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谷位於鞏義市,風景優美,河流清澈,傳說以前是蝴蝶聚居的地方,故稱為蝴蝶谷,而青龍山山型獨特,群峰聳立,千姿百態,溝內有一大型水庫,形成高峽出平湖的景色。千年古剎慈雲寺又給蝴蝶谷青龍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蝴蝶谷春天是桃花盛開,夏日潺潺溪流,秋天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冬日冰厚一尺有餘、冰瀑如柱。
上周日,依朋友的提議,我們兩家到鞏義登山。已經兩個星期的周末沒有出外活動了,幸虧周末休息閒來無事,準備走下河南戶外明珠-鞏義蝴蝶谷。已入寒冬,不是遊山玩水的季節,朋友的意思是隨便找個山爬爬,運動運動身體,也能呼吸新鮮的空氣,選來選去說選擇個美去過的地方了,最後說早就聽說蝴蝶谷但是沒去過,就去蝴蝶谷吧。
蝴蝶谷:蝴蝶谷是一個原始純生態的峽谷。峽谷幽深,石階古樸,各種樹木野草在山間小徑兩旁陪伴著你探幽取勝,谷底更有小橋流水,讓你休養身心。穿行其中,隨心、隨意、隨和,親近自然,放飛心靈。大道至簡,知易行難,驢行方知山水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行皆為有緣人。
蝴蝶谷,鞏義最美山間公路:鞏義最美山間公路是一條串連鞏義市南部山區的景觀公路,由東至西依次穿越浮戲山、長壽山、五指嶺、慈雲寺、青龍山等景區。開車穿行其中,時見村落民居,古樹怪木,讓你有恍如穿越時空的感覺。而且,山間空氣清新,視野開闊,是久居城市的人,周末休閒、放鬆身心的好去處。
戶外出行的日子總是那麼美好。今天又邂逅一個好天氣,藍天白雲,陽光明媚,風柔日暖。遠離城市的喧囂,拋開塵世的煩惱,約上三五知己,背上行囊,帶上一顆灑脫的心,走進靜謐的山野,呼吸清新的空氣,享受寧靜,享受自由,享受自然,享受友情,美好的情愫總是在心裡氤氳。
車在小盤山道上前行了有三、四裡路,小道雖說有點窄,但路面是水泥的。我們很快便到了桃花峪(當地人稱),村莊隱於山中,不仔細看還真看不出有一村子。(也許「杏樹莊」也是這樣,隱於半山腰裡?)其實還有一段盤山道,汽車可再下一程,但路是土路,還有些陡,我們決定將車停在山背上,抄近路徙步往山下走。等下到半山腰的停車場,根據景區道邊的提示,我們才真正開始了進入蝴蝶谷的行程。
蝴蝶谷新修建了一座水庫,一池碧水為蝴蝶谷增添了一份靈氣。從峽谷到象鼻山的一條小路被水淹沒了,到象鼻山,只能走山頂了。沿蝴蝶谷向上遊走,溪水潺潺,植被豐富,原生態,幾乎沒有路。之前曾走錯過兩次,這次終於走對了,成功穿越峽谷,順利抵達方家嶺。
一路陽光,一路溫暖,途中歇息專揀陰涼的地方。走在春風裡,走在藍天下,心情也頓時明媚起來。方家嶺到雪頂嶺,山嶺上修了一條小路。景區裡的農家都在搬家,住在嶺上的也得搬遷。喜歡戶外爬山的人,不一定愛上的都是風景,有時爬山是一種感情的釋放和發洩。
更是:一點自由、一點夢想、一點解脫、一點釋放、一點激情、一點無法對別人訴說的心事。春快來了,很輕很暖。雞翎寨野桃花含苞待放。走在淺春拐角的一隅,駐足,聆聽,靜享,蟄伏了一冬的心事,豁然得到釋懷。走在棋盤山陡峭的山脊上,遠望是山巒疊嶂,俯瞰是碧波湖水,風光無限,讓人心曠神怡。
路是人走出來的。一次無意中走錯了路,竟然探出一條新路。多一條路,也就多了一條選擇。通往棋盤峪的山路上,鋪滿了厚厚的樹葉,走在上面沙沙作響。一問才知,老鄉家就在這個溝對面,是農家樂的主人,我們打聽如何進蝴蝶谷,老鄉熱情引導我們。
在路上,我們邊走邊與老鄉攀談,對於蝴蝶谷的來歷,我們得到了兩種說法。一是,此山原有一塊大石頭,石頭上有四個蝴蝶的圖案,而山名則取自那塊石頭,可惜30年前,那塊石頭被人盜走。二是,此山曾經有一大群蝴蝶從這裡飛過,持續了三四個小時,此後,便被人稱為蝴蝶谷。
再向前走,居然有一座較新的天主教堂,在大山深處還能見到這麼精緻的教堂還實數意外。經鄭州天主教神甫、鄭州天主教愛國會、鞏義市文物局等相關人員鑑定,這座供奉聖安東尼的教堂,是中國現存的唯一的全石材天主教堂,而且是中國第一個在深山中建起的天主教堂。建造它沒用一片磚瓦。
「中國的聖安東尼殿,在香港和深圳有,其他地方不多。這座深山中的全石材教堂,在全國天主教堂中一定會有極高的地位。」趙愛國說,在中國,寺、廟多建在山中,天主教堂都是建在鬧市中。目前已知有兩座天主教堂建在深山中,一座在山西省,一座在內蒙古,都是近幾年才建的。遊客們紛紛在教堂前留影。趙愛國說,他們已與景區達成協議,將該教堂作為文物復原。
天主堂教堂內部教堂內部連通,按照正規教堂結構建造,高大整齊。灶臺旁邊是三間石屋,門牆上部有多個木楔,這些木楔是做什麼用的呢?我猜可能是門前伸出的陽棚,作擋風遮雨用的。後經李老師提示,才明白,這些木楔高度不同,作為晾曬玉米、辣椒的可能性更大。
繼續向前走,在老教堂附近,有大批山民遺棄的石屋和窯洞,門都已漚爛。這個村名叫水峪溝村,屬鞏義小關鎮轄區,20多年前,這裡的山民都遷出山了。遊客們好奇地進入石屋的窯洞中,不少窯洞中都有石櫃,農具等。看到屋內有丟棄的農具和用具,欣喜不已。看到一個50年前的老式鎖,高興地把玩;在舊牛棚中發現一個老式馬燈,完好無損,上面的玻璃罩也在。這些物品是山民搬遷不要的,遊客們可以收藏,於是,大家紛紛到石屋中淘「寶」。
找到兩把山民用來削割藤條的老式鐮刀,收藏起來,看到牆頭掛著的木桶鐵箍,有人大叫「小時候我滾的鐵環就是這一種」。掛在屋內的種田用的桑杈,有遊客也要收藏,因為太長無法拿出去,只好作罷,但還是戀戀不捨地對著這些農具拍照。「這些東西,我們這些30歲以上的人都見過,但現在城裡的孩子沒見過,我要帶回去讓孩子們看看,讓他們明白農民們是多麼艱辛,要讓他們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
回頭向山谷走,一個多級的臺階比較陡。臺階盡頭見一石橋,還可看到橋下有水。溪水潺潺,我們這才真正到了蝴蝶谷的核心區域,這個山谷就是蝴蝶谷。谷內兩側怪石嶙峋,繼續向南,一汪水潭出現。仔細一看,潭底布滿了一團團的青蛙卵,數量之多讓人驚詫。
來個近景過不多時,這些卵泡就會變成一群群的蝌蚪。小溪一側即是石板路,我們溯流而上。這裡似乎是個石壩,而又不像是攔水用的,石縫較大,似乎無法攔水,上去看看? 原來是以前堆土成田留下的幾畝土地以前在山裡想找到這樣平整的土地絕非易事,這塊地算是厚地了。
向北過石橋後發現有一石洞,旁邊有紅字「一線天溶洞」,起初以為是人為所鑿,後在洞口發現確實是天然形成。這裡有一汪水池,再向前還有一個小型瀑布,好大一片湖水,真沒想到在這谷中還有這麼大的一個湖。湖水青綠
第二級石壩,溪水從石頭縫中流出。再向上似乎已經出了景區,算是野線了。幾名遊客從南而來,此處再沒道路,既然如此,我們就取道向北吧。龍王廟石碑在路的拐彎處,有一龍王廟,旁邊有此石碑,據石碑記載,此廟為清朝道光年間所建,算起來距今也有190多年了。
回程道路還有前些日子積雪未化,戶外的路,無論是平坦,還是布滿荊棘,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堅定地走下去,直達目的地。我們四人可能是當天在這條遊道上遊玩的僅有遊客。我們是十點鐘開始下山,回到山頂(車停的位置)是下午兩點,整個行程正好用四個小時。
我們根據遊道上的指示行走,在谷底的一塊大石頭上坐下休息、補充食物,此時太陽正好直射在上面,感覺非常的愜意。谷底有一條小溪(現在看),沿溪向上行走了一程,然後開始上山。我們盡情的享受那種溶入大自然的快樂,幾個小時走下來,雖說下山又上山,正好在景區轉了一圈,一點沒走回頭路,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沒感覺到累。
因為不急著趕路,我們得以較仔細地觀察和審視路邊的景物。我們還真有不少發現呢!回到起點,已近中午,在農家就餐後,一路又繞新密尖山而歸,全程一個大圈,算是給此次出遊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最感謝同行的魏老師,全程開車,並做東午餐。三五好友約伴而行,志趣相投,話景說物,企不悠哉?
平心而論,蝴蝶谷的景色也就一般般,既沒有險峰峻岭,也沒有參天大樹,再加上我們來時正處初冬,看到的滿山植被多已枯黃,給人以滄桑的感覺。不過,谷底的小溪水雖已盡涸竭,但仍有小魚在遊來遊去。綠色的麥苗梯田給人以生機,梯田的堤壩則是昔日「農業學大寨」的傑作!道邊灌木上的葉子雖然乾枯,但仍有不少依然頑強地掛在枝上,隨風搖擺,給人以奮鬥到底,決不服輸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