太多,都會很難。中國科技巨頭需要受到反壟斷的限制和制約澎湃新聞:各大巨頭在疫情之下的表現都非常突出。
  • 反壟斷啟示錄:從比爾·蓋茨到馬雲
    這就是為什麼20世紀末那場驚天動地的微軟反壟斷案(英文正式名稱是United States v. Microsoft Corp,美國對微軟公司案),為了維護公眾利益,政府必須代表公眾,向其敵人發起必要的戰鬥。 但壟斷和壟斷者,怎麼就成了公眾和國家的敵人了呢? 對自由競爭理論的鼓吹者,顯然對所謂的壟斷說嗤之以鼻。
  • 美國晶片巨頭2700億收購要黃?英國宣布介入調查,中國院士也發聲阻止
    晶片業的驚天收購交易要黃了? 去年9月,美國的晶片巨頭英偉達宣布,將會以400億美元(約270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對軟銀旗下的晶片設計公司——英國ARM進行收購。如果該交易成功,這將會是史上晶片行業上最大的收購案。
  • 網際網路巨頭之戰:大者生存
    歐盟委員會和美國聯邦貿易署(FTC)都在調查對該公司的指控,即涉嫌不正當地修改搜索結果以利於其自己的服務。谷歌還被指控了其他幾項違法行為,包括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採用專利來阻礙競爭。監管機構要求谷歌(在抗訴)改變其行事。假如商談失敗(本刊付梓時商談仍在進行),搜索巨人將在大西洋兩岸陷入昂貴的訴訟。
  • 兩天蒸發2.1萬億,網際網路反壟斷在反什麼?
    為什麼要治理壟斷行為從B端企業層面來看,壟斷行為壓制創新、影響技術進步,且不利於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大平臺不允許商家自由入駐,強迫商家「二選一」,那面對已經成型的大平臺,沒有任何商家會選擇小平臺。如果小平臺沒有商家入駐,消費者自然也會離開,整個平臺就此死亡。
  • 反壟斷陰影下:文娛行業能形成真正的壟斷嗎?
    無論是每天都要用網際網路APP的用戶,還是靠平臺討生活的供應商,都苦平臺「壟斷」久矣。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反壟斷重拳終於打在了網際網路企業身上。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盧鼎亮律師告訴娛樂資本論,監管部門今年對網際網路公司尤為關注的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從國際環境上看,針對網際網路行業的反壟斷調查是大勢所趨,美國、歐盟等地區都有所行動,四大科技巨頭谷歌、蘋果、亞馬遜、Facebook 更是都在遭遇網際網路有史以來最嚴苛的反壟斷調查。
  • 谷歌遭美國司法部起訴 麻煩才剛剛開始?四大科技巨頭或遭強制拆分
    四大科技巨頭或遭強制拆分】美國司法部當地時間周二正式宣布,將聯合11個州的檢察官,在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方法院對谷歌提起民事反壟斷訴訟,以阻止谷歌利用其在搜索和搜索廣告市場上非法獲得的壟斷優勢進行反競爭行為。這是自上世紀90年代美國司法部起訴微軟以來最重大的反壟斷訴訟。此外,未來將有更多的州加入此次司法部的聯合起訴當中。
  • 全球最大基因測序公司Illumina在美陷反壟斷訴訟,被指通過欺詐獲取...
    共同原告聲稱Illumina利用「欺詐行為」獲得並強制執行三項測序專利,從而阻止了原告的CoolMPS測序技術進駐美國市場。此次反壟斷訴訟中,華大智造和共同原告在訴狀中寫道,Illumina在專利申請中刻意隱瞞一項重要引注,欺騙性地獲得了兩項專利,分別是美國專利號7,541,444和7,771,973。
  • 股訊| 科技板塊強勁 反壟斷威脅減小推動科技巨頭股價大漲
    圖1:納指漲3.85%,報收11590.78點鳳凰網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5日消息,民主黨控制美參議院可能性渺茫,投資者認為國會通過針對科技巨頭的新反壟斷法律可能性降低美國主要科技巨頭全線上漲:圖2:美國主要科技巨頭 中國主要科技股全線上漲:
  • 接種了「反壟斷疫苗」的網際網路巨頭:評騰訊1分錢中標案
    既然,該項目對騰訊雲服務業務的意義已經重大到了不惜涉嫌違法,也都志在必得的程度,為什麼阿里巴巴、百度卻都沒有參與競爭呢?實則,網際網路寡頭之間早已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如果反壟斷執法者繼續長期缺位,那麼外界也很難了解網際網路巨頭投資的企業之間「看上去很熱鬧的競爭」是否有朝一日也會被巨頭有恃無恐地操縱,例如在政府雲服務這個「錢景無限」,同時又深刻影響著「公共治理」的公用領域。是否也需要西奧多·羅斯福式的反壟斷?
  • 美國政府明年將就反壟斷起訴谷歌和臉書 蘋果或也難逃訴訟
    在接下來針對科技巨頭活動的持續調查中,也不排除蘋果同樣被起訴的潛在可能。據華爾街日報11月30日報導,知情人士透露,目前針對谷歌和Facebook的訴訟已經有多達4項,可能會在接下來幾周或假日季後正式展開,目前關於訴訟的細節尚不明確,但據說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反壟斷當局都參與其中。
  • 愛迪生親手創立的百年巨頭,市值曾高達6000億美金,如今瀕臨倒閉
    愛迪生親手創立的百年巨頭,市值曾高達6000億美金,如今瀕臨倒閉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有著這樣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的留聲機、電話、電影攝影機對整個世界都有著極大的影響。而且在他的一生當中,共有兩千多項發明,一千多項專利。
  • 四年間被罰近百億美元 谷歌在全球被反壟斷「圍獵」
    一場來自歐美的反壟斷浪潮正在席捲全球,在全球搜索、系統等多個領域佔據著絕對霸主地位的谷歌(Google)正成為「圍剿」的主要目標。美國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38個州向谷歌提起訴訟,指控其在網際網路搜索市場存在違反反壟斷法的行為。而這只是近兩個月內,包括美國司法部在內對谷歌發起的第三起反壟斷訴訟。
  • 背後的巨人(4) 百年傳動系統巨頭採埃孚
    背後的巨人(4) 百年傳動系統巨頭採埃孚 一百年前,在博登湖畔的腓特烈港,成立了一家為航空器研發和生產齒輪與傳動機構的公司,今天,這家公司除了依靠性能優異的汽車變速箱產品被全世界車迷所熟知,同時通過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一直走在汽車技術發展的最前沿。它,就是在今年迎來100歲生日的德國ZF採埃孚(ZF Friedrichshafen AG),而它的百年歷史,還要從著名的齊柏林飛艇說起。
  • 43.4億歐元 Google被開史上最高反壟斷罰單 盤點被處罰的巨頭們
    (圖片來源:網絡)Google再次「貢獻」歐盟巨額罰款據BBC於當地時間7月18日發布新聞歷時三年的反壟斷調查告一段落。Google公司因涉嫌濫用市場地位,被歐盟罰款43.4億歐元,超過去年因為線上購物工具搜索出具的24億歐元的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