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裡的「黑船」繞大半個地球殺向日本?他為何不直接橫渡太平洋?

2020-12-03 騰訊網

說起「黑船事件」可能有些人鮮有耳聞,其實,所謂的黑船事件指的是1853年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的事件,在日本嘉永六年,美國海軍準將馬休·佩裡和祖·阿博特等率四艘軍艦駛入日本江戶灣浦賀海面的事件,並準備以武力強迫日本開埠通商,使得偏居於東亞一隅的日本國的歷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

或許是由於日美兩國隔洋相望的原因,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佩裡的艦隊就是直接從美國西海岸的某個港口出發,一路向西到達的日本浦賀港。但是,歷史上的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的。真實的情況是,佩裡將軍於1852年11月從位於美國東海岸的諾福克海軍基地出發,然後率領軍艦一路向東,到達日本國土的時候幾乎已經繞了大半個地球。

雖然佩裡是叩關日本的提議者,但是在美墨戰爭中已經功成名就的佩裡,並不想接率領艦隊前往日本這樁「苦差事」。在美國海軍首長格雷厄姆的苦苦勸說和並允許他擴大艦隊規模和行事權力之後,佩裡才肯接受這一遠航任務。

剛開始,佩裡本想多帶幾隻鐵甲艦一起出發的,但是很無奈,美國海軍無法在短時間將所需艦船全部湊齊,因為這些艦船不是在維修,就是在執行其他任務。最終,佩裡只得獨立登上伴隨自己多年的「密西西比號」,獨自從諾福克海軍基地起航了。

他率領著「密西西比號」一路向東南航行,穿越北大西洋達到加那利群島,然後再一路南下,他的艦隊於1853年1月10日到達聖赫倫那島,14天後的1月24日「密西西比號」駛入南非的開普敦港進行補給。之後佩裡的艦船繞過非洲好望角,開始一路北上航行,並於1853年3月10日到達了亞洲的斯裡蘭卡。

在這之後,佩裡的艦船一路向東穿過馬六甲海峽和新加坡進入南中國海,隨後繼續北上,於4月7日抵達香港,在香港休整後繼續沿著中國的海岸線一路北上到達上海。至此,佩裡離自己的目的地日本已經是「近在咫尺」了。

在上海,佩裡的「密西西比」號與先期抵達的「薩斯奎哈納號」匯合。佩裡率領艦隊於1853年5月26日,來到了衝繩群島的那霸港。在那霸港,佩裡終於集齊了準備前往日本叩關的四隻艦船,它們分別是:蒸汽鐵甲艦艇「密西西比號」和「薩斯奎哈納號」、單桅帆船「普利茅斯號」和「薩拉託加號」。

在集結期間,佩裡還親自前往了日本南部的小笠原群島,並在島上購買了一些土地。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如果與日本交涉不成,也不至於沒有倉庫和碼頭。幹完了該幹的事情後,佩裡於6月23日返回了那霸,開始帶領四嫂船隻駛向其最終的目的地——京都。

就這樣,在1853年7月8日,佩裡艦隊終於抵達了江戶的浦賀港,完成了佩裡的第一次航行日本之旅。在等待幕府答覆期間,由於時間不允許,佩裡與其艦隊並沒有回到美國,而是經琉球去香港休整艦隊。

佩裡第二次航行的時間是在冬季。這倒不是因為佩裡「敬業」,實在是他有著不得已的苦衷——由於美國叩關日本的消息不脛而走,早就覬覦日本北方的沙俄,也派出了普提雅廷艦隊向日本幕府施壓。同時,與佩裡一同在澳門躲避暴風雨的法國艦隊也不辭而別,據推測也是駛向了日本。在此情況下,佩裡也急了,自己已經拿下一大半的「勝利果實這樣白白讓俄法等國搶走呀!

所以,第三次赴日的時候,佩裡集結了10艘艦船,規模大大超過了第一次。這使得佩裡更增加了談判底氣。檢查了琉球島上的煤炭儲備和補給物品的情況後,艦隊開始從琉球起錨奔赴日本江戶灣。

很顯然,佩裡的航線十分詭異,你想想,早在200多年前,麥哲倫憑藉風帆都可以橫跨太平洋,怎麼到了擁有先進的蒸汽動力船的美國這兒,怎麼就不能橫渡太平洋直接前往日本呢?

其實,從美國的發家史來看,存在著一個由東向西的過程,即東部的發達程度遠甚西部,西部國土併入美國的時間也較短,所以,西部地區的造船業和港口的建設遠不及東部。另外,在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前,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通航需要繞過美洲最南端的德雷克海峽,這顯然也是很遙遠、很費力的。

從大洋情況來講,太平洋是遠遠寬於大西洋的,而且在經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路線上會有眾多的沿岸國家和島嶼,為船隻提供補給。這樣船員的生命在航行中不會有危險,而且經過歐洲航海者的多次航行,人們對此條航線也是比較熟悉的,更加增強了該航線的安全係數。

而環視北太平洋,如果真的想從美國直接一路向西橫穿太平洋到日本的話,途中只有夏威夷一個有一定規模的「補給站」。如果一路向北沿著北太平洋的加拿大、阿拉斯加沿岸經過千島群島進入東亞海域,那連一個像樣的補給站都沒了……

最關鍵的一點是,佩裡的艦隊全部採取了蒸汽動力,而船身能夠裝載的煤炭根本不夠支持橫跨太平洋的。到這裡,大家明白,佩裡將軍為什麼非得不遠萬裡從西向東殺向日本吧?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關於黑船事件,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各位小夥伴在評論區留言評論哦,如果你也對歷史奇聞感興趣,就請關注我吧,每天都有好看精彩的歷史奇聞與您共享。

相關焦點

  • 黑船來航:繞地球半圈殺入日本的佩裡,為何不直接橫渡太平洋?
    圖/著名的「黑船來航」事件畫作01佩裡來日可能是由於日美兩國隔太平洋相望的原因,很多人會以為,「佩裡來航」就是直接從美國西海岸的某個港口出發,一路向西到達的日本浦賀港。但是,歷史上的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的。
  • 支援船受損 男子橫渡太平洋挑戰告吹
    【新華社微特稿】長距離遊泳運動健將本·勒孔特26日宣布放棄橫渡太平洋的挑戰,緣由是風暴天氣造成支援船技術故障。勒孔特當天在美國技術網絡媒體《搜尋者》聲明,他已遊完2780公裡,放棄遊完全程9260公裡的計劃。
  • 法國男子開始遊泳橫渡太平洋
    【新華社微特稿】北京時間5日上午8時, 法國男子本·勒孔特後在東京東部銚子港入水,開始遊泳橫渡太平洋的挑戰。他計劃,用6到8個月時間遊泳渡過從日本東京到美國舊金山之間9000多公裡寬的太平洋。勒孔特全程將由一艘20米長的支援船陪同,每天在海裡遊8個小時,在船上吃飯、睡覺,第二天一早從前一天上船的地方入水,繼續遊。除了鯊魚、大浪,勒孔特途中還會遇到漂浮在美國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亞州之間的「太平洋垃圾帶」,主要是各種廢棄塑料製品。勒孔特希望以遊泳橫渡太平洋的方式促進公眾環保意識。
  • 51歲法國男子挑戰遊泳橫渡太平洋 計劃每天8小時 遊完9000多公裡
    腳蹼從日本東京遊泳去美國舊金山 他曾遊泳橫渡北大西洋 一條鯊魚追了他5天 北京時間5日上午8時, 法國男子本·勒孔特在東京東部銚子港入水,開始遊泳橫渡太平洋的挑戰。他計劃,用6到8個月時間,遊過9000多公裡寬的太平洋,從日本東京遊到美國舊金山。
  • 一名勇敢的男子將嘗試遊泳橫渡太平洋 挑戰8800公裡
    據外媒BGR報導,1998年Ben Lecomte完成了一項壯舉——成為全球首位遊泳橫渡大西洋的人 -而20年後他將嘗試類似的事情:計劃用自身之力遊泳橫渡太平洋。他將需要挑戰約8800公裡的距離。Lecomte計劃從日本東京遊到美國舊金山,他將在最新的探險中與Discovery和Seeker合作,他的整個旅程都將被跟蹤並記錄下來。這將包括直播,迷你紀錄片,並最終在2019年發行一部大型紀錄片。
  • 近代日本最感謝的三個人:二個美國人,一個印度人!
    如果談及日本人最佩服最感謝的古代外國人,那麼肯定來自中國,比如王陽明、鑑真、朱舜水等。但如果說日本人最佩服最感謝的近代外國人,那就和中國無緣了。近代日本最感謝的外國人是二個美國人、一個印度人。簡而言之,日本人最佩服的是:二個「強盜」,一個法官。這三位為何備受日本人感謝呢?接下來,就擺出這三位的歷史功績,大家看看日本人該不該感謝他們。
  • 62歲老漢自造小船橫渡太平洋 剛試航就壞了
    近日,洛陽一六旬老漢自造「夢想」小船,想要橫渡太平洋,結果,夢想剛剛啟航,62歲的老漢就被困在了黃河河面上,只得求助洛陽神鷹救援隊孟津大隊救援 3月18日,河南洛陽,一位62歲老漢被困在黃河中的橋墩中間,救援人員用時3小時將其救出。
  • 51歲男子挑戰不可能 他將遊泳橫渡太平洋 全程9000多公裡
    近日,來自法國的51歲男子Ben Lecomte發起了一項人們認為不可能完成的挑戰,他竟然要遊泳橫渡太平洋,全程共遊了9000多公裡,Lecomte希望用這樣的挑戰來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Lecomte下水的地方位於日本東京的銚子港,為了給Lecomte加油,他的女兒和他一同下了水,並陪伴他遊有100米遠的距離。Lecomte表示,他這次挑戰的目的地是美國的舊金山,全程有9000多公裡,他計劃每天用8個小時的時間來遊泳,為了保證自身安全,還有一條隨性的補給船跟著他。
  • 62歲老漢自造小船橫渡太平洋 剛試航就壞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老人說,這艘長約2米的小船是自己造的,夢想用自己造的船橫渡太平洋,這次出遊,一是想領略黃河風光,二是想試試船的質量。這艘船是承載他夢想的船,雖然船現在已經壞了,但老人仍不打算放棄,縫縫補補還要再出發。老人表示對自己很有信心,他覺得這個年齡有些事情不去做很虧心。
  • 大爺有個航海夢 自造小船要橫渡太平洋 剛啟航就被困黃河
    河南有位老爺子,就有個了不起的夢想,他要造一艘船橫渡太平洋!但是夢想剛剛起航,洛陽62歲的老漢就被困在了黃河會盟段的河面上。救援隊到達現場後,立即展開搜救,發現老人被困在橋中央的黃河墩子上。片刻間,救援隊眾人坐上衝鋒艇朝老人開去。只見老人孤零零地站在船內,隨時都有沉沒的危險。
  • 日本人有一特殊傳統,很多人不理解,卻讓日本逐漸成長為強國
    比如有名的遣唐使,那就是日本人當時感嘆於中國唐朝強盛的國力,以及漢文化的先進,因此派人前來學習,並且最後弄出來個大化改新。而到了近代,日本人又以西方工業國家為師,並且最後讓自己成為了一個工業國家,成為了亞洲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切的一切,日本人認為,自己是應該感謝美國人的。
  • 橫渡太平洋中式古帆船 漂泊57年後將返臺保存
    「自由中國號」1955年從基隆港出發,預計到美國舊金山參加帆船賽,抵達時已錯過比賽,卻完成中式古帆船橫渡太平洋的壯舉,引發矚目。麥克文得知此事,自掏腰包捐錢補足差額,解決「美國段」的問題,回想起這段有趣的插曲,羅綸新說,麥克文本來要求一定要捐給具代表性的人例如計劃主持人,但礙於「法律」規定,他只能婉拒,麥克文為此抱怨「怎麼我想要做好事,法律卻不允許」,最後麥克文直接捐給PDS。
  • 日本又向中國「甩鍋」,我們不同意!
    ,  連年幼的小海豚也不放過。12個國家發布一封聯合聲明,  譴責日本在南極海域的捕鯨項目,  呼籲日方立即停止這類商業捕鯨活動,  拒絕相信日方所謂「科研捕鯨」辯解。  眉開眼笑的壽司店老闆手持長刀,  將鋒刃劃向這條405公斤的「魚王」。
  • 為什麼從中國飛往美國的客機,都要繞過太平洋,而不直接飛過去?
    最近幾年,我們發現我們周邊國家也很受中國遊客的歡迎,在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很多人決定不去旅行,所以去美國旅行不能避免一個問題,坐飛機比較快,也比較方便,所以先坐飛機,但是去美國的朋友們一定會發現從中國飛往美國的航班大體上在北極上空盤旋一圈,然後再飛往美國的現象,但是如果我們直接看地圖,發現這種航線不是最近的距離,不是最快的距離,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前往美國的航班,為何繞開太平洋,環繞地球一圈?
    但為什麼中美之間的航班非常害怕經過太平洋呢?明明這是最短的飛行,但為什麼非要繞地球一圈?。在介紹最短路線時,首先要普及一下如何確定最短路線。將起始地與目的地和地心連接起來會產生一個平面,這個平面與地球表面相交成一個大圓,這個圓的下弧稱為最短路線。中美之間最短的航線確實是太平洋。
  • 日本為何痛失北方四島?
    「蝦夷地」的由來江戶時代(1603-1867)的早期,今天的北海道並不歸屬德川幕府直接管轄,當時在北海道活動的主要是原住民阿伊努人(Ayinum),阿伊努人與日本的主體民族大和民族屬於完全不同的人種,據考證可能是早期類高加索人的後裔,他們皮膚較黑、毛髮濃密、身材短小,擁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 夫妻駕帆船橫渡太平洋 歷時300天行程4萬裡(圖)
    經過300天的海上航行,經停38個島嶼、跨7個國家和地區、漂洋過海1.1萬海裡(折合約兩萬公裡),長沙女子萬金玉和瑞典籍丈夫若賦(中文名)駕駛帆船從墨西哥橫渡太平洋抵達菲律賓。   「現在,我們身後就是太平洋與菲律賓內海交界處。我們這對不言敗的老頑童,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終於圓滿完成橫渡太平洋之旅!」
  • 被英國殖民統治200年,印度人為何不恨英國,還感恩戴德?
    印度為何不恨英國殖民者?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前,必須要說明一下,有個詞叫民族主義,恨誰反對誰的激烈程度取決於民族主義的價值認同。這方面,我們的東亞鄰國日本也有類似心態,很多人好奇日本人為何不恨美國?大家都知道,延續千年的日本也是一個傳統封建國家,幕藩體制讓日本也處於與世隔絕狀態,直到1853年7月8日美國軍艦突入江戶灣,並與日本在1854年3月31日籤署《日美親善條約》,日本國門就此被打開。
  • 中國到美國的飛機,為何大多不直接從太平洋飛過
    如今飛機這種出行工具,也已經方便人們很多年,不過很多人儘管對飛機不陌生,但在乘坐它的時候,依然會恐高,過對它的一些情況感到好奇。比如,為何從中國到美國的飛機途徑太平洋時不直接路過呢?還要繞一圈!難道背後有什麼玄機?寧可繞著飛行,也不願直線行走飛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快的交通工具。當人們有急事,需要在短時間趕到一個地點時,乘坐飛機是最好的選擇。
  • 中國飛美國的飛機,為何不橫穿太平洋直接抵達,而是繞北極一圈?
    旅行能讓自己更好地向各個國家各個地方的人學習,學習他們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一個人的旅行,反而會更貼近自己的內心,真正的停下來,享受自我的體驗時刻,也許浮光掠影,走馬觀花之外,這才是深入體驗,探索自我的最佳時間,縱然走過那麼多城市,對於未知的風景,還是好奇,繼續期待每一次旅行!中國飛美國的飛機,為何不橫穿太平洋直接抵達,而是繞北極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