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渡太平洋中式古帆船 漂泊57年後將返臺保存

2020-12-03 華夏經緯

    漂流海外57年的「自由中國號」終於要回家了,中途接手此案的海大教授羅綸新說,當年這艘船勇闖太平洋,57年後克服萬難回到臺灣,都是其精採的海洋性格自然流露的結果。

「自由中國號」1955年從基隆港出發,預計到美國舊金山參加帆船賽,抵達時已錯過比賽,卻完成中式古帆船橫渡太平洋的壯舉,引發矚目。

2009年傳出「自由中國號」即將被拆解,搶救聲浪四起,臺「行政院文建會」協調相關單位,派海大海洋資源與管理研究所所長邱文彥等人赴美實地勘查。邱文彥接掌「環保署副署長」後,古船後續的保存評估規劃則由海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羅綸新接手主持。

羅綸新兩度赴美,實地勘查船隻現況,並和船主、當年的船長周傳鈞、船員麥克文(Calvin Mehlert)等相關人士和技術人員討論運送方案。

他們評估過全船運回、拆解運回和重點運回3種方案,全船運回的費用最高,也最具歷史和考古意義,最後決定全船運回,但首先面臨的問題是「自由中國號」還能不能移動?羅綸新說,找來的2名驗船師,其中1名認為船太舊了,根本無法移動;另1名驗船師則說,可以運,但要評估如何「移動」,才不會導致船隻解體,還得製作船架、考慮海上安全性等問題。

最後他們採用後者的意見,並準備將自由號從Bethel Island移到奧克蘭(Oakland)港口,光是美國段的運輸過程就長達100公裡,得結合陸運和海運方式才能完成。接著再將「自由中國號」吊至陽明海運震明輪的船艙,運回臺灣,震明輪430日從奧克蘭港啟程,預計516日抵臺。

「過程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羅綸新認為這是最困難的地方,而麥克文居中協調許多事務,扮演關鍵角色,「沒有他幾乎是沒辦法完成」。

負責美國內河段運輸的承包商PDS原本開價8.7萬美元,但因行程延誤,要求重新估價並開出11.5萬美元價碼,讓臺灣方面負責此案的律僑國際物流公司一度想要解約。麥克文得知此事,自掏腰包捐錢補足差額,解決「美國段」的問題,回想起這段有趣的插曲,羅綸新說,麥克文本來要求一定要捐給具代表性的人例如計劃主持人,但礙於「法律」規定,他只能婉拒,麥克文為此抱怨「怎麼我想要做好事,法律卻不允許」,最後麥克文直接捐給PDS

前美國駐臺灣副領事麥克文當年隨船出航,是船上唯一的外國人,在羅綸新眼中,他今年80多歲了仍活力十足,且頭腦清晰,「比任何人都希望讓自由中國號回家」。也因為麥克文曾任美國外交官的背景,當「自由中國號」辦理執照轉移時,「麥克文也幫了大忙」,羅綸新說,只花2個半月,執照就核准下來,十分有效率。

細數1年半來,評估運船方案、公開招標辦理美國段內陸運輸、海上運輸等過程,羅綸新感嘆,遭遇的困難「數不完」。他感性地形容,「前半段自由中國號勇敢冒險越過太平洋,後半段克服萬難返回臺灣,都是精彩無比的海洋性格自然流露的結果」。

來源:臺「中央社」

 

責任編輯:孟雲

相關焦點

  • 夫妻駕帆船橫渡太平洋 歷時300天行程4萬裡(圖)
    經過300天的海上航行,經停38個島嶼、跨7個國家和地區、漂洋過海1.1萬海裡(折合約兩萬公裡),長沙女子萬金玉和瑞典籍丈夫若賦(中文名)駕駛帆船從墨西哥橫渡太平洋抵達菲律賓。   「現在,我們身後就是太平洋與菲律賓內海交界處。我們這對不言敗的老頑童,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終於圓滿完成橫渡太平洋之旅!」
  • 一名勇敢的男子將嘗試遊泳橫渡太平洋 挑戰8800公裡
    據外媒BGR報導,1998年Ben Lecomte完成了一項壯舉——成為全球首位遊泳橫渡大西洋的人 -而20年後他將嘗試類似的事情:計劃用自身之力遊泳橫渡太平洋。他將需要挑戰約8800公裡的距離。Lecomte計劃從日本東京遊到美國舊金山,他將在最新的探險中與Discovery和Seeker合作,他的整個旅程都將被跟蹤並記錄下來。這將包括直播,迷你紀錄片,並最終在2019年發行一部大型紀錄片。
  • 支援船受損 男子橫渡太平洋挑戰告吹
    【新華社微特稿】長距離遊泳運動健將本·勒孔特26日宣布放棄橫渡太平洋的挑戰,緣由是風暴天氣造成支援船技術故障。勒孔特當天在美國技術網絡媒體《搜尋者》聲明,他已遊完2780公裡,放棄遊完全程9260公裡的計劃。
  • 法國男子開始遊泳橫渡太平洋
    【新華社微特稿】北京時間5日上午8時, 法國男子本·勒孔特後在東京東部銚子港入水,開始遊泳橫渡太平洋的挑戰。他計劃,用6到8個月時間遊泳渡過從日本東京到美國舊金山之間9000多公裡寬的太平洋。勒孔特全程將由一艘20米長的支援船陪同,每天在海裡遊8個小時,在船上吃飯、睡覺,第二天一早從前一天上船的地方入水,繼續遊。除了鯊魚、大浪,勒孔特途中還會遇到漂浮在美國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亞州之間的「太平洋垃圾帶」,主要是各種廢棄塑料製品。勒孔特希望以遊泳橫渡太平洋的方式促進公眾環保意識。
  • 51歲法國男子挑戰遊泳橫渡太平洋 計劃每天8小時 遊完9000多公裡
    腳蹼從日本東京遊泳去美國舊金山 他曾遊泳橫渡北大西洋 一條鯊魚追了他5天 北京時間5日上午8時, 法國男子本·勒孔特在東京東部銚子港入水,開始遊泳橫渡太平洋的挑戰。他計劃,用6到8個月時間,遊過9000多公裡寬的太平洋,從日本東京遊到美國舊金山。
  • 黑船來航:繞地球半圈殺入日本的佩裡,為何不直接橫渡太平洋?
    佩裡本想多帶幾隻鐵甲艦一起出發,但是無奈的是一時間美國海軍無法將艦船全部湊齊,因為這些艦船不是在維修,就是在執行其他任務。最終,佩裡只得獨立登上伴隨自己多年的「密西西比號」,獨自從諾福克海軍基地起航了。
  • 大航海時代,帆船如何逆風遠航?
    哥倫布在1492年到1502年四次航海,跨越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開啟了航海史上的新篇章,繼他之後的就是麥哲倫環球航行。在1519年,麥哲倫組織了一支五艘船的船隊,在8月10號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開始了環球航行,麥哲倫渡過大西洋,穿越美洲,到達了地球上最大的洋,太平洋,太平洋雖大,但在麥哲倫航行的一百多天裡
  • 太平洋的大商帆:無法拒絕的中國商品
    西班牙人佔領面積廣大的呂宋島後很快失望地發現,當地物產貧乏,非但既不出金銀又不產香料,甚至「貧瘠到一個人也要靠施捨過日子」。一位在17世紀40年代到馬尼拉貿易的英國代理商坦陳:「如果沒有華人把他們國家的糧食帶到這裡來,這些西班牙人就會挨餓。」除了賴以為生的食物以外,中國商人帶來的其他商品也令西班牙人無法拒絕。中國商品如瓷器、茶葉、棉布,素來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 62歲老漢自造小船橫渡太平洋 剛試航就壞了
    近日,洛陽一六旬老漢自造「夢想」小船,想要橫渡太平洋,結果,夢想剛剛啟航,62歲的老漢就被困在了黃河河面上,只得求助洛陽神鷹救援隊孟津大隊救援 3月18日,河南洛陽,一位62歲老漢被困在黃河中的橋墩中間,救援人員用時3小時將其救出。
  • 他為何不直接橫渡太平洋?
    剛開始,佩裡本想多帶幾隻鐵甲艦一起出發的,但是很無奈,美國海軍無法在短時間將所需艦船全部湊齊,因為這些艦船不是在維修,就是在執行其他任務。最終,佩裡只得獨立登上伴隨自己多年的「密西西比號」,獨自從諾福克海軍基地起航了。
  • 24個荷蘭中學生靠帆船橫渡大西洋回國,中國家長:難以想像
    在荷蘭就有一群完全沒有經驗且在加勒比海學習帆船項目的高中生,在非常時期駕駛帆船橫穿大西洋,回到家鄉。 2020年,3月中旬,這群最小年齡僅有14歲,最大年齡僅有17歲的孩子,因為今年的特殊情況,在飛機航班停飛的情況下,花了5個星期,選擇乘船穿越加勒比海成功回到了荷蘭的家。
  • 中國航海家郭川在夏威夷海域失聯:正單人駕駛帆船穿越太平洋
    中國航海家郭川在夏威夷海域失聯:正單人駕駛帆船穿越太平洋 馬邦傑/新華社 2016-10-26 20:33 來源:澎湃新聞
  • 62歲老漢自造小船橫渡太平洋 剛試航就壞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3月18日,河南洛陽,一位62歲老漢被困在黃河中的橋墩中間,救援人員用時3小時將其救出老人說,這艘長約2米的小船是自己造的,夢想用自己造的船橫渡太平洋,這次出遊,一是想領略黃河風光,二是想試試船的質量。這艘船是承載他夢想的船,雖然船現在已經壞了,但老人仍不打算放棄,縫縫補補還要再出發。老人表示對自己很有信心,他覺得這個年齡有些事情不去做很虧心。
  • 51歲男子挑戰不可能 他將遊泳橫渡太平洋 全程9000多公裡
    近日,來自法國的51歲男子Ben Lecomte發起了一項人們認為不可能完成的挑戰,他竟然要遊泳橫渡太平洋,全程共遊了9000多公裡,Lecomte希望用這樣的挑戰來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Lecomte還攜帶了一套檢測設備,用於檢測海水的汙染情況和核輻射情況,這次挑戰將耗時6-8個月,希望Lecomte能挑戰成功。
  • 荷蘭學生開帆船橫跨大西洋回家,船員還表示陸地...
    既然不能坐飛機回國,但智慧慢慢擠擠還是能想到辦法,近日就有荷蘭學生不遠萬裡開帆船橫渡大西洋回家。 25名荷蘭學生順利返回荷蘭,完成各自人生中第一場橫渡大西洋的帆船之旅 在荷蘭哈靈根(Harlingen)港口,雙桅帆船野天鵝號(Wylde Swan)在象徵荷蘭的橘色煙霧當中緩緩靠岸
  • 「帆船之都」奧克蘭:紐西蘭最大城市,也是全國經濟中心氣候宜人
    紐西蘭是一個開發歷史較短的國家,從1769年英國船長庫克踏上紐西蘭開始算起,開發的歷史也才兩百多年時間,所以紐西蘭是一個自然風光保持的很好的國家,被稱為「綠色王國」。奧克蘭帆船碼頭奧克蘭位於紐西蘭北島的北部,奧克蘭半島的南端,位於塔斯曼海與太平洋之間的細長的地峽上,西臨塔斯曼海,東臨太平洋,是一個東西兩面都臨海的沿海城市。
  • 中國古代帆船模型及其製作寶典
    《漂泊的船:流失海外的中國古船模研究》 張巖鑫 梁二平 編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20年10月版 ■ 席龍飛 張巖鑫、梁二平編著的這本《漂泊的船
  • 海洋貿易與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
    1811年,最後一艘馬尼拉大帆船「麥哲倫」號從馬尼拉啟程,駛往墨西哥。四年後,它從阿卡普爾科港返回馬尼拉,為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畫上了句號。馬尼拉大帆船時代的結束,固然有西班牙國內各種因素的影響,重商主義經營模式賦予其的先天性缺陷恐怕才是根本性的阻礙。[8]自近代以來,重商主義條件下以轉口貿易為基本模式的國際貿易,對早期資本主義的原始資本積累、歐洲市場的培育和製造業的拉動發揮了重要作用。
  • 商人慾用2年時間駕無動力帆船週遊世界(圖)
    溫州商人鄭志良有了這想法後,籌備一年多時間後購買了一艘型號為「塔雅娜37」的無動力藍水帆船,計劃明年1月份從海南三亞出發,做一次環球航行。昨日記者採訪了這位溫州商人。記者 謝國林這艘帆船據說能抗12級大風鄭志良告訴記者,無動力帆船環球航行計劃籌備1年多時間,籌備組成員有來自臺灣、香港的航海專家,最後決定購買單體藍水帆船,該船由臺灣高雄大洋船廠製造。11月19日,該帆船抵達溫州,這艘船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榮耀溫州號」。