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黑船事件」可能有些人鮮有耳聞,其實,所謂的黑船事件指的是1853年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的事件,在日本嘉永六年,美國海軍準將馬休·佩裡和祖·阿博特等率四艘軍艦駛入日本江戶灣浦賀海面的事件,並準備以武力強迫日本開埠通商,使得偏居於東亞一隅的日本國的歷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
或許是由於日美兩國隔洋相望的原因,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佩裡的艦隊就是直接從美國西海岸的某個港口出發,一路向西到達的日本浦賀港。但是,歷史上的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的。真實的情況是,佩裡將軍於1852年11月從位於美國東海岸的諾福克海軍基地出發,然後率領軍艦一路向東,到達日本國土的時候幾乎已經繞了大半個地球。
雖然佩裡是叩關日本的提議者,但是在美墨戰爭中已經功成名就的佩裡,並不想接率領艦隊前往日本這樁「苦差事」。在美國海軍首長格雷厄姆的苦苦勸說和並允許他擴大艦隊規模和行事權力之後,佩裡才肯接受這一遠航任務。
剛開始,佩裡本想多帶幾隻鐵甲艦一起出發的,但是很無奈,美國海軍無法在短時間將所需艦船全部湊齊,因為這些艦船不是在維修,就是在執行其他任務。最終,佩裡只得獨立登上伴隨自己多年的「密西西比號」,獨自從諾福克海軍基地起航了。
他率領著「密西西比號」一路向東南航行,穿越北大西洋達到加那利群島,然後再一路南下,他的艦隊於1853年1月10日到達聖赫倫那島,14天後的1月24日「密西西比號」駛入南非的開普敦港進行補給。之後佩裡的艦船繞過非洲好望角,開始一路北上航行,並於1853年3月10日到達了亞洲的斯裡蘭卡。
在這之後,佩裡的艦船一路向東穿過馬六甲海峽和新加坡進入南中國海,隨後繼續北上,於4月7日抵達香港,在香港休整後繼續沿著中國的海岸線一路北上到達上海。至此,佩裡離自己的目的地日本已經是「近在咫尺」了。
在上海,佩裡的「密西西比」號與先期抵達的「薩斯奎哈納號」匯合。佩裡率領艦隊於1853年5月26日,來到了衝繩群島的那霸港。在那霸港,佩裡終於集齊了準備前往日本叩關的四隻艦船,它們分別是:蒸汽鐵甲艦艇「密西西比號」和「薩斯奎哈納號」、單桅帆船「普利茅斯號」和「薩拉託加號」。
在集結期間,佩裡還親自前往了日本南部的小笠原群島,並在島上購買了一些土地。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如果與日本交涉不成,也不至於沒有倉庫和碼頭。幹完了該幹的事情後,佩裡於6月23日返回了那霸,開始帶領四嫂船隻駛向其最終的目的地——京都。
就這樣,在1853年7月8日,佩裡艦隊終於抵達了江戶的浦賀港,完成了佩裡的第一次航行日本之旅。在等待幕府答覆期間,由於時間不允許,佩裡與其艦隊並沒有回到美國,而是經琉球去香港休整艦隊。
佩裡第二次航行的時間是在冬季。這倒不是因為佩裡「敬業」,實在是他有著不得已的苦衷——由於美國叩關日本的消息不脛而走,早就覬覦日本北方的沙俄,也派出了普提雅廷艦隊向日本幕府施壓。同時,與佩裡一同在澳門躲避暴風雨的法國艦隊也不辭而別,據推測也是駛向了日本。在此情況下,佩裡也急了,自己已經拿下一大半的「勝利果實這樣白白讓俄法等國搶走呀!
所以,第三次赴日的時候,佩裡集結了10艘艦船,規模大大超過了第一次。這使得佩裡更增加了談判底氣。檢查了琉球島上的煤炭儲備和補給物品的情況後,艦隊開始從琉球起錨奔赴日本江戶灣。
很顯然,佩裡的航線十分詭異,你想想,早在200多年前,麥哲倫憑藉風帆都可以橫跨太平洋,怎麼到了擁有先進的蒸汽動力船的美國這兒,怎麼就不能橫渡太平洋直接前往日本呢?
其實,從美國的發家史來看,存在著一個由東向西的過程,即東部的發達程度遠甚西部,西部國土併入美國的時間也較短,所以,西部地區的造船業和港口的建設遠不及東部。另外,在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前,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通航需要繞過美洲最南端的德雷克海峽,這顯然也是很遙遠、很費力的。
從大洋情況來講,太平洋是遠遠寬於大西洋的,而且在經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路線上會有眾多的沿岸國家和島嶼,為船隻提供補給。這樣船員的生命在航行中不會有危險,而且經過歐洲航海者的多次航行,人們對此條航線也是比較熟悉的,更加增強了該航線的安全係數。
而環視北太平洋,如果真的想從美國直接一路向西橫穿太平洋到日本的話,途中只有夏威夷一個有一定規模的「補給站」。如果一路向北沿著北太平洋的加拿大、阿拉斯加沿岸經過千島群島進入東亞海域,那連一個像樣的補給站都沒了……
最關鍵的一點是,佩裡的艦隊全部採取了蒸汽動力,而船身能夠裝載的煤炭根本不夠支持橫跨太平洋的。到這裡,大家明白,佩裡將軍為什麼非得不遠萬裡從西向東殺向日本吧?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關於黑船事件,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各位小夥伴在評論區留言評論哦,如果你也對歷史奇聞感興趣,就請關注我吧,每天都有好看精彩的歷史奇聞與您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